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靡茶圈的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冲泡方式,究竟是真是假?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斟茶倒入杯,最后几滴茶,在瓷杯的满怀里弹了几下。

刹那间,消融在氤氲而上的热气中。

用慢镜头拍完这组动图,觉得晶莹的茶汤,不亚于黄宝石般诱人。

晚秋的午后,和朋友喝了一泡慧苑老丛。

汤感极稠,木质丛香尽显。

甚至于,醇厚饱满如酒浆的茶汤,带有几分当归般敦实药香。

招待两位朋友喝完茶,送他们出门远去。

回到茶桌旁,原本打算收拾茶具,清洗杯盏。

不过,看到那泡已经泡过十五、六冲的老丛水仙 ,茶味还未散尽。

便继续烧沸了水,稍作闷泡,冲出尾水。

倒入透明的玻璃公道杯内,汤色依旧剔透得美轮美奂,丛香仍在。

于是,忍不住趁着窗外洒进来的光影还在,拍下这一刻的美好。

泡茶喝,是一种享受。

但泡好一杯茶,有很多不同的讲究。

有关不同茶叶之间的冲泡技巧,茶圈里说法不一。

其中究竟哪些说法是真,哪些说法是假。

今天就不妨来做一做判断题,分清真与假。

《2》

泡乌龙茶,讲究功夫茶?

这是真的。

福建,广东,台湾,是乌龙茶的主要产区。

单是福建本省,就有包括武夷岩茶(水仙、肉桂、大红袍)、安溪铁观音、永春佛手、白芽奇兰、漳平水仙等在内,一系列的乌龙茶家族。

泡乌龙茶,盛行用功夫茶泡法。

不提倡用玻璃杯、马克杯、飘逸杯泡。

同时,功夫茶有别于工夫茶。

“工夫茶”指茶叶经历的加工工序复杂,制茶精细,费工夫。

《武夷茶歌》里,有过这样的介绍:

“如梅斯馥兰斯香,大抵焙得候香气。鼎中笼上炉火温,心闲手敏工夫细。”

好茶,需要工夫细,费力气,费时间才能得来。

而功夫茶,更多的是指冲泡的技法。

功夫茶的讲究,从选茶,到茶具,再到水质水温,以及泡茶的技艺,都是一门艺术。

当年,袁枚曾到武夷山游历。

在《随园食单》写到:“丙午秋(1786年),余游武夷,僧道争以献茶。

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橼,每斟无一两,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徐咀嚼体贴之……”

这里,体现的正是功夫茶的基本要素。

小壶(包括盖碗),小杯,逐次冲泡出汤,慢慢品尝。

冲泡前要烫壶温杯,并且乌龙茶需要用沸水冲泡,最大限度的激发好茶的茶香茶味。

前几冲泡茶,冲泡要点是即冲即出。

等到后几冲,茶味逐渐落下去后,适当延长出汤时间。

出汤后,分茶斟茶,要茶斟七八分满,慢啜细品……

总之,功夫茶体现的是对茶艺、茶器、茶礼仪的追求。

牢记住冲泡功夫茶的大原则,大多数茶友可以慢慢摸索和尝试。

多练习几次冲泡,就能把一泡茶泡得八九不离十!

《3》

沸水泡绿茶,会破坏它的鲜味?

这是假的。

柴米油盐酱醋茶,琴棋书画诗酒茶。

历来招待客人,常说“烧水泡茶”。

传统上,茶叶需要沸水冲泡。

但是常听到这样的说法:“绿茶不能用沸水泡,会烫坏。”

经常有人将其解释为,“水温太高会破坏绿茶的维生素,导致茶汤不鲜。”

其实,这些是牵强附会,以讹传讹的说法。

任何的茶叶,都经历了加工干燥。

像市面上常见的炒青绿茶,它在制茶过程当中,关键一步就是高温杀青。

经过系列的复杂工序后,茶叶内部对高温敏感的维生素等物质,保留并不多。

因此,也不存在沸水泡绿茶,会损失维生素的说法。

一泡茶究竟要用什么温度的水去冲泡,最终目的大抵相同——为了让泡出来的茶水更好喝。

从茶味物质的浸出规律看,水温高,茶味浸出效率快。

沸水冲泡,借助高温的影响,能够加速分子的热运动,能够让茶汤滋味更饱满。

对一款产区好,加工出色的绿茶而言,它的鲜味物质突出。

茶多酚、咖啡碱含量适中,茶氨酸含量丰富。

这样的茶,沸水冲泡不仅不易苦,相反是鲜爽清香风味更加突出。

《4》

闷泡红茶,会闷出酸涩味?

