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和田玉系列

我们都知道中国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但在教科书和历史文献中,可资考据的文字记载最多也只有三千年。我们缺乏像埃及金字塔、两河文明时期那些五千年历史的古建筑,但这并不等于我们的文明历史就没有世界上其他地区久远。在诸多的历史遗迹和文物中,我们或许忽略了一个具有重大历史价值的东西——玉石。事实上,中华民族的玉石文明可以直追上万年。今天,“丝绸之路”妇孺皆知,而“玉石之路”却鲜有记载。在我国考古界开展的夏、商、周断代工程中所研究的各种文物考据中,玉石和各种玉器实则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而这些玉器的由来,全都指向了这条“玉石之路”。我国考古研究发现:在青铜器、铁器时代之前的新石器晚期存在着一个大量以使用玉器为主的时期,历经了几千年。它,就是中国文明的起源时代。历史也证明:我国边疆与中原、东方与西方的文化与商贸交流的第一个媒介,既不是丝绸,也不是瓷器,而是和田玉。和田玉向中原输出的时间大约有5000-6000年之久,早在丝绸之路开辟前,我国就存在这样一条从中国中原到欧洲地中海的“玉石之路”。“丝绸之路”的形成和发展只有1600多年的历史,而“玉石之路”却有着6000多年的历史。这条“玉石之路”就是“丝绸之路”的前身,堪称我国和世界上最早一条沟通中西政治、文化和商贸的运输线,而和田玉也成为沟通东西方经济文化的开路先锋。

那么,“玉石之路”是怎样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呢?公元282年,河南汲县一座古墓中发现了一批古简,其中有一部分记载了周穆王与西王母交往的一段故事。这也许是最早关于和田玉由西域进入中原的记载。故事说穆王带着七队兵勇,驾着八匹千里马拉的车,边打猎边游览,一路西行,先到达今天的内蒙古,再折向新疆,来到昆仑山北麓,进入一个母系氏族社会的王国——史书所载“西王母(母系社会中,王母实为部族之首领)”的领地。在这里,他受到西王母的盛情款待,返回时,又接受了西王母送给他的八车宝石。此外,穆王沿途在几个大规模采玉、琢玉部落亦作停留,当地部落出于敬重,也纷纷拿出最好的玉石敬献周穆王,此行可谓满载而归。而周穆王带回的玉石,据考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和田玉”。这段故事显示早在3000多年前,新疆已有不少产玉点,已有采玉和琢玉的部落,玉已大量流入中国内陆。《周穆天子传》中周穆王西巡的路线,大致说明了当时新疆到中原地区“玉石之路”的路线,就是这条“玉石之路”,对后来的“丝绸之路”的发展,起到了先行作用。透过这些神话和历史记载,我们可以窥探到黄河上、中游的远古父系部落与昆仑北坡母系部落之间是怎样以和田玉器为载体沟通交往的。从新石器时代至商朝,先民们从昆仑北坡的和田一带向东西两翼延伸,把和田玉运送到遥远的地方。就这样,由近到远,不断向东方和西方延长伸展,终于开拓出了一条最早的和田玉运输线——“玉石之路”。这条“玉石之路”向东由新疆进入甘肃,经宁夏、山西、陕西入河南,向西由新疆进入乌兹别克斯坦到欧亚各国。由于玉石之路的开辟,大量的和田玉向东西方向运送,至商周时代出现了我国第二个玉器高峰时代。最主要的佐证是:传说黄帝、尧、舜之时,居住在昆仑山的西王母向他们觐献玉环等,在“穆天子传”里记载:周穆王西巡会见西王母于昆仑,赞昆仑为“唯天下之良山,瑶玉之所在……于是取片版三乘,载玉万只而归”。据《史记》记载,公元前283年前,苏厉给赵惠王的信中说:如秦国攻下山西北部,控制住雁门关一带,昆山之玉不复为赵王所有。元代的维吾尔大诗人马祖常写道:“采玉河青石子,收来东国易桑麻”。这充分证明了比“丝绸之路”还早的“玉石之路”的存在和繁荣,也证明了和田玉是东西方交流的第一媒介。可以说,“玉石之路”为东西方的经济繁荣、政治文明、文化交流起着十分重大的作用。

