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二:国外】献给每一个孤独的灵魂——《Jestem》
谁还记得自己幼时的梦想?是想成为诗人?或者是成为画家?还是成为一个明星?随着时间的推移,又是什么让我们忘却了曾经的梦想?这并不像一个正常的开头,太多的问题和影片其实没有关系,只是在向自我探求答案。在看完这部电影之后,也许你会和我一样有所启发,孤独的人并不觉得自己的孤独是种罪恶。
《Jestem》是2005年上映的一部波兰电影,在豆瓣的评分高达9.1分,同大多数的欧洲人文电影一样都会关注于人性和人心的探索,导演作为女性则更加关注于儿童和女性在社会中的情感诉求。于是在这样一部以孩子作为主体的电影中,我们感受到的孤独感冷峻刻骨。
叔本华在他书中提到,快乐是否定的过程,痛苦是肯定的过程,为了追求生命的幸福,作为个体我们应该追求的是避免苦难,而不是享受一时的欢愉。影片中被遗弃的小男孩他拥有自己的思想,虽然只有十几岁,但是并没有因为年龄而选择顺从。他坚持在诗歌比赛中朗诵自己喜欢的诗,即使他说不出评委的提问,但是他可以感受其中,在一片的嘲笑中黯然神伤;在孤儿院里他会拒绝不喜欢的食物,即使是受到惩罚也要坚持自己的原则;在寻找废旧的物品时发现了吸毒的小孩,他远远地跑开将自己的战利品撒了一地。对于自己的生命,他有着明确而坚定的信念。只是他还是个孩子,做出的种种选择,让作为成年人的我看了自愧不如的同时,产生深深的怜悯。
男孩这种超乎于成人的理智,来自于对自我的肯定。当回到小镇的他不得不寄居在一艘破船上,镇上的人把他叫做“小杂种“戏谑他的母亲,有事隐忍有时逃避,观者不自主地泪眼朦胧。在那片土地上,他是一个孤独的存在,但是他并没有选择自暴自弃,没有像被遗弃的小猫一样沉入水底,他依靠着不多的美好回忆坚持着活着。在警察局里,警官问他叫什么名字,男孩反问这和我的名字有什么关系。人生在世是为了什么,在这大地上只是为了计较品尝一口面包?最终他也没有说出自己的名字。
回想起前段时间看过的《边缘日记》,对于同样的两个孩子面对生活时做出的截然相反的抉择,顿时觉得好莱坞所谓的美国梦更像是一种无所依据的意淫。在《边缘日记》中,触动小李子改变的事情竟然是外在的冲击,这种没有自我的内在成长,所谓的幡然醒悟又有多少是值得借鉴的。想起了曾经听到的一个小故事,在德国当一个新生儿降生时,接生的医生便会提着刚从母亲腹中出来的孩子说一句,孩子你是来受苦。在影片字幕结束之后,从警察局出来的男孩又来到了街上,压低的天空、狭长的街道、孤独的背影,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存在方式。
最后,这是一部摄影构图特别棒的电影,黄昏的湖畔,侧立的树影,寂寞的孤舟,在看故事的过程中,轻抚每一个孤独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