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行漫记Ⅱ:新丝绸之路上的摇滚【Vol.29】如入天方的乌鲁木齐 (下)

西行漫记 Ⅱ:新丝绸之路上的摇滚

【Vol.29】如入天方的乌鲁木齐 (下)

Leon君

信笔游疆 | 6.6, 2017

今天来新疆博物馆参观的人并不多,进门处只开了一扇小门,然后经过严格的安检才能入内,不光随身的背包要寄存,打火机、指甲刀、瓶装水等他们认为有危险的物品都要拿出来仔细检查。

作为全疆第一大博物馆,从外观上看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宏伟,建得倒像是一座商场,只不过融合了新疆的拱窗、圆顶等建筑样式。

整个新疆地区的稀世珍宝都被收藏在这里,展品都极具新疆特色,著名的“楼兰美女”古尸就是它的镇馆之宝。

馆楼总共有三层,地面部分两层,展示新疆历史变迁和民族风情的两个常设展厅都在一楼。

其中“新疆民族风情陈列”厅格外引人瞩目,一进门就看到了色彩艳丽、雕梁画栋的厅廊结构,里面呈现的少数民族物件更是琳琅满目,装饰风格配合蜡像、文物摆设,营造出浓郁的异域氛围。

展厅内除了我们熟悉的维吾尔族、蒙古族、回族、满族以外,还展示了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锡伯族、塔塔尔族等十二个新疆主要少数民族的特色文化和生活习俗。

▲维吾尔族:新疆地区第一大少数民族,人口达1127万,约占新疆总人口数的一半,分布在全疆各地

▲蒙古族:居住在新疆的蒙古族约有18万人,主要聚集在北疆的巴音郭楞州、博尔塔拉州等地

▲回族:新疆人口第三多的少数民族,大部分居住在昌吉和焉耆,人口有105万

▲满族:基本上是清初从东北调派到新疆驻防的八旗官兵的后代,现有约2.8万人

▲柯尔克孜族:聚居在南疆的克孜勒苏州,是中国住的最靠西的少数民族,人口达20万

▲塔塔尔族:这是中国人口最少的三个少数民族之一,只有5000多人,可能还没有你们村儿人多,他们是古鞑靼人的后代

以前老觉得北方游牧民族长得都差不多,服饰差别也不大,很难分清他们具体是什么民族,来新疆博物馆走一遭,仔细看了一下他们的帽子、围巾、民族服装,乃至乐器、日用品、生产工具和毡房屋子等等,多多少少上能够看出细节上的区别。

▲维吾尔族的帽子,感觉比回族的花样多多了

▲哈萨克族的乐器全家福,我们比较熟知的就是弦琴“冬不拉”

▲塔吉克族的传统服装看上去挺现代化的,直接穿上出门也不奇怪

其中跟维吾尔族服饰、风俗比较相近的族群,主要是靠近中亚地区,一听名字就知道是各种斯坦国人演变而来的民族,比如哈萨克族、乌孜别克族、塔吉克族。

▲哈萨克族:新疆人口数排名第二的少数民族,将近160万人,主要聚居在北疆的伊犁、巴里坤和木垒等地

▲乌孜别克族:长期与维吾尔族、哈萨克杂居,散布在南北疆各城镇,人口约1.8万

▲塔吉克族:被称作高山雄鹰的民族,居住在南疆的塔县、莎车、叶城一带,人口超5万

而别有风味的是像锡伯族和达斡尔族这样从东北迁居过来的民族,穿着打扮和满族人神似,他们居住的屋子里还有东北传统的火炕。

▲锡伯族:和满族一样也是被清政府遣调过来驻守新疆的,主要聚居在伊犁察布查尔县,现有4.3万人

▲达斡尔族:和锡伯族同一时期从东北迁移过来加强北疆统治的官兵后裔,而目前人丁不太兴旺,总共还不到7000人

此外,充满欧罗巴风情的俄罗斯族,也非常显眼,他们的家具、餐具、日常用品具有十分鲜明的西方色彩。

▲俄罗斯族:可以看作是长期居住不打算回国的俄罗斯人,分布在北疆靠近俄罗斯的沿线,人口约有1.2万

这1500平的广阔展厅全部逛下来,可能你的腿脚会抗议,但绝对“物有所值”。那些常出现在政治书、历史书上的词汇——祖国的“地大物博”、“民族大一统”、“中华大家庭”,在民族风情馆里可以找到最好的注解。