约两千年前,西汉时期张骞两次通西域,正是有了玉石之路的指引,才能到达西域各国。他勾通的丝绸之路,实际上为“玉帛之路”。商贾们在这条路上,东去带上和田美玉,西往带着中国丝绸。汉代在甘肃设置的玉门关,也是因运输玉石而闻名,在汉以后的玉帛之路上则更加繁荣。正如唐代诗人杜甫的诗:“归随汉使千堆宝,少答朝王万匹罗。”据专家考证,玉门关是新疆和田玉料进入中原地区的第一个关口,它的位置在敦煌以西,汉代的时候,朝廷派兵驻守,并正式定名玉门关。古代玉石经过玉门关后,还要两次东渡黄河,最后到达雁门关。雁门关是蒙古草原和中原地区的分水岭,也是玉石之路进入中原的最后一个关口,一旦越过这个门户,新疆玉石就算真正进入了关中地区。这条延绵数千公里的玉石之路的终点,即是商王朝的都城河南安阳。商王朝是创立了辉煌青铜文明的古老王朝,在它统治的数百年时间里,同时也创造出了当时最辉煌的玉器文明,形成古老中国从史前文明进入王权社会后,古代玉器文明的第一个巅峰。那时,和田玉成为宫廷之珍宝,奴隶主贵族以用和田玉为荣,生前佩带,死后同葬。用玉之多已十分惊人。

新疆的和田玉要经过甘肃、陕西或山西才能到达河南。很明显,原始社会开拓的玉石之路,在商朝时已经比较完善了。这个时候玉石之路向西延伸到了中亚地区。据前苏联乌兹别克史记载,在公元前两千年时,就已经有新疆碧玉在那里出现,可能就是从新疆北麓远运而去。“丝绸之路”兴起后,运往中原内陆的玉料开始络绎不绝,成为丝路贸易的重要内容。和田玉进入中原后,中国玉文化逐渐进入以和田玉为主体的时代,和田玉自此被誉为中国玉的精英,更被儒家赋予“德”的内涵,成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玉石之路从新石器时代开始,经过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一直到隋唐,甚至元明清各个历史朝代。在六千多年的岁月中,把和田玉传入中国各地,流传到中亚、欧洲,使和田玉登上了古代文明史,称誉世界。可以说,和田玉孕育了中华文明的起源,而“玉石之路”沟通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了解,促进了东西方政治经济的繁荣、富强和发展,开创了中国玉器发展的四大新时代,创立了玉意识、玉内涵、玉道德、玉神权、玉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相融合的伟大功绩。(撰文:单永明)

中国的玉文化源远流长,从新石器时代至今,已近8000年的历史,它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最具特色的一支奇葩。玉文化的发展伴随着中华民族的生息繁衍和文明进步而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在这漫漫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的先民们从各种石头中筛选出“石之美者”,具有温润莹泽、缜密坚韧的美感和实用功能,它,就是和田玉。和田玉,自古便被视为天地精气的结晶,是公认的“宝玉”、“真玉”,在中国历史文化中闪耀着灿烂的光辉。和田玉与中国文明的发生、发展渊源深远,它是东方精神生动的物化体现,是中国文化传统精髓的物质根基,是中华民族道德精神的象征,是我国玉文化的主体。中国是爱玉之国、崇玉之邦。和田玉因其别具特色的自然属性,使人们对她有着特别的喜爱与推崇,自古便被人格化,赋予了美好的品格,即玉德。可以说,玉德即是我国玉文化的精髓,是区别于其他文化的重要标志,更是玉文化影响深远,绵延至今,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玉德的观念形成于西周,玉德学说形成于东周,经春秋、战国、两汉传播至清代。从古代典籍记载来看,论及玉德的人以时代早晚排序可数管仲为最早,其次是孔丘,再其次是荀况,其后即西汉刘向和东汉许慎等五人。至于各学派论玉的尚有庄子、孟子等先哲。以玉德的条目多少而举例,则有十一德、九德、七德、六德、五德共五说。其十一德是由孔子提出的,其后依次是管子、荀子以及刘向和许慎。玉德之十一德《礼记聘义》记载:子贡问于孔子曰:“敢问君子贵玉而贱碈者,何也?为玉之寡而碈之多与。”孔子曰:“非为碈之多.故贱之也。玉之寡,故贵之也。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坠,礼也。