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病家庭调养』三、心理调摄

  第三部分  心理调摄

  如何正确对待心力衰竭?

  尽管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病发展到严重阶段的病症,但患者只要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正规治疗,控制各种原发性心脏疾患,保持心情愉快、注意休息、预防感冒、避免暴饮暴食、精神刺激等不良诱因心力衰竭是可以得到缓解和长期控制的,同样可以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寿命。心力衰竭患者因紧张、焦虑、恐惧、精神忧郁、烦躁等引起的不

  良刺激可加重心脏负担,不利于疾病的康复,同时可诱发心力衰竭的

  反复发作。故健康的心理,对心力衰竭患者的康复是十分必要的。旦确诊为心力衰竭,患者不要恐惧、害怕,切莫将其视为“林中猛兽”,同时也不要掉以轻心。因为害怕可产生紧张恐惧感,加重心力衰竭;而满不在乎者,常常得不到及时治疗,错过了最佳时机,更甚者一边大把地吃着药,把希望寄托在药物、医生身上,一边又生猛海鲜照吃,烟照抽不误,这样又怎么能治好心力衰竭呢?那么得了心力衰竭后,应该注意些什么呢?首先应按医嘱定时服药;第二,避免过度劳累(包括体力、脑力)及精神紧张;第三,生活起居要有规律,饮食搭配合理,避免暴饮暴食;第四保证充足的睡眠及良好的情绪;第五,适当参加一些体育锻炼,避免保持同一个体位时间过长。

  为什么情绪激动、紧张、惊恐能诱发心力衰竭?

  情绪激动和紧张或受到惊吓时,可引起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肾上腺髓质分泌增多,血液中儿茶酚胺含量增加。此时心跳加快、周围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心肌耗氧量明显增加,从而加重心脏负担,而诱发心力衰竭。生活中有这样的例子:有患者因风湿性心脏病、心力衰竭入院,经治疗心力衰竭已纠正,医生已通知其可以次日出院。不巧的是,在当天下起大雨、雷电交加,患者此时非常惦念自己的孩子玲玲,她不断念叨:也不知玲玲上学带伞了没有?是不是被雨淋了?就在此时突然一声巨雷从天而降,坐在床上的这位患者被惊吓后,即突然觉得心慌、气短。脉搏加快,达到每分钟126次,经医生检查,判断患者再度出现了心力衰竭。这就是患者在紧张的情绪和被惊吓后,而再次诱发心力衰竭的实例。

  如何重视老年人心理卫生?

  这个问题首先要从老年人的心理活动变化特点来解决。老年人的生理变化与社会经验的积累,使其形成区别于青年、中年人的心理特点。感觉迟钝是老年人共有的心理特点之一。老年人由于视觉、听觉器官生理功能的衰退,视力下降,听力衰退,导致感觉迟钝。反应迟缓也是老年人的一个普遍的心理特点。由于生理原因致使老年人反应能力下降。老年人反应时间长,动作灵活性降低,稳定性、协调性差。老年人由于感觉迟钝与动作迟钝,所以活动能力差,适应能力也较低。因此老年人不宜从事运动量较大的工作。老年人个性心理特点明显。人的个性心理特点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如脾气性格、兴趣爱好比中、青年人显得个性化。因此,要尊重老年人的心理特点。另外,某些老人也会产生其他心理特性,如老朽感。他们感到“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因此悲观失望,情绪严重。但也有些老年人仍朝气蓬勃,奋发向上。不少老年人渴望能在有生之年为社会多做贡献。

  根据老年人的心理卫生特点,我们应该尊重老年人,让老年人感到自己对社会仍然有用,发挥老年人的特长,尽其所能。

  心脏病患者如何进行心理调养?

  (1)要科学地认识心脏病。首先要在医生帮助下了解心脏的结构与功能,心力衰竭形成的病因,以及常见的诱发因素,从而使患者对心力衰竭有正确的认识,进而清除那种“为何偏我得心力衰竭”的不正常心态,建立起一种能与疾病“和平共处”的正常心态,减轻不必要的思想压力,以预防心肌梗死、猝死等意外事件的发生。

  (2)遇事要心平气和,尽量避免情绪激动。大家知道,情绪激动有可能诱发心绞痛和心肌梗死。那些脾气急躁,爱管闲事,易生闷气的人,必须经常提醒自己,遇事要冷静,谈话应心平气和。若心情一时难以保持平静,可以考虑换一换环境,或进行适当劳动或体育活动,以缓解、释放内心的不痛快。

  (3)要做到与家人、邻居良好相处。平日要多谈心、多交流思想,彼此之间互相关心。遇事要宽容别人,不要斤斤计较,不可因鸡毛蒜皮的小事就大发脾气,给心身加重负担。

  情绪因素对心脏病患者有什么影响?

