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园林设计师学一点植物配置美学
植物园林造景是一门很深的学问,植物不仅能给生硬呆板的环境提供柔和之美,还能给环境带来生机和活力。
利用植物本身所固有的形态美、色彩美、季相变化美,巧妙地利用植物造景形成的景观的烘托和渲染,可以充分地发挥绿地的自然美和文化艺术美,彰显出具有特定环境氛围的绿色文化。
植物是园林造景的主体因素,植物的配置中包涵着一定的文化属性。
在我国悠久的园林艺术中,每一种植物均具有深刻的寓意,反映着一定的文化属性,因此就有在园林设计中的“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原则。
如松、竹、梅谓之岁寒三友,象征着高洁。红豆代表思念,白果寓意长寿,萱草比拟母亲,菩提隐喻佛祖等等。这些植物配置在园林中,使之更具有耐人寻味的意境美。
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琳琅满目的诗词、散文中的刻意描写,更为园林意境美和生态美的创造和拓展,提供了依据和启发,如何合理运用,那就存乎一心了。
唐朝韩愈《山石》诗:“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栀子肥”。把芭蕉与栀子配置在一起,生态组成合理,新绿满园生辉;
北宋苏轼的《惠崇春江晓景》诗:“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是一幅活生生的春景写生图。桃花以竹林为常绿背景,构成了令人遐思的江南小景。因此,在园林的设计与构思中,首先考虑的是应把植物配置带来的园林意境效果,有机地融合在具体的生态环境之中,体现特定而又持久的园林效益。
在植物配置中,除了适地适树原则外,还要使选定的植物具有很好的观赏性。植物品种应选择姿态优美、花色花期变化丰富的品种相互搭配。
如常绿树与落叶树相结合,乔木与草、灌木相结合,力求在植物层次上有明显变化,但又不能杂乱无章。花色、花期也要搭配,使得特定环境的植物配置,四季都有景色变化。
如观花,春天的迎春、海棠、紫荆、樱花、丁香等,夏秋的石榴、紫薇、木槿可搭配种植。花期较长,观赏性好而管理简便的一些花卉如月季,绝对是不能少的。
适时摆放的草花能给人以赏心悦目的感觉,如五一劳动节的金盏菊,十一国庆节的孔雀草、鸡冠花等。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冬季,一般是百花枯萎季节,所以除了配置常绿树外,还应点缀些红瑞木、红叶李之类的植物,以丰富冬季的环境色彩。
在园林环境中如古典园林、名胜风景、宗教寺庙、纪念性园林等等,对绿化时的要求必须具备相应的文化氛围,渲染特定的文化属性。
一是古典园林。大多数名胜风景区,长期来这类园林景观的设计都是注意植物与环境间力求实行动态平衡,选择与种植的植物,以及它们组成的群落,都具有了浓厚的文化意境,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植物配置一般均是保留自然生长的野生植物,形成古朴而又具有野趣的风光;成片的树林形成绿意苍茫的林相,形成优雅宁静的古朴色彩。庭院点缀常绿大乔木于廊边,营造出的是古老沧桑。
二是纪念性园林。这是一种庄严肃穆之地,在植物的选择与运用上,均是以常绿常青的松柏之类,地被植物常常以草皮、草花铺就,营造一种崇敬缅怀的气氛,在设计构思时,通过不同的植物配置手法,创造出相应的意境,大多采用规则式,也称整形式、几何式,这种方式要求整个平面布局、立体造型及建筑道路、花草、树木等都严整对称,体现出给人以庄严、雄伟、整齐之感。有的用植物配置的手法创造意境,运用植物人格化、拟人化的手法,让游人产生无限联想,象征被纪念地的人和物的高风亮节和情操,从而突出各个具体的纪念性园林个个性。
三是寺庙园林。寺庙园林的绿化,很多都是一个颇具特色的植物生态系统,展现了协调、多样、平衡的韵律感,在我国名山胜迹中比比皆是,很多都已体现出来植物造景的新特色。在设计和布置时要求四周环境净化,植物配置要简洁明快,以片林为主,不强调色彩的丰富多彩,更不能搞得花团锦簇,万紫千红。在运用植物营造寺庙环境时,要着重考虑创造一种神秘而又肃穆的气氛。
树种选择上大多以当地的乡土植物为主,一般不选用外来树种。选用的绿化植物要求以长寿、高大为基本的骨干树种,象征超脱和永恒,并带有人格化的意向,应用较多的树种有松柏类、银杏等,以及生长经久不老的常青古藤;不能栽植色彩鲜艳,或光怪陆离花色浓郁的树种。配置树种一定要烘托出寺庙的静谧、庄严和肃穆,成为使人体现虔诚的地方。
作者系湖南省沅江市园林局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