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见云冈石窟精讲(连载7:五华洞之第11、12、13窟)

文史:郭静
执笔:王狰

图片摄影:郭静  王狰

第11、12、13窟为云冈石窟中期开凿的洞窟,3窟为一组,12窟外部上凿屋檐,前列两楹,洞开三门,两侧的第11、13窟于窟门上各雕一明窗,呈对称分布两侧。12窟开凿时间接近9、10窟。11窟东壁有太和七年(483)铭小龛,西壁有太和二十年(496)铭小龛,开凿时间接近9、10窟,但直到第6窟完工,此窟的中心方柱和壁上小龛还在补雕。13窟开凿时间同11窟,延续时间很长。11、12、13这一组石窟,只有12窟按计划完工,11、13窟大约在开凿不久就停工,之后陆续雕凿了不少无统一安排的小龛。

维修之前的11-13窟外景

维修之后的11-13窟外景

第11窟

第11窟,塔庙窟(有中心塔柱),平面基本为方形,平顶,南壁中央上为明窗,下开窟门,明窗与窟门之间雕大型坐佛像佛龛,两侧雕刻小型窟龛17个,均编为11窟的附属洞窟。附属洞窟中有云冈石窟早期、中期、晚期的雕刻,可以领略到云冈石窟不同时期雕像的不同魅力。

洞窟内中央为中心塔柱,典型的塔庙窟,塔柱分三层,第一层四壁各雕一立佛,为“四方四佛”,东方妙喜世界阿閦(chù)佛,南方欢喜世界宝相佛,西方安乐世界无量寿佛,北方莲花庄严世界微妙声佛。塔柱上层亦四面开龛造像。南面为正中交脚菩萨,两侧思维菩萨。塔顶四角雕山花蕉叶,中雕阿修罗像。11窟顶部,四周各雕两条蛟龙,为“天龙八部”之龙部,雕刻传神,是云冈石窟龙部雕刻的精品。

【注:云冈石窟仅有两处雕造四方佛,均在中心塔柱四方雕造,分别为第6窟中心塔柱上层,第11窟中心塔柱下层,表现了佛经“四方有佛”的意义。】

中心塔柱南面立佛像两侧的胁侍菩萨,面相丰满、身材修长、亭亭玉立,无论人物造像风格还是服饰,均和北魏人物造像有极大的不同,而和大同市区下华严寺内辽代彩塑有几分相似,普遍认为为辽代所雕。这也是云冈石窟最晚雕凿的造像。

该窟西壁中层北侧,在宽7.4米,高2.4米横向拉开的中国瓦顶屋型龛下雕刻了7尊立佛,个个褒衣博带,神采奕奕,不仅是石窟寺七佛题材的突出表现,也是佛教造像艺术中国化的代表作品。过去六佛与释迦佛形成了七佛,是佛教宣扬“永久”的思想,与中心塔柱下方的四方佛,构成佛无处不在,佛永远存在的主题。

该窟东壁上部保存有云冈石窟中时间最早,文字最多的太和七年造像题记,全文336字。这一造像题记还是研究北魏魏碑体形成和发展轨迹不可多得的重要材料,也是云冈石窟雕造重要的断代依据,为现存不多的云冈铭记中最有价值的一处。第11窟是云冈石窟主要洞窟中存造像铭记最多的一个洞窟。

第11窟刚开凿不仅北魏都城就迁往洛阳,是没有完工的洞窟,于是善男信女们有了用武之地,在洞窟内开凿了大量杂乱无章的造像。

第12窟

第12窟,“音乐窟”(区别于第8窟的“佛籁洞”),该窟形制与第9、10窟一样,是前列楹柱并具有前后室的洞窟,据考古发现,12窟在北魏时为面阔三间的石雕宫殿式洞窟。

