“五十学书”张鸿适
“五十学书”非巷传,而是台湾书家张鸿适自用引首印上的“自曝家底”,印文曰:“鸿适五十学书”。
张鸿适学书知天命之年,可能是因为渠年轻时黄埔军校毕业后戎马生涯,无暇顾及习书。至1949年随军去台湾后,生活稳定,没有经历大陆1949年后的“抗美援朝”、“三反五反”、“反左倾”、“文化大革命”等等一系列运动,所以馀事兴作,学书聊以遣时,并陶冶性情。
仆当过几年义务兵(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直想上军校但学习成绩羞于开口,故终以义务兵结束了戎马生涯。虽然义务兵的年代距今四十年了,但仍耿耿于军校。早几日看到了张鸿适的书法投拍,查资料得知渠乃民国时期著名的黄埔军校毕业,带着军人相惜的情怀,以出价最高在微拍堂拍回了张鸿适的这轴书法。
张鸿适《金文》66X32cm
此轴书法为台湾早几十年的装池,66X32cm的直幅,书法金文(亦称钟鼎文),乃大篆的一种,书家录的是青铜器上的铭文,署款有所阐述:“右诗遗敦二十四字。邿遣作宝敦,用追孝于其父母,锡用寿,子子孙孙永宝用享。”左上方落上款“白虹学长雅正”,签名“张鸿适”,钤印“宏扩”朱文、“张鸿适印”白文,引首印即上述所云“鸿适五十学书”长方形朱文。
张鸿适《金文》(局部)
张鸿适所临金文,是临的春秋早期邿谴簋上的文学,“簋”是古代用于盛放煮熟饭食的器皿,也有用作礼器,圆口、双耳,与敦的形制接近,敦是由鼎和簋的形制结合发展而成的。
此幅书法,应为书家晚年作品,用笔苍浑,既忠于原器皿上的书法,又有自己的风貌,略有颤笔,尤显古朴沉郁。临书似不具专业书家的纯熟,但呈现出来的生涩倒觉更有味道,比北京名书匠、以叼烟斗哗众写大篆的大康扭捏做作的金文耐看了许多。大康劳改释放犯,以人卑字俗驰名书坛。
署款北碑意趣的楷书,尤得《张玄墓志》的神韵,以拙胜巧,仍与会炒作的名人比一下:比落笔即俗且匠的欧阳中石的写北碑不知强了多少倍呢!
张鸿适的生平行迹,大陆的资料有限,不得尽知。从2014年7月淮南黄埔亲属联谊会发布之《宝岛台湾行》得知了一些信息:“⋯⋯这次台湾之行,我还收获了二件喜事。会员张继军的亲叔叔张鸿适先生是黄埔十五期同学,1949年随军去台湾,因为早年去世,其四个儿子与家乡只有信件来往,堂兄弟未曾谋面,这次张继军在新台北市见到了亲人,在堂弟的陪同下,为叔叔张鸿适先生扫墓⋯⋯”
“黄埔十五期”是民国二十七年(1938),乃抗战开始的第二年。有资料载,抗战八年,黄埔军校士官有10万人奔赴前线,其中只有1万人生还,可见黄埔对抗战做出的贡献有多大。
张鸿适命大,黄埔学员时期和毕业后正是抗战时期。抗战结束又有三年国共的内战,死伤更是不计其数。仆之一个亲叔叔乃中共部队,牺牲在济南之役。1999年陪侍父母回家乡,叔叔的名字镌刻在文登的烈士陵园的石壁上。可叹年轻的叔叔充当了炮灰,倒在了政客们发动的内战之中,可叹可惜!
从《宝岛台湾行》透出的信息,和书作上的署款钤印,归纳一下张鸿适的生平行迹,大致是:
张鸿适字宏扩,大概生于民国(1912-1949)初年,卒年不详。安徽淮南人。黄埔十五期(1938)学员。毕业后任军职。1949年随国军移居台湾。五十岁开始学习书法,书擅篆籀和北碑。早卒。葬于台湾。
2020年8月18日于空盦晨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