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乐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诗云:'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故君子贵之也。”孔子所说的“君子比德于玉”的十一种品性即是玉柔润而有光泽,好比君子的仁;自身清廉,不伤人肥己,好比君子的义;不趾高气扬,目中无人,好比君子的礼;敲击它,发出的声音清脆激昂,很远都能听见,然而声音又能嘎然而止,好比君子的言辞;瑕疵与美好同时显现,好比君子的忠;坚实而有纹理,好比君子的智慧;有不寻常的治理之才,让人佩服,好比君子的信;通晓自然法则,顺应天道变化,好比君子的德;气势冲天,贯穿长虹,好比君子的气概;能够吞并高山大河,震撼大地,好比君子的气度;道法自然,天下最可珍贵的就是道。简言之,孔子赋予玉的“十一德”,即仁、知、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此十一德,实乃儒家道德规范的大全。其相对应的是和田玉的物质属性,如温润而泽、缜密而粟、清越以长等。玉德之九德春秋齐国管子的《管子·水地》记载:夫玉之所贵者,九德出焉。夫玉温润以泽,仁也。邻以理者,知也。坚而不蹙,义也。廉而不刿,行也。鲜而不垢,洁也。折而不挠,勇也。瑕适皆见,精也。茂华光泽,并通而不相陵,容也。叩之,其音清搏彻远,纯而不杀,辞也。是以人主贵之,藏以为宝,剖以为符瑞,九德出焉。即春秋时齐国国相管仲认为玉有九德——仁、义、智、行、洁、勇、精、容、辞。玉德之七德战国赵国荀子的《荀子·法行》记载:子贡问于孔子曰:“君子之所以贵玉而贱珉者,何也?为夫玉之少而珉之多邪?”孔子曰:“恶!赐!是何言也!夫君子岂多而贱之,少而贵之哉!夫玉者,君子比德焉。温润而泽,仁也;栗而理,知也;坚刚而不屈,义也;廉而不刿,行也;折而不挠,勇也;瑕适并见,情也;扣之,其声清扬而远闻,其止辍然,辞也。故虽有珉之雕雕,不若玉之章章。诗曰:'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此之谓也。”玉德之六德西汉刘向的《说苑·杂言》记载:玉有六美,君子贵之:望之温润,近之栗理,声近徐而闻远,折而不挠,阙而不荏,廉而不刿,有瑕必示之于外,是以贵之。望之温润者,君子比德焉,近于栗理者,君子比智焉;声近徐而闻远者,君子比义焉;折而不挠,阙而不荏者,君子比勇焉;廉而不刿者,君子比仁焉;有瑕必见于外者,君子比情焉。玉德之五德一种说法在刘向的《五经通义》中记载:玉有五德:温润而泽,有似于智;锐而不害,有似于仁;抑而不挠,有似于义;有瑕于内,必见于外,有似于信;垂之如坠,有似于礼。另一种说法是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勰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洁之方也。意思是说,所谓的玉,就是漂亮的石头,有五种高贵的美德,分别是仁、义、智、勇、洁这五德,与之相匹配的,是玉的色泽、纹理、质地、硬度、韧性五个特性,就是要温润、内外一致、敲击声音清脆、不容易损坏和断口平滑不会伤到别人。我们看到,无论是十一德说还是五德说,即有关玉德的儒家学说,均以和田玉为依据,并始终以和田玉为尊,为正宗。和田玉因此成为君子德行操守的化身和社会道德的象征物,是玉德的真正载体。孔子是儒家学术的创始人,中国传统文化即是以儒教文化为主体演绎发展而形成的。孔子所提倡的玉有十一德之说影响最为深远,这是对玉的内涵的一次升华,适应了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的社会需要,最终落实在了“君子比德如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温其如玉,故君子贵之也”;“君子必佩玉”等传统观念上,玉德成为约束封建社会君子行为的规范。到了独尊儒术的汉代,许慎为玉文化注入了新的血液,改变了孔子的十一德,提出玉有五德,这是历史上玉德的最后诠释,玉德的内涵自此规范而固定下来,成为和田玉文化持续发展经久不衰的精神支柱。