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奎:校地情——浙大西迁湄潭散记|纪实 2024-07-31 06:07:25 王辉明:口罩|随笔 文/李大奎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浙大西迁,是民国时期一所重要的国立大学为了不受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影响而始终秉承高校办学理念的一次伟大的壮举,谱写了竺可桢校长在战乱岁月带领浙大师生不畏艰险、挑战困难不懈办学最终创造教育奇迹的一部英雄般的爱国教育史诗。那硝烟弥漫的烽火岁月,漫漫西迁路,见证了浙大可歌可泣的"求是"精神,也见证了浙大与西迁所在地尤其是在大后方的湄潭县长达七年办学取得的辉煌成就。如今,浙大与西迁所在地缔结的深情厚谊在横跨世纪的鱼水传承里更加美丽,更加璀璨,成为校地共有的佳话和宝贵的财富。 一、文军长征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卢沟桥事变",意味着日本全面侵华战争打响,战火迅即弥漫华东。为了"教育救国,科学兴邦"的理想及受命保护《四库全书》的转移,设在杭州的国立浙江大学决定举校西迁办学。在时任校长著名地理气象学家、教育家竺可桢的率领下,浙江大学2千余师生于1939年9月启程,开始踏上漫漫西迁路,共穿越了浙江、江西、广东、广西、湖南和贵州六省,先后在浙江建德、江西吉安(泰和)、广西宜山落脚,最终于1940年迁往贵州遵义(湄潭)坚持办学七年,行程2600多公里,历时两年半时间,史称"文军长征"。一迁浙江建德:1937年9月浙大首迁离总部杭州不远的建德县,先是一年级新生在天目山学习,后全校师生自11月底分三批迁至建德的临时校舍。由于战事形势危急,日寇已逼近嘉兴,浙大决定再次搬迁。二迁江西吉安、泰和:在民国政府教育部同意下,竺可桢校长亲赴江西落实校址,经奔波协调,于1937年12月二迁江西吉安、泰和。因日寇飞机的轰炸,江西也陷入战乱之中,物资匮乏,浙大师生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勤俭办学,出版《浙大日报》,出演话剧,募捐慰劳前线……"读书不忘抗战",以同仇敌忾之气影响和激荡着赣江大地。同时,浙大师生帮助当地修筑防洪大堤、创设澄江学校、开辟沙村恳殖场等等有益民生的急事。只是时局多变,到1938年7月,江西马当、彭泽相继失守,吉安、泰和已不是安全之地,浙大只好再次筹划西迁。 三迁广西宜山:1938年8月,经时任教育部长陈立夫同意,浙大再度西迁广西"蛮烟瘴雨"之乡的宜山,确立"求是"校训,制作校歌,"冒百死以求真知"办学。四迁贵州遵义、湄潭:由于宜山在1939年2月遭日机轰炸,此间环境已不安定。鉴于此,浙大决定第四次搬迁。竺可桢校长亲往贵州联系校址时,遇见正到贵阳求职的陈世贤、陈世哲、宋鳞生等几位有远见卓识的湄潭县人,他们便向竺可桢校长力荐浙大西迁山清水秀的湄潭。时任湄潭县县长严溥泉闻讯后亦高度重视此事,多次写信给竺可桢校长,欢迎浙大西迁到湄潭办学,表示腾出湄潭最好的房舍、规划城西200亩土地供浙大师生选用。大后方湄潭得天独厚的地势,纯朴、热情的湄潭人及湄潭县县长的重视支持,立时吸引了竺可桢校长对这方热土的关注,尽管当时遵义到湄潭的公路还未竣工,他决定亲自到湄潭实地考察。竺可桢校长到湄潭考察后,很满意。浙江大学遂于1940年1月从广西宜山迁往贵州,把遵义作为本部,文学院、工学院、师范学院文科先安置复课,农学院、理学院、师范学院理科迁到湄潭,湄潭作为遵义浙大的分部;浙大一年级和先修班500多名师生先安置在贵阳花溪青岩(1940年2月至8月),半年后迁往湄潭永兴古镇。