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社协同,共建儿童友好型教育生态
儿童友好,是联合国在1996年倡导建立儿童友好城市时提出的一个概念,它的基础源于1989年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中提出的儿童具有生存权、受保护权、发展权与参与权四大权利,儿童友好的最基本内涵就是尊重儿童的这些基本权利。
今年正值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和“十四五”开局之年,在这个重要的历史节点,近日国家发改委会同22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目的是为了促进广大儿童健康茁壮成长,共享美好未来。
《指导意见》明确了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提出到2025年,通过在全国范围内开展100个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试点,推动儿童友好理念深入人心。《指导意见》还从社会政策、公共服务、权利保障、成长空间、发展环境等5个方面提出24条重点举措,围绕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人身安全、福利保障、交通出行、城市空间、社会环境等领域提出了不少具体措施。
而在前不久国务院颁布实施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中,规划了我国儿童在健康、安全、教育、福利、家庭、环境、法律保护领域的目标任务,也与《指导意见》提出的儿童友好城市“五个友好”的内涵高度契合。
儿童友好意味着儿童优先、儿童利益最大化。建设儿童友好城市,需要家庭、学校、社区乃至全社会一起努力,提供一个适合儿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革除儿童发展的各种障碍,从而真正促进儿童的幸福成长。
那么,应该如何促进家校社协同,为孩子创造友好的教育生态和成长环境呢?来听一听专家的解读。
“儿童友好”应成为
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根本原则
孙云晓(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副会长)
儿童友好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行动
丛中笑(中国儿童中心党委书记)
儿童友好是儿童优先的具体化和实际行动,建立儿童友好家庭,应该成为儿童家庭教育生态的重要指标 。儿童友好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行动,主要体现在安全与健康的环境、父母高质量的陪伴、家庭教养方式 、家庭游戏 和家庭支持等五个方面。
一、安全与健康的生活环境,是家庭教育的前提。
二、父母高质量的陪伴,是陪伴儿童成长最有价值的营养。父母要与儿童进行沟通、互动,在互动中启发儿童发展。
三、家庭教养方式是教育理念的集中体现,虽然大多数父母主观上希望尊重儿童,但教养方式上还是表现出专断和溺爱。
四、家庭教育应是生活化、游戏化、情景化的,需要开发一些新时代的家庭游戏,把教育理念、教养方式融入其中,让家长在与儿童游戏的过程中实现科学的家庭教育。
五、政府要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纳入公共政策和服务体系中,让优质、科学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进入社区,让家长一出门就能得到专业指导。
儿童友好体现在家庭生活的点点滴滴中
关颖(天津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建立儿童友好城市空间,是通过一定措施,提升原有街区或城市的儿童友好度。由此引申开来,对我们家庭来说,这种“儿童友好”环境,不仅是空间环境,还有人际环境;也不仅是外部环境,还有家庭的内部环境。父母是当之无愧的家庭环境的创造者,是学校和社会良好环境营造的促进者。
儿童友好的家庭环境,应当体现在家庭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比如在家庭的“硬件”建设上,要符合儿童的特殊需求,创造适宜的物质条件,给孩子一个舒适的家。你把家里布置得富丽堂皇,孩子却没有学习、玩耍的空间,他就感觉不舒服,说不定还会搞破坏;在家庭关系上,夫妻之间和睦相处,共同营造相互支撑、尊老爱幼的人际互动,给孩子一个和谐的家;在家庭心理氛围上,父母以开放的心态对待孩子,创造自由、平等、宽松的生活环境,给孩子一个快乐的家;在家庭的精神建设上,父母注重以自身言行培育孩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引导孩子在生活体验中传承好家风,给孩子一个受益终生的精神家园……总之,科学、健康、文明的家庭生活,是儿童友好的最佳环境。
内容来源 |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官网、《中华家教》期刊、《未来教育家》期刊、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中国教育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