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国》:事物越悲越美,越美越悲

《雪国》是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代表作,借助这部作品,他获得了1968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此书是川端康成的唯美主义经典之作,在对人生的虚无、洁净之美和悲哀之美的表述方面达到了艺术的巅峰,堪称日本唯美文学的典范。笔者非常喜欢这本书,在非常年轻的时期就已经拜读,对里面的雪景描写和人物的内心自白印象深刻,读后令人怦然心动,同时又非常惆怅失意,就仿佛自己的心被掏走了一块一样,空落落的。

《雪国》描写了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主要人物有男主人公岛村,女主角驹子和少女叶子。岛村是个中产阶级,他继承了父辈的一大笔遗产,因此在经济上很富裕,完全做到了衣食无忧。但是物质丰富不代表精神充实,他做任何事情都感到毫无意义,这可能跟二战后日本国内的整体精神氛围有关。在出外旅游时,岛村结识了在酒店从事艺术表演的驹子,而驹子第一次见到岛村,就被他身上的京都气质所打动,爱上了岛村。随后二人多次约会,度过了一段很美好的时光。后来,驹子的三弦琴师傅的儿子行男患了肺结核,叶子陪同他从东京乘火车返回,途中正好坐在第二次去约会驹子的岛村对面。岛村透过车窗欣赏黄昏的雪景,却看到映现在车窗上的美丽的叶子,不禁喜欢上了这个美少女。于是,在岛村、驹子和叶子之间,产生了一种微妙的情感关系。

日本文化和文学作品大都以物哀这个主题为内在参照,物哀的第一个特点是看到人尤其是男女恋情,会莫名地感到一种内化的美和一种情感上的悲哀,认为人也会像樱花一样凋落,随着时光而美丽不再。第二个特点是对外部世界中的事物的感动。人活着必须面对世界,而日本文化在面对这些事物时,会产生一种形而上的深层情感,进而把世界看做既美且哀的巨画。此种文化心境下的人的性格会变得既伤感又残忍。物哀的第三个特点是对自然物的观照,唐代时,日本有一部分人到中国学习了禅宗和茶道,之后把这种文化不断地发扬,而到川端康成生活的年代,这种禅宗文化已经发展得非常成熟。日本的禅宗文化不是直观而是靠情绪、想象力去感受自然,在欣赏自然景物时内心潜藏着一种深深的哀愁情绪,这种情绪里往往包含着对人生无常的哀感和对自然物无常的美感。这种对自然的内在观照,最终化为一种空寂幽玄、虚无澄净的心境,而《雪国》全篇都体现了这点,往往以风雅、闲寂、留白为基调,表现人在面对自然时的寂寥之情。

《雪国》中,川端康成超越了世俗道德的规范,在朦胧中展示事件,创造出一种虚幻的美。有评论家认为,他所守望的是一片看不到颗粒的精神田野。在他看来,美与悲是密不可分的、相辅相成的。他本人就如同他塑造的人物一样,梦幻、虚无、洁净、悲哀、孤独和感伤。川端康成不认为死亡是痛苦的,相反,他觉得死是幸福的终点,人死后就同自然界的万物一样,回归到虚无,达到万物一如的境界。人如同自然中的万物一样,当我们的生命结束,簌簌落下的雪将掩盖这世间的一切,爱成为了徒劳,也将被一并埋葬。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