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语文素养怎么样,测一下就知道(高中卷)
下面是我们学堂为某市出的阅读素养大赛卷,现在他们已经考过了,我们发在这里,供有兴趣的朋友参考一下。
XX市第X届“书香满校园”主题阅读素养大赛试题(高中卷)
一、选择题(每空2分,共20分)
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阐述“养士”的用兵之术的一组是
①为将之道,当先治心。
②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
③夫惟义可以怒士,士以义怒,可与百战。
④小胜益急,小挫益厉。
⑤用人不尽其所欲为。
⑥善用兵者,使 之无所顾,有所恃。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③④⑤ D. ④⑤⑥
2. 《红楼梦》中贾宝玉的“通灵宝玉”上刻的铭文是( ▲ )。
A.莫失莫忘 仙寿恒昌
B.不离不弃 芳龄永继
C.你证我证 心证意证
D.不离不弃 福寿永继
3. 下列语句不出自《红楼梦》的一句是( ▲ )。
A.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
B.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
C.话说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D.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4.下面有关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边城》中“爷爷”是淳朴厚道却倔强的老人,他为翠翠美丽而自信骄傲,为了翠翠嫁一个好人家,他不计地位的贫寒低贱,内心凄苦忧虑与责任自信交错。
B.《边城》中大老为人处事像顺顺,沈从文敏锐地看到了他们身上的悲剧命运,他还原大老得到翠翠。在沈从文看来,大老不可能使翠翠得到“主体性”,不可能使湘西走向现代化,因此让大老在急流中死去。
C.《边城》以撑渡老人的外孙女翠翠与船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傩送的爱情为线索,表达了对田园牧歌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种宁静的生活和当时动荡的社会相对比,简直就是一块脱离滚滚红尘的“世外桃源”。在这块世外桃源中生活的人们充满了原始的、内在的、本质的“爱”。
D.《边城》中,天保和傩送一起在碧溪咀对岸的山上为翠翠唱歌,翠翠在歌声中做梦摘到了象征爱情的虎耳草。《边城》中,边城明净的风光,熏陶着朴实的人们,人人均有君子遗风。
5. “矮矮的身材,满身各部分全是滚圆的,胖得像是肥膘,手指头儿全是丰满之至的,丰满得在每一节小骨和另一节接合的地方都箍出了一个圈,简直像是一串短短儿的香肠似的:皮肤是光润而且绷紧了的,胸脯丰满得在裙袍里突出来,然而她始终被人垂涎又被人追逐,她的鲜润气色教人看了多么顺眼。她的脸蛋儿像一个发红的苹果,一朵将要开花的芍药;脸蛋儿上半段,睁着一双活溜溜的黑眼睛,四周深而密的睫毛向内部映出一圈阴影;下半段,一张妩媚的嘴,窄窄儿的和润泽得使人想去亲吻,内部露出一排闪光而且非常纤细的牙齿。”这段文字写的是( ▲ )。
