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第九回 | 看走眼的娄家两兄弟
文 / 桔小书
图 / 《秒速5厘米》
01
娄三娄四公子从蘧家出来之后,在路上遇见了给家族看坟的邹吉甫的儿子邹三,三人寒暄一番之后,邹三告诉他们说自家就在附近,两位公子便商量着去邹家坐了一坐,吃了顿饭。
就在这饭桌上,邹吉甫向二人提到,有一个盐店的管事先生杨执中说过:“本朝的天下要同孔夫子的周朝一样好的,就为出了个永乐爷就玩坏了。”
这两位公子因仕途坎坷,'因科名蹭蹬,未能早年中鼎甲,入翰林’,心中早已聚满了对当下时局的恨,也常说'自从永乐篡位后,明朝就不成个天下’,从邹吉甫口中听到杨执中所说的这一段话,虽从未见过,心里却对杨执中的好感度直线UP,忙向邹吉甫打听杨执中的去向。
邹吉甫介绍说杨执中是个再忠直不过的人,喜爱读书,虽是生意出身,却对账目不甚上心,在店里时,也多垂帘看书,起先东家以为他为人正气,便将店托他总管,后来一盘账,发现有七百多银子的亏空,对于银子的去处,杨执中又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东家便把他告上了官府,算来已经在牢里待了一年半了。
求贤若渴的两位娄公子一听就怒了:这样爱读书的人,怎么能因为几百两银子去蹲大牢呢?杨执中这么爱看书,东家应该感到庆幸才是,怎么能因为不见了几百两银子就将人如此凌虐呢?书和银子,分量当然是书更重,爱看书的杨执中和“守钱奴”东家,当然是东家做法更令人不齿。
很是有点鲁迅写的《孔乙己》中,孔乙己偷书被抓之后说“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的味道。
明明就是做错了事,非要扯个读书的由头来为自己脱罪。
娄家两位公子,也是钱多烧得慌,听说了杨执中的困境之后,派人去打听了一下杨执中身上再无其他事情,当下就花了钱去把杨执中给赎了出来。熟料这杨执中并不是一个十分知道感恩的人,出来之后些微打听了一下,得知是一个不认识的晋姓人,便没再深究这事,乐得一个轻松自在,倒是娄三娄四一直想着与杨执中见上一面,却又总是阴差阳错不得见。
杨执中,又岂止不知感恩这一处缺点。
02
在其位不谋其职。
如上所述,杨执中没有考上功名,不得不为东家看店,但他又不肯好好地看着,只一心沉醉在自己的书籍里,结果造成东家莫大的损失。
个人有自己的兴趣,本质上来说是一件难能可贵的事情,然而当兴趣与工作相冲突的时候,工作是一定要排在前面的,这不仅仅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花钱雇佣自己的老板负责,对自己的同事负责,讲究兴趣的话,大可以放在工作之外的时间里,最低要求也是不能影响工作。
这的确是兴趣与工作的冲突所在,但这也是一个社会人要遵守的基本准则。
子女教育失败。
邹吉甫说过,杨执中的两个儿子都是蠢人,既不做生意,又不读书,还靠着老官养活。
杨执中出狱之后,两个蠢儿子,日日在镇上赌钱,半夜也不归家。在后面的回目中也有提到杨执中二儿子杨老六赌钱输了,喝醉酒回家之后直接找母亲要钱好继续去赌,杨老六甚至偷自己父亲好朋友权勿用的钱去赌。
由此可以看出,杨执中的子女教育是非常失败的。
也许是他和妻子从小骄纵两个儿子,舍不得管教。
也许是他忙于读书而忽视了对儿子的教育。
也许是杨执中就是这样“顺其自然”的教育,不管对错都不予管教。
理由可以为杨执中找很多个,可子女成年之后长成什么样与父母绝对脱不了关系,这一事实却是唯一的。
刻薄老人。
娄家两位公子迟迟等不来杨执中的道谢,便决定自己登门去拜会杨执中,对杨执中,这两位公子内心还是极度想要结交的,在他们的印象里,杨执中就是一个襟怀冲淡、品高德重的世外高人。
第一次拜会,杨家只一位老妪在家,不想在老妪耳朵不太灵光,把“娄”听成了“柳”,把“大学士”听成了“大觉寺”,晚上告诉杨执中时,杨执中想起了自己坐牢时有个差人姓柳,劈头盖脸把老妪骂了一通,老妪气不过回了几句嘴,杨执中又打了她几个嘴巴,踢了几脚。
试问一个品行高洁的读书人,又怎么会这番辱骂折打一个长年为自己家烧火做饭,且又痴又聋的老人呢?
抄袭。
娄家两公子两次拜会都没有见到杨执中,第二次回去的路上,碰见一个卖菱的小孩,娄四问小孩是否认得杨执中,小孩说杨老先生是个和气的人,前些天趁他的船去看戏的时候,丢下一张纸,两位公子打开一看,是一首七言绝句,最后还写着“枫林拙叟杨允草”,这一看之下,两位公子更坚定地认为杨执中是一个胸怀淡薄的人。
其实这首诗是元朝诗人吕仲实所作,原本有八句,杨执中原封不动抄了后四句,一时之间竟不知道该说是娄家公子学识不够,还是杨执中涉猎够广了。
03
诚然,喜欢读书是一件很可贵的事情,但一个人的品行如何,是不能单靠读书这一件事就能下定论的,更不能靠听说,不论听说里的那个人是好还是坏,与人结交,还是要与他相处一段时间,听听他说的话看看他做的事,之后再决定。
娄家两兄弟,对杨执中,的确是看走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