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时代珍贵老照片,那时的北京城是这个样子的

北洋时代(1912-1928),辛亥革命以后若干年内的中国,就是一个以旧砖瓦搭起的新世界。这样一个重要的北洋时代,却鲜有精彩的影像记录。这个图集带大家领略北洋时代的北京城风貌。

清代时候,天安门以南是由长安左门、长安右门以及大清门围成的T型区域,天安门至大清门的御路两旁原是连廊,称作千步廊,千步廊外是六部、五府和军机事务的办公地点,经历了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及清帝退位后,千步廊的建筑不仅完全丧失了作用,而且残破不堪。1915年在朱启钤的主持下,千步廊被拆,这里成为一片空旷的广场。明代紫禁城初建时,大清门称大明门,民国以后改称中华门,1959年被拆除。中华门至正阳门之间成为棋盘街,同样在朱启钤的主持下,棋盘街增建了两个花园。这张照片是在正阳门城楼上向北拍摄的,远处的景山、北海白塔、紫禁城角楼、午门、西华门、东华门清晰可见,1952年被拆除的长安左门和长安右门也静静地矗立在长安街上。

这是由南向北拍摄的户部街。户部街在千步廊东侧,即今天广场东侧道路。路西是中华门和棋盘街花园,远处可见天安门及部分紫禁城宫殿;路东近处的空地是美军操场。1901年的《辛丑条约》规定,东交民巷使馆区周围划定一片区域作为各国驻军的操场。美军操场北面是东交民巷,巷西口矗立着一座牌楼,上书“敷文”二字匾,牌楼北是法国医院。

正阳门位于北京内城南端中轴在线,在京城九门中最为高大壮丽。正阳门始建于明正统四年(1439年),自建成后便命运多舛,曾先后于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四月、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四月二十九日、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五月一日、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和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月五次失火,又五次重修。最后一次失火最为遗憾,本来正阳门城楼已经躲过了六月义和团在大栅栏放的火(仅箭楼被焚),不料八月间英军中的印度士兵在正阳门城楼内做饭时引燃了城楼。《辛丑条约》之后,正阳门城楼由驻京美军管辖,照片中还可看到一名士兵在站岗。民国八年(1919年)10月31日北洋政府与美使馆达成协议,11月1日,美军归还正阳门城楼。

1915年,为了解决正阳门附近的交通问题,时任内务总长的朱启钤倡议改造这一地区,德国建筑师罗斯格尔负责设计。正阳门瓮城被拆除,正阳门两侧的城墙上各开两个门洞,大大缓解了这一地区的交通压力。罗斯格尔还对拆除瓮城后孤零零的正阳门箭楼进行了改造:一是将登楼的马道改为“之”字形,并在台阶间加设了平台;二是在箭楼平台上加了汉白玉栏杆和突出的挑台;三是在下两层护窗上加了白色弧形华盖;四是在楼基的两侧面增加了巨大的水泥浮雕。这些改变看似都是装饰性的细节,但却使箭楼的整体风格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在中国古典风韵中,融入了西洋意趣。此次改造后的正阳门箭楼正是今天看到的形象。

前门大街一直是北京城经济最繁荣的地区之一,从五牌楼起向南至天桥路口,两边店铺林立。1900年6月,前门外的老德记药店因为贩卖西药而被义和团付之一炬,周遭店铺都受到牵连,甚至正阳门箭楼也被火毁。仅仅几年后,前门大街又重新恢复了往日的繁荣。顺着前门大街可看到中轴线最南端的永定门城楼。

这张照片是在正阳门城楼上向西拍摄的。城墙左侧是前门西车站,这里是平汉线的起点。顺着城墙远处的高大建筑是宣武门城楼和瓮城,瓮城左边的高塔是天宁寺塔。宣武门城楼右边能看到南堂的钟楼。有着高大烟囱的建筑群是北平自来水公司。

正阳门城楼西北方向。远处有穹顶钟楼的是建于1911年的大理院,相当于现在的最高人民法院。大理院东侧稍矮的建筑是地方审判厅,大理院往南的一座大型建筑是高等审判厅。路边近处这座西洋建筑是河北银行,河北银行前是“振武”牌楼,这里是西交民巷的东口,和东交民巷的“敷文”牌楼相对。

这张照片的拍摄方向较上一张略偏南,右边这条路即现在的广场西侧路,清末因聚集了很多皮具作坊和店铺,因此称西皮市,近处拐角这家“义成号”就是一家加工“中外牛皮”的店,南墙上刷着醒目的广告招牌。

这张照片是在西交民巷东口附近向东拍摄的。路口处可见“振武”牌楼,高处可见河北银行的穹顶。透过“振武”牌楼可见棋盘街对面的“敷文”牌楼,还可以看见法国医院的钟楼。

1870年,美国美以美会在崇文门内孝顺胡同建造了亚斯立教堂,并开设了一座蒙学馆,教授《四书》和《圣经》,1884年改蒙学馆为中学,改名怀理书院,1888年成立大学,改名汇文书院,1904年更名“北京汇文大学堂”,1912年改名为“汇文大学校”,1920年并入燕京大学。这张照片是在崇文门东侧的城墙上拍摄的汇文大学校校园和校舍。1959年因修建北京火车站,学校被拆除。