  患者的精神、情绪,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治疗效果及最后结局都有极其重要的影响。患者意志坚强,乐观豁达,情绪稳定,可使机体内环境平衡、稳定,能增强机体的抗病力;如果悲观失望、烦躁不安、精神紧张就会影响食欲,妨碍睡眠,身体得不到很好的休息,并能增加心脏的负担。患者为了得到充分的休息,必要时可以用一定的镇静药,如安定、菲那露、利眠宁、眠尔通、安神补心丸等。如患者有严重的呼吸困难或严重烦躁不安时,经医生允许,可注射镇静剂。

  如何对心力衰竭患者实施心理护理?

  (1)沟通:一是言语性沟通。通过语言交流如谈心等来了解患者想些什么、愿意说些什么、要求什么、忌讳什么,从而采取相应措施开导患者和帮助解决问题;二是非言语性沟通,即用表情、眼神、姿势、动作等进行交流,这点对于医护人员更为重要,因为医护人员的一举一动都对患者造成较大的影响,运用得好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果。

  (2)理解:心身疾病大多为慢性疾病,病情波动性大,患者顾虑多,特别希望得到医护人员和亲属的理解。因此,心理护理不能仅停留于帮助患者解除不良心理,更重要的是要理解他们,给予他们心理上的支持。首先理解他们所患的疾病是十分重要的,不能掉以轻心,需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其次能够理解他们的痛苦与烦恼、顾虑,用同情心去帮助他、支持他,使其改善心境,提高信心,促进心身健康。

(3)安抚:心身疾病的患者通常表现出心理应激水平较低,每遇心中有解不开的疙瘩时,单纯的说理方法难以奏效。一旦出现这种情况时,医护人员特别是亲属应了解其内心矛盾,帮助其解决实际困难,消除后顾之忧。总之,心理护理不同于心理咨询和治疗,是一种经常性行为方式,需要有耐心和技巧,具有针对性和知识性,争取取得良好效果。

  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

  关于什么样的心理状况才是健康的,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我们在此做个一般介绍。我国有人把心理健康归纳为: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康行为协调,人际关系适应,反应适宜。有人还指出了判断心理健康的六个标准:①适应能力良好。②忍受能力强。③自我控制能力良好。④意识状态良好。⑤社交能力良好。⑥心理康复能力强。美国一个心理机构确定的心理健康的五条标准是:①有积极向上,面对现实和适应环境的能力。②能避免由于过度紧张或焦虑而产生的病态症状。③与人相处时,能保持和发展融洽互助的能力。④能将其精力转化为创造性的能力。⑤有能力进行工作,进行恋爱。我们也曾给出心理健康的标准。这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人的心理是有实在的含义的,心理不是抽象的形式,而是有实际的价值,心理的指向、意向等心理内容的。因而,我们既应当注意形式化的心理过程,也应当注意心理的内在含义在人的心理健康中的作用。我们认为,从正面看,心理健康标准包括这五个方面:

  (1)健康的人生观。这是基本的。无论任何人,都对人生、人生意义有自己的看法,这就是人生观。很难想象,一个消极、悲观或仇视社会、反社会的人会有健康的心理。健康的人生观是进取的,即以积极、向前的态度看待人生;同时又是乐观的,以希望、渴望的态度生活;健康的人生观是符合社会公认道德取向的,即以符合社会道德的方式,形成自己的人生准则;另外,健康的人生观也是利他的,助人为乐的。

  (2)客观地认识事物的心理中介机制。这就是说,健康的人对客观事物,环境中的事件等环境信息有准确的反应,即不缩小,也不夸大,从而准确地把握现实。在一些心理疾病(如精神疾病)中,我们常常看到患者对现实的歪曲反应和判断,如没有依据地认为有人故意和他过不去等等。

  (3)适应、和谐、发展的行为习惯。在人的成长发展过程中,自然而然地逐步形成比较稳定的行为习惯。心理健康的人,他的行为习惯是与他的年龄、地位、社会角色相适应的,与社会环境相和谐,处于发展的态势。很难想象,一个成人却表现出儿童的行为习惯、一个中国人完全是西方人的行为、一个青年却总是有少年的行为,他们的心理会是正常的。

