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北12座军堡,个个有看头

在明朝著名的“九边”军镇防御系统中

晋北军堡群是真正的中流砥柱

堪称中国最有血性的古代军堡建筑群

曾见证了中原王朝与北方游牧民族最为激烈的战争往事

如今

这些堪称世界级的军事遗址景观群

默默矗立在山西北部的苍茫大地上

等待人们去重拾它们往日的峥嵘岁月……

长城与黄河“握手”的地方

老牛湾堡

黄河第一堡,建在了长城与黄河“握手”的地方
老牛湾堡位于今山西忻州市偏关县万家寨镇老牛湾村,在明代属偏头关直接管辖,常年设守备一员,兵丁150名镇守,即便清代边备废弛,仍设一名把总领40名兵丁驻防。明成化三年(1467年)总兵王玺于此筑墙,崇祯九年(1636年)兵备卢友竹建堡。老牛湾堡所处位置是黄河与长城“握手”的晋蒙边界。有意思的是,现在黄河两岸竟然出现了两个“老牛湾村”。2015年,万家寨镇老牛湾村对面的单台子乡阎王鼻子村(属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管辖)正式更名为老牛湾镇老牛湾村。于是,因为稀缺的原生态景观资源,黄河两岸出现了两头“老牛”隔河对峙的局面。

防止蒙古骑兵强渡黄河

桦林堡

沿着黄河修军堡,为的是防止蒙古骑兵强渡黄河进入山西
桦林堡城墙保存非常完好。有趣的是,它城门洞上的匾额,从书写的字体及书写方向上看,像是后人重新写的。桦林堡位于偏关县城西北的黄河岸边(今偏关县天峰坪镇桦林堡村),位于黄河长城防线正中,是三关(雁门关﹑宁武关﹑偏头关)冬防“司令部”。所谓冬防,是指防备蒙古人趁着冬季黄河结冰时沿黄河进攻。因此,每年冬季前,山西镇的最高军事指挥官都要移驻这里靠前指挥。大明王朝为防止蒙古骑兵突破陕西外边后,在冬季踏冰强渡黄河进入山西,在老牛湾经河曲县至保德县境内,沿黄河修筑了百余公里的长城防线和军堡群,这段边墙与黄河并肩同行,因此又被形象地称为“黄河边”或“河边”、“西河边”。

万里长城第一县

偏关城

偏关为外三关之首,也是万里长城第一县
偏关原名偏头关,地处黄河入晋南流的转弯处,地形“东仰西伏,似人首之偏隆”,故名偏头关,为历代兵家争夺重地。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这里就是战场。北宋时这里成为中原与西夏交兵的国防前线,驻扎重兵。偏头关与雁门关、宁武关合称外三关,为三关之首。此三关鼎峙晋北,互为犄角,是北疆之门户,京师之屏障。明洪武年间,始筑今天的关城;明成化年间,设偏头关守御千户所;嘉靖年间,上升为路城;万历年间,又大规模建设此城,称为“九塞屏藩”。偏关可谓是万里长城第一县,从长度看,全县现有长城500公里,占山西全省的1/5,居全国各县之首。

外三关之外最坚固的军堡

老营堡

外三关之外最坚固的军堡,如今已被雨打风吹去
老营堡古城的城墙曾经全部用砖石砌成,非常坚固,如今虽有不同程度的破坏,登上城墙还是可以看出当年的宏伟。不过城墙上的砖石早已被拆得所剩无几,裸露出来的夯土被风雨侵蚀,不断剥落。老营堡位于偏关城东40公里,关河北岸。在偏关县,其建筑规模是仅次于偏关县城的第二大城堡,也是明长城山西镇的重要关堡。老营堡初置参将,后设游击,立守御千户所,总兵管辖官兵数千人。城堡依山而建,有3座城门。城北山上是古长城,长城外便是今日的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

跨越长城内外

右卫城

一座卫所跨越长城内外,这在长城沿线是少有的
对明朝的军事制度而言,卫所制度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大同右卫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性卫所。右卫城历来为边陲重镇,明永乐七年(1409年)设大同右卫,城内驻指挥使7名,指挥同知13名,指挥佥事29员,经历司1员,前、后、中、左、右5所千百户与镇抚总旗76员,驻城旗军6477名。正统十四年(1449年),将长城外的玉林卫并入右卫,改称右玉林卫,一个卫所就此跨越了长城内外,这在长城沿线是少有的。清设朔平府,与右玉县同治一城。

中原王朝与游牧民族议和

云石堡

曾经见证中原王朝与游牧民族议和的云石堡,已成为百姓安居的窑洞
云石堡,位于朔州市右玉县境内,历史上著名事件“隆庆和议”,就发生在这里。隆庆和议是明朝隆庆年间,在内阁大臣高拱、张居正等人的筹划下,明朝与蒙古达成了对俺答汗的封王、通贡和互市的协议。大明与蒙古互派使者在云石堡议和,云石这个边塞城堡成为万里长城的“破冰之地”。云石堡分为新旧两堡,据古籍记载,云石旧堡为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土筑,后因山高无水,防守艰难,且离边墙太远,不便防守,于万历十年(1582年)移建云石新堡。

