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我 ”有多难
其实,作为陈述句,“我”很多时候是主语,好多时候,说一句话,做一件事,一旦把“我”去掉就会非常的别扭。比如,我去吃饭的时候,现在,改成去吃饭的时候。如果说给看这一篇小文的您,会有什么感觉?
以前,说话的时候,更多的讲述,“我怎样,我如何,我说,”,似乎没有什么不对劲的地方,去年的时候,皇甫老师说,你写的东西很多,但是里面“你”太多了。那时候,并不是很理解。去年十二月份,在台上,老师让我们几个核心成员讲述自己对经典的理解,后来让读《中庸》的张老师,说话时没出现一次“我”,台下的人就鼓掌一次,就这么反反复复地好几次,台上的张老师一字一句,克制住自己的语气,一个字也没有“我”缓慢而有力地讲述完了。有什么不同呢?
从去年平安夜开通公众号,从写“我”到慢慢地淡化少写直到不写“我”,这其实是一个非常难的过程,因为,有时候甚至一句话缺了主语就成了矛盾句子了。但是,可以变换着语句来表达同样的意思。比如,看到这里,就可以看到有的语句中没有写到“我”,但是还是能表达出同样的意思。
为何要这样呢?可能自己在有意识的淡化或放下这个字,所以,有更深的感受,就是不再以自我意识为中心了。与他人沟通时,不再像以往那样处处先考虑到自己的感受,别人说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中的意思对自己内心冲击的感受,不再纠结和缠绕着琢磨别人怎么这么说话,这么对自己。放下“我”是一个过程,是逐步将眼光从以自我为中心的圆点开始慢慢转移到周围的人身上。因为眼光注视目标由小变大,思维凝聚点也由一个小芝麻点发散成为一大片开阔广袤的天空。这个时候,内心变得流动起来,柔软而充满温度了,好像可以从眼前看起来揉成一团没有头绪让人困惑和烦忧的事物中,慢慢理出清晰的思路来了,有重点有线索,确切地说,当自己不再只盯着自己时,人是瞬间清净的状态。
甚至当不再聚焦在“我”身上时,会试着推翻了以往总是以经验为习惯不肯尝试接受他人不同观点的标准,去接纳周围人与自己的不同。这个很有意思。人是一个很奇怪的东西,当大家都享有共同的权利去选择时,你如果坚持自己时,你很难获得他人的赞同。而你放弃了自己的坚持,同意对方的建议时,反而对方会倒过来接纳你的最初建议。
家庭里的生活,日常都是一些琐碎的小事,最最能磨练你的无“我”意识,因为是社会最小的团体,所以,家庭中为数不多的成员中,总有人会站起来成为领袖一样的人物在家里发号施令,比如,很多家庭里,母亲因为煮饭洗衣,劳苦功高,所以,母亲爱发号施令和乐于评判。一旦父亲欲与权力抗争,就会出现母亲情绪的激荡,一件极小的事情,引发一场争执。虽然大家都觉得事情不是大事,但是,各自更加会强调,为何对方没有为自己考虑,事情虽小,但是他怎么就不能考虑“我”的感受呢?对,又来了。“我”,甚至,这件事,他本来就不对,还常常觉得“我”无理取闹,第二天当没事发生一样,这让“我”更加生气了,他居然不给“我”道歉,下次遇到同样的事情,他依然会这样!是的,不止一次,身边有人这么说过,甚至以前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
当学习家庭教育以及自我不断提升的过程中,愈发的发现了,“我”是需要淡化掉的一个词,生活中,常常是因为过多的强调“我”而出现了很多矛盾和冲突。
如果,不去考虑“我”,会怎么样呢?
前几天,家里发生一件小事,事情不大,但是,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触动挺深,家里之前在小区楼下一家商店买的鸡蛋不新鲜,打开一个就是散的,到十几个鸡蛋好不容易解决了,发誓不在那家商店买了。那天刚好上楼了,突然想起要买鸡蛋,就嘱咐先生一定记住不要去买之前的那家店的鸡蛋,一定要多走一点路到小区最靠边的那家商店去买鸡蛋。等先生回家,看他拎着一兜白色土鸡蛋,就明白了,他又抄了近道到家里楼下最近的那家店买的鸡蛋,当时,看到鸡蛋我就有些不悦,然后问在哪买的,先生说就在楼后面,这时候,我内心很生气,为何就不听我的,非要去之前买过坏蛋的地方去买。但是,又想想,人家辛苦跑一趟去买了,这么对别人是不是也不对呀,就没再说话了,等把鸡蛋打开一看,还好,蛮新鲜的。这时先生凑过来问,还好吧?看看先生对自己买的鸡蛋还蛮关心的,应该也是担心又买了不新鲜的鸡蛋,我的心情也一下子平复了很多。
这上面这一段,自己观察,除了必须要用到主语的“我”来表述之外,剩下的“我”更加强调了自己的一种观点和情绪,是因为我之外的人居然没有听从我的建议,所以我会生气,是自我为中心的自私和强势的一种表现,。所以,当我们日常生活中,一旦出现“我”过多的时候,就要停下来,想想是不是考虑的过于偏颇了。
放下“我”也不是太难,当你有这个意识时,让自己慢下来,思维和内心的想法能慢慢调整一下。逐步放下“我”,会让你的生活更加的轻松,愉快,满意和幸福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