这并不准确。

泡红茶,不提倡闷泡。

但闷泡≠会将红茶闷酸。

红茶的酸涩味根源,在于一款茶的品质。

优质的红茶,加工细致,发酵程度适中,茶叶内部不会生出酸味。

除非是加工时,茶青摊晾不及时,鲜叶内的水分没法快速散失。

或者,发酵的过程控制不当,过度发酵,才会让红茶生出酸味。

大多数情况下,发酵程度适中的红茶。

不论是沸水泡,还是闷泡,不应该泡出酸味。

话说如此,但红茶不宜闷泡。

原因是,闷泡时间太长,容易浸出大量的茶多酚、咖啡碱。

无形当中,会将茶汤泡浓,泡苦,泡涩。

所以,盖碗冲泡正山小种、工夫红茶时,建议是注水后快出汤。

注入沸水后,及时出汤,泡茶动作不宜拖泥带水。

快速彻底的沥干茶汤后,便能获得一杯清甜鲜爽,花果香盈然的茶汤。

泡红茶,前六、七冲左右,都需要尽量快的倒出茶汤。

等一泡茶泡到后面时,茶叶内的茶味已经释放过半,被消耗了许多。

这时,可以根据具体的茶汤滋味浓淡变化,适量增加泡茶时间。

稍稍闷泡后,再出汤。

可见,泡好一杯茶,在泡茶时间的掌握上面。

闷泡与否,大有文章。

《5》

沸水泡白茶,要区分老嫩?

这是错的。

所谓白毫银针芽头嫩,不能用沸水泡。

而寿眉的叶片宽大,不怕沸水烫。

这样以“嫩度”来区分白茶的冲泡水温,完全没有必要。

因为不论是银针,或者寿眉,它们的最佳冲泡水温,都是沸水。

从白毫银针的芽头构造看,它的模样虽“嫩”,但却不容小觑。

粗壮饱满的芽头,逐层剖开来看,它呈现为笋状。

由5-7层白毫,依次像是穿衣服那样,厚厚的裹在一起。

与此同时,每一层的“衣服”上,还有着严密的防水措施——白毫。

这些摸起来手感绒绒的白毫,是白毫银针的独特毫香,以及鲜爽风味的来源。

同时,白毫还像鹭鸶、鸳鸯等水禽那样,它具有防水性。

用温水泡白毫银针,水温不足,难以穿透白毫层的层层防护。

往白了说,芽头内层压根在短时间内浸不透,很难释放出滋味。

唯有有沸水泡,更好释放白毫银针的茶味茶香!

至于寿眉,更不必再多提。

它较为宽大的叶片,分布着一层蜡质。

这层蜡质的存在,在很多发育程度的叶片表面,都能看到踪影。

处于鲜叶状态时,蜡质层看起来是油亮的,亮晶晶的。

迎着光站在树梢底下看,树叶子们闪着耀眼的光芒。

当茶树的鲜叶,被采下,经过加工制作出成品后。

在白茶寿眉的叶片上,能清晰看到蜡质的存在。

蜡质层,它像是一层薄膜,同样具有防水性,能延缓茶味的快速释放。

所以,白茶里的寿眉可以放心用沸水冲泡,不必担心烫坏。

泡白茶,不论是任何茶,都适用这样的准则——好茶要用沸水泡,更能泡出鲜醇甘爽的茶味!

《6》

到了十一月,冬天已经不远。

福州的秋意已浓,昼渐短,夜渐长。

温暖而干燥的阳光,还未变得稀少。

路边的炒货店里,正哗啦啦的翻炒着栗子。

前些天有位北方的茶友,给我们寄来了燕山老树板栗。

洗净切口后,放进烤箱里烤熟。

取出一碟新鲜的烤栗子,配鹰嘴岩高丛水仙。

剥去薄壳后,金黄粉糯、热热乎乎的栗肉,分外诱人。

吃着新鲜板栗,配着色香味醇的岩茶,好不适意。

其实,论泡茶的技巧,万变不离其宗。

是为了追求一杯理想的茶,从而精益求精。

客观来看,许多风靡茶圈的泡茶说法,未必通行适用。

分清真与假,对与错,是与非。

泡茶时,从实际出发。

泡出一杯活甘清香的好茶,喝茶过程更加美妙!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