玉德,即寓德于玉,以玉比德,将玉和德结为一体,又将玉与君子结缘,物质、社会、精神三合一的独特玉意识是我们华夏民族的思想建树,是中国玉文化的丰富思想和精神内涵。中国玉文化延续时间之长,内容之丰富,范围之广泛,影响之深远,是许多其他文化难以比拟的。中国玉文化的辉煌不亚于伟大的长城和秦代兵马俑的奇迹。玉文化的成就远远超过了丝绸文化、茶文化、瓷文化和酒文化。玉文化包含着伟大的民族精神,有“宁为玉碎”的爱国民族气节;“化为玉帛”的团结友爱风尚;“润泽以温”的无私奉献品德;“瑜不掩瑕”的清正廉洁气魄;“锐廉不挠”的开拓进取精神。千百年来,基于和田玉玉质之美,人们将其神圣化、人性化、品德化,最终成为完美人格的象征、高贵身份的标志、政治往来的礼物、怡情养性的玩物、凝聚财富的工具,从远古走入现代,神秘而奢华,集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于一身,使深厚的玉文化历久弥新,在中国文化长河中始终占据着重要地位,且影响深远。(撰文:单永明)中国玉文化有着一万年的萌生、发展的悠久历史,有着无限的生命力。和田玉,即是这万年玉文化史的代表,它在历史的长河中凝聚芳华,在岁月的沉淀中璀璨闪耀。从我国古文献记载和20世纪下半叶发掘出土的史前玉器的玉材、器型、功能等特征来看,我们会发现史前时代存在着三大玉板块,它们互为碰撞、互为融合,铸造了文明时代的统一性、一元性的玉文化。三大玉板块1、殉玎琪玉板块:殉玎琪是产于我国东部地区的玉材,被誉为“东方之美者”(《尔雅·释地。》),实为“夷玉”,即属东夷地区之美玉(《周书》),包括今山东、东北三省及内蒙东部地区。其主要产地为岫岩县偏岭山上及其细玉沟坡地和溪流之中,还可能有其它多处小矿藏。被启用的上限为距今12,000年,有三件玉片出于海城仙人洞旧石器遗址。到了距今8,000年的兴隆洼文化和查海文化,近年来在其遗址出土了非生产性的生活用玉和装饰性玉器。其代表性玉文化为距今五千多年的红山文化,出土了玉龙、玉勾云形器、玉圜形器、玉兽首块以及玉龟(鳖)等典型玉器。此时已发明了旋转性砣具,治玉工艺彻底地从制石工艺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琢玉手工业,并且出现了制玉的专业玉匠。2、瑶琨玉板块:瑶琨分别被训为“玉之美者”和“石之美者”(《说文》)。瑶琨可能为越语,训为玉,分布于今江苏、浙江以及山东、安徽、广东的部分地区。瑶琨产于今溧阳县小梅岭及句容茅山,最早者出于距今7,000年的河姆渡文化,继之有马家浜文化和崧泽文化,均出土了玉块、玉璜等装饰性玉器。至良渚玉文化,达到瑶琨玉板块玉文化之巅峰,其代表性玉器为璧、琮、梳背、钺、镯、带钩等器。良渚文化诸部落酋邦遭遇洪水而四处逃散,其玉文化辐射到山东五莲丹土、安徽中北部、广东曲江、甘肃齐家文化、陕北神木石峁和延安芦山峁以及山西襄汾陶寺文化。3、球琳玉板块:球琳即缪琳琅矸,系禹贡雍州之贡品,亦即西北之美玉,以白、青白、青色为重。球琳始见于甘肃秦安大地湾仰韶文化,以齐家文化玉文化为其盛期,仍以璧、琮为代表,另有玉围圈及多璜联璧等具有特色的玉器。主要产地为昆仑山、金山、格尔木、祁连山和玉石山以及四川汉川龙溪等地。齐家玉文化为西周所继承,对三代玉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可见球琳玉板块在三大玉板块中问世虽晚,却以质色优势很快地战胜殉玎琪、瑶琨二玉,后来居上,独霸玉坛.成为文明时代玉文化的后起之秀。所谓球琳,也称羌玉,主产地在今新疆和田的白玉河和墨玉河,即我们所说的和田玉。这是先民们贯穿于整个石器时代而从众多石头中筛选出来的“石之美者”,具有温润莹泽、缜密坚韧的美感和实用功能。距今70万—20万年的“北京人”曾从花岗岩山坡上找到水晶以打制工具;旧石器时代晚期,东北、西南及台湾等地的原始部落也曾使用玛瑙、玉石、玉髓、水晶及透闪石的旧石器,而最终发现了东北的殉玎琪、东南的瑶琨及西北的球琳等玉料的三大产地。这三者各自独立发展成体系完善的原始玉文化,在特定的时空内相互影响,并最终促成和田玉以质地优异而取胜,达到一统天下的局面,亦成就了原始社会末期至文明时代初始阶段的“玉器时代”。史前玉文化中国玉器源远流长,已有七千年的辉煌历史。