◆  ◆  ◆

出民族风情馆右手边即为陈列新疆古代历史文物的展厅——“西域历史的记忆”。

按照传统的时间顺序,从天山脚下的原始游牧文明一直讲到大清帝国一统新疆,多以丝绸之路上的出土文物为佐证,展现了中央王朝对西域地区的强大影响。

▲西域文明史从公元前2000年的青铜时代开始

▲皮靴化石,距今3800年,现在看来依旧很欢型,时尚圈果然是个循环

▲玉权杖,距今3000年,部落首领的象征,莫名觉得更像是刮胡刀

▲青铜武士俑,距今2500年,戴的帽子让我想到了古罗马战士

▲草原石人像,距今2000年,主要作为祭祀之用,圆脸看上去是个萌新

最为突出的是汉、唐两代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结出的文明果实,器物、陶俑、壁画纷纷显现出胡汉交融的特色,玄奘法师作为向西域传播先进文化的“国际”使者也被提到。

▲从张骞凿空西域开始,天朝逐渐把新疆地区纳入版图

▲天朝第一任总司令——西域都护,郑吉同志

▲郑吉同志和他继任者的官邸所在地——西域都护府

▲佛头陶范,南北朝时期的文物,铸造金属佛头的模具,恍惚间有种面膜既视感

▲唐代彩绘镇墓兽,颜色格外鲜艳,干燥的环境连颜色都不掉

▲彩绘泥塑伏听俑,见过站着的、见过跪着的,这趴在地上的趴俑还是头一次见

▲彩绘泥塑骑马武士俑,不得不服唐代人的手艺,细节之处很到位

▲彩绘泥塑骑马仕女俑,唐朝妇女“不爱红装爱武装”的人生观,可见一斑

▲彩绘舞女俑,标准的唐代女胖友了,故宫文创近期复刻的就是这个系列

▲彩绘泥塑铠甲天兵俑,左边那个没褪色的小胡子捏得真酷炫,摆在书架上肯定很耐看

▲西域佛寺壁画,也是唐代的,画工精细

▲玄奘西行画像,走哪儿都能见到玄奘的感觉真好

当然,代表纯粹西域文化的古物也有大量体现,胡人样貌的塑像、使用的器皿比比皆是。

▲彩绘胡人俑,莫名戳中笑点,像不像大力水手波派

▲彩绘驼夫俑,牵骆驼的胡人“司机”,帽子好像一个倒覆的甜筒

▲南北朝时期的彩绘花纹陶罐,胡人通常生前用来装东西,死后作为陪葬品

▲彩绘单耳陶罐,胡人用作盛水或酒的器皿

而他们用自己的文字手写的书稿则最具历史价值,如唐代用焉耆(音“烟奇”)文书写的《弥勒会见记》剧本残页,号称中国现存最早的剧本。

再有同时代出土的龟兹(音“丘慈”)文书,写的像音符一般,不愧是西域乐舞玩儿得最溜的国家。

新疆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让这些见证历史的珍贵文物得以流传至今,让后人能看到辉煌灿烂的东西方文明在这里交相辉映,新疆也自然成为联系亚欧大陆的重要纽带。

▲银丝编织小盘,清朝的物件,用来小型水果或糕点

▲清代的三足带盖狮身熏炉,这种动物形态的熏炉比较少见,大多是圆形铜鼎式的

▲土尔扈特银印,来自清代西蒙古土尔扈特部,看过涛哥演的电视剧《东归英雄传》的朋友一定对这个部族耳熟能详

▲土尔扈特首领渥巴锡的腰刀,涛哥演的就是这个角色,带领族人从沙俄治下回归祖国

既然纸张、瓜果、糕点都能风干成化石保留下来,那么人的遗体也不在话下。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新疆地区会出现这么多保存几千年的干尸,多到在博物馆里专门开辟一个展区“逝者越千年”来专门陈列。