至此,浙大结束了两年多颠沛流离的西迁之路,在贵州遵义、湄潭找到了一方适于教学科研的净土,在这里“以破庙陋室栖身,以桐油青灯相伴,以朴衣素服蔽体,以简餐淡食果腹",写下浙大西迁七年艰苦办学创造骄人的教学成就、深远的文化传播这一辉煌历史。中国抗战胜利后,在湄潭的浙大师生于1946年5月在遵义集中后取道贵阳、长沙、汉口、上海返回杭州,重新恢复重建了国立浙江大学。 在遵湄时期浙大工作的颇有声望的教授二、在水之湄浙大西迁湄潭办学的七年,史称浙大历史上最光辉的七年,创造了灿烂的"浙大文化"。有45位两院院士在湄工作和学习过。竺可桢、苏步青、卢鹤绂、王淦昌、谈家桢、贝时璋、陈建功、束星北等著名科学家的主要论文在湄潭成稿、发表,培养了程开甲、李政道、谷超豪、施雅风、叶笃正等一大批科学泰斗、精英,在大西南半壁江山播下了科学文化和现代文明的种子。浙大西迁,对所在地的发展起到巨大的影响和推动作用,尤其是到湄潭坚持办学七年,对这个深居大后方的农业县,更是功盖千秋,惠泽后世,有着积极而深远的社会影响。1944年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博士来湄潭讲学时,深为浙大师生艰苦办学的氛围和潜心于学术的教育精神而感叹,誉为中国最好的四所大学之一,称之"东方的剑桥"。在水之湄,浙大在办学、组建"湄江吟社"、联合兴"茶"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著的成效,谱写了校地合作的辉煌篇章。 (一)办学浙大西迁湄潭分部设在湄潭文庙(现为浙大西迁纪念馆),内设校办、图书馆、医务室和公共课教室,竺可桢校长的住处和部分教职员工、留学生宿舍亦在此。在湄潭文庙右侧,安置女生宿舍,右侧皂角树下建浙大附中。湄江河边的老湄中为浙大主要教学基地,有仁、义、礼、智斋男生宿舍,毗邻的玉皇阁处为浙大附小,湄江边建体育场、游泳池。在湄潭县城东双修寺设物理系,建实验楼;城西贺家祠堂建浙大农场,占地200余亩,内设病虫、农艺、园艺、蚕桑等系。浙大教职工宿舍主要安置在城南财神庙、朝贺寺、天主教堂、魏家院子、尚家院子及城西部分民宅内。永兴古镇主要安置浙大一年级新生,集中于江西会馆、三楚会馆、四川会馆和南华宫内,财神庙设生物、物理实验室,火神庙设畜牧实验室,教职工宿舍安置在张家巷等民宅内。 中国茶海(二)组建"湄江吟社"1943年2月由苏步青、钱琢如等教授发起,旨在湄潭陶冶性情,切磋诗艺,相互砥砺,抒发情感。"湄江吟社"社址设在城外的西来庵,成员有江问渔、王琎、祝廉先、胡哲敷、张鸿谟、刘淦芝、郑晓沧等9人,当年共组织8次诗会,汇成《湄江吟社诗存第一辑》,成诗两百余首。(三)联合兴"茶"1939年9月由浙大农学院病虫系教授刘淦芝(茶叶专家、昆虫学家)牵头,在湄潭县城城南筹建民国中央实验茶场,在民国政府的统筹下,与张天福、李联标等40多位国内知名专家汇聚于打鼓坡(今象山),联合兴"茶",引进杭州"龙井茶"的生产技术,培养出湄潭绿茶、红茶等品种。自1940年起,民国中央实验茶场领恳五百多亩的打鼓坡茶园,开辟湄潭茶场(今中国茶海),为出口创汇、换取抗战物资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三、校地情抗战胜利后,西迁湄潭办学七年的浙大回到了杭州。两地结下的友谊至此生生不息,谱写了永载史册光芒万丈的鱼水情,推动着两地奔赴远方,驶向更美好的未来。浙大西迁湄潭的旧址,文庙现已修缮一新,成了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更名为湄潭浙大西迁历史陈列馆后,纳入编制管理,讲解员解说。馆前原县政府所在地已拆建为浙大广场,刻下浙大西迁办学纪念碑永矗其间。