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名碑 | 三国•魏《东武侯王基碑》

《王基碑》全称《东武侯王基碑》。隶书,三国·魏,魏元帝景元二年(261)四月立。在洛阳关林。清乾隆初年,河南洛阳城北十五里处农民掘地得之,后移至洛阳城明德中学中,嵌于壁间。初出土时,仅刻其半,碑之上段尚未刻凿,朱书灿然。惜因未加保护,书丹之字很快磨灭。这块碑因此成了一块很特殊的碑。清毕沅《中州金石记》云:“三国时刻石惟有《九真太守》、《天玺纪功》(《天发神谶》)、《国山碑》及《受禅》、《上尊号》、《封孔羡碑》数种,久为世所传摹。

迩年创见诸碑尤多,奇伟若予在关中访得褒城李苞《石门》题字,孙孝廉星衍游句容访得吴《衡阳太守葛祚碑》及此皆金石家所未著录;足与史传发明,殊可宝也。”同时,它虽然是一块残缺不全的碑,但却成为汉魏时碑刻系先书丹后镌字的有力的实证。碑主王基,字伯舆,东莱(魏治掖,今山东掖县)曲城(故城在今掖县东北)人。历文帝、明帝、齐王、高贵乡公、元帝五代,文武兼备,勋著魏室。官至东武侯,魏元帝景元二年卒,追赠司空,谥“景侯”。《三国志·魏志》有传,业绩、官职与碑文多合。

《王基碑》的书法与魏之《受禅表》、《上尊号》以及《曹真残碑》近似,结法严整,用笔斩截,风神雄健清隽。其运用所谓“折刀头”的笔法更为强烈(参见《受禅表》条),不少字的形貌已直如楷书,故评家亦指其“上托隶源,下开魏齐风范(由云龙《定庵题跋》)。

王基(?~261),字伯舆,三国时魏国东莱曲成(今招远县西部一带)人。

王基少年丧父,靠叔父抚养成人。黄初(文帝曹丕年号,220—226)年间,举为孝廉,先后在青州刺史王凌、大将军曹爽手下为官,后召秘书郎,擢中书侍郎。他刚正不阿,直言敢谏。魏明帝继位后,盛修宫室,百姓劳瘁,王基上疏谏诤,语言激切,明帝有所收敛。任安丰太守时,恩威并行,加强边防,边境百姓得以安宁。任荆州刺史时,明制度,整军农,兴学校,深受称颂。

诸葛诞任扬州刺史时,吴国集兵建业(今南京市),扬言进攻扬州。诸葛诞与王基商量对策。王基认为,吴国嫡庶纷争,大臣不协,将才缺乏,集兵建业不过是安定内部,不敢贸然出击,结果不出所料。

公元249年(魏嘉平元年),王基加封扬烈将军,随征南将军王昶击吴。王昶率大军至江陵,王基率部攻夷陵。夷陵守将闭门自守,基佯为进攻,暗派精兵奇袭雄父(吴军粮仓所在地),城中守军失粮,不攻自破,王基因功赐爵关内侯。

当时,朝中伐吴之声甚高。明帝征求王基的意见。王基分析形势,认为军粮储备不足,运输河道修治不利,虽积兵江内,无经久之势,难以渡江作战。明帝采纳了他的意见。

曹髦立,封王基为常乐亭侯。

255年(正元二年),毋丘俭、文钦作乱。王基任监军,随大将军司马师前往讨伐。俭、钦以勇称于世,魏军多有怯敌之意,朝廷诏令王基停军观望。王基认为南顿有大粮仓,占据南顿为平贼之要,于是上违诏命,下拒众议,率军抢占南顿,对平贼起了很大作用。叛乱乎息后,迁为镇南将军,都督豫州诸军事,领豫州刺史,进封安乐乡侯。

257年(甘露二年),诸葛诞在寿春叛乱。王基与司马昭进围寿春,吴国派遣朱异来救诞。时,诏令王基引军转据北山,基认为撤寿春之围,则使敌内外会合,而自己腹背受敌,后果不堪设想,遂围城不懈。诸葛诞突围不成,城中粮尽,军心大乱,寿春遂拔。司马昭遣诸将轻兵深入,王基力谏:“大捷之后,上下轻敌,轻敌则虑难不深,且兵出逾年,人有归志,不宜穷追。”司马昭遂罢。

261年,王基病逝,追赠司空,谥曰景侯。皇帝下诏称赞他著德立勋,治身清素,久在重任,家无私积,身没行显,足用励俗。陈寿《三国志》作王基传,称其为“国之良臣、时之彦士”。(佚名)

- end -

—版权声明—

文章版权归原创者所有

资料来源网络,为传播而发

若侵权请联系后台删除

总监丨冯错

编辑丨凌晨

(0)

相关推荐

  • 读通鉴(147)假装很忙

    读通鉴(147)大家都在虚张声势 解读:博弈论说,很多时候博弈中却并不是全都是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选项,有的时候只能选择当下最优,所以在做选择的时候就不能介意一时的成功与失败,更不会在意对一部分人好,对 ...