七千年前南方河姆渡文化的先民们,在选石制器的过程中,有意识地把拣到的美石制成装饰品,打扮自己,美化生活,揭开了中国玉文化的序幕。在那时,昆仑山下的先民就已经发现了和田玉,到了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玉器在中华大地开始大放异彩。河姆渡文化是踞今6800-7000年左右的一个文化时期,因最先发现于浙江余姚县杭州湾河姆渡而得名。这一时期出土的玉器有玉璜、玉管、玉珠、玉饼、玉丸和玉坠等,均为小件饰品,制作不规整,光素无纹,具有原始玉器之特征。玉器的原料仍是当地的沉积岩,火山岩和变质岩,同样也属彩石的范畴。马家浜文化是长江下游太湖地区已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文化,因首先在今嘉兴市城区南湖乡天带桥村马家洪自然村发现而得名,其时间断限为公元前5000年至4000年。马家浜文化具有独特的形态,不同于其他类型的文化。马家浜文化时代,人类已经定居,生产以原始农业为主,辅以渔猎,在栽种稻谷、纺织、制陶、制造手工艺品方面已有很多创造,其时人们过着母系氏族社会的生活。马家浜文化按其时期间的早、中、晚,可分为罗家角类型——马家浜类型——崧泽类型。马家浜文化经历了晚期的崧泽文化阶段,约在公元前2000年,出现了良渚文化。

良渚文化玉琮良渚文化因于浙江余杭县良渚镇遗址发掘而得名,主要分布于江苏北部到浙江南部,距今5000-3300年。良渚文化玉器种类较多,典型器有玉琮、玉璧、玉钺、三叉形玉器及成串玉项饰等。良渚玉器以体大自居,显得深沉严谨,对称均衡得到了充分的应用,尤以浅浮雕的装饰手法见长,特别线刻技艺达到了后世也几乎望尘莫及的地步。最能反映良渚琢玉水平的是型式多样、数量众多,又使人高深莫测的玉琮和兽面羽人纹的刻画。其中玉琮代表了我国原始文化南方玉器的最高水平。玉琮分为高大型、矮粗型、薄筒型和小琮四种形式。琮外表分节,每一节都以四个琮角为四部中线,镌四个形式不同的兽面纹。其中以上海市青浦泉山良渚文化墓葬出土的一件鸟兽玉琮最为精致。

红山文化 玉猪龙

红山文化 小玉猪龙红山文化是踞今6000-5000年,下限可能还要晚一些的文化时期。最初发现于内蒙古昭乌达盟的红山,因此得名,分布范围包括辽西、内蒙古东部及河北小部地区。在这一文化时期的墓葬中,出土了一些关键性的玉器,如猪龙形玉饰(或称龙形玉决,兽形玉)的出土,改写了传世玉-龙形玉的年代。与良渚玉器相比,红山文化少见呆板的方形玉器,而以动物形玉器和圆形玉器为特色。典型器有玉龙、玉兽形饰、玉箍形器等。红山文化琢玉技艺最大的特点是,玉匠能巧妙地运用玉材,把握住物体的造型特点,寥寥数刀,把器物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十分传神。红山古玉,不以大取胜,而以精巧见长。神似,即是红山古玉的最大特色。从良渚、红山古玉多出自大中型墓葬分析,新石器时代玉器除祭天祀地,陪葬殓尸等几种用途外,还有辟邪,象征权力、财富、贵贱等。中国玉器一开始,就带有诸多神秘的色彩。

龙山文化玉人头像大汶口文化踞今5000-6000年,主要分布于山东,北及辽东半岛,南达苏北安徽。龙山文化是大汶口文化的直接延续,踞今大约3500-4500年,分布与大汶口文化略同。玉器主要品种有玉铲、玉璇玑、玉含、玉环、玉璧、玉人面形饰、玉刀、人面纹玉圭、玉鸟、玉珠等。这一文化期玉器的玉材有一个特点,即玉材一般都较好,往往经过了挑选,从玉质、玉色来看,经打磨有新疆玉的特点,一般光泽度很强,说明当时玉料可能已开始了交换。中国玉文化由北向南出现的第一个繁荣局面,就是红山文化——良渚文化(两大玉文化相互辉映,以牛河梁积石冢和反山、瑶山祭坛墓出土的玉器为其代表)。此后,龙山文化、齐家文化由东向西又掀起一次小高潮。(撰文:单永明)红山、良渚以至石家河和含山玉器的资料和研究成果,相对来说已经比较多了,并且正是这些资料与研究,推动了整个史前玉器和史前玉文化的认识与研究。而齐家文化玉器,虽早在上个世纪之初已伴随着齐家文化的发现而面世,却一直没有受到特别的重视,这与它应有的地位是很不相称的。一些玉器著作,认为齐家文化玉器的种类只有十几种,而一些玉器专家也不怎么认识齐家文化玉器,多将它们归入“良渚玉器”、“龙山玉器”、“新石器时代”或“夏商”时代的玉器,当面对一些精美的齐家文化玉器时,或感到惊讶,或表示怀疑。