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孕5个月的大厂女人,职场下一步该如何发展?
一套近似的标准筛选出大厂的女性从业者们:性别意识要收起,理性和逻辑很重要,情绪化是不被允许的,但同时,这里也能容忍女性最大程度的强势。
这里聚集了最聪明的头脑,盛产雄心与强人,也常流传着女性的财富与权力的故事。
在这里,能生存下来的女性往往都有共通之处,她们信奉经济独立、理性、自省,且有着强大的自我驱动力,换来的是体面的薪水,以及大厂光环下的资源与尊重。
但故事往往有另外一面。女性因为性别、婚恋、生育,成为这里边不可知的变量。有人在这里被掠取、被消耗,最后被甩出其外,也有人还留在其中,寻机而动。
01
是光环还是虚妄的想象?
快,在这里被奉为金科玉律。在庞婕看来,这是所有大厂人忙的根源。一个新的产品上市,组织架构还没成熟,就得先跑起来。
31岁的庞婕在怀孕第5个月的时候找到Vin,她目前在一家国际大厂做平面设计师,负责海外各大电商平台的设计工作。
从进入公司的第一天到现在,四年零八个月,神经拉得又细又长,最忙的时候中间是几个月连续上班,没有周末,常常凌晨一两点回家,连续通宵也是稀松平常的事。有一天下班,她和同事看到外面天刚亮,两人一惊,觉得现在回家太早,好几个小时的空闲,不知道该做什么。
上厕所在这里是争分夺秒,庞婕常常往那儿一蹲,争取多待半分钟。小空间给她安全感,在这里,她把压力泄一泄,静一静。说这些并不代表她在抱怨,相反,是一种复杂的自得,能不抱怨才是生存下来的王道,压力一泄,她又能继续战斗。
庞婕偶尔会想起她在家乡的同龄人,多半是做教师、公务员这样的职业,她觉得即使到了40岁,这些人的状态也是年轻的,而在这里,30岁可能就已经老了,快节奏、强压力加速了这一代人的消耗。
02
是发动机还是螺丝钉?
在这里,等级同样存在。
她发现如果一个人在这里待了3年,职级还是P5或P6,他们通常很Nice,做事尽心,但没太多野心,多半愿意帮助人;能升上去的,通常是眼光犀利的人,他们没那么Peace,执行力高,对资源也会更敏感。
有人在35岁时辞掉外企最好的待遇,来做一份售后的工作,为的是改变行业。这些同事的故事曾经激励过庞婕,但没过多久她发觉,那些自我和理想背后,也有流水线上的某种重复。
“每天几乎重复相同的工作,因为我对接的是海外的工作,其中还会涉猎很多国家机密性的业务,工作关系和链条拉得很长,时间也是要配合着倒时差,中间很多都是执行者,经常做了很多工作,最后决策者说不行,现在工作也就是成为了完成任务和交付结果的状态。”庞婕对我说道。
重复性,从公司的角度来看,这种系统的稳定性要求个人也是稳定的,能够做这些重复性的工作。
“我们设计小组内部大家都很独立,因为每个人负责对接固定的国家,基本不沟通。我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不管多活跃的人来了以后都会变得慢慢沉默,即使他们之前头顶的光环更耀眼。”
“你觉得是什么样的原因造成的?”我问庞婕。
“就是那种压抑的氛围,气场很强烈,每个人进来的人都能感觉到,不能大口喘气,一做错事就别挨骂,导致越来越不自信,感觉在这个团队从来没有快乐过;另外在团队里找不到自己的价值,也没有成长,看不到发展方向。”庞婕无奈地回答。
“你试图做过什么改变吗?”我继续问道。
