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文学】 吴妮妮:【归心】(随笔)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三秦文学

三秦文学微刊ID:sanqinwenxue
不忘初心   梦在三秦

 归心

作者:吴妮妮

依本地乡俗,农历六月初六这天,家家户户都要炒馍豆。这一民俗,其中到底蕴藏着怎样生动鲜活的传说故事,直到现在我也不得而知。但自记事起,对这一天的期盼,我却从心底里涌着神圣和欢喜。
念及六月六,我奶的形象瞬间就活现在了我的眼前。我们家属于大家族,我奶自然承袭了祖上的一些家法里规,她勤俭持家,做事条理分明,对晚辈的教育亦是严慈有度。父亲和叔父心地良善,过早就体察到自己母亲持家的不易,也深切感受到农耕生活的艰辛,于是,就满怀跳出农门的强烈心愿,学习刻苦用功,学业各有所成。
父亲较叔父年长近十岁,他参加工作好几年后,叔父才考取了大学。那时刚恢复高考制度,叔父就一举成名,在外人眼里,这是一件光宗耀祖的大事,左邻右舍对叔父盛赞有嘉,我们全家人更是异常兴奋。但自豪之余,在我奶心里却滋生了隐隐的不安,因为叔父就读于军医大学,她时常担心世道某一天不太平,无端起战争,忧心叔父被拉上战场,有去无回。我们兄妹几个那时已上了小学,每听到我奶对这事长吁短叹,就把“杞人忧天”这个成语搬出来抛给她,其实,我们也不知道那种情境用这个词是否恰当,也不知道,我奶是否懂得这个成语的意思。现在回想起来,她大概是懂得意思的,如若不然,怎么会每听我们说后,就一笑而过了。
日子就这样不紧不慢地行进着,鲜有波澜,但每到六月六,各家各户却都要掀起一场动静。这一天,所做的第一件重大事情就是:清早起床,长辈们就把端午节给自家孩子们脚踝和手腕绑的花绳剪掉,取下戴在脖子上的香包,然后一并扔掉,据说这样就可以祛病消灾了。第二件事就是:炒馍豆。和面必是提早进行,面团发酵好后,揉至光滑,剁成小团,然后擀成薄饼,放在大铁锅里烙,这些工序一般由母亲完成。烙饼时锅底的火,需要细火慢煨,火势猛了,烙饼容易外焦里生,火太小了,烙饼不易上色,这种技术含量比较高的活自然就落在我奶的手中,她将锅底的火候把控得恰到好处,饼一般烙至七分熟即可,几乎每张出锅的饼都火色均匀,如此能干,这让人不得不对她敬重三分。

薄饼烙好后,我奶和母亲分别拿一把菜刀,将饼先横切成细条,然后把五六个细面条并齐,再横着切,就散成一个个小四方馍豆。之后,将烙好的所有面饼如法炮制。我奶要求每个馍豆,都要四棱见方,做这种细致活,不仅要刀工好,还得付出足够的耐心。天气炎热,灶间火烤,我奶和母亲早已汗流浃背,但她们似乎忘记了三伏天的热浪,俨然倾心雕刻艺术品一般专注,一刀一刀进行着,重复着单调的动作,用心如一,乐此不疲。
烙饼切完后,接下来就是将七成熟的馍豆豆在大铁锅里翻炒。一般是我奶烧火,母亲翻搅,灶间细小的火苗蜿蜒跳动,锅铲擦着铁锅,哧拉哧拉地作响,缕缕麦香就在家里的角角落落四散。在她们劳作的间隙里,我们兄妹轮流到厨房,打探着馍豆炒熟的消息,几次去都不够火候。此时,闻见烘烤出的麦香味,我们就停止玩耍,一哄而散,齐齐地涌进厨房,急不可耐地趴在锅头,等着吃馍豆,眼睛巴望着,简直都要垂涎欲滴了。
刚出锅的馍豆儿,盛在盘子里,大小匀称,棱角分明,火色生香,惹人眼馋,捏起一个填在嘴里,嘎嘣一声,唇齿留香,回味无穷。这时,突然就明白了我奶和母亲对面食贯注的认真态度,大凡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几乎和她们一样,没有多少文化,但她们却在平日辛勤劳动中,能善感到每一株农作物生长成熟的不易。六月,新麦磨成面粉,一年倏然过半,她们太了解每一个季节赋予农人生活的意义。六月六,炒馍豆,也许就是用这种方式庆贺丰收,延伸喜悦。忙碌的时候尽情释放激情,有闲之时尽享生活趣味,无言竞争,不谈功利,给无情时光以生命温暖,在手工慢作中,将生命原始美的姿态热情呈现。

热馍豆儿晾凉了之后,我奶就开始给我们兄妹分馍豆。她拿起一个小碗,先舀上两碗,倒在她事先备好的塑料袋中,不用说,我们心知肚明,这些馍豆,是留给叔父的。见此情形,贪食的我们就在心里嘀咕:叔父在大城市上学,还稀罕吃这些馍豆!何况回来也就等到寒假了,到时还不知道能不能吃呢!埋怨归埋怨,不快的情绪也就是一瞬,刹那间就消失了。我奶把馍豆儿一碗一碗倒进我们各自备好的小塑料袋里,又自言自语道:今年的新麦好,柔韧、劲道,吃起来就是香。我们听不懂她的话意,只是看着装满馍豆的塑料袋鼓鼓囊囊,心理已是非常满足,那样幸福的感觉,简直和过年收到红包一样喜悦。给我们均分后,盘子还留下一些馍豆,这些就成为我们全家人当天共享的美食了,每个人可以应吃尽吃,遇到邻居串门,邻里就互相交换着馍豆,品尝着,你说你家馍豆儿精致,她炫她家馍豆儿火色,你一言我一语趣话家常,言辞中寄予着对生活六六顺遂的美好期望。

接下来的日子,馍豆儿就是我们的至味零食,吃多吃少,每个人自由支配,乐享其中。时间很快临近寒假,我奶盼望叔父回家的心情日益迫切,每逢周末就带着我们兄妹在距家二里地外,等候叔父放假回家。那里有往返城乡的一辆公共汽车,守望给我们等待叔父回家的心中注满了热情,在一次一次热望与失落交织的过程中,终于等到了叔父回家,亲人见面,热情洋溢。待叔父踏进家门,我奶快步走进里屋,拿出深藏于衣柜中,历时近半年的馍豆儿,准备让叔父大饱口福,当打开塑料袋,却看见几乎每一个馍豆,都长了霉点。

目睹如此情形,家人都有点哭笑不得,但我却分明看见叔父拿起一个馍豆,出神地端详,脸上笑意融融,眼睛里泪光闪烁。他虽然没有说什么,我却深深地懂得:他的内心满盛的情怀,一定是感动和感恩。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简介

吴妮妮,中学高级教师,中共党员。先后荣获咸阳市语文学科带头人、咸阳市知名教师、秦都区优秀教师等荣誉,参与区级科研课题多项,爱好写作,有多篇文章在网络及刊物发表。现任教于咸阳市秦都区学校。

推 荐 阅 读

【三秦文学】吴妮妮:【花儿常开春常在】(散文)
【三秦文学】吴妮妮:【情系二里路 】(散文)
【三秦文学】吴妮妮:【清明,忆及父亲】(散文)

三秦文学团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