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熊:苏州培养淑女的学堂,美国人创办,普通人根本读不起

孙英杰:嫣然秋天,格桑花里的守望,缱绻着思念|李凤冰摄影

图文/倪熊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苏州这个历史传统文化太过悠久的城市,曾近也有过一座培养现代淑女的学堂,这就是清末民初的贵族学校——苏州景海女子师范学校,既影响了中国的幼稚教育,还培养了杨荫榆、薛琪瑛、吴贻芳、赵萝蕤、赵寄石等一批中国近现代史上的杰出女性。

估计怎么的也算个异数奇葩:苏州景海女子师范学校已不复存在很多很多年,但古朴庄严的校舍却至今依然保存完好,甚至还都仍在继续使用。

苏州景海女子师范学校的前身,是美国基督教监理会派往中国的第一位女传教士(献身中国女子教育17年的海淑德),创办于1902年的景海女塾。此前,海淑德还曾在上海创办过一所著名的贵族学校:中西女塾。宋庆龄三姐妹、唐瑛、郭婉莹都是从那毕业的。可惜的是苏州校舍落成之日,她已病逝2年,取名景海女塾,是有景仰之意。

第一任的校长是美国监理会宣教士贝厚德,最初的办学宗旨是专门培养名媛淑女和高素质的优雅的女性。专门培养名媛淑女,学费昂贵。1911年《苏州景海女子学堂改良章程》中指出:“本学堂之设专以襄助中国振兴女学。”课程采用双语教学,设有国文、英文、算学、理化等科目,学校收费也是相当昂贵:“膳食费通年以十个月计算,寄宿者每月英洋十元,走读者每月英洋四元”。

几年后,学费调整:学习费每生每学期四十五元,选修琴科加收二十元。物有所值,除了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学校规定,上课时不能有一丝声响,教室里静得连一根针掉地上都能听得见;学生走路要斯文,冬天穿藏青呢料,夏天穿阴丹士林布,统一“校服”;进餐须按琴声排队入膳房,祷告后进餐,晚上临睡前要祈祷;平时若有学生触犯校规,被叫到校长办公室训斥算是轻罚,情节严重者要记大过。无论大家闺秀小家碧玉,在卫生习惯,婚姻态度,待人接物的现代理念方面,与传统人家别有一番气象,在社会上饱受赞誉。

尽管学费开销不菲,政界名流、富商巨贾趋之若鹜当属自然,但许多中产阶级以上的家庭,也仍以能将自己的女儿送进景海为荣,以籍培养成才。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百年后至今依然,学区房,择名校,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耿耿于怀热衷此道经久不衰。

1917年,改名为景海女子师范学校,由女宣教士亮美兰出任校长。推行中文教学,并重新制定课程,以符合师范生的教学要求。后来,国民政府的规定,教会学校必须向政府立案,校长也要由中国人担任。

1928年,江贵云成为第一位中国女校长,冀与部章相符,将一切规程修订一新,并将学校分为初中与师范二部,由江苏省教育厅核准备案,又改组实验小学与幼稚园,为同等学校树模范。设有音乐师范科、高中师范科、幼稚师范科三个科,并附设幼稚园,后又增设日间托儿所。

为了吸纳更多青年女子入学,转变面向社会上层的办学理念,降低了学校的学膳费,各科也逐渐推行用中文教学。任教的老师有中国人,也有外国人,外国教师来华之前,必须先到美国南方的斯卡拉特大学接受一到两年的基督教特别培训。到中国后,他们还须在老传教士的监督和带领下,学习中国话,并接受做传教士的一套培训。

中国老师则基本都是国学造诣比较深厚、有名望的人士,有近代章回体小说家程瞻庐、侦探小说家程小青被聘为国文教员;曾任孙中山英文秘书的吴弱男任英文教员……师资力量在当时女校地位比较强。培养幼儿教育师资,教材、教法、设备及儿童活动内容均照搬美国幼儿师范,对中国幼稚教育影响较大。