“我也曾跟领导提过很多一些要求,比如聚餐,看展,或者工作优秀案例分享会,想让组内更多互动,也跟领导提过很多次我愿意在工作能力范围内多做一些工作,如果是新领域,我也可以辅助其他同事去完成都可以,就是想多学习多争取一些能够提升的机会。但是领导都没有采纳。”
“后来我知道了,我的岗位定位就是干活的,他不需要你有很多的互动或沟通,出图就行。这让我感觉自己的空间和成长越来越局限,也感觉自己的职业前景并不是很明朗。”
“但是作为创作型工作者,压抑的环境怎么可能设计出好作品呢?你的天赋和灵感被压抑了啊!” 我叹息道。
在Vin看来,对于创造型工作,是状态导向型,而不是时间导向型。开放、轻松、愉悦的工作环境是非常重要的,有些看似闲散的举动是一种更高级必要的投入,包括眼光格局的提升、新东西的学习吸收也非常重要。
在庞婕所看重的价值观里面,自我成长、成就感、创新和多元化在目前的这份工作里并没有让她特别满意,她觉得理想职业应该是让人充满活力自信的,知道自己从哪来,要往哪去,能够不断进步成长的。
正是因为如此,大厂会有「人才黑洞」,在每个行业里最头部的企业,一定吸引了一群优秀的人,但即便是北大、清华的人来了大厂后,发现组织分工还是那些,都是做基础的工作。「好学生喜欢做难题」,但在那些位置,可能就是没难题可做。
完善的流程和制度让人更多的感觉是个螺丝钉,维持巨大系统的运转,所以特别让人感到深深的无力感;
并且强势的产品和公司,对于很多有梦想的人而言感觉自己的价值为0,感觉自己就是一个随时可以抛弃的零部件,所以会深深的感到一个挫败感,不断寻求自身价值;
但公司太大也很难转岗,你想学到东西的话,要做很长时间。再来就是一切按流程来,但走流程是一个很尴尬的事情,这要求你很多事要未雨绸缪,出了紧急状况,流程能把你拖死,所以上升机会不多也很难。
更可怕的是,长期在螺丝钉的岗位工作,慢慢只能做1.0的事情,虽然有做2.0的能力。
「企业存在的终极意义是为了实现人的意义,但在此有一部分人是被浪费的,因为人才太多。」
在这里,一个人到底是扮演发动机还是螺丝钉?
03
什么是当下的优先级?
让一群女性甘愿在一个体系里长久生存,必须有一套自洽的逻辑。
初来面试时,庞婕尤为记得那位穿着夸张的女高管问她的那个问题——「家里经济条件如何?」庞婕出生在农村,家里的第四个女孩子,也是村里唯一的一个大学生。
这家企业选人的标准,要「胸怀大志」。出身寒门的弟子,通过知识变现,吃得了苦,扛得住事,在这里容易展现才能。
这里给予的,可能是一份不会被拒绝的收入,比如同龄人两倍以上的工资,如果是特殊的任务可能更高。
对个体来说,拿这些来交换工作值得吗?庞婕想过这个问题的答案:这里讲究快,无需完美,先要落地,去占风口,去迭代。「你想着手上的事要快速拿结果,这个时间比较宝贵,就会压缩自己的时间。」
此外,还有一种叫做deadline的吃人妖怪在追着跑。在高度竞争的环境里,一丝错误可能就会决堤千里,不能跟不上,因为可能马上被人替换,更不能示弱,太多的眼泪被掩盖在高速的考核之下。
于是,悟性很高的庞婕很快察觉到被替换的危机。最近几年总感觉学习新技能也没有办法让自己一直处于安全的状态。
越来越不自信,在团队里找不到自己的价值,也没有成长,看不到发展方向,关键从来没有快乐过。
她是团队里为数不多没有被挨骂过的员工,但也不是属于1号位的员工,在这里看不到任何晋升的空间,她想到如果工作能力有限,应该在生活上花点力气。她想要一个小孩,「晋升为妈妈也是晋升」,她苦涩地想到。
怀孕这件事,她只告诉了她需要直接汇报的那位上司,对方建议她以后可以做些辅助性的工作。并不是强制性的命令,但她那晚还是哭了,她对自己有要求,更想做独立的项目。
