砚台的“门道”
文房四宝,是用来书写文字和绘画的文房用具。
文房四宝中质量最好、影响最大的是
湖笔
(产于浙江湖州)
徽墨
(产于安徽歙县)
宣纸
(产于安徽宣城)
端砚
(产于广东肇庆)
中国四大名砚
端砚
产于广东省肇庆市(古称端州)而得名,名列众群砚之首。
歙砚
又称“龙尾砚”,产于江西婺源龍尾山(古属歙州)而得名。
洮砚
洮砚产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临潭、卓尼、岷县等县洮河沿岸,亦称洮河砚。
澄泥砚
产于山西省新降县,是采用汾河泥经澄泥、製模、烧制而成。
端砚简史
端砚始于唐、盛于宋、精于明清、兴旺于今天。
唐代
唐代端砚以实用为主,供研墨之用。砚形多为箕形,还有八棱形、长方形的、方形等。
宋代
宋代的端砚实用和欣赏两者并用,形制比唐代丰富。
元代
元代端砚上承唐宋遗风,粗放而大气,但发展缓慢,没什么创新。
明代
明代端砚在设计、形制乃至雕刻方面远远超过前代,砚形、砚式趋向多样化,題材广泛。
清代
清代初期端砚也和其他工艺美术品一样,达到空前的繁荣。
民国
民国时期因为战乱,端砚发展基本停顿,只有个別作坊以雕刻端砚勉强维生。
宋代名臣包拯在端州任知郡事三年(西元1040年——1042年),铁面无私,公正廉明,減少贡砚,为端州百姓办了许多好事,包拯离任时,不持一砚而归,被端州老百姓称赞为“包青天”。
▲宣和八卦十二辰砚
宋绍圣二年(1905),赵佶受封于端州为端王,元符三年(1100)赵佶继承皇位称徽宗,重和元年(1118)宋徽宗用端砚御书“肇庆府”赐守臣,自此端州更名为肇庆,取“开始带来吉祥喜庆”之意。
米芾与端砚
传说,有一天,宋徽宗召米芾来,令他“书一大屏”,并指定要用御案上的端砚。米芾接过文房四宝,一挥而就,字字如珠玑,获得满堂喝彩。米芾趁机捧着端砚,跪着对宋徽宗请求说:“皇上,这砚您已经赐给臣用过了,现在不能够忍受再进御还给皇上吧……”宋徽宗听后,哈哈大笑,随后便将这块珍贵的端砚作为奖赏赐给了米芾。米芾捧着端砚,高兴万分,手舞足蹈,“余墨沾渍袍袖”也在所不惜。
乾隆皇帝与端砚
乾隆皇帝钦定编纂《西清砚谱》是清代第一部官修砚谱。《西清砚谱》共计二十四卷(包括附录卷),收录乾隆皇帝鉴藏的砚品240件,其中端砚132件。其内容翔实,均以图与砚说、御题砚铭或文字考证等图文并茂的形式著录,弥补了以往砚谱中只有述说而没有图绘之不足,堪称一部重要的砚史图谱。
端砚名坑
据记载,端砚自唐初开采至今,约有70余处。现在可找到具体位置并在国家地形图上定位的新旧砚坑口约有42处,目前在开采的砚石有十多种。在众多砚坑中最有名的是老坑(水岩)、麻子坑、坑仔岩,被称为三大名坑。
老坑
又称水岩、皇岩,位于西江羚羊峡斧柯山南岸山脚,离西江约200米,位于端溪矿区。开采于唐代中期。
砚石呈紫蓝带青色;石品花纹有天青、鱼脑冻、蕉叶白、青花、玫瑰紫、冰纹、火捺、金银线、翡翠以及石眼等。
坑仔岩
又名康子岩,位于老坑之南半山上,距老坑洞约600米。开采于宋代治平年。
坑仔岩砚石质优、细腻坚实、滋润、青紫带红;石品花纹有天青、鱼脑冻、蕉叶白、青花、火捺,尤以石眼多称著。
麻子坑
位于老坑之南3000多米的山腰上,在端溪矿区最高处旗顶下,坑口标高380米。分旱洞、水洞,有多个洞口。开采于清代乾隆年间。
石色青紫略带蓝,佳石中有天青、鱼脑冻、蕉叶白、青花、火捺以及石眼等,其中石眼碧绿。
宋坑
位于肇庆七星岩北面的北岭山—带,西起小湘峡,东至鼎湖山,主要有浦田青花、榄坑、盘古坑、陈坑、伍坑、东岗坑、前村坑、蕉园坑等,因开采于宋代,因石色相近,统称为宋坑 。
宋坑砚石色泽紫如猪肝,凝重浑厚;硬度为肖氏40—60,优质的砚石细润,有火捺、猪肝冻、金钱火捺等石品。
梅花坑
其砚石色泽主要呈苍灰色或土黄色,最突出的特征是石眼多而且个头大,一般是椭圆形,如食指头大者并不少见,石眼颜色多为黄色或青黄色,色晕不像鸲鹆眼那样多重和层次分明。
绿端
绿端石简称“绿端”,是一种绿颜色的端砚石,而在绿端石的边缘,往往有红色或黄色矿物质渗入,有的只是薄薄的一层石皮,有的却形成为较厚的一个外层。
白端
白端石简称“白端”,是一种纯白色的端砚石,外表有点像汉白玉,但是比汉白玉更纯净细腻。白端石产于肇庆市星湖风景区内的七星岩。
除以上介绍的坑种外,较为人熟知的还有宣德岩、朝天岩、冚罗蕉、白线岩、有冻岩、古塔岩、斧柯东诸坑等。
端砚石品花纹
端砚有丰富多彩,变化莫测的石品花纹(又称石品),分三大类:
1、面:砚石中“块”状的石品花纹;
2、点:砚石中“点”状的石品花纹;
3、线:砚石中“线”状的石品花纹。
面
就是在砚石中成“块”状的石品花纹。主要有“冻”“天青”“火捺”“石皮”等。
点
就是端砚石中成“点”状的石品花紋,常见的有“青花”“玫瑰紫”“石眼”“翡翠点”等。
线
就是在砚石中成“线”状的石品花纹,有“冰纹”“金银线”“黃龙纹”“翡翠纹”“彩帶”“杉木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