每年社会各界特别是浙大师生及当年读书的浙大学生及后代来此参观学习的络绎不绝。还有竺家桢教授曾居住的天主教堂,《湄江吟社》所在地的西来庵,联合兴"茶"的茶科所所在地"万寿宫",浙大实验茶场所在地万亩茶海,理学院物理系所在地双修寺,农学院畜牧场所在地龙泉山森林公园,在永兴办学的"欧阳公曙"、"李氏古宅"、"浙大教授楼"等等已成为旅游景点。湄潭县城还有求是路、浙大路、院士大桥、浙大湄潭现代农业示范园产学研基地,求是中学(湄潭中学)……可以说,在水之湄,无处不闪烁着浙大师生当年活动的印痕,传承着浙大"求是创新"的光芒。 当年李政道在永兴茶馆专注于读书的情形至今影响着湄潭学子风雨无悔的求学路。湄潭于2007年12月28日还成立了"浙大西迁历史文化研究会",每年财政划拨专项经费,专门研究这一段历史,收集开发史料,弘扬浙大西迁文化,搭建两地联谊桥梁,实现共赢发展。浙大亦时刻不忘第二故乡湄潭,始终厚爱一层、高看一眼。对湄潭籍学子报考浙大,给予高考加分、减免学费等等优待。对湄潭教学予以适时帮助,建求是教育基地,成立支教点,每年派遣优秀大学生支教。2012年浙江大学还在湄潭新城区共建"浙大小学",在杭州总部的校园内兴建"湄潭林",帮助湄潭培养人才、发展壮大茶产业、引种推广青田鱼、规划城乡建设、对口帮扶医疗服务等等。 浙湄两地还不断加深考察力度,不时互动往来,交流学习。湄潭遇到2002年"6.7洪灾"、2011年"6.18洪灾"及2014年“7.15"洪灾时,浙大总是第一时间给予救援,出资并多方募款倾力支持湄潭灾后重建。在2014年召开的浙大西迁湄潭七十五周年纪念大会上,浙大向浙大小学捐赠音乐器材、公益净水设备和10万教学基金。浙江大学与湄潭在战火纷飞的年代缔成的这份弥足珍贵的鱼水情谊,必将永续校地合作的永恒佳话。【作者简介】李大奎,男,汉族,七0后,法学学士,贵州湄潭人,文学爱好者。 赞 (0) 相关推荐 两枚抗战时期实寄封见证浙江大学四次西迁之艰辛历史 X 如图所示,为1939年由广西宜山寄重庆北碚复旦大学方毓兰先生的国立浙江大学中式红框公函信封,背面贴伦敦版孙中山像单圈5分3枚.烈士1分2枚,销宜山廿八年七月廿七(1939年7月27日)中英文三格式 ... 【直播回放】天目新闻走进贵州遵义 重温浙大西迁历史 1937年,日本开始了全面侵华战争.为了躲避日寇的炮火,当年11月11日,国立浙江大学师生在校长竺可桢的带领下,被迫开始了西迁.1939年6月,竺可桢带领浙大师生涉水跋山.苦渡难关,最终迁校至湄潭县. ... 抗战西迁贵州的浙江大学 老校长竺可桢领军 英才辈出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战火迅速蔓延到江南富庶之地浙江.浙江大学在竺可桢校长的带领下被迫走上了西迁办学之路,历经两年多时间,最后落脚在贵州遵义湄潭. 1944年10月,英国著名学者.世界著名科学家 ... 浙江大学西迁史略(上) 浙江大学西迁办学纪念碑 1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开始全面侵华战争,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据统计,抗战之前,中国专科以上学校共有108所,其中91所分布在 ... 以西迁精神激扬奋斗情怀——第二期浙大教师追寻西迁足迹专题培训顺利举行 追寻西迁文脉,弘扬求是精神.2019年4月23日-25日,第二期浙大教师追寻西迁足迹专题培训如期举行.来自各院系.单位的30余位教师赴贵州湄潭.遵义开展了为期3天的体验式培训,在黔北那片浙大西迁办学故 ... 浙大西迁亲历者千里重访故地,浙大与泰和的情缘竟是这样深! 2018年 99岁高龄的浙大校友王灵芳 不远千里来到泰和 她究竟为何事? 