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识人之法|明智法
明智法
本文论述了一个人获得成功的关键因素是“智”,通过观察一个人的聪明程度,可以判断出他的知识水平、认识能力以及可能获得成功的领域。
何谓观其聪明,以知所达?夫仁者,德之基也。义者,道之节也。礼者,德之文也。信者,德之固也。智者,德之帅也。夫智出于明。明之于人,犹昼之待白日,夜之待烛火。其明益盛者,所见及远。及远之明,难。是故守业勤学,未必及才。才艺精巧,未必及理。理义辨给,未必及智。智能经事,未必及道。道思玄远,然后乃周。
为什么说观察一个人是否聪明,就可以分析出他在哪些方面取得成功呢?道理就在于:“仁”是道德的基础;“义”是道德的自我约束;“礼”是道德的具体体现;“信”是道德的支柱;“智”是道德的主导。而“智”是来自于人的聪明。聪明对于一个人来说,就好像白天的太阳,晚上上午烛火一样那么重要。越聪明的人知识面就越广博,但要达到精通的程度是很难的。所以说,刻苦钻研某方面的知识不一定就能成才;即便是成才且又掌握了高超的技术才能,也不一定能理解深刻的理论;即使精通理论又能言善辨,也不一定具有“智”的品质;虽说具有智慧就能够处理各种事务,却不一定能掌握事物的核心“道”;只有对“道”有很精深的领悟,才能通晓一切。
是谓学不及才,才不及理,理不及智,智不及道。道也者,回复变通。是故别而论之。各自独行,则仁为胜。合而俱用,则明为将。是故明将仁,则无不怀。以明将义,则无不胜。以明将理,则无不通。然则苟无聪明,无以能遂。故好声而无不克,则恢。好辨而理不至,则烦。好法而思不深,则刻。好术而计不足,则伪。
因此勤奋好学比不上掌握技术才能;掌握技术才能比不上精通理论;精通理论比不上富有智慧;富有智慧比不上掌握事物的核心“道”。“道”这东西,循环往复、变幻莫测,很难说清。所以只讨论“道”之外的各种才能与品德。多种才能与品德各自发挥作用时,“仁”的表现最为出色。而把他们结合在一起发挥作用时,则就应该以“聪明”为主导。所以用“聪明”来主导“仁”,他说的道理就会被人认可;如果用“聪明”来主导“义”,那他就可以战胜一切邪恶;如果用“聪明”来主导“理”,那么他就会通晓事务的道理。如果没有聪明作主导,那么将一事无成。所以,没有聪明作为主导时,喜欢名声的人,就会因无法获得认同显得灰心,喜欢辩论的人就因举不出深刻的道理而显得烦杂,喜欢建立法规制度的人,就因考虑不周全而显得苛刻,喜欢玩弄权术的人就因谋略不足而显得虚假伪诈。
是故钧才而好学,明者为师。比力而争,智者为雄。等德而齐,达者称圣。圣之为称,明智之极明也。是以观其聪明,而所达之材可知也。
所以,如果能力差不多的人在一起学习,更聪明的人就会成为老师;如果力气相近的人在一起竞争,更有智慧的人就会成为英雄;如果道德品质相当的人在一起共事,那么通晓一切的人就会成为圣人。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就在于他最聪明,最富有智慧。所以,通过观察一个人是否聪明,就可以知道他会在哪些方面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