  (4)自我感觉良好的身心状况。身心是一个整体,很难想象,一个自我感觉极差,百般难受的人,会是心理健康的。因而,判断心理健康,也要看自己是否感觉良好。当然这要结合其他标准综合看。

  (5)具有自我调整的能力。这一点往往被心理学家们忽视。其实,人处于复杂、多变的社会中,心理波动,甚至短时期的轻微异常是难免的,就像一个人难以避免感冒一样,这个时候,心理健康的人能够自我控制和进行有效的自我调整,使心理恢复到常态。而心理不健康的人遇到这样的情况,往往表现出手足无措,一味希望别人替自己解决问题。

 心力衰竭患者有哪些不良心理反应?

  大部分心力衰竭患者考虑到患病后会对工作、经济、家庭和社会活动带来负面影响,会表现出情绪低落、灰心丧气、孤独、焦虑、望等心理反应,特别是脑力劳动者和文化素质较高的患者。部分患者由于病痛的折磨,患病后活动范围和社交圈子缩小,并丧失了部分的工作和生活能力,给事业和前途带来损失,这些患者经常会出现过多的自责、唉声叹气或怨天尤人等。还有一部分心绞痛患者对心力衰竭缺乏足够的认识,治疗要求高,急于求成,当临床治疗效果与患者理想要求差距较大时,会丧失信心,放弃必要的配合。少数患者虽已确诊为心力衰竭,但他们持怀疑或否定的心理状态,不愿意接受正规治疗。心肌梗死的病情重,预后差,给患者造成的心理负担更重。心肌梗死患者普遍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心理障碍:①遇事易激动,好动感情,脾气急躁,常出现忧伤、空虚感。②对疾病的治疗失去信心,拒绝与医生合作。③疑心重,怀疑病情日渐加重。④对前途悲观失望,以至生活和工作没有规律,不注意锻炼,不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如酗酒、吸烟等。

  老年人有何性格特征?

  随着年龄增长、身心功能改变,老年人逐渐呈现出性格倾向。

  (1)以自己为中心的倾向。身体的老化,特别是脑老化之后,可能引起识别能力和思考能力的下降,性格变得固执己见。更由于与他人的交往减少和兴趣范围缩小,老年人以自己为中心的倾向增强,变得顽固、任性。

  (2)猜疑的倾向。老年人耳背眼花,接受外界信息迟钝,对外界事物辨别能力下降,只凭自己过去的经验去推测,即使亲自看到或听到的情况,也由于失去自信而产生猜疑。

  (3)情绪不稳的倾向。过度担忧身体的衰老变化和恐惧疾病,对衰老变化及老年疾病缺乏正确的理解,对事物失掉兴趣和关心,出现情绪不稳。

  (4)老年人对已经过去并无法挽回的失败和不幸,感到无穷的悔恨。老年人常把目光投向过去,而不是投向未来。这些都是造成情绪不稳的原因。

  心力衰竭患者抑郁症的表现有哪些?

  抑郁症是指以持续的情绪低落为特征的一种情感性的心理障碍,是老年人常见的精神病患之一。抑郁症大都在60岁以后发病,有的人虽然会在青壮年时发病,但进入老年期后常加重或发作次数增多。老年抑郁症是指在60岁以后发病的忧郁性精神病。其患病率并不随年龄增加而增加,60岁以后的各年龄组都稳定在20%~25%。引起老年抑郁症的原因可能是躯体因素,如衰老、失明、失聪、肢体功能障碍及其他严重的机体疾患;强烈的或不良的精神创伤,如丧失亲人;老年人普遍存在的优势心理倾向是固执、偏执及不安全感,对本病的起病也有一定的影响。老年抑郁症的表现较常见的是焦虑不安,也有人表现为对外界事物的淡漠。这样的老年人除精神异常的表现外,生理上也有异常表现,如失眠食欲不振;有的表现为缄默,不与人谈话,闷闷不乐,甚至无任何原因的悲伤哭泣,有的性格发生变化,有的出现被害恐惧和种种疑虑,甚至有自杀念头。老年抑郁症的临床表现主要是:情绪压抑、沮丧、痛苦、悲观、厌世、自责,甚至出现自杀倾向或自杀行为,食欲下降,失眠早醒等。老年抑郁症在症状上有其特殊性,具体来说有以下九个方面:①兴趣丧失,无愉快感。②精力减退、精神不振、疲乏无力。③言行减少,好独处,不愿与人交往④自我评价下降,自责自罪,有内疚感。⑤反复出现想死的念头或有自杀倾向,据研究,患抑郁症的老人有10%以上会采取自杀行为。⑥对前途悲观失望,有厌世心理。⑦自觉病情严有疑病倾向,据调查,60%的老年抑郁症患者会出现疑病症状。⑧睡眠欠佳,失眠早醒。⑨食欲不振或体重明显减轻。此外,也会有记忆力明显下降、反应迟钝的症状,80%左右的老年患者会出现记忆力减退。老年人患抑郁症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甚至有可能危及生命。由于抑郁是长期情绪低落的结果,因而很容易引发心肌梗死、高血压、冠心病和癌症等身体疾病。据美国对250名癌症患者的调查,其中有156人在发病前曾因强烈的精神刺激而发生过持续的情绪低落。同时,抑郁症又是自杀的最常见原因之一。据研究,在抑郁症的第一年,实施自杀的人数为1%,而抑郁症反复发作者,其终身的自杀率为15%。所以对抑郁症不能等闲视之。

