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大师楼宇烈:师天地心广大,顺自然致中和

楼宇烈,1934年生,今年87岁,北大哲学宗教系教授、宗教研究院名誉院长。先生1960年北大哲学系毕业后便留在了这里,一生致力于哲学佛学研究,对浮世种种,安然洞见。他认为,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是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科学与宗教彼此越来越近;长寿很重要一点在于明事理以后想得开、看得开。

中国文化根本精神是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

楼先生认为,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就是它的人文精神,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即人的自我觉悟、自我约束,自我超越,从人自身来处理与天地万物及其他人的关系。

在先生看来,中国人的传统信仰可以归纳为三点:报本、感恩、敬畏。报什么本?生命之本,做人之本;感什么恩?天地养育之恩,父母养育之恩;敬畏什么?敬畏天地良心。人在做、天在看。其实,一切信仰、一切宗教信仰归根到底都是这三点。从这三点出发,最后又落实到这三点。

楼先生指出,在科技高度发展的情况下,人文显得格外重要。如果没有人文文化的引领,科技文化就会像一匹脱了缰的野马,不知道往哪个方向去。人文文化会让我们不至于沦为物质生活的奴隶。如果中国能坚持人文文化,并用人文文化来弥补科技文化的缺失,这对整个人类来讲,都是重大文化贡献。

“以道统艺,由艺臻道”是楼先生的人文理想。他认为昆曲、古琴、茶艺都是理解传统文化的途径。北大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多个社团,如国学社、茶学社、耕读社、古琴社等等,几乎都是在楼先生支持下建立起来的,直到现在,他还担任社团指导老师。先生认为培养兴趣爱好,对改变人的心境非常有帮助。

中国人哲学思维像一个太极图

楼先生认为,客观世界是很复杂的,是整体关联、动态平衡的,要达到自然合理才能相对符合事物的特性。现代科学的发展也发现,越符合事物的本然就越合理。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非常注重整体关联。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在一起的,就像太极图,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中国文化强调中庸之道。'中'就是事物的平衡。平衡就是适度,就是恰好,既不及也不过。事物平衡不是静止的、绝对的,是变动的、相对而言的。

中国文化主张自然合理。这里的'自然',是指自然而然。只有符合事物的本来状态才是最合理的,就是自然合理。

科学与宗教彼此越来越近

楼先生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常常把佛教看作是一个自心(自己的心)的文化,一切问题的根源来源于自己内心的贪嗔痴,三毒攻心才让你对外界的东西追逐不已,由此带来了许许多多的执着和痛苦。

所以佛教里面有一句话叫做“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这是从根本上去解决我们对相和自我的执着,然后去超越它,去看到众生的平等、万物的平等、万物的无常、万物的无我的诸法空相。现在人的很大问题就是对于外在的纠结,心不能够安宁,不能够清静。如果能认识到因缘聚合、缘起性空的道理,能够看到一些东西无非就是过眼烟云和转瞬即逝的无常,那么你就可以放下了,就可以大自在了。

楼先生指出,宗教与科学并不对立,前者侧重直觉,后者侧重理性,分属人类认知世界的两条径路。随着科学发展及宗教研究的深入,发现二者相通处越来越多,彼此越来越近。然而现实中,大众对宗教误解颇多,对科学理解也多停留在百年前牛顿力学时代。

长寿在于明事理以后想得开、看得开

北大哲学系是公认的“长寿系”。大哲学家冯友兰去世时95岁,周辅成先生活到98岁。目前在北大哲学系,90岁以上学者占到四分之一,85岁以上学者几乎占一半。目前健在的、比楼先生年纪大的,至少还有10多位教授。

楼先生认为,养生必先养心,心是根本的,一切归于自然,是最好的修行。先生常常跟大家念《汉书·艺文志·方技略》里面讲神仙的那段话:“神仙者,所以保性命之真。”神仙就是保住他最原真的状态、原初的真性,但是人生下来就会丢失,那就要把它重新找回来。

找回什么呢?第一条,要“荡意平心”,别胡思乱想,一天到晚想这个、想那个,求这个、求那个;第二条,“同生死之域”,看破生死,不要把生看做这个,死看做那个;第三条,“无怵惕于胸中”,就是不紧张、不害怕,做人做事坦荡荡。这是根本。

楼先生曾自创一副对联,上联是师天地心广大,下联是顺自然至中和。意思是以天地为师,心胸要广大;顺其自然,达到中和。

在楼先生看来,整个中国文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追求这个中和。因为只有中和才能“生生不息”,才能“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只有顺其自然,才能达到中和。圣人之道,中庸而已;中庸之道,顺其自然而已。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