火山脚下的军堡

牛心堡

火山脚下的军堡,仅剩下了几段黄土残墙
远处高高耸立的是牛心山,它位于今朔州市右玉县城东,海拔1600多米,因该山为死火山,山峰较尖,极似牛心而得名。牛心山北麓一侧,中间隔着一条高速公路,路北就是古老的牛心堡。如今古城堡早已破败不堪,仅剩的几段黄土残墙也在日渐消失。处于大明王朝边防线上的牛心堡,墙体底宽10米、上宽3.5米、高11米,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筑成后,隔了十几年后,又于隆庆六年(1572年)用石条包裹城墙。现在堡内还住有村民,是当地乡政府所在地,但政府办公处早已迁往堡外了。据村中老人介绍,在民国年间,牛心堡仍是右玉的繁华重镇,堡墙基本完整,堡内有多处明代寺庙,但在“大跃进”和“文革”破“四旧”运动中,古堡内的建筑遭到了彻底破坏。

是金戈铁马的古战场

铁山堡

双堡相连的军堡,过去是金戈铁马的古战场,如今是新能源的阵地
铁山堡位于朔州市右玉县杨千河乡铁山堡村,原名松树堡,后改名绝胡堡,再后来又改为铁山堡。它建于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万历二年(1574年)包砖,周长700米。铁山堡和著名的杀虎堡一样,也是双堡相连。据说这里流传着一个“鬼打仗”的故事:每当夜深人静,当地人就会听到人喊马嘶、兵刃碰撞的声音。越是风雨大作的天气,这种奇怪的声音反而越发明显。为此,早在1969年,城堡里的居民就被迫搬迁光了。现在,铁山堡周围的太阳能光伏矩阵的规模越来越大,过去阴森可怖、金戈铁马的古战场,已经变成了新能源的阵地。

名将后代生活于此

晏头堡

共同生活于此的杨家将和潘仁美后代,为这座废弃的军堡留下了些许神秘色彩
晏头堡位于朔州市怀仁县亲和乡晏头村,在岁月侵蚀下,这座军堡只留下一些土黄色的堡墙,足有十米高,墙体内还有地道,显示过去曾是一座戒备森严的古堡。晏头村有500多人,是平原上的一座小村庄。有意思的是,这个村大部分人要不姓杨,要不姓潘。据村民回忆,这个村在五六百年前就有杨家和潘家两大家族,被认为是杨家将和潘仁美的后代。据说在这个村子的历史中,有两出戏是绝对不能唱的,一出是以杨家将为主角的《金沙滩》,另一出则是以潘仁美为主角的《告御状》。

城堡紧贴京包铁路线

永嘉堡

城堡紧贴京包铁路线,过去曾是一座“孤城”
从大同市天镇县往东北,跨过南洋河后折向东,一直沿着京包铁路线旁的乡村公路前行,十多公里后,可以远远看到平整的田野尽头有一座黄土夯筑的巨大城堡,它就是明朝修筑的军堡永嘉堡(位于今大同市天镇县逯家湾镇永嘉堡村)。永嘉堡始建于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把守着大同镇东大门和南洋河二道防线的东出口。军堡周长1700米,高4米。现在堡内有村民居住,大多是当年戍边士兵的后代。长城从大同城一路修来,原计划要在永嘉堡所在的南洋河北岸与宣府镇对接。但在具体实施中有人提出,这等于弃守了永嘉堡北部大梁山以北的广大土地。于是这道被后人称为“错修”的长城只修筑到了张仲口,距永嘉堡还有17公里。因此,永嘉堡也就变成了一座“孤城”。

然建在火山熔岩上

大辛庄堡

民堡军用的典型代表,居然建在火山熔岩上
除了军事堡垒系统,山西还有很多民堡。所谓民堡,就是百姓在战时用以保全身家的堡垒,大多由几个村庄共同营建,也具备一定的军事功能。据记载,仅在大同镇,除了72座军堡,还有511座民堡。大辛庄堡(位于大同市阳高县友宰镇大辛庄村)紧贴桑干河南岸,以河为险,大堡套小堡,军事属性异常突出,无疑是民堡军用的典型。值得一提的是,大辛庄堡是建在火山熔岩上,堡内古民居也全部由火山岩垒砌。大辛庄堡是明嘉靖年间由当地一位叫解铭的员外主持修筑,占地2426平方米,墙体由夯土、糯米汤筑成,墙高12.2米,墙厚1.5—8米不等。

圈起云冈石窟最精华部分

云冈堡

云冈上下二堡将云冈石窟最精华的部分圈了起来
通过照片,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的,云冈上下二堡的围墙,将云冈石窟最精华的部分合围圈住了,它们自西向东为:云冈石窟第三期、唯一分前后室的第三十一窟;云冈石窟第一期、标志性的昙曜五窟;云冈石窟第二期、极尽华彩的杰作“五华洞”。用云冈研究院院长张焯的话说:云冈上下堡正是北魏辽金“山堂水殿,烟水相望”的终结者。

— 内容选自《中国国家地理》2017年08月—

撰文/吕行 摄影/王牧

责任编辑/雷东军 图片编辑/王彤 地图编辑/王岩

微信编辑、排版/Jackie

12座军堡你想先去看看那个?

你的家乡有没有颇具战略意义

或者历史悠久的古堡呢?

精选内容 别错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