  心力衰竭患者为什么会出现抑郁症?

  老年抑郁症是一种情感性的精神疾病,其发病原因错综复杂,其中75%的病例都是由生理或社会、心理因素引起的。

  (1)生理因素 老年人的各种身体疾病,如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及癌症等,都可能继发抑郁症。还有许多患慢性病的老人,由于长期服用某些药物,也易引起抑郁症。此外,抑郁症患者的家庭成员的患病率远远高于一般人群,其子女的发病率也高,说明此病与遗传因素有一定关系。

  (2)社会与心理因素 抑郁症的出现与老年期的各种丧失有较大的关系,这些丧失包括工作的丧失、收入的减少、亲友的离世、人际交往的缺乏等等。如:①老年人退休后对于角色转变在心理上常常出现不适应,如职业生涯的结束、生活节奏放慢、经济收入减少等,巨大的落差会产生失落感,导致情绪低落。②交往圈子变窄,人际互动减少,缺乏情感支持,也是导致老年抑郁症的常见病因。③亲友的离世,特别是配偶的去世往往对老年人形成较大的精神创伤,容易诱发抑郁症。有人曾对4489名55岁以上的丧妻者进行为期9年的调查,发现5%的人在丧妻后半年内相继去世,死亡率比未丧妻的同龄人高40%。此外,周围的老年朋友的逝世也会引起老年人对死亡的恐惧。如遭“白发人送黑发人”的不幸则更会雪上加霜。老年抑郁症的发生与个人的人格因素也很有关系。一般来说,素来性格比较开朗、直爽、热情的人,患病率较低,而性格过于内向,或平时过于好强的人易患抑郁症。这些老年人在身体出现不适或慢性病久治不愈时会变得心情沉闷,或害怕绝症,或恐惧死亡,或担心成为家人累赘,从而形成一种强大而持久的精神压力,引发抑郁症。

  如何防治心力衰竭患者的抑郁症?

  (1)预防方法 由于老年抑郁症经常具有其他生理疾病的背景,甚至是其直接的病因,所以首先要尽量把已有的身体疾病治疗好,对不可治愈的疾病也应设法减轻其痛苦。其次,要调理好离退休后的心理状态,克服自身的性格缺陷,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生活,培养兴趣和爱好,扩大人际交往,多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再次,改善家庭环境也是非常重要的,丧偶的老人如条件允许的可以考虑再婚,再婚对缓解老年人的抑郁心理有较大的帮助,当然,子女晚辈对老年人也应给予充分的关心和照顾。

  (2)治疗手段 在治疗方面,通常采用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相结合的方法。心理治疗在本病治疗中的地位十分重要,通过倾听、理解、疏导、鼓励、保证等方式,使患者产生安全感,树立自信,帮助患者扩大活动能力、增强适应社会、应付环境的能力。另一方面是药物治疗,它对于抑郁症的有效率可达70%~80%,常用的药物有三环及四环抗抑郁药,但要特别注意用药的剂量及其副作用。老年抑郁症治疗越早效果越好,一般不需住院,但对那些有身体疾病的患者,尤其有自杀倾向的人,应建议住院治疗。

  情绪变化与疾病有什么样的关系?