▲设在二楼曲径通幽的古尸馆,堪称新博最神秘的展区

这个展区被修造成墓道的样子,楼兰女尸、营盘男尸等世界闻名的干尸化石被安放在玻璃棺里,旁边还摆着一些镇墓兽俑和随葬品,尽管暖黄的灯光打在上面,减轻了一些观看不适感,但毕竟置身在“不朽者联盟”中,还是让人觉得有点瘆得慌,不少游客步履匆匆,瞥一眼就撤退了。

▲干尸这种文物还是博物馆控们亲自来看吧,姑且放一张远景图,以免引起他人不适

在新疆博物馆花了整整两个小时,看完了所有来自西域的奇珍异宝,也对应到了许多历史书上的文字记载,使得以往关于新疆碎片的、纷杂的记忆变得越来越清晰、完整。

◆  ◆  ◆

接下来,我们要换个画风,去到乌鲁木齐的地标建筑——新疆国际大巴扎,感受一下更接地气的民族风情和商旅文化。

久闻新疆国际大巴扎的名号,虽然早在2003年就已落成,但至今仍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巴扎,“巴扎”即维语“集市”的意思,这里便是以伊斯兰建筑风格和新疆地域文化为特色的维民市场。

大巴扎位于乌市东南部的天山区,从西北边的博物馆坐车去大巴扎,足足穿越了大半个乌鲁木齐,不知道是乌市太大,还是公交太慢,反正在车上睡了两觉还没到。

没到之前,在脑海里想象的大巴扎是如同电影《阿拉丁与神灯》里面那种,充满了小贩的叫卖声、行商的胡琴声、吹蛇人的笛声,在狭窄的巷道两侧支满了摊位,兜售着稀奇古怪的西域杂货,一派车水马龙的景象。

然而当我们穿过钢筋水泥的楼群和高架桥,来到大巴扎的跟前时,发现和想象中的大相径庭。

首先,它并不是一条街巷,或者好几条组成的市集,它实际上更类似于一片旅游商贸综合园区,只不过整体的建筑基调是充满伊斯兰风情的棕黄色,墙面上有方砖错砌出的装饰花格。

穿过安检门走进去,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巨大的高塔,像工厂的大烟囱一样,上面有一个瞭望台式的冠顶,这就是被誉为“新疆之窗”的丝绸之路观光塔,买过门票以后可以上塔参观。

观光塔所在的中心广场其实是一条不长但宽阔的步行街,街左侧是八九层楼高的商城,右侧是观光清真寺。

这座竖着四根宣礼塔的伊斯兰教殿堂,名叫二道桥清真寺,2004年正式对外开放,是乌鲁木齐唯一一家对外开放的清真寺。

整座大巴扎的布局和形制,看起来非常高大上,光鲜亮丽,全然不是传统的贸易集市模样,所以到这儿来逛的基本上都是游客,而那些在商城里开店铺的维族商贩,估计八成是来“上班”的售货员。

走在这种“游客专供”的人造景区里,感受不到当地人日常生活的市井气息,心里难免有些落差,所以并不想急着走进商城“挨宰”,而是先在步行街上慢慢蹓跶。

当我走到观光塔的背后时,忽然听到有民族乐舞声,一看原来是一群盛装出场的维族姑娘,她们头戴彩羽冠,身着大摆裙,正在跳着新疆经典的动脖舞。

◇ 短视频作品:西域寻奇之华丽新疆舞(10')

她们身段优美,舞姿妙曼,尤其是一袭番茄炒蛋配色的舞裙,翩跹飘逸,在围观的人群中显得异常鲜艳。

随后又上来一对男女演员,都是标准的新疆舞者造型,男舞者一身金黄,打起手鼓唱起歌,女舞者一身雪白,旋转跳跃扭脖子,两个人眉眼传神,配合得天衣无缝,引得围观群众不禁连连拍手。

来一趟大巴扎,尽管没有看到理想中的风土民情,但赶上这么一场精彩纷呈的新疆歌舞表演,也算收之桑榆了。

看过表演,心情回暖的我准备最后到商城里晃一圈结束行程。话说这里的商城有好几个入口,每个上面都挂着巨幅的商业海报和招牌,而我居然看到有一处上面标有“家乐福”的大LOGO,我内心当时就涌起一股忍无可忍的吐槽之力。

你说大巴扎的领导到底怎么想的?是要做成一个披着“新疆风情”外衣的王府井百货,还是批发土特产的国际时尚广场?