这是在美国驻华使馆南侧的信号塔上向东拍摄的东交民巷。照片左侧是荷兰大使馆,今天是北京市公安局所在。荷兰使馆围墙东侧的坡顶建筑是花旗银行,目前是警察博物馆。花旗银行东侧的三层建筑是东方汇理银行,东方汇理银行往东就是御河,1900年八国联军正是从御河的水关攻进了北京城。御河东是北京当时最豪华的饭店—六国饭店。六国饭店北依稀可见横滨正金银行的穹顶。再往东可见德国使馆和比利时使馆,比利时使馆北是圣米厄尔教堂。沿着城墙往东,可见崇文门城楼,其箭楼在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中被毁。

这张照片是在美国大使馆南端的信号塔上俯拍的美使馆局部。照片最左边可见半个使馆大门,以圆形小花园为中心,上方(即北侧)较大的建筑是大使官邸,左侧(西)是秘书处,右侧(东)为顾问官邸,现在这里被称为前门23号,是个颇受欢迎的休闲会所。美国使馆北侧就是东交民巷,再往北可见俄国兵营和英国使馆。

从美国大使馆南端的信号塔上远眺紫禁城。照片左下角的建筑是美使馆医院,右侧与医院相连的是驻军司令部,再往右位于照片正中较大的建筑是办公区,办公区右侧即是使馆大门。这三座建筑的北侧是东交民巷,路北拥有东西两翼的大楼是法国医院,法国医院右侧的小楼是麦加利银行。照片远处可见紫禁城及景山。

美国兵营位于使馆西侧,原有东西两座营房,都是一层的连廊建筑。为了扩充驻华军队,1918年在原有的西侧营房基础上修建了新的营房,从原来的一层变为四层。这张照片是在正阳门城墙上向东北拍摄的正在修建中的西兵营。远处正在修建的是北京饭店。

为庆祝某一年的圣诞节,美国大使馆北门前悬挂了两面巨大的国旗,还装置了彩灯。如今这座门还健在,穿过它就是由原美国大使馆改建的休闲场所。

这张照片是在内城城墙上顺着御河向北拍摄的。菖蒲河,也就是外金水河在皇城东南角折向南,然后经内城水关流向外城,流经内城的这一段称御河。1900年,在京各国使馆遭到义和团和清军的围攻,法、意、俄、德等国的使馆人员和侨民避难英使馆。有一支印度士兵小队发现御河穿出内城城墙的水关无人把守,且水位很低,于是就从这里爬过泥泞,进入城内,直奔英使馆,解救了被围困一个多月的“同胞”。义和团运动结束后,各国开始在东交民巷附近圈地建设,英国使馆占用了原址北面的翰林院,日本使馆占用了部分肃王府和柴火栏。照片中右侧高大的建筑是北京当时最豪华的饭店——六国饭店,左侧的坡顶建筑即英国使馆。1931-1933年,御河被掩盖填平,河道上方建了花园,成为今天的正义路。

旧时北京的城墙外还围着一圈护城河,虽是出于军事目的而设,但是既没能阻断1860年英法联军的脚步,也没有挡住1900年八国联军的进攻,倒是夏天能游泳,冬天好溜冰,成了老百姓游玩的场所。这张照片是沿着内城东侧护城河由北向南拍摄的,远处可见内城东南角楼的城墙,这座角楼是北京仅存的四座城楼之一。如今这条护城河已经被车流汹涌的东二环取代,城墙也仅剩东南角楼西侧一段,现在开辟为明城墙遗址公园。

这是在护城河边自东向西拍摄的海岱门(今崇文门)。远处可见崇文门瓮城仅剩城楼孤零零地站立着,箭楼已经在1900年毁于八国联军的炮火。护城河的水位已经下降很多,这种泥泞的滩地正是鸭子们觅食戏水的绝佳场所。

从内城东南角楼向东,沿着通惠河下行不远,河北岸有座大型陵园,园内埋葬着乾隆皇帝的第四个女儿和硕和嘉公主和她的夫婿福隆安。陵园就座落通惠河岸边,交通很便利,上了河岸就是石牌坊,牌坊后有精美的望柱和石像生,因此很多外国人都曾来这里游玩和拍照。照片中即神道两旁的石像生,中间是碑亭。这里现在已经成了京通快速路的一部分。