  精神、心理活动与人体的健康息息相关。中医对人的情绪与疾病的关系有很好的论述。中医把人的情志归纳为七种,称为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是人体对客观事物的不同反映,在正常情况下,一般不会使人致病。只有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了人体本身的正常生理调节范围,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才会导致疾病的发生。七情致病会直接影响相应的内脏。中医讲的“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就是这个道理。思念和思考问题过度,常会损伤心脾,导致心脾气血两虚,出现神志异常和脾失健运。人会表现为精神恍惚、无精打采,不思饮食而日渐消瘦。郁怒伤肝:怒则气上,血随气逆,可出现面红耳赤,肝经气郁的两胁胀痛,叹气不止,甚至晕厥摔倒(背过气)或气滞血瘀而胁痛,妇女会有痛经、闭经等症。平常我们看到一个人总爱发脾气,就会说他肝有病肝火旺,要看医生,就是这个道理。暴喜伤心在正常情况下,喜能缓和精神紧张,使营卫通利,心情舒畅。但暴喜过度,会使心率加快,增加心脏负担,使原有的心肌缺血加重,出现急性心肌梗死,重者会摔死,这在我们身边并不少见,如球迷因赢球激动而发生意外的情况。恐则伤肾:肾脏调节人的大小便。在生活中我们常看到,一个人在极度恐慌时,会尿湿裤子。反过来说人总有恐惧的心理,日久会损伤肾脏的功能。忧郁伤肺:总是忧愁郁闷,心情不舒畅,日久会生肺病。枟红楼梦枠中的林黛玉就是典型的例子。综上所述,人体的病理改变可以导致精神情志活动的异常,反之,异常的、剧烈的或长期的精神刺激可以导致多种疾病。所以我们应该重视心理情绪与疾病的关系,取中医学之精髓,注意精神调养,保持良好的精神、心理状态。

  怎样用语言调节法摆脱消极情绪?

  语言调节法,就是用警句、格言、典故或别人忠告的方式,抑制某种不良情绪的产生和发展。心力衰竭患者常担心自己的病治不好,一些老年患者又怕寂寞,故整日愁眉不展,心情不畅,严重地影响了健康。此时,除患者应多自我安慰,看一些能鼓舞人的书外,家属和医护人员应多与患者交谈。无论是平淡的聊家常,还是幽默诙谐的故事,都会让患者快乐,缓解消极情绪。

  怎样用意识调节法摆脱消极情绪?

  意识调节法,就是充分发挥患者长期以来形成的思想体系,如理想、信仰、志向、人生观等,用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变化,有意识地约束消极情绪的产生和发展。心理学家认为,对情绪起决定作用的是一个人的思想意识水平和性格。有些患者由于疾病、年龄的关系,易产生消极情绪,这就需要用自我意识调整,把自己从不良的情绪状态中解脱出来。多做能使自己快乐的事,多想让自己快乐的事,培养快乐的性格,把快乐作为自己的基本情绪,对健康是极为有益的。谁都明白这个道理,但并不是所有的患者都能做到,这就需要医护人员和患者家属多开导,帮助患者摆脱不良情绪的困扰,建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怎样用环境调节法摆脱消极情绪?

  环境调节法就是直接接触或回忆,再现过去经历过的令人愉快、喜悦的情景,使消极的情绪得到改善和调节。方法很多,如翻看过去的老照片、找老朋友、老同事或能与自己交谈的人,一起追忆、重温过去愉悦的情景,这些能带来愉快的心情,对患者有好处。

  怎样用转移注意调节法消除消极情绪?

  转移注意调节法是把自己的注意力或意向性的活动内容从旧的事物、目标上主动地转移到新的事物和新的目标上,以满足自己的心理需要,进而使因病而来的消极情绪得到缓解。心力衰竭患者由于心慌、气短,活动受限,常心烦意乱,琢磨自己的病是否发展等,使心情郁闷。此时,患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一两项技艺学习,如书法、绘画、摄影、园艺、下棋,甚至有节制地打麻将等活动,在陶冶情趣、充实生活的同时,使郁闷的情绪得以转移。

  为什么心力衰竭患者会出现焦虑情绪?

  由于疾病来得突然,自觉症状明显,而且抗病往往是一场“持久战”,加之,由于带来的对事业、经济的影响,患者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因而往往产生紧张及焦虑。有的患者病情重,害怕疾病恶化,表现出急躁情绪,患者对反复检查及治疗缺乏耐心,有时对医护人员的态度表现为生硬、粗暴。

  为什么心力衰竭患者会出现恐惧情绪?