A.羊脂球 B.玛蒂尔德
C.贝蒂娜 D.布朗肖特
6. 下面有关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边城》通过描写青年男女之间的纯纯情爱,祖孙之间的真挚亲爱,邻居之间的善良互爱来表现人性之美的。
B.《平凡的世界》是用温暖的现实主义的方式来讴歌普通劳动者的文学作品。与《人生》相比,《平凡的世界》更具有人性的高度,作家把苦难转化为一种前行的精神动力。
C.《羊脂球》中对善与恶不露痕迹的对照,使读者自然而然地产生对战争的厌恶、对人民的同情和对所谓上等人的蔑视。
D.雨果通过《巴黎圣母院》中对各色人物的描写,贬斥了15世纪的法国社会,通篇充满了反封建、反教权和反对社会黑暗压迫的浪漫主义战斗精神。
7. 《项链》在结尾才说出项链原来是赝品,但在情节安排上是合情合理的,因为在描写中作者已作过多次暗示,选出说法有误的一项( ▲ )。
A.借项链时,佛来思节夫人表现得相当大方,说明项链是假的。
B.玛蒂尔德在皇宫街一家铺子里,看见一挂钻石项链,正跟他们找的那一挂一样,标价四万法郎,说明原来那挂是假的。
C.当玛蒂尔德惴惴不安地还项链时,佛来思节夫人竟“没有打开盒子看”,这已说明项链本不是什么贵重首饰。
D.当玛蒂尔德去买项链时,珠宝店老板“查看了许多账簿以后”说:“我只卖出这个盒子。”这说明项链与盒子本不是原配,项链是假的。
8. 下列不是反映小市民生活题材的小说是( ▲ )。
A.《项链》 B.《我的叔叔于勒》
C.《一个巴黎市民的星期天》 D.《菲菲小姐》
9. 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叙述有误的是( ▲ )。
A.爱斯梅拉达被诬陷刺杀弗比斯,被巴黎圣母院的副主教克洛德判处绞刑。在刽子手行刑时,加西莫多挺身相救,勇劫法场,把爱斯梅拉达救到圣母院,用心照顾保护她。从此,加西莫多成了爱斯梅拉达的忠实朋友。
B.成千上万的巴黎流浪人和乞丐,前来攻打巴黎圣母院.营救爱斯梅拉达。不明真相的加西莫多怎容这些人冲入教堂,他从楼顶上扔下巨大的石条石块,翻倒灼热的金属液体,企图驱散众人。勇敢的乞丐终于攻破大门,救走了爱丝美拉达。
C.加西莫多站在楼顶上,看着爱斯梅拉达又被吊在绞刑架上,痛不欲生。当他发现克洛德正在钟楼上对着爱丝美拉达狞笑,他把这个道貌岸然的野兽举过头顶扔了下去。从绞刑架上解下来的爱斯梅拉达的尸体,被人们放在蒙孚贡大坟窟里,加西莫多找到她之后.静静地躺在她身旁。两年之后,人们发现了两具紧紧抱在一起的尸骨。当人们试图分开他们时,尸骨便化为尘土。
D.广场上,穷诗人帮助爱斯梅拉达上演小山羊认字的节目。小山羊在一堆拉丁字母中,叼出了太阳神弗比斯的名字。这时弗比斯正在广场旁边的王宫中向王后和她的女儿献媚取宠。公主百合花让弗比斯到广场上,赶走爱斯梅拉达,以证实他对她的爱情。
10.下面对名著的有关解说,不正确的是( ▲ )。
A.《欧也妮·葛朗台》中,充斥着残忍、血腥,但在对欧也妮形象的描述中,我们感到了抒情气氛,感到了一丝温馨。
B.《欧也妮·葛朗台》的故事发生在法国西部的索漠城。这座城市盛产葡萄酒,因此,酒桶的市价很不坏,葛朗台狠捞了些钱。
C .《欧也妮·葛朗台》中,葛朗台同夏洛克、阿巴贡、泼留希金并称世界文学史中“四大吝啬鬼”。
D .《欧也妮·葛朗台》以欧也妮的爱情和婚姻悲剧为故事的主要线索,以吝啬鬼葛朗台的家庭生活和剥削活动为中心事件。