  • 乱花不迷眼,大事有静心,关键先生的两大必备素质

    司马家族取代曹魏,似乎是顺风顺水,一蹴而就. 其实,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遇到的难题,不比当年曹操.曹丕少,不比他们简单. 曹操.曹丕遇到的汉之忠臣,手中没兵,只能用暗杀和道德谴责. 司马懿.司马师. ...

  • 《王基传》:淮南之变,应速决战,切莫推迟!

    更多原创.精彩内容 这是<真·三国志>第 271 篇文章 今天来讲 王基 注:图片皆源于<三国杀>.<阵面对决>.<三国志>及网络,以文为主. 王基,字 ...

  • 晋灭吴有多惨烈?六万吴军被团灭,两万人连夜遁逃,孙皓抬棺投降

    原创2021-07-28 10:53·铁马冰河wu 晋武帝太康元年(东吴天纪四年), 晋安东将军王浑统率十余万大军向横江(今安徽和县)方向进军,派参军陈慎率偏师攻击寻阳(今湖北武穴):派殄吴将军李纯率 ...

  • 州泰:三国后期才有我的戏份,志在建功立业

    抛掷南阳为主忧,北征东讨尽良筹.前两天提到人们对于三国时期的误解之一,就包括认为魏国良将较少,然而恰恰相反魏国良臣颇多,相应的记载也多,本篇就来聊聊州泰. 州泰的姓氏比较少见,他是荆州南阳人,他与邓艾 ...

  • 以文本为本 ——“中国历代名碑”系列的出版新思路

    一直以来,碑帖的出版或讲求版本的优劣,讲求对于技法.章法的呈现,简单来说,即是从视觉角度,重视单个符号和整片的符号的呈现形式. 但实际上,每种碑帖上的文字,都首先承载了形式以外的内容.它是记录有意义的 ...

  • 历代名碑|东汉《郑固碑》

    全称<汉郎中郑固碑>,东汉延熹元年(158年)四月立,隶书.15行,行29字. 额篆书"汉故郎中郑君之碑"二行八字.碑在山东济宁.现藏济宁市博物馆.原石埋入土中一段,上 ...

  • 历代名碑|唐 大雅集王羲之《兴福寺半截碑》

    <兴福寺半截碑>为唐代兴福寺僧人大雅等集东晋书法家王羲之行书所刊碑刻.此碑又称<吴文碑>或<镇国大将军吴文碑>.因出土时仅存下半截,故称"半截碑" ...

  • 历代名碑|东汉《韩仁铭》

    碑名全称<汉循吏故闻熹长韩仁铭>. 东汉熹平四年(175)刻. 现存郑州荥阳市文物保管所. <韩仁铭> 金正大五年(1228)荥阳县令李辅之发现, 清康熙年间又曾一度散失, 后 ...

  • 历代名碑|嵩山三阙铭

    "嵩山三阙"是太室石阙.少室石阙.开母庙石阙三阙的合称,位于河南嵩山地区,是我国现存最古的庙阙. 清 吴玉搢<金石存·汉少室神道石阙铭跋>:" 嵩山 三石阙, ...

  • 历代名碑|东汉《张景残碑》

    此碑又名<张景造土牛碑>.东汉延熹二年(159年)立,隶书.纵125厘米,横54厘米.四周残损,存12行,行23字,共229字.存河南南阳汉画馆内.一九五九年在河南南阳市南城门里路东出土. ...

  • 历代名碑 | 东汉《鲁峻碑》

    <鲁峻碑>全称<汉司隶校尉忠惠公鲁君碑>,又名<汉司隶校尉鲁峻碑>.<鲁忠惠碑>.东汉熹平三年(173年)四月立.17行,行32字.在山东济宁市. 鲁峻 ...

  • 历代名碑|《衡方碑》

    全称<汉卫尉卿衡府君碑>.东汉建宁元年(168年)九月立,隶书.20行,行36字.藏山东泰安岱庙.碑阴存题名二列,字甚漫漶.碑额阳文隶书"汉故卫尉卿衡府君之碑"二行十字 ...

  • 兜底儿网名贴大全:266 三国 魏《受禅碑》

    受禅表碑亦称<受禅碑>,位于许昌市西南17公里处的繁城镇汉献帝庙内.三国魏黄初(202年)刻,<受禅表>碑,高3.22米,宽1.02米,厚 0.28米,圭形,上有碑穿额题篆书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