请听小编为您娓娓道来: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浙江大学为免遭日军涂炭,保存学校,保存人才,在竺可桢校长的带领下举校西迁,从193 ... 苏步青长女重返遵义回忆浙大西迁岁月 ,双胞胎自行推车 浙江大学在遵义湄潭办学的七年,被称为浙大历史上最的七年,是浙大办学历史上最重要的发展时期.在湄潭工作和学习过的两院院士达45位,其中,竺可桢.苏步青.王淦昌.谈家桢.贝时璋.卢鹤绂.陈建功等世界著名科 ... 浙大校友网 尊敬的各位领导 尊敬的湄潭父老乡亲 各位学长: 非常感谢母校和湄潭县政府邀请我们海内外各地浙大校友会的代表来到我们魂牵梦绕的"东方剑桥"成名地湄潭,参加纪念浙江大学西迁遵.湄七十周 ... 何述强 | “国立浙江大学”西迁宜州办学 浙江大学宜山本部旧址大门 "国立浙江大学"西迁宜州办学 在宜州,人们常常津津乐道"浙江大学",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这所远在西湖边的大学与桂西北宜州有什么关联呢? ... 浙大西迁,烽火岁月的“文人长征” X 浙大西迁,烽火岁月的"文军长征" 洛钊 救亡路上,红军长征与高校长征堪称并蒂莲 1937年卢沟桥事变,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8月'松沪抗战'失利,民国政府西迁陪都重庆,日军侵略 ... 铭记西迁历史,传承求是精神 ——外语学院2020年第一次“先锋学子”全员培训 时值校庆123周年之际,外语学院全体学生党员和春夏学期入党积极分子参加了陈天来老师"我的湄潭情"主题党课,陈老师为同学们生动地讲述了西迁历史和求是精神. 陈天来老师是原浙江大学旅游 ... 文军西征砺求是,遵湄故土续深情 ―浙大西迁旧址寻访记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9月杭州告急,浙江大学全体师生在竺可桢校长率领下,踏上西迁流亡办学的艰苦历程.从1937年9月至1940年2月,浙大一迁浙江西天目.建德:二迁江西吉安.泰和:三迁广 ... 寻迹 | 西迁振兴地,访故在湄潭 位于浙大广场的西迁历史陈列馆 湄江畔这座宁静的小县城,虽不起眼,却承载着浙大人的西迁记忆,丰富了浙大的求是精神.77年前,浙江大学西迁贵州湄潭,在这里获得了极其珍贵的七载光阴.如今,湄潭存留的办学遗迹 ... 路甬祥原副委员长赴遵湄瞻仰浙江大学西迁办学旧址 9月1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原院长路甬祥在出席贵阳召开的第六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开幕式期间,在学校党委常务副书记邹晓东.贵州大学校长郑强的陪同下到遵义.湄潭瞻仰浙江大学西迁办学旧 ... 文军长征——浙大西迁简述 红军长征历来被众多人所称道,可曾想过历史上还有文军长征这一说法,而且和浙江大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这就是浙大西迁.由于浙大西迁的路线与红军长征时期前半段路线基本吻合,而落脚点又都是对中国革命具有转折意 ... 历时七天,跨越2000多公里,我们与吴校长一起重走西迁路! 2017年8月3日至8月9日,浙江大学校长吴朝晖先后在罗建红副校长.郑强副书记的陪同下带领浙大师生代表.校友代表一行20余人从杭州出发,沿着江西泰和.广西宜州.贵州湄潭的路线,重走文军长征路,重温浙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