实际上,齐家文化已经具有产生大量精美玉器的背景和条件。考古学上的齐家文化为黄河上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到青铜时代早期文化,因1924年首先发现于甘肃广河齐家坪遗址而得名。齐家文化主要分布在甘、青境内的黄河沿岸及其支流、陕西西北部、内蒙古西部和宁夏部分地方,其年代在距今四千年前后。此前,学术界公认的文化特征主要有二:一是有一群独具特征的陶器,二是出现了红铜器和青铜器。今天,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还有一批独具特色的玉器,其内涵之丰富,品种之繁多,工艺之精美,令人折服,这是齐家文化乃至西北原始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为什么这么说呢?在齐家文化前面有一个丰富多彩、极富特色且历经一千多年发展的马家窑文化。马家窑文化先民们的原始手工业不仅有制陶、木作、纺织和石器制造,而且生产了中国最早的青铜器;同时,还创造了陶祖(男性生殖器)、人形、动物形陶塑、陶制房屋模型和成组人物舞蹈绘画以及用墨笔书写的上百种符号等等。在马家窑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齐家文化,怎么不会比马家窑文化“更高、更强”呢!还因为另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在齐家文化的分布范围内外均有十分丰富的玉矿,古人说的“昆仑玉”,今天我们说的祁连山玉等,就在这里。在这样的历史文化背景和自然条件下,齐家文化先民们创造出丰富多彩的玉器,便是很自然的了。近年来,齐家文化玉器大量出土。目前在甘肃、青海等地所见博物馆、文物单位收藏的齐家玉,主要有琮、璋、璧、璜、钺、刀、多璜联璧和斧、锛、凿、铲等。其中甘肃静宁博物馆清理一座齐家文化土坑墓时,出土的三件玉琮、四件玉璧,都十分精美,被称之为“七宝”。在齐家文化分布范围内,尤其甘、青境内近年出土了数量更多、品质更精美的齐家文化玉器,其器类在三十种以上。除了常见的品种之外,发现有许多新的品种。如礼器玉琮,除形制各异、大小不等的素面纹琮外,还有竹节纹琮、弦纹琮,更有在琮的一端、射孔之上装饰有或牛、或羊、或熊、或虎等浮雕纹饰的兽首或兽面纹琮、人面纹琮或琮形器。兵器有戈、矛、刀、钺、戚,个别的兵器上还嵌有一枚或几枚绿松石;装饰品有各种玉佩饰、坠饰、发箍等。目前,一些收藏家和古玩店里藏有许多珍贵品,如圆雕玉人立像,性别有男有女,尺寸从十几厘米到超过半米高不等,古朴而生动,有的雕像在各器宫部位嵌有多颗绿松石。这类雕像或许是作为膜拜的对象而制作的。还有各种多孔形器,许多多孔形器雕成扁平的鸟形、兽面形或鸟兽变形图像。齐家玉文化与和田玉齐家文化玉器使用的玉材,主要是甘肃、青海本地的玉,还有新疆和田玉,用玉比例大约是7与3,即百分之七十是本地玉,百分之三十是和田玉。在齐家文化圈内的甘肃临夏-榆中境内的马寒山和酒泉等地,有墨绿色、艾青色、豆绿色玉材以及属蛇纹石鸳鸯玉和试金石类黑色石材。陇西的鸳鸯沟即出鸳鸯玉。齐家文化玉器中的工具类如斧、锛、凿等,便主要选用本地玉,一部分工具还直接选用接近石质或玉内含有较重石质的材料。但齐家文化玉器已有相当数量是由新疆和田玉制成。一般说来,礼器类的琮、璧、环、璜、钺、刀、璋等,都选择玉质滋润、色泽纯美的本地玉或和田玉。和田玉的发现与运用当早于齐家文化,但大量用来制作礼器和部分工具,当始于齐家文化。从大量的齐家文化玉器观察,其加工工艺有切割、钻孔、琢磨、打磨、抛光等工艺。玉材切割以片切为主,用片状无齿锯切割玉料,在少数玉器上可以看到切割或两面切割的痕迹。玉器的钻孔,一面钻、两面钻都有,从一些大玉璧的孔(“好”)璧的斜坡面上可以看到单面钻遗留的螺旋纹痕迹,而玉琮的琮孔(“圆中”)一般采用两面对钻工艺。“砣”可能是当时主要的切割用工具。玉器的琢磨、打磨、抛光工艺,采用了“区别对待”的方法:琮、璧等玉礼器,制作精细,琢磨抛光后几乎不留任何切割、磨磋和抛光痕迹,整件玉器表面精致、漂亮;刀、璋等多数玉器,只经过一般的打磨、抛光加工;一部分玉制生产工具,少有打磨抛光,有的还部分保留有切锯痕迹或石皮。齐家文化玉器的加工工艺非常成熟且有其特点。