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振森主任医师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总结 温肾健脾法治疗脾肾阳虚型泄泻的

常振森主任医师从医四十余载,在理论上不断学习、深入思考,临床上不断探讨、总结,且医德高尚,不慕名利,德学俱丰。

1学术思想渊源常振森主任医师自幼随祖父习医,家传严谨,之后又得以在国医大师李玉奇老先生门下聆听教诲,受益良多。老师学习、临证重视经典,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是在长期的理论研习、临床实践中逐渐积累形成的。首先,全面学习、深入理解《内经》。老师常说《内经》是经典中的经典,字字珠玑,句句深意,学习《内经》,就要以中医学思维、整体观念,全面理解,更要有专长,形成自己的特色。《内经》重视整体观念,天地人合一,人居中;脾属土,位居人之中;中为枢纽,上下升降、左右斡旋,是为重要之地;法天地而稼穑万物,发挥重要之功能。这也是老师强调中医学思维,注重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以脾胃为核心学术思想最早的理论渊源。《内经》不仅仅论述了脾胃在人体脏腑机能中的重要作用,即脾胃的生理功能,同时对脾胃的病理、脾胃病的诊治提供了理论基础及临床指导。

其次,仲景《伤寒论》虽为外感专著,所载诸方、诊治病证中无不渗透着仲景先师重视脾胃之思想。仲景之《金匮要略》,作为最早的诊治杂病的中医学专著,以疾病分篇,以脏腑经络为辨证重点,重视四诊合参,论述每种病证的不同证型和不同阶段的治疗,以及“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的临床实践经验。在论治方面,还重视预防和早期治疗,所谓”上工治未病”。同时强调在治病时必须照顾整体,调整脏腑功能。书中所载如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等温中补虚、缓急止痛之剂,用于气虚里寒,重在温养脾胃。这些方剂药味精炼、配伍严谨、主治明确,被后世誉为“众方之祖”,是后世方剂学发展的重要依据。金元医家李东垣,著书《脾胃论》,其中心内容为脾胃元气论,即脾胃是元气之本,认为“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从而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观点;同时认为自然界一切事物的运动形式表现为升降浮沉的变化,这种变化即为“天地阴阳生杀之理”。如一年之气的升降,是以居于中央的长夏土气为之枢纽,人同此理,脾胃居中央,脾属土,因此脾胃为人体气机升降之枢纽;在气机升降问题上,尤其注重生长与升发的方面,注重升发脾之阳气,喜用升麻、柴胡之类的药,并且详细阐述了脾胃病的理、法、方、药,

老师临床常用方剂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益胃汤、枳术丸等皆出于此。《四圣心源》崇黄帝、岐伯、秦越人、张仲景为医中四圣,书中首篇论述天人合一,提到“一气周流”、“土生四象”,详细阐述了脾升胃降的太极圆运动理论,认为心、肝、肺、肾、大肠、小肠、胆、膀胱、心包、三焦诸脏腑气机之升降顺逆,皆取决于脾胃。治疗内伤杂病,首在调理脾胃,顾护中气,升清降浊,兼及四维。调理脾胃重在扶阳抑阴,时刻顾护阳气为先。清代医家彭子益的《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将中医的圆运动学说完善、成熟,把二十四节气、阴阳、五行、六气及病症用药,用圆运动学说进行了完整、系统的阐明,经气如轮,中气如轴,中气乃经气之根本;升降上下左右之经气,须先照顾中气。

2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总结老师临证以内伤杂病为主,审因论治;崇东垣“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之论,注重脾胃;运用肾命学说治疗脾胃病,尤见功力。主要学术思想为:强调中医学思维方法,注重整体观念;擅治杂病,尤重脾胃,辨证论治以脾胃为核心;一气周流、土生四象;中焦脾胃是气机升降之枢纽;擅于升发脾气(脾阳);注重先天阳气,以肾命学说治疗脾胃病。临床诊疗经验经验:四诊合参重舌脉;问诊注重问饮食、二便。用药经验:擅用经方;灵活用方;擅用药对;用药原则精、简、廉、验,绝不杂陈;擅于配伍,相臣相佐。临证依据经典,学经典、用经典,多临证、勤思考,善总结、要创新,这些都是老师多次强调的学习经典之法;时刻顾护脾胃,其法为脾胃受损时,先理脾胃,脾胃无伤时,要时刻顾护,以免伤及脾胃,生化无源,影响整个机体的恢复;重视先天阴阳,强调随时补益先天真元,以固生命之根;四诊合参,全神贯注;以中医思维学习中医,可以广闻博学,但首先要“一门深入”,对疾病的认识、诊治就一定要从中医的病因、病机、辩证论治及中药的药性、功用入手,辨证、因证、分证论治是中医理论的核心。老师临证重视经方,经方为经典之方,是前人理论临床的经验精华;活学活用方剂,强调方因证出、随证加减,即要紧扣病因、病机确定治疗原则及方药。脾肾相关,运用肾命学说治疗脾胃病。生理相关,脾在中焦,肾居下焦,脾气生化、上升,肾气闭藏、收敛,一升一敛,相辅相成;脾的生理功能为运化、生血统血及升清,肾中真阳温热、可蒸腾气化,温煦脾阳,以助运化;脾肾两脏之经气可以通过正经、络脉之交会,奇经之灌注,相互交通,精血互化。病理相关,肾为先天之本,肾中所藏之精气依赖脾胃所化之水谷精微濡养,同时脾胃为元气之源,可运载万物,阴脏、阳腑得脾胃灌输,生命方可生生不息。一旦脾胃受病,久则生化无源,真精亦不得充养而衰微,即“久病及肾”、“穷必及肾”;寒湿之邪直中太阴、少阴之经,而耗伤真阳。因此,二者在生理上相互关联,病理上亦相互影响。命门之火,可生脾土;命门火衰,脾阳无根;根无所系,运化失司;中州不健,水谷不运。由此,进一步理解“脾阳根于肾阳”、“补脾不如补肾”、“肾为胃之关”,即认为后天足、先天不足者补元气为主;并强调欲补太阴脾土,先补肾中少阳相火。