  患者对入院后进行的必要诊断方法和综合治疗措施不了解,有些还会增加痛苦,患者在接受不熟悉的医疗操作中产生恐惧和不安心理。部分需要长期治疗的慢性患者,考虑到经济问题,老人和小孩的抚养问题,以及今后的工作,生活问题,而产生种种忧虑。慢性病病程长,常反复发作,药物疗效差,患者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均有不同程度的了解,往往对疾病的恢复缺乏信心,有的甚至产生轻生念头。过来又会间接加重心脏负担,诱发心力衰竭。对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防治:①睡眠生理心理知识的教育。②认识失眠既不是单一的生理问题,也不是单一的认识或心理问题,而是一个综合性问题。③详细询问和了解有关失眠的诱因和表现等。④自我监测睡眠过程中的影响因素。⑤行为及环境因素的控制(如睡前不看电视或书)。⑥学会放松技术,避免强迫自己入睡。⑦安排一些体育锻炼项目,必须在白天或傍晚进行,而非睡前进行。⑧安排规律性的生活,晚饭后避免茶、咖啡、烟等刺激性物品的使用。⑨适量的抗焦虑、抗抑郁药及镇静药物的使用。⑩避免长期使用一种安眠药,以免药物依赖形成。皕瑏瑡坚持随访、自我巩固。

  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如何进行心理支持?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因病情多次反复发作且病程长,因此患者多出现焦虑、多思、情绪紧张、惊恐、烦躁不安、敏感及依赖性强等心理反应。这些反应能影响大脑皮质交感神经系统和肾上腺系统,可加重心脏负担。同时,又能使肾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导致水钠潴留,加重心脏负担。因此要求家属和医护人员做到:①倾听患者表述。要善于听患者谈自己对病情的看法、想法,理解他表达的含义。倾听时要全神贯注,集中精力,注意细节,从中判断焦虑、情绪紧张、惊恐的因素,使患者感到你对他本人和疾病的重视。使患者愿意与你交流感情。要避免在交谈时精力不集中,或显得很匆忙,或经常打断患者的谈话。这样患者就不会谈出他的想法。②减少对患者的不良刺激。不要随便在患者面前谈论病情,包括其他心力衰竭患者病情恶化情况。和患者交谈时注意态度和语言,可适当使用体态语言,如:点头,表示你理解了患者的话。也可以用手安抚,是一种无声的安慰,可稳定患者情绪。③应用安慰性语言。当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后,如希望尽早明确诊断,尽快纠正心力衰竭时,要给患者提供较多的治疗心力衰竭的有关知识、介绍有效药物及临床治愈的病历等,使患者心理得到安慰。稳定的情绪可使机体内环境平衡,能减轻由于紧张情绪给患者心脏带来的负担,有利于增加机体的抗病能力,使患者树立信心与病魔斗争。④创造安全环境和治疗条件。患者最主要的心理需要就是希望自己能安全地、有效地进行治疗。所以,负责治疗的医护人员的仪表、言谈举止、服务态度、医德、医风和医术水平都要给患者一种安全的值得信任的感觉。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程度,直接影响到他的情绪稳定性和对治疗的信心。

  医生忠告

  随着社会改革开放与经济发展,市场竞争加剧与生活节奏加速,人们生活方式的变迁,所引起的心理应激反应增加,由此使得高血压、溃疡病、糖尿病等心身疾病逐年增加。针对心身疾病的防治,单纯依赖于药物治疗是片面的,难以完全奏效,必须结合积极有效的行为干预和心理护理,方能提高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和自我抗病能力,防止不良心理的刺激,改善病情,增进效果。心理护理的对象是患者,主体则是医护人员和亲属,是通过他人对患者进行的心理支持和帮助,解决患者心身症结,提高患者的信心和勇气,克服心理障碍,更好战胜疾病。基于这一认识,在针对心身疾病开展心理护理时,首先要求医护人员及其亲属能够尊重和关心患者,建立起信任、和谐的医患关系、护患关系及家庭关系,形成良好氛围;其次要求医护人员及其亲属有一定的心身医学知识和技巧,并了解患者的心理反应。患者要注意心理平衡,心理平衡的作用是相当重要的,它超过了一切保健措施和一切保健品的总和。有了心理平衡,才能有生理平衡;有了生理平衡,人体的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功能、各器官代偿功能才能处于最佳的协调状态,一切疾病都能减少。因此谁能掌握心理平衡,谁就掌握了健康的金钥匙,谁就掌握了生命的主动权。        心力衰竭患者如果能在日常生活中做好自我保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但可使病情得到改善,而且可提高生活质量。不规律的生活习惯对心脏的影响较大。既往无心脏病者可产生不舒适症状,若既往有心脏病史者,则可诱发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肌梗死等。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一天早晨还未起床时,有个多年不见的老朋友来访刘大爷,他当时很激动,就一下子下了床,结果出现心慌、心跳加快。幸好那时他的家属在照顾他,当即打电话给社区医生,给他做了相应的处理。刘大爷和他的家属不知道如何从生活起居方面来调理,很担心病情会反复发作,于是他的家属带着种种问题请教了那位社区医生。社区医生姓李,平时居民亲切地喊他李大夫。李大夫针对提出的种种问题,做了详细的回答,并交代了许多注意事项。

