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化记忆”征文 | 宣化街,我记忆中的城 | 作者:任正义

凡发表于大河文学的作品,将自动同步发布于腾讯新闻、腾讯快报、凤凰新闻、网易新闻、360图书馆、一点资讯等六大媒体平台,被多渠道传播。阅读量较高的文章还将发布于人气火爆的今日头条、百家号、搜狐新闻、简书等大河文学融媒体矩阵平台。需转载原创文章的可申请授权(编辑微信:dahewenxue2020)。大河文学投稿邮箱:dahewenxue@126.com

在我的记忆中,城是令人向往的地方。它充满了神秘,充满了诱惑,对生长于农村的我来说,有着不可抗拒的力量。城,就是宣化街。
城里有商场,商场有琳琅满目的商品;城里有书店,书店有各种各样看不完的书;城里有高高的楼房,城里有饭店,城里有电影院,城里有照相馆,城里有嶙次栉比的店铺……城,是心中神圣的地方。
第一次进城,是在上小学时,跟随爸爸一起去的。爸爸的单位水利局,是在大十字东路北的人委大院里。他带着我在城里玩了一天,并在新华书店给我买了几本图书,晚上住在他的单位。那时,我才知道城里照明不用煤油灯,用的是电灯,晚上灯一开,满屋亮堂堂的,当时觉得真是太神奇了。在家常听妈妈说,城里都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来到城里,验证了这种说法,也让我长了见识。当时就想,如果农村也安上电灯该多好?晚上出门也不用怕四周漆黑了,看书写字也不再用煤油灯了。于是电灯成了心中的期盼和渴望。后来农村真的用上了电,家中安灯时,自已曾高兴的站在床手用手去触摸,不小心被打得胳膊发麻,吓得搂住妈妈哇哇大哭,这件事至今都难以忘怀。
心中对城有了印象,对城就有了惦念,总想进城去逛一逛。上五年级时,跟着妈妈步行十多里走进城,从城西走到城东,各个商店转了个遍,后在纺织品公司的楼里,妈妈凭布票撕了几尺布。当我看到柜台里摆放的方口白皮底条绒鞋时,心中迫切想要,因平时穿的鞋都是妈妈纳鞋底做成的布鞋。我站在柜台前看着迟迟不肯走,妈妈见状狠狠心花了3元多钱给我买了一双,当时心里那股高兴劲就别提了,那是我长那么大的第一件奢侈品。穿到学校后,女同学们都羡慕的不得了,自己更是倍加爱惜,每天晚上睡觉前总要把白塑料底的边缘擦得干干净净,放在床边。在我的心里,城,就像万花筒,要什么有什么。
城里的照相馆设在小十字西的路南,那是城里唯一一家国营照相馆,相馆的窗口上摆放着黑白照片,是用来做宣传的。高中毕业时,我们村同在四中上学的八位女生,利用星期天时间一起步行到城里,走进照相馆,拍照留念。在摄影师的指导下,我们端端正正坐好,眼睛望着镜头,摄影师把头钻到那块黑布里,嘴里喊着,往这看笑一下,只听咔嚓一声,相照完了。那张四寸大的黑白照片,留下了同学之间纯真的友谊,留下了永久的记忆,那也是我长那么大在城里照得第一张照片,我一直珍贵地保存至今。
第一次去城看电影,是在高中毕业的那一年,爸爸买了两张电影票,名字叫《卖花姑娘》,当时这部电影非常火,一天要演好几场。拿到票后本家的小姑骑车带我来到城里。电影院里黑压压的坐满了人,电影一开始影院里便鸦雀无声,人们聚精会神地看着。故事很感人,影片中的小姑娘大概只有六、七岁,为了给有病的母亲治病,挎着一篮鲜花到处叫卖,受尽苦难,甚至遭到富人的挨打,自己曾随着故事情节几次落泪。在那里,第一次看到宽屏幕的电影,心中对城更加热爱,城里一切都那么美好。
城,成了心中的向往。高中毕业后参加了生产队里劳动,每每听说同学中有人到城里上班,心里那种羡慕就别提了,总想着自己如果也能到城里上班,该有多好?愿望终于实现了,一年后被招工到机井队上班,虽是合同工,却非常高兴,一起招来的几位年轻人,被分配到车间,有的做了钳工,有的做了铇工,我做了车工。每天在轰隆隆的机器声中,跟着师傅们认真学习技术,半年后各自独挡一面。想着那时每天穿着油腻的工作服,无论冬夏下班洗手都是抓一把红沙代替肥皂用,搓得手生疼,条件虽艰苦,却无怨言,因为自己终于当上工人了。当时的那种自豪感,那种愉悦感、那种满足感至今难忘!