这是在北海琼华岛上高处拍摄的紫禁城全景,紫禁城北的主要建筑清晰可见。照片上的一些建筑后来被拆毁了,如北海公园前东三座门、大高玄殿前习礼亭和牌楼等。

景山位于紫禁城中轴线的北端,与北海一样,也是明清两代的皇家御园。李自成攻入北京时崇祯皇帝自缢于此,这座别名“煤山”的小山丘便因此进入史册。与现在相比那时景山上的树木稀疏很多,山上五座亭子清晰可见,现在从北海的白塔下望过去,即使在冬天,也只能看见山顶的万春亭,较低的四座亭子几乎都掩没在树丛中了。景山与北海之间的平地上,南边(即照片右边)是大高玄殿,靠近景山西门攒尖顶(即圆形尖顶)的建筑是大高玄殿的干元阁。照边左边的院落部分是民房,御史衙门也在这里。

瀛台是中南海中的一个小岛,明代称南台,其上建筑很少,清代扩建后改称瀛台,主要作为帝后的避暑之所。瀛台的出名是因为戊戌变法失败后光绪皇帝遭软禁于此。去往瀛台,要先经过一座汉白玉石桥,然后登上一段折形的石阶,就到了瀛台的正门翔鸾阁。过翔鸾阁,西侧是瑞曜楼,东侧是祥辉楼,正对的是涵元门。过涵元门即涵元殿,是瀛台的主殿,康乾时这里是赏宴王公宗室的地方。过涵元殿后再往南就是临水的迎熏亭,从迎熏亭沿岸边向东北走就是春明楼。春明楼高两层,卷棚歇山顶。这张照片是在春明楼东北的镜光亭拍摄的。

1902年,慈禧下令在她曾经的寝宫中海仪鸾殿旧址上仿照俄国使馆修建西洋式的新寝宫,取名海晏堂,1904年竣工。虽然老佛爷的旨意是以俄国使馆为样板,但实际上这座新寝宫不仅名字借用了圆明园长春园的西洋楼海晏堂,很多装饰细节也是模仿旧海晏堂,比如大门前水池两侧的十二生肖铜像,正立面房檐部分的花纹等等。慈禧生前把这里作为接待外国女宾的场所,民国后,这里是袁世凯办公会客的场所,更名为居仁堂。20世纪50年代,居仁堂被拆除。

这是一张非常难得的海晏堂内景。与海晏堂的外观和建筑结构一样,内部陈设也是中西结合,比如丹陛上正座后面的屏风,竟然用了七面大玻璃镜,这样客人岂不是很容易看到主人的后脑勺?!屏风上端的“寿”字由西洋番花环绕,主座旁摆着电灯,丹陛两旁的玻璃罩内是西洋钟,屋顶正中挂着西式水晶吊灯。整个房间的装潢以今天的眼光来看是既零乱又没有风格,不过把一切值钱和新鲜洋气的元素堆积到一起,似乎一直是部分富裕人群的装饰风格。

这是在颐和园昆明湖东岸拍摄的万寿山全景,近处湖水荡漾,荷花刚刚开败;湖北岸可见对鸥坊和留佳亭,树丛中隐约可见长廊;万寿山南坡是气势恢宏的佛香阁,佛香阁下是排云殿,万寿山顶是智慧海。

这是在万寿山佛香阁上向下拍摄的铜亭,又称宝云阁。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了清漪园(今颐和园),万寿山上的建筑大多被焚,宝云阁因为完全由铜构件构成而得以幸免。虽然逃脱了火劫,却没能逃过人劫。清漪园在被烧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宝云阁的很多铜构件,如铜门、铜窗、铜瓦被拆下盗卖,照片中的宝云阁就已经是门窗尽失了。所幸1993年丢失的门窗由外国友人捐赠回国,复归原位。

这是在昆明湖北岸向南拍摄的龙王岛全景。初夏的昆明湖,荷叶新绿,清风习习,几名船工划着木船从湖面上掠过,水天间那种宁静,远非今日喧嚣的旅游景点能比。远处是龙王岛和十七孔桥,以及桥东端的廓如亭。

铜牛是颐和园里的著名景点,位于昆明湖东岸,廓如亭北,铸造于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有“永镇悠水”之意。照片中左边是著名的十七孔桥,桥那端连着的是龙王岛,远处可见西堤的豳风桥。

从颐和园万寿山上俯瞰昆明湖。照片下方是湖北岸的排云殿景区,这组建筑与万寿山上的佛香阁一起,都是光绪年间重建的,在被英法联军烧毁前,这里是建于乾隆年间的大报恩延寿寺。据说一开始慈禧想把这里作为她的寝宫,但刚落成慈禧就生了一场病,她认为可能是此殿距佛香阁太近,不适于长期居住,于是决定把寝宫改在乐寿堂,而将排云殿作为她过生日时接受朝拜的地方。远处从湖岸延伸至湖中的是十七孔桥和龙王岛,十七孔桥东端是廓如亭。

乾隆年间在颐和园(时称清漪园)西的玉泉山开辟了静明园作为昆明湖、万寿山的借景,并在玉泉山附近建塔修庙。至今西山映衬下的玉泉山依然是颐和园内最美的景致之一,西堤的美景尤胜当年,难得的是宁静幽然也一如当初。这张照片是在十七孔桥西端向西拍摄的,远处的玉泉山顶高高耸立着定光塔。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