(0)

相关推荐

  • 学校开始筛查抑郁症,老年人抑郁更容易被忽视

              细心的你肯定会发现,这些年有关抑郁症的报道越来越多.就在9月11日,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探索抑郁症防治特色服务工作方案>刷了屏. 按<方案>要求," ...

  • 『心脏病家庭调养』一、认识疾病

    不 多会,刘家老大来到了医院.踏进病房,只见几个医生.护士正在刘主任---本市有名的心血管病专家的指挥下忙碌着,他的父亲---刘大爷的身上被"全副武装"起来了,脸上罩着氧气面罩,手 ...

  • 『心脏病家庭调养』五、饮食宜忌

    第五部分  饮食宜忌 对心力衰竭患者应如何供给营养? 对心力衰竭患者供给营养的原则是:控制总热量,限制钠盐摄入量,控制体内水钠潴留量.为什么要控制总热量的供给呢?控制总热量,是治疗心力衰竭的重要方法之 ...

  • 『心脏病家庭调养』六、娱乐活动

    第六部分  娱乐活动 心脏病患者参加娱乐活动应注意哪些问题?   (1)避免情绪激动.老年人应以平和的心态进行娱乐活动,通过娱乐来调节自己的精神状态.忌争强好胜.赌输赢等,不应为一点小事互不相让争吵不 ...

  • 『心脏病家庭调养』七、运动锻炼

    第七部分  运动锻炼 心脏病患者可以运动吗? 心脏病的种类很多,如风湿性心脏瓣膜病.高血压病和冠状动脉硬化(冠心病),以及扩张型心肌病等等.患有慢性心力衰竭者,往往过分依赖药物的治疗,而忽视运动保健, ...

  • 『心脏病家庭调养』八、家庭药箱

    第八部分 家庭药 治疗心力衰竭的常用药物有哪些? 目前治疗心力衰竭的药物主要有强心剂.利尿剂.血管扩张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中成药等几类,其功能各有不同. (1)强心剂 强心剂的主 ...

  • 『心脏病家庭调养』九、学看化验

    第九部分学看化验 心脏病患者应做哪些检查? (1)X线检查 对判断原有的心脏病和心力衰竭的早期诊断及其严重程度,都具有重要意义. (2)心电图 可以检查是否有心律失常.心肌肥厚.心肌劳损等. (3)心 ...

  • 『心脏病家庭调养』十、传统疗法

    第十部分  传统疗法 中医是如何理解心力衰竭的? 中医学博大精深,对疾病的治疗有着独到的见解.中医认为:心力衰竭与先天不足.外邪痹心.劳累过度等有关.主要由心.肺.肾等脏腑虚损失调,痰饮瘀血停于内所致 ...

  • 『心脏病家庭调养』十一、预防措施

    第十一部分  预防措施 心力衰竭的发生? 预防心力衰竭的发生始终是治疗心力衰竭的主要目的.许多引起心肌损害的因素是可以治疗的,如治疗冠心病的危险因素.治疗心肌缺血.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干预.预防再梗死, ...

  • 『咳喘病家庭调养』第三部分 心理调摄

    第三部分  心理调摄   良好情绪对咳喘防治有何意义? 现代心理学认为,愉快欢乐的心理活动能够驱散各种忧郁情绪,服孤独寂寞的抑郁心理,纠正孤僻内向的性格,使人变得达观快乐,精神振作.古人说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