几年后成家住到引沁局家属院,工作也调到了园林局,住处和工作单位离城只有几步之遥,过去西关桥便到了宣化街,自己真正成了城里人。爱转商场的我,逢周六周日或晚上吃罢饭没事,总要从城西转到城东,工区楼,汤帝楼,纺织品公司,东大楼,一街两行的小商店,新华书店,逢店必进。我几乎成了商店里的常客,也成了他们的熟人。
城,是济源人的购物中心,城,为济源人的生活提供了极大方便。在物质不太丰富的年代,农村没有市场,买稀缺东西几乎都要到城里,尤其是过年,过罢腊月二十,城里就开始热闹起来。人们不管离城多远,大都要到城里转一转,用农村的话来说,是去赶集。宽阔的街两旁摆满各种各样的商品,从吃的到用的,应有尽有。小摊位上花红柳绿的烟花鞭炮,路边一幅幅鲜红的对联,城南街一街两行的副食品,令人眼花缭乱。街道上,人流如织,人头攒动,人们各自采购着需求的年货。尤其是领着孩子的妈妈们,更是一家家商店出来进去,为孩子精心挑选着过年的衣服,城里处处洋溢着年的气息。
城,更是大型娱乐活动的中心。每年正月十五,各乡村的文艺表演队都要到城里汇演,从城东到城西,大十字、小十字、工区楼三个宽阔地段,演出队伍每到此处便停下来表演。围观的人群里三层外三层,俏皮的男孩子们甚至上到路边的树上看。踩高翘,骑毛驴,扭秧歌,划旱船,锣鼓队,精彩的表演,吸引着大家。背装队伍的表演,更令人触目惊心,一个个六七岁的孩子,穿着亮丽的服装,站在大人肩头,腿绑在大人衣服里露出的那根杆上,不顾寒冷,摆出各种姿式。他们勇敢的表现,真令人佩服。各种各样的表演,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节日的城,热闹非凡,节日的城,承载了人们各种的需求。
城东的广场,是各种重大活动的聚集中心。一九七六年九月九日,悼念伟大领袖毛主席逝世大会,就是在广场召开的。广场上,各机关单位排着长长的队伍,人们怀着悲痛的心情,随着哀乐声,为伟人默哀,人群中一片哭声。那个庄严肃穆的场面,至今都刻骨铭心。
城,又是济源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在县政府大院里,历代领导人呕心沥血,为城市的建设发展,谋划着正确的策略。城,从撤县建市,从落后到繁华,一天一个变化。
一晃多年过去了,自己在城里工作中,参加了城市的绿化建设,目睹了城市的发展变化。现在的城,早已旧貌换新颜,宽畅整洁的街道,优雅清新的环境,崭新的市容市貌。“国家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的桂冠早已戴在它的头上。城里的那条街,早已有了自己的名字一一宣化街。
在城住了三十多年,退休后搬家到离城四公里外的一个小区,离开了城,心中竟有些恋恋不舍,总觉得空落落的,很不适应,像失去了什么。刚搬过那段时间,隔三差五的总要骑着车,有事没事到城里转一圈,漫步在枝冠相连绿树连荫的法桐树下,穿行在车来人往的街道中,聆听着沿街商店里各种叫卖的喇叭声,一切都那么亲切自然,好像只有这样心中才感觉踏实,生活才感到充实。
每当叫上朋友说去城玩吧,朋友总会笑我: 啥时代了,还说去城,说去宣化街不就行了呗?我总会笑着说,习惯了,改不了了。
是呀,城,就是宣化街,它有我满满的写不完的回忆,城,永远定格在我的脑海里,无论走到哪,永远牵着我的心!

作者简介:任正义, 河南济源作协会员,园林局退休职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