二、判断题(每空1分,共10分)
1.郑庄公名字叫寤生,齐桓公名字叫重耳,晋文公名字叫小白。( ▲ )
2.周郑交质,直接原因是因为两国之间为了避免战争,交换人质,互相牵制。(▲ )
3.《红楼梦》中荣国府里的最高统治者是贾母,管理日常事务的是王熙凤。王熙凤在贾母面前百般奉承,背后却干尽了贪赃揽财的勾当,可谓名副其实的“凤辣子”。( ▲ )
4. 《长生殿》重点描写了唐朝天宝年间皇帝昏庸、政治腐败给国家带来的巨大灾难,导致王朝几乎覆灭。(▲ )
5. 《平凡的世界》中“黄原”指代的是现实中的延安。( ▲ )
6. 《阿Q正传》最深刻最突出地表现了鲁迅对中国国民性的弱点和病根的认识。阿Q的主要特征:自欺欺人,不敢正视现实,不愿承认失败的态度,和自轻自贱、自嘲自解、自甘屈辱、或妄自尊大、自我陶醉,都是为了求得精神上的胜利,故称为“精神胜利法”。(▲ )
7. 《西厢记》中张生与崔莺莺一见钟情,但崔母并不同意。因此崔莺莺让张生安心考试取个功名,好让崔母成全他们。(▲ )
8.从童年时代起,母亲就培养莫泊桑写诗,到儿子成为作家时,她仍然是莫泊桑的文学顾问、批评者和助手,所以他的母亲是莫泊桑走上文学创作道路的第一位老师。( ▲ )
9. 《我的叔叔于勒》以第一视角展开描写,把拜金的菲利普夫妇写得可怜,可笑。从小耳濡目染的“我”为了那点优越感给了船上的穷水手一点小费。(▲ )
10. 《欧也妮·葛朗台》中老葛朗台的“人生就是一场交易”这句话,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
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中国古典四大名剧分别是《西厢记》、《牡丹亭》、《长生殿》、《▲》。
2.《藤野先生》是鲁迅在( ▲ )留学时对老师感激与怀念的文章。
3.《社戏》里,一群孩子开着大船去( ▲ )看戏。
4.《平凡的世界》被誉为第一部全景式描写中国当代城乡生活的长篇小说,曾获得(▲ )奖
5.《平凡的世界》以陕北黄土高原双水村孙、( ▲ )、金三家的命运为中心,反应了从文革后期到改革初期广阔的社会面貌。
6.《语文常谈》里聊到,“字”这个字,用在语文方面,主要指文字的(▲ )。
7.对流浪艺人恨之入骨的修女因与爱丝梅拉达互相珍藏的( ▲ )而得以母女相认。
8. 一天晚上,副主教摸索着来到了爱丝梅拉达的身边,他想占有她。爱丝梅拉达奋力挣扎,情急之下吹响了卡西莫多送给她的(▲ )。
9. 15世纪的巴黎,在愚人节那一天。巴黎民众抬着残废畸形的“( ▲ )”——巴黎圣母院的敲钟人卡西莫多,在圣母院前面的格莱夫广场上欢呼游行。
10. 在莫泊桑的名篇( ▲ )中,几乎没有什么特别的故事可言,所写的只是一个公务员家庭里从头一天晚上到第二天晚上所发生的事,惟一可称为情节的仅仅是老太太的休克,但小说却绝妙地表现了公务员家庭生活的情景与他们的精神状态。
四、默写题(每空2分,共10分)
1.山河破碎风飘絮,( ▲ )。 《过零丁洋》 文天祥
2.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苏轼
3. ( ▲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4.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 ),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醉翁亭记》欧阳修