本打算掉头就走的,回程路过一处入口,门楣上写着“丝绸之路步行街”,远远可以望见里面有一些卖西域特产的店铺,犹豫了三秒钟,决定还是进去看一眼。

“丝绸之路步行街”是一条装有玻璃顶棚的室内步行街,采光非常好,两边是鳞次栉比的商铺,门廊装修成典型的伊斯兰风格,街道上空拉起塑料的藤蔓,坠满了葫芦,有的地方还挂着不知道真假的葡萄和乐器“热瓦甫”。

这些店铺大部分是维族商贩在经营,卖什么的都有,但最主要的是新疆的干果蜜饯、手工艺品、丝织品和乐器。

新疆的葡萄干非常大颗,而且品种繁多,色彩斑斓,但单价比火车站附近的集市要贵上10到20块钱,你购买以后,店家会按斤两和你要求的数量分装在专门的塑封袋里,然后扣上封口槽,方便携带;要是你买的量大的话,还会提供代寄服务,直邮到家。

除此之外,最抓人眼球的就是新疆的锡器和铜器,水壶、杯盏、茶叶罐、阿拉丁神灯等等,琳琅满目,做工精美。

不过看多了这些闪闪发光的摆件你就会发现一个巨大的bug,有的器具上竟然做的莫斯科圣母大教堂的浮雕,这是欺负咱没见过世面吗?我可是在哈尔滨见过一模一样的,想不到新疆也公然拿“义乌制造”来充数。

一溜商铺逛下来,有一个最明显的感受——大巴扎确实够大,但仅仅也就是大了,这里卖的东西,估摸着除了葡萄干、冬不拉、羊毛毯一类的是真的当地特产,其他的物件几乎都是全国各大景区可以买到的旅游纪念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并非一个淘货的好去处。

不过,听说这里在建成国际大巴扎之前,是老城区的农贸市场,属于乌市的传统商圈,历来是维族同胞的主要聚居区。

所以当走出大巴扎,在附近街道闲游的时候,可以看见到处都是维族人,长着欧罗巴血统的面孔,说着我完全听不懂的语言。

仿佛每个好看的姑娘都像迪丽热巴,帅小伙都像米热,混合了东西方基因的民族,颜值普遍高得别具一格。

如果不是周遭有汉文的路标、招牌,真得有种全然置身阿拉伯国家的感觉,无数从身边经过、穿着绚烂服饰的人群,让我不由得想起了《天方夜谭》的故事背景。

在古代,中国人把阿拉伯地区称为“天方”,而乌鲁木齐便是中国的天方异域。

◆  ◆  ◆

晚上不是很饿,随意吃了点拌面和小吃,回到旅舍。

此时大厅里已聚满了人,他们大部分是刚到新疆,正商量着接下来的行程,有去伊犁的,有去喀什的,还有真的猛士,要徒步穿越新藏公路,从乌市走到拉萨。

来乌市住青旅的果然都不是等闲之辈,如我这样只想先在乌市静静地呆两天的凡人,好像不多。

和这些大神级驴友畅聊了一番,然后打算独自上街看看乌市的夜色,谁料乌市和中原的大都市一样,万家灯火,霓虹闪烁,抬头也看不见几颗星星。

也罢,毕竟新疆的星星,得留着下次去天山看,去喀纳斯看,去塔里木河看。

看着乌鲁木齐的夜色,晚安忙碌一整天的人们。

所有烦恼和忧愁,仿佛随梦消失无踪。

To Be Continued

上期提要:【Vol.28】如入天方的乌鲁木齐 (上)

---------------------------------------------

下期预告:【Vol.30】心向西天

旅途锦囊

行程路线

● [ 乌鲁木齐 ] 新疆博物馆 →国际大巴扎

景点信息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夏季(4月15日至10月15日)10:00-18:00 开放,冬季(10月16日至4月14日)10:30-18:00 开放,周一例行休馆;免票(每日入馆限量2000人)

● 新疆国际大巴扎:全天开放,免票;商城每日 9:30-22:00 营业,丝绸之路观光塔每日 10:00-22:00 开放,门票 50元/人

- LEONSPLANET 2018 -

亮子行星 ∣ 对全世界上瘾
The world is a book and those who do not travel read only one page.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