在苏州,素有“东吴大学多才子,景海女师多佳人”的说法,景海女师造就了一批又一批新式知识女性,比如1907年考入景海女塾的吴贻芳,后赴美国获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任南京金陵女子文理学院院长,1945年,出席联合国成立大会,成为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的第一位女性;比如1936年保送景海女师的赵寄石,毕业后成为景海附小的一名教师,多年从事幼儿教育研究,是我国第一代著名幼儿教育专家,中国式的幼教理论体系创始人之一;还有七岁时就进景海女子师范学校就读,语文成绩总是名列前茅的著名翻译家文学家赵萝蕤;第一位在《新青年》上发表文章的女性作家、翻译家薛琪瑛;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位女大学校长杨荫榆,也都毕业于此。

解放后,景海女中撤并。1951年之后,人民政府接办该校,改名为苏南幼稚师范学校,翌年7月18日,学校师范部并入苏南新苏师范学校,初中部由私立振华女子初级中学接办。1952年全国大学院系调整,景海女中全部校舍归江苏师院使用,校门搬到了景海女中礼堂西路口,从此天赐庄最东段纳入校区,现还都在苏州大学的本部老校区内。虽然景海女子师范学校已经不复存在,但其红楼、绿楼、教学楼、礼堂、八角亭等不仅依然保存完好,而且还在继续使用,与南边东吴大学的旧址建筑珠联璧合,交相辉映,构成了苏州最为壮观的近代西洋建筑群落。

值得赘言一说的是,因为校舍是一座红砖砌成的漂亮的西式红楼,故被唤作地标建筑“红楼”,整幢“红楼”建筑虽仅二层楼高,但横向体量颇大,中西结合风格的门廊,底楼大堂,门窗均是拱形,外观质朴,主体结构基本完好。正门的门楣上镌刻着“THE·LAURA·HAYGOOD·MEMORIAL·1903”字样,译为“纪念劳拉·海淑德1903年”。

歧义恰恰就在于此,容易引起误解的地方,以为这是落成于1903年的建筑,其实这是我国近代建筑史上最重要的中国人自创事务所之一——上海华盖建筑师事务所设计的建筑。中国建筑师赵深于1919年毕业于清华学校,1923年毕业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1927年回国后于1931年在上海自设建筑师事务所。

次年,陈植于1928年从宾夕法尼亚大学毕业后,到美国纽约的伊莱·康事习,开始建筑设计生涯,1929年应梁思成邀请,回国到东北大学教书,其间又在“梁、陈、童、蔡事务所”做工程,因东北时局混乱,来到到沪加入,名为赵深陈植建筑师事务所。再一年,就读于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曾与杨廷宝、陈植、梁思成等先后同窗学习的童寯,先后获全美大学生设计竞赛一、二等奖牌各一枚,1928年冬,以3年修满6年全部学分获得建筑学硕士学位提前毕业,然后在费城、纽约两地建筑师事务所实习、工作各一年。

1930年,赴欧洲英、法、德、意、瑞士、比、荷等国考察西欧古代文明建筑遗迹,以及生机勃勃的新建筑。回国后即受聘于东北大学建筑系,先后任教授、系主任,九一八事变举家迁住北平,应陈植之邀赴沪。至此同为清华出身的“宾大三杰”齐聚上海,1933年合组"华盖建筑师事务所"。

这是中国近代规模较大、经营时间较长、的华人建筑设计事务所。一直到1952年的20多年间,事务所共承接工程项目200余项,其成长与发展堪称是近代中国建筑设计行业发展的一个剪影,它以对中国的建筑创作做出的巨大贡献,成为中国建筑史上一座熠熠闪光的里程碑。

2004年,景海女师旧址被列为苏州市第五批公布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4年后的2008年,一位长期以来孜孜不倦一直致力于研究上海华盖建筑师事务所历史,来自美国路易维尔大学的教授赖德霖,在互联网上看到苏州城建档案馆的馆藏中有1936年上海华盖建筑师事务所设计的苏州景海女子师范学校建筑图纸时,不远千里迢迢特地赶到苏州城建档案馆,请求查阅图纸原件。

当他戴上了白手套,恭恭敬敬地面对馆内工作人员放在他面前时的图纸,一张一张地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翻看时,不禁心潮起伏,此时此刻,赖教授翻阅的不仅是苏州景海女子师范学校的建筑设计图,也是中国近代建筑发展史上光华灿烂一页。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