5.杜甫晚年内心苦闷,白了头发伤了身,只能写作 “( ▲ ),(▲ )”抒发在《登高》中。
6.李白被“赐金放还”时,友人设下盛宴为之饯行。要是在平时,因为这美酒佳肴,再加上朋友的一片盛情,肯定是会“一饮三百杯”的。但这一次,李白“( ▲ ),( ▲ )”,形象地展示了内心的苦闷抑郁。(《行路难·其一》李白)
7.刘禹锡在《陋室铭》中将自己的房子比作“( ▲ ),( ▲ )”,希望自己也能如两位先贤一样培养出高尚的德操。
五、简答题:(10分)
1.请简要叙述《巴黎圣母院》中愚人节那晚,艾丝美拉达被劫持的情节,80字左右。(5分)
2.请简要分析《红楼梦》中“贾宝玉品茶栊翠庵”一节中的妙玉形象。(5分)
六、阅读分析题:(40分)
(一)巴黎圣母院事件,给心疼、无感和叫好的人补充弹药(10分)
当地时间2019年4月15日下午6点50分左右,法国巴黎圣母院发生火灾,整座建筑损毁严重。着火位置位于圣母院顶部塔楼,大火迅速将圣母院塔楼的尖顶吞噬,很快,尖顶如被拦腰折断一般倒下。。。
一把火烧出三种情绪,特别是中国网民争吵激烈,但姿势不优雅,干货也不多。
心疼派在知乎遭到讨伐,说明高高在上的“逼人善良”不太受欢迎,这种心疼基于一个固有认知,即真正的物质文化遗产湮灭后不可复生。
现在很多以修复为名重建的古迹其实就是高仿版的A货,到底是文物还是超大号的旅游纪念品很难说,巴黎圣母院从公元1163年开始,断断续续修了200多年,才算初具规模,后来一直改建和扩建,到底哪个瞬间才是永恒,谁也说不清楚。
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巴黎圣母院是1844年基佐主政时打下的基础,1878年整个工程收尾,前庭广场比中世纪时扩大了2 倍以上,原有的短墙被拆除,很多装饰品和纪念物,包括雨果小说里提到的列王塑像,都已荡然无存。所以刻薄点说,最原生态的巴黎圣母院19世纪中叶以后就不存在了。
巴黎圣母院见证了很多经典的历史瞬间,是法国人的骄傲,但过去其实并不受欢迎,在雨果笔下,这个建筑是道貌岸然的神职人员盘踞的宗教堡垒,比代表王权的巴士底狱强不了多少,在小说里,正是这个可怕建筑和“不明真相群众”卡西莫多的阻拦,才导致6000多义民惨遭路易十一的血腥屠杀。
巴黎圣母院历史上几次蒙难都是因为站在人民的对立面,1789年法国大革命,巴黎圣母院的主教堂被关闭,1793年民众蜂拥而入,打碎了圣像,1871年巴黎公社,激动的革命者也试图烧毁巴黎圣母院,所幸最终被扑灭。
火灾是个意外,妥为修缮就好了,不必担心什么文化内涵的消亡,时代变了,传承方式也要变,1831年雨果用一支秃笔做的事情,今天国家地理、BBC们应该也可以。
想做世界公民没问题,关心物质文化遗产的命运也很好,但有些口号,比如“今天我们都是巴黎人”,在今天的网络文化中真的很招黑。
另一种情绪是无感,主要是时间和空间的疏离感使然。
第一,大多数中国人可能一辈子也没机会领略巴黎圣母院的风采;
第二,安利过老一辈人的雨果小说和1956年老电影,今天看过的人并不多;
没体验,没共情,当然就没有同理心,很正常。
做个不恰当的类比,你家旁边的公厕着火,对你的触动可能比巴黎圣母院起火要大,这是实话,也道出了好多人的心声,但按照这个逻辑,凉山大火也跟其他国家无关吧?远在美国的NBA湖人官微为什么以“英雄一路走好”为题,致敬牺牲的消防员刘代旭,C罗为什么微博祈祷灾区人民平安,他们是不是很多余?很矫情?