除了这位上司,她没有让一位同事知道,为的是让自己更忙一点,「这里的生存法则是越忙越好,知道你是孕妇,分派活时会有衡量。」
在庞婕看来,一位女性怀孕,似乎意味着就变成另外一种人。她在31岁这年怀孕,家里催,年龄也到这儿了,但同时,她也面临失去职场晋升的机会,领导曾经示意会提名她,怀孕的消息让一切被打乱,她隐约觉得自己无法再做之前的技术岗。
后来即便是产检,她也是一结束就从医院回来继续加班,再累也要完成当天指派的任务,她不想让自己太特殊。
“我是组里年纪最大的,唯一一个结婚怀孕生孩子的。本来在组内就不是被重用培养的对象,怀孕后直接就成打杂的了。做一些零碎的工作,比如换个文字改个尺寸之类的工作。”
怀孕后的庞婕,被看作是领导助理行列。
大厂里的女人,工作与生活,永远有矛盾相伴相随,特别是到了中年,有人比喻,「中年女人的生活就像湖面的鸭子,表面优雅,水底下在使劲扒拉。」
庞婕终于明白当年面试她的那位女高管穿着夸张背后的含义,「要有气势。我要hold全场,hold我的下属,我不能让这个气泄掉了,那个是你的盔甲,但其实又是柔软的、脆弱的、需要掩饰的。」
04
离开还是留下?
咨询中我问她,如果有一天这里给你的所有东西被剥夺掉,你还剩下什么?降级、降薪或者fire,公司有权给你,也有权剥夺。
「你也许不会待一辈子。」我告诉她。
庞婕表示赞同,职场天花板在大厂里是避不开的话题。她时有「心中有马,手里无刀」之感。
她有自己的职场理想,想更淋漓尽致地做事,还想再精进自己的能力,但现在的工作趋向在一个点上的重复劳作。
她个性中是喜欢挑战和冒险的,到一定年龄,渴望回归更真实的自己,也知道什么能真正激励自己后,我们确定了方向以及未来3-5年的职场发展路径。
Vin 曾经待过这样的企业,这些大企业都很像,稳定、成熟,「已经是这么大的一个体量,早过了高速增长期,有一些成熟业务就是那样子日复一日地运转,挺明确的。一个成年人很难变成另外一个人」。
像庞婕这个年龄的时间点,往往也是很多女性动离开念头的时候。企业要往前走,要保持人力资本的投资回报率。
30岁到35岁,可能薪酬比较高,干劲少了;而对个人来说,到后面钱也不是越多越好,边际效应递减,离开成为一个双向选择。这也就是这家企业很多30岁以上的人被友好清退的原因,当然,这是心照不宣的秘密。
有一个计算公式是,年龄除以成绩,值越低则潜力越低。BOSS直聘研究院的数据显示,当工作经验超过15年时,男性和女性在2019年的薪酬差异已经拉大到36.4%。
庞婕能预感到,之前的那种紧绷感跟弹簧一样,越拉越长,到最后就会被拉平,之后对小孩的亏欠感会不断叠加,即便再有野心,她始终还想做一个尽职的母亲,做自己喜欢并擅长的事。
清晰看到自己真正想要的,就好办了。咨询下半段在她快临盆前,我们一起确定好方向,讨论并沟通了未来3-5年的发展目标,中间也详细包括了庞婕孕产期的成长和生活规划,看到自己接下来1-3年全面的行动计划,庞婕笑了,“谢谢Vin老师,我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做了,”语气里充满了轻松和自在。
去年11月,庞婕一位非常要好的同事辞职了。离职半年后,这位同事在朋友圈感叹,「石的困惑在于看不到山,甚至不知道山的存在。」
是啊,大企业的光环照耀久了,就会认不清自己的价值,选择离开的人无非是想看到另一个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