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弧圈球不转怎么解决?
业余选手要想进阶到高水平,正、反手仅有发力击打是不行的。弧圈球最早是由日本人中西义治发明的,发明的原因也很简单。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削球是主要的流行方式。对于对方削过来又低又转的球,很难靠击打的方式将球攻过去,甚至还会频频出现下网的情况。中西义治通过反复练习,摸索到通过增加强烈的上旋以及弧线,将球“兜”过去,这就形成了早期的弧圈球技术。那么弧圈拉得不转原因到底在哪里呢?
第一点,首先要明确球要想拉得转,必须要靠摩擦,击打成分不要过多。
弧圈球具体又可分为高吊弧圈、前冲弧圈等等,这些弧圈的制造就是凭借三个因素:一个是制造弧线;二是制造摩擦;三是制造向前“飞行”的速度和力量。在这三者之间的比例、掌控上业余选手往往会出现以下问题:
1.认为发力越大旋转越强,导致击打成分过多。弧圈球是力量和旋转的一个结合体,但到了很多球友手里,就成了大力拍、大力扣,撞击球的成分超过90%以上。这样的球必然是力量很大,但旋转很弱。“撞”和“擦”的比例最好是7、3开,有7分的力量,再3分的充分摩擦,这样的弧圈球拉出来就会又转又暴。但摩擦成分低于最少的“3”,那基本上就是拍击球了,很难制造出弧圈效果。另外,拉球过程中也要区分撞击和摩擦的先后顺序。先“撞”后“擦”我们既容易获得向前的力量,在收拍、收小臂时又会得到很好的摩擦。而先“擦”后“撞”那基本上拉出的球没有力量,只有高弧线的薄摩擦,这种球虽然有一定的旋转,但前冲力、爆发力会严重不足。
2.完全靠手来摩擦,没有右脚的发力支撑点。很多业余球友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打球基本上是靠“手”来打球,不管是力量的输出和旋转的制造都是由手腕来完成的。这样一来,导致的后果就是击球力量偏小、手腕摩擦制造旋转不够。要想把球拉转,我们必须要获得更大的力量来源,那就下肢的力量。乒乓球的拉球动作是:右脚蹬地+降低重心转腰+快速收前臂来一气呵气、共同完成的。而往往业余球友们大多忽视了“右脚蹬地”加转体这发力支撑点,来球之后仅靠手腕去拉、去撩,这样拉出的球不是真正的弧圈,而是半拉半撩的“假弧圈”。因此,就像车子的发动机,要想转得够快够猛,我们首先要时刻切记右脚这个制造弧圈的力量源泉。
3.拍型摩擦角度过平,收臂速度不够快。弧圈拉得不转的第三个原因,就是拍型和收臂的问题。有些球友为了将球拉转,刻意将拍子放平去摩擦球的上部,但这样反而适得其反。由于切入的角度过平,导致摩擦球过薄。这样虽然获得一些旋转,但你从右脚乃至转腰获得的前冲力会因为拍型过平而大大抵消。拉弧圈拍型的控制,应该是拍子向上前倾45℃左右。另一个拉得不转的原因,就是收臂速度的问题。我们从右脚、转体获得强大的向前的力量,但到了手臂甩出的这一下太慢,那即便是你撞击、摩擦再好,也很难拉出质量。
第二点,解决弧圈球拉得不够转的几个简便方法。
要想把弧圈拉得又冲又暴,这个还是需要反复练习、体会的。以我个人的体会还是有以下个方法:
1.空手徒拍,练习蹬地发力感觉。首先,我们要想把球拉转,必须先要去寻找拉球的力量。在没有球友共同练习的前提下,你自己可以在家对着镜子空手也好,手里拿着拍子也好,去反复的练习“右脚蹬地+转体”的这个发力支撑点,把发力的动作固定下来,我们在打球时才能习惯成自然,改掉只用“手”去增加拉球力量、旋转的毛病。
2.注意观察,学习高水平球友方法。平时我们在与球友对练时很难观察到自身的击球动作,也不好找出一些毛病。但你在下场休息时完全可以看到、观察到正手拉球比较好的球友的动作。我们要观察他的步伐、转腰、收臂以及拍型摩擦球的角度等等。提升的过程一个是自己练习,另一个就是要学会观摩,模仿。
3.调整步伐,找到合理拉球的位置点。除了以上技术动作之外,由于在相持过程中,每个来球的长短不一,有近台攻,还有远台拉球。这就必须强调一下,业余球友最容易犯的毛病:“只注重练手,不注意练脚。”步伐是乒乓球运动的生命,没有合理的击球位置,就不可能拉出高质量。顶住拉球空间完全不够,而向前够着拉球又只能勉强将球撩过去。因此,在练习过程中,要想拉出又转又冲又暴的弧圈,步伐的调整一定要到位。
以上就是我对于“拉弧圈球不转”的回答,以及自身的一些体会。欢迎各位球友留言、探讨,感谢您的关注!我是骑马寺的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