人都有局限性,知识水平,经济收入,欣赏能力,社会地位,千差万别,你无感可以,非要把这种情绪以特别冷漠又振振有词的方式表达出来,就有毒了。
大家都讨厌圣母,反感绿茶,也烦透了每有名人去世就冒出来的装X犯,但归根结底,你不能因为厌恶伪君子就变成真小人啊,这是个原则问题。
对巴黎圣母院无感,解决的办法是多读书,增长见闻,而不是跑出来大喊“巴黎圣母院还没有我家旁边的快餐店重要”,总在这个层面观察世界,思考问题,太可怕了。
比无感更复杂的情绪是叫好。
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这个境界。
如何看待物质文化遗产的普世价值,曾经有一部老电影进行过严肃而值得尊重的探讨,就是1964年的《战斗列车》。电影以二战德军占领下的巴黎为背景,描写一位有着高深艺术修养的德军上校迷恋法国艺术,有空就去美术馆,在那些旷世名画前留连忘返,直到有一天,盟军兵临城下,德军大势已去,他才意识到这段美妙时光可能永远划上句号,于是做了一个决定,把所有名画装上火车,准备运回德国。
女馆长向法国抵抗组织求助,但她无法让铁路工人理解雷诺阿、塞尚、马蒂斯、高更的作品为什么比生命更珍贵,最后她说了这么一番话:
“德国人已经夺取了我们的土地和食物,他们住进了我们的房子,现在他们想拿走我们的艺术品,这些美好的东西,诞生于法国人的视野,是我们的信仰,我们的骄傲,我们创造并且留给世界的,巴黎很快会解放,但没有这些名画,我们的重生是不完整的”。
于是,大字不识的铁路工人被说服了,他们豁出命来与德国人斗智斗勇,拦下了列车,最后只剩下伯特·兰开斯特饰演的铁路工人与德军上校默默对峙,上校讥讽道:
“你离这些名画这么近,你能感受到他们吗?他们对你就像一串珍珠对着猿猴,美丽只属于懂得欣赏它的人。”影片结尾是一组空镜头,平静而肃穆,没有庆祝,没有欢呼,画面中只有死去的工人,无辜的村民,倒卧的德军士兵,以及那些浸染了人类文化精髓的名画。
两群同样把名画视若生命的人,进行了最残酷的厮杀,惨烈而真实。文化遗产到底有没有国界?这种思考真的比“法国轰炸大马士革你怎么不惋惜”,“想没想过圆明园”,高明太多了。
精选留言:
(1)、巴黎圣母院失火确实是人类文明的遗憾。但是我就想问一句:“那些文明人能否归还当年从我们家抢走的文物不?
(2)、当我们为他人的苦难击节而歌的声音越响亮,我们离文明的距离就越远,离野兽的距离就越近。纵使西装革履,依旧沐猴而冠。
1、请概括本文中提到的“三种情绪”。(3分)
2、本文标题恰当吗?本文为“三种情绪”的争吵补充了哪些弹药?(3分)
3、用100字以内的一段话表明你对“巴黎圣母院失火事件”的看法。(4分)
(二)当社会在雄心中崩溃(10分) 郭建龙
1、他曾雄才大略,对人民也非常体谅
公元609年,隋大业五年,隋炀帝率领军队从长安出发,举行了一次著名的远征。这可能是中国统一的中央王朝皇帝唯一一次亲自出征进入青藏高原的崇山峻岭之中。
隋炀帝为了征伐吐谷浑,率军从首都大兴向西出发,进入甘南,再向西北进入如今的青海西宁一带,从西宁北上经过大斗拔谷(现在青海甘肃间的扁都口)。大斗拔谷位于青藏高原北沿的祁连山脉之中,是古代连接西宁与河西走廊的一条险峻的小路。在这儿,风雪弥漫,天昏地暗,炀帝与他的随从失去联系,士兵冻死了一大半。
翻越祁连山到达张掖后,隋炀帝接受了高昌王麹伯雅的朝见,高昌王向隋炀帝献出了位于新疆的大片土地,皇帝在那儿设置了四个郡:西海、河源、鄯善、且末。这是隋代疆土的鼎盛时期。
同是这一年,也是中国人口的一个高峰时期。这一年统计的人口数据是:户数890万户,人口4602万人。
日后,人们总是津津乐道唐太宗的贞观之治,但是,如果从官方统计看,贯穿唐太宗贞观年间,人口不过300万户而已,相当于炀帝时期的三分之一。只有到了唐玄宗的开元盛世时期,人口和户籍才重新接近炀帝时期的数据。