3肾命学说治疗脾胃病典型病案分析及临床常用方剂老师门诊患者多,全天门诊量皆在百人以上,患者多为反复发作、久病者,就诊时往往除主证,伴有诸多兼证。阳气不足患者病因可涉及到:先天脏腑薄弱、元阳不足、或久病、多病;过食寒凉、生冷、油腻之品;夏天养阳之机,不离空调或冷饮,避温就寒;安逸过度,久坐久卧,或以车代步,缺乏生机,聚湿成痰;暴怒伤肝,久郁耗神,子盗母气;滥服抗菌素或清热之品;长期情志不畅、郁闷烦躁。先天禀赋不足者,后天失养,脾肾俱虚,功能薄弱,即为阳气不足;饮食不节,夏季贪凉,湿气凝聚皆可耗伤阳气,久则阳气虚衰,呈现出一派寒凉之征。因此,在临证之时,辨证要准确,看似胃中灼热、嘈杂,口咽干燥,以为热证,甚至阴虚之时,一定要四诊合参,辨别真寒假热,以免误诊。脾肾阳虚,水湿不化,郁久化热,即使初诊可拟清热化湿和中之法,治病之标,再诊定要依据病因病机、辩证要点,再确定治则方药。老师从医40余年,苦研经典、推究医理,深受肾命学说的影响,将其运用于临床,尤其善用肾命学说,根据脾肾相关理论治疗脾胃病,诊治经验丰富,疗效甚佳。选取西医学的反流性食管炎、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运用肾命学说治疗的临床验案进行论述,总结老师临床经验,阐明其学术思想。主选方剂金匮肾气丸,首见于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又名崔氏八味丸、八味肾气丸,后世称之为金匮肾气丸。明代赵献可言:“八味丸,治命门火衰,不能生土,以致脾胃虚寒,饮食少思,大便不实,或下元衰惫,脐腹疼痛,夜多溲溺等证”,及“所以益火之原,水火得其养,则肾气复其天矣。益火之原,以消阴翳,即此方也。盖益脾胃而培万物之母,其利溥矣”,命门火衰,不能上助脾阳,则脾胃虚寒,饮食无欲,大便不实,可以看出脾胃要借助命门之火的温养,即“脾阳根于肾阳”;同时,元气亏虚补元气,元气不复,只重补脾,则根基不固;肾气得复,可益脾胃而培万物,即“补脾不如补肾”。言简意赅,尽括肾气丸之含义。

老师以肾命学说治疗脾胃病,是在多年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中,在临床上系统的统计相关病案后,来总结和完善自己的学术思想。并且提出相关的观点,如可将脾肺共同列为后天之本,脾主运化水谷、肺呼吸轻清之气,皆为精微物质之源。再如临证之时,可以气血津液辨证为主,气血津液无处不到,气、血一阴一阳。及个人理解肾气丸育阳于阴、阴中生阳,皆为物质基础上加以能量的激活,所以不单单是调整某一方面,而是直接进行一个整体的有序化调整。这些都有待进一步的学习和理解。

4温肾健脾法治疗脾肾阳虚型泄泻的临床研究目的:依据中医诊断标准及中医证候诊断标准,通过随机选取60例符合标准的脾肾阳虚型泄泻患者,随机分组,临床对比观察自拟

温肾健脾止泻汤与参苓白术散合四神丸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常振森主任医师运用肾命学说治疗脾胃病提供依据。方法:

试验组以肾气丸合四神丸加党参、白术、木香、砂仁为基本方,每日一剂,水煎分两次早晚温服。

对照组以参苓白术散合四神丸汤剂,每日一剂,水煎分两次早晚温服。半个月为一个疗程,对患者治疗前后的主症、次症进行临床对照观察。结果:结果表明试验组痊愈18例(达60%),显效8例(占26.67%),有效4例(比例为13.33%),有效率为100%,且试验组总体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