切割开料多使用片切割的方式,玉器上多见片切割留下的痕迹,而不见良渚、红山玉器上常见的线切割痕。打磨抛光工艺上,齐家玉器和红山较为相似,表面上多呈蜡状光泽,而没有像良渚玉器上出现的玻璃光泽。齐家文化玉器的总体特征,可用玉材上乘、品种多样、器形美观、制作精致、大气凝重二十字来概括。齐家文化玉器的具体特征:1、齐家玉用材区分明显,玉礼器多选用本地出产的优质玉材,并部分使用了和田玉;兵器和饰品玉仅部分选用和田玉;工具用玉主要采用甘肃、青海的本地玉,如临夏-榆中地区玉矿材料和酒泉玉。2、齐家文化玉器以工具类和礼器类居多,器形尤其是玉礼器中许多作品的器形,形制巨大,如大玉琮、大玉璧、大玉璋、大玉圭、多孔大玉刀的尺寸,不少都超过已知同类礼器的尺寸。高和直径超过二三十厘米的玉琮,长达六七十厘米的玉璋、玉圭、多孔玉刀,直径在三四十厘米的玉璧,不乏其例。由于追求玉材作品的最大化,在一部分大型玉器上还保留有石皮。3、齐家文化玉器种类繁多,按其功用可分为礼器、工具、兵器和装饰品等几大类型。礼器类主要有:璧、琮、圭、璋、璜、三璜联璧、多孔刀、戚和钺等。工具类主要有:斧、锛、铲、锥形器和凿等。兵器类主要有:刀、矛、镞等。装饰品类主要有:臂饰、管饰、牌饰及一些动物形雕件。齐家文化玉器最重要的器型是玉璧,包括瑗、环,数量最多,品种样式也多。有圆形、椭圆形、圆角方形,有介于方形和圆形之间的直边椭圆形,还有三合璧、四合璧、五合璧、六合璧等等。4、齐家玉的制作,从选材、切割、钻孔、琢磨、抛光,已形成一套完整的玉作工艺,带有明显的作坊生产规模。不同的用玉工艺不尽相同。特别是许多玉礼器由于用材较好,不少采用玉质好、硬度较高的和田玉,器形形制较大,制作精细,通体磨光,无论是素面无纹的还是有装饰纹样的,都显示出浑圆饱满、凝重大气的风格。齐家文化玉器多保留加工痕迹,常见的纹饰是在玉璋或玉刀等器物上的细线平行阴刻纹,其阴刻线细如发丝,线条极其规整娴熟。5、齐家文化早期玉器,品种较单调,多素面无纹;晚期玉器,出现许多鸟、兽形图案和多孔扁平玉器,玉琮或琮形器上出现兽面纹(饕餮纹)、人面纹和牛、羊、虎、熊等兽首纹浮雕装饰。由于圆雕、透雕、浮雕、浅浮雕、线刻以及嵌绿松石等工艺的运用,使玉器造型和装饰更加美观与多样性和艺术化。6、齐家文化玉器琢磨精细,地处黄土高原,气候干燥,厚厚的黄土将玉器保存得较好。虽历经四千年之久,但皮壳、色沁十分漂亮,色泽变化十分丰富,给人以皮壳陈旧、包浆饱满、光泽静穆、色沁艳丽的视觉感,有的器物包浆下可见切割线及打磨痕。齐家文化玉器在沁色方面也有自己的明显特点:一种是沁色明显,受沁后的玉器颜色主要呈现黑色、褐色和黄白色;另一种沁色只是在玉质表面有一层薄薄的褐黄色。齐家文化玉器的沁色主要有石灰沁、黄土沁、水银沁和朱砂沁等沁色。单色沁多,复色沁少。大多数沁色是玉材天然形成的,沁色自然,过渡柔和。齐家文化玉器是齐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出现在中国原始社会晚期,跨越到文明之初的夏代前期。从齐家玉上的兽面纹可看到有良渚玉的痕迹,但却较良渚玉的兽面纹粗犷;器形上可看到龙山文化的影响,如礼器的琮、璧、璋、钺、刀等,甚至形神具似,但总体来说,却较龙山文化玉器形体大,器类多,凝重而内涵更加丰富。而更多的玉礼器则是完全由齐家人自己创造的。这些玉礼器在齐家文化玉器中数量很大,而且品类齐全。较红山、良渚和龙山文化的玉礼器而言,齐家玉礼器和类礼器的种类是最多的,除圭、璋、琮、璧之外,还有似琥(《说文》:琥、发兵瑞玉,为虎文。齐家玉中的虎头形玉雕,即为琥之原型亦未可)、羡(一种不规圆、边侧作牙形的璧,亦称“璧羡”)的瑞玉,以及瑗、环、璜、钺、戚(玉戚,为舞器)、刀和璇机等。可说齐家文化玉礼器已显现出了“三代”礼器的部分规制。又如,齐家玉中的多种兽首琮和兽首琮形器、纵目人面琮、竹节纹琮、弦纹琮等都是自己特有的东西,而将“纵目人面琮”上之纵目,看作是三星堆纵目人面形器的早期形制也未可。究其根源,马家窑文化蛙纹彩陶罐,蛙的嘴就是用罐口来替代的。或许纵目人面琮和各种兽首琮、兽首琮形器的造型,可从马家窑文化找到根据。齐家文化玉器,无论是正式发掘出土品、采集品,还是早年、近年收藏品,都表现出强烈的时代特点和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成为齐家文化最具标志性的文化特征之一。