隋炀帝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在作为皇子的阶段,就曾经担任过灭陈战争的行军元帅。他纪律严明,灭陈之后,陈朝府库一概封存,本人不取一分。到了当皇帝之后,对人民也非常体谅。大业二年,公元606年,曾经下令免天下租税。
在他执政的前五年里,两条大运河也已经开工。隋代的三大运河工程中,一条广通河连接首都大兴与黄河,由隋文帝开凿。剩下两大运河都由炀帝开凿,分别是:连接黄河、淮河与长江的通济渠,这条运河是隋唐时期的主干道;另一条为从黄河北达涿郡(北京附近)的永济渠。这两条大运河,特别是通济渠,更成为了帝国的生命线,将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往首都。到了唐朝,对于通济渠的依赖更是达到了高峰,成为了中央政府财政的命脉。可见隋炀帝的战略眼光。
在公元609年,隋代的一切看上去还是那么金光闪闪,雄才大略的皇帝、茂盛的人口、繁华的两京,无不诉说着这个新型帝国的繁华。
但是,谁也没有注意到,帝国深处正逐渐被压碎的声音。
2、统计数据的失误,必然加大税负
执政前五年炀帝之所以能够取得众多的成就,在于他的父亲隋文帝留下了一个高效的财政系统。他需要多少税收,就可以获得多少。即便他曾经推出了减税措施,这个系统仍然一丝不苟地从民间压榨出一点一滴的粮食,送进官方的各个仓库。
特别炀帝为了兴建东都,又在东都附近修建了大量的仓库,为了装满仓库,官员们已经将民间挤压殆尽了。只是这个高速的征税机器根本停不下来,就算在垮掉的那一刻,也不会发出警报声。
同样是公元609年,一个统计数据让人感到心惊:在皇帝的关心之下,各地纷纷开展“南泥湾运动”,在这一年天下的田地达到了55.85亿亩。在文帝时期,19.4亿亩已经夸大了至少四倍,而炀帝时期的数据距离实际情况已经有了10倍的差距。统计数据上的失误必然加大人民的税负,在短期,却给皇帝带来了丰富的财政。
第二年,隋炀帝决定亲征高丽。由于此前一年,大部分的军马都在西征的过程中损耗殆尽,炀帝下令向天下富人征集兵马,抵充赋税。下一年,庞大的军队集合后,向高丽进发。在军队的背后,帝国腹心地区河南一带正经历着严重的水灾。这时,帝国财政崩断的声音终于传了出来。
随着隋炀帝远征的失败,灾难造成的减产,军事行动造成的加税,都凑在了一起,文帝高效的征税系统在民变面前显得不堪一击。隋帝国进入了混乱时期。
只是人们都还没有反应过来,帝国如何从几年前的歌舞升平迅速进入了混乱和萧条。一切数据都显得那么完美,一切画面都透露着繁荣…...
3、一方雄心勃勃,另一方却饿着肚子
唐太宗曾经对黄门侍郎王珪评价隋朝的制度说:“隋开皇十四年大旱,人多饥乏。是时仓库盈溢,竟不许赈给,乃令百姓逐粮。隋文帝不怜百姓而惜仓库,比至末年,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炀帝恃此富饶,所以奢华无道,遂至灭亡。炀帝失国,亦此之由。凡理国者,务积于人,不在盈其仓库。古人云:百姓不足,君孰与足?但使仓库可备凶年,此外何烦储蓄?后嗣若贤,自能保其天下,如其不肖,多积仓库,徒益其奢侈,危亡之本也!”算是看到了些许的本质。
直到隋代灭亡,帝国的仓库里仍然堆满了作为货币使用的帛匹和粮食。
与府库堆积对应的是遍地饿殍,叛乱者占领一个地方就开仓放粮,粮库里都满满当当地等待着人们前来领取。在堆积帛匹的仓库里,人们甚至将帛用来当柴烧。
随着隋代的统一与和平,社会的生产率的确在迅速提高,只是,社会上的物资都被一台高效的征税机器送到了政府手中,又被束之高阁,或者浪费掉了。不管人们生产再多的东西都无法满足政府的浪费行为。
资源的错配使得一方雄心勃勃,另一方却饿着肚子。提醒人们,在集权帝国时代,高效的征税机构貌似实现了公平,但很可能意味着普遍的贫穷,因为税都被政府拿走之后,留给老百姓的,只剩下劳苦和饥饿。
隋代的大跃进,没有引起后世的任何警惕,这样的悲剧哪怕到了一千多年以后,仍然时有上演。
1、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3分)