前室东西两壁中层雕刻的屋型龛,以三间的设计构思,塑造了交脚菩萨及胁侍菩萨的形象,这是继第9、10双窟前室东西壁之后,这种高浮雕构图形式的再次运用。此外,在东壁上层南侧雕刻了“降魔成道”,北侧为“儒童本生”佛教故事图,北壁明窗西侧为“四天王奉钵”,东侧为“鹿野苑说法”佛教故事图,西壁最上层北侧为“阿育王施土因缘”,西壁下层南侧为“降服火龙”佛教故事图。大量的佛本生、佛本行、佛教因缘故事等,琳琅满目,目不暇接。前室西壁存“为亡父造像记”造像铭记。

第12窟被称之为“音乐窟”,在前室雕刻了大量的乐伎、舞伎和乐器,北壁最上层从东到西为14位天宫乐伎,分别以担鼓、埙(xūn)、义觜笛、细腰鼓、琴、横笛、琵琶、排箫、齐鼓、吹指等乐器演奏乐曲。天宫伎下,16个飞天舞伎组成与乐伎交响互动的舞蹈群体。明窗之上边和东西边安排了18个持不同乐器的菩萨乐伎,个个面相和悦,栩栩如生。明窗以下门拱雕饰富丽,动感强烈,9尊坐佛于拱门楣之中,外圈为一组飞天舞伎,动作连贯、线条流畅,内圈为一圈飞天乐伎,怀抱不同乐器,呈编队飞行演奏状。窟顶安排好似为整场歌舞演出的领舞、领奏和指挥。屋顶平棊藻井内,飞天舞伎彩带飘飘,身体纤柔,环绕在11团莲花周围。南壁列柱上方和东西壁与窟顶相交之处,以镂空高浮雕突出安置了6个(应为7个,西壁北侧的坍塌)夜叉乐伎,其中5个各执弹拨乐器、吹管乐器和打击乐器,做演奏状。在两列柱之中,身穿红裤,扭腰耸胯,两脚相交而立,双手合掌,两食指相对拨者,最为引人注意,好似一位指挥,正在用高昂的热情,指挥着多达170人的庞大的舞乐队!

第12窟后室,北壁分两层,佛龛风化严重,上层主像弥勒菩萨,下层主像为释迦、多宝二佛并坐,其余壁面分层布龛,龛面装饰略同第9、10窟。南壁中层雕“商人奉食”佛教故事。窟顶平棊方格内雕摩醯首罗天、鸠摩罗天、阿修罗天、逆发的夜叉等等。门拱顶部二龙王鲜活灵动,气韵十足,充满生机。

第13窟

第13窟为大像窟,穹窿顶,南壁中央上开明窗,下辟窟门。窟内除西壁风化严重外,东壁和南壁保存完好。窟内雕一尊巨大的交脚弥勒菩萨,高约13米,头戴花冠,面相丰圆适中,颈饰项圈下垂铜铃,胸前装饰璎珞和蛇饰,臂带宝钏、手镯,上身斜披络腋,下着长裙,左手扶膝,右手施无畏印。更引人注意的是菩萨右手臂下的四臂托臂力士,高约1.8米,两臂奋力拖住主像粗大的手臂。

东壁基本保存了北魏原貌,只是后代特别是清代进行了彩绘,壁面分九层,分层雕刻了大量的佛龛,佛龛样式多样,龛楣装饰复杂多变,可谓佛龛的博物馆。下层的供养天人雕刻技艺高超,宛若一个个妙龄少女!

南壁中部并列雕刻三座屋型龛,龛下雕七立佛立于莲台之上,与第11窟的七立佛主题相同。

该窟窟顶不同于昙曜五窟,具有强烈的计划性和装饰性,主像的舟行背光顶尖雕刻在窟顶部位,背光除火焰纹外,在火焰纹顶尖还雕刻了呈椭圆形的一组装饰图案,这就是“光云”,这是我们目前能在在云冈石窟大型洞窟中见到的唯一的雕刻在顶部的“光云”。由于该窟顶是云冈石窟大像窟穹窿顶保存最好的一个,所以此光云雕刻保存状况较为完整,是云冈石窟保存最完整、雕刻最精美的光云雕刻。背光长条状的整体形象被华丽的忍冬纹装饰,也是波形忍冬纹创作中的杰出作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