它的技术、文化和艺术含量,是中国文明起源和中华传统文化的最可宝贵的因子。作为中华文明曙光在望时刻的齐家玉文化,已开始大量使用和田玉,它承前启后、兼收并蓄,融会东西两种文化传统,成为中华文明最直接、最坚实的一块奠基石,它的成就在中国古玉文化发展史上是值得重视的。可以说,中华文明是远祧中西部仰韶彩陶文化和红山、良渚玉文化,直接吸收了龙山玉文化,尤其是齐家玉文化养分融会而铸造成功的。(撰文:单永明)早在近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我们的祖先就发现并开始使用玉石了。上古时期,人们在制作、使用石制工具时就发现了玉这种矿物。玉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矿物,人们在长期地使用中发现它比一般石头更为坚硬,就用它来加工其他的石制品。慢慢地,又发现它有与众不同的色泽和光彩,晶莹通透,惹人喜爱,具有着坚韧、耐用和质色美善等诸多优点,而这些都是其他石材所不具备的,于是人们就用它来做装饰品,从此玉与石便开始分化。随着远古人类生产力地不断提高,人口繁殖、血缘混杂、群体分化,面对大自然中山崩洪水、雷电山火、毒蛇猛兽、疾病灾害等天灾人祸时,开始形成最初的神秘而朴素的神灵观。而玉正是在这时被从石中彻底剥离出来,成为一种特殊的物质,即代表着山川之精英,精就是玉,玉就是精灵、灵物。这其中,和田玉因为出众的材质特征,坚韧、温润、莹泽的质感及素雅的色彩吸引着远古先民,即通过它的自然之美诱使其成为具有超越自然的神的载体,成为人们崇拜、祭祀的对象。首先发现和认识到和田玉之美的应是生活繁衍于昆仑山北坡山麓、河流地带的古羌人,也就是《穆天子传》里所描写的以“西王母”为首领的古羌母系群体。据《瑞应图》、《竹书纪年》、《尚书》等古文献记载,西王母曾向黄帝、帝舜贡献玉环、玉块、白玉珀等玉器,说明西王母母系部落向中原及西北的父系部落酋长——黄帝、帝舜进贡玉器。亦可理解西王母母系部落也早已发现和认识昆仑山和田玉的优势并制成环、块、珀等玉器贡奉黄帝、帝舜等父系部落首领,可以想象在西王母母系部落中已有了采玉、运玉、鉴玉、赏玉的小群体,其中鉴玉的人是对玉的审美器用以及商业价值理解最深的人,也是最早推销的人。如《山海经.卷二.西山经》记,鲞山、钟山所出“瑾瑜之玉,坚栗精密,浊泽而有光,五色发作,以和柔刚”,留下了古羌人对昆仑山玉的观察和认识上的重要信息,涉及其肌理、质地、光亮、色彩等玉的特征。远古人认为万物均有精灵(神灵),其威力无比,既可赐福也可以降灾于人类,为了获吉避凶,人们总是希望通过拜神获得精灵的保佑,袪除灾难。在长期的祭祀神灵过程中,大家推举善解人意、擅长歌舞、能与精灵沟通的人作主祭,此人就是巫。正值母系社会的远古时期,巫是由女人充当的。巫捧玉,载歌载舞以事精灵(神),将神的旨意传达给人们。这是一种精灵崇拜或玉崇拜,可以看作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土著原始宗教,也可称“巫教”。古称女巫为巫,后有了男巫,称为觋,合称为巫觋。反映巫觋的玉像、玉面像见于红山、大溪、凌家滩、良渚、石家河等史前文化。如:觋祭山图、三星堆二号祭祀坑石边璋刻画、良诸文化觋骑兽事神徽、石家河文化玉觋面。巫玉阶段在史前时代,我们的先民们首先经历的是“巫玉阶段”,即距今10000——4000年间,这个时期可称之为以神本主义的玉神器事神为主体的巫玉阶段。这阶段玉文化的发展和繁荣的钳制力量是神。神是由巫觋创造出来的,她(他)又仰仗着神的力量来统治现实社会。在巫玉阶段,巫觋的地位极高。相传至黄帝时代,人们便视玉为神物,或以玉为媒介去沟通神灵,听取他的旨意,这一历史阶段相当于考古学文化上的红山文化、大溪文化时期。到了良渚文化时期,神的旨意被琢刻在玉器(琮、璧、璜)上,即留下了契刻的诸多符号。巫觋便成为集神权、政治、兵权三权于一身的原始部落最高统治者。远古时期,人们认为神无处不在,到处都有神灵,最高神灵居于天上。巫觋的肉身虽不能升天,但他的“灵魂”可以升天事神、媚神、享神,再将神的旨意带回人间,向群体传达。巫觋因有着通神的特殊功能,是受人尊敬的人上人。巫觋事神不能空着两手,必须拿着某种礼物升天见神,从文献记载和20世纪下半叶出土的玉器可知,在我国的东夷、淮夷、东越