2、你认为皮日休的《汴河怀古二首(其二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这首诗的主旨是吹捧隋炀帝还是批判隋炀帝?请说明理由。(4分)
3、你还知道导致隋朝灭亡的哪些原因?请简要阐述。(3分)
(三)晁错论 (20分) 苏轼
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坐观其变,而不为之所,则恐至於不可救;起而强为之,则天下狃於治平之安而不吾信。惟仁人君子豪杰之士,为能出身为天下犯大难,以求成大功;此固非勉强期月之间,而苟以求名之所能也。
天下治平,无故而发大难之端;吾发之,吾能收之,然后有辞於天下。事至而循循焉欲去之,使他人任其责,则天下之祸,必集於我。
昔者晁错尽忠为汉,谋弱山东之诸侯,山东诸侯并起,以诛错为名;而天子不以察,以错为之说。天下悲错之以忠而受祸,不知错有以取之也。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昔禹之治水,凿龙门,决大河而放之海。方其功之未成也,盖亦有溃冒冲突可畏之患;惟能前知其当然,事至不惧,而徐为之图,是以得至於成功。
夫以七国之强,而骤削之,其为变,岂足怪哉?错不於此时捐其身,为天下当大难之冲,而制吴楚之命,乃为自全之计,欲使天子自将而己居守。且夫发七国之难者,谁乎?己欲求其名,安所逃其患。以自将之至危,与居守至安;己为难首,择其至安,而遣天子以其至危,此忠臣义士所以愤怨而不平者也。
当此之时,虽无袁盎,错亦未免於祸。何者?己欲居守,而使人主自将。以情而言,天子固已难之矣,而重违其议。是以袁盎之说,得行於其间。使吴楚反,错以身任其危,日夜淬砺,东向而待之,使不至於累其君,则天子将恃之以为无恐,虽有百盎,可得而间哉?
嗟夫!世之君子,欲求非常之功,则无务为自全之计。使错自将而讨吴楚,未必无功,惟其欲自固其身,而天子不悦。奸臣得以乘其隙,错之所以自全者,乃其所以自祸欤!
1、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语:(4分)
(1)其实有不测之忧( ) (2)此固非勉强期月之间( )
(3)事至而循循焉欲去之( ) (4)谋弱山东之诸侯( )
2、下列加横线的词语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3分)
(1)名为治平无事 为能出身为天下犯大难
(2)安所逃其患 与居守至安
(3)使吴楚反 使错自将而讨吴楚
(4)事至而循循焉欲去之 东向而待之
3、翻译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1)、己为难首,择其至安,而遣天子以其至危,此忠臣义士所以愤怨而不平者也。
(2)、错之所以自全者,乃其所以自祸欤!
4、苏轼在其人物史论中写了大量的翻案文章,治国之策,行事之则;爱民之心,嫉恶之恨;他人之思,自我之省,都别出新见。“晁错之死,人多叹息”,苏轼却翻空出奇,以独特的视角,一家之言,阐述了晁错受祸原因,提出了仁人君子、豪杰之士应“出身为天下犯大难,以求成功”的主张。也有人以工程建筑为比喻,晁错是设计者,他的上面有批准者,下面有执行者。大楼该不该盖,大桥该不该修,要查批准者的责任;楼塌了,桥垮了,要查施工方的责任。晁错只不过是一个谋士,一个出主意的人,不必亲上火线。对此,你是怎么看的?请加以阐述。(3分)
5、晁错奉皇上召唤,穿起朝服出门,未经拘押,未经审判,就皇帝被骗到刑场腰斩了。如果你是当时朝中的一位大臣,你会对皇帝说些什么?你为什么要这样说?(3分)
6、你知道后来汉武帝时期是怎么解决“削藩”这个问题的吗?请简要阐述。(3分)
如果需要答案,可以微信联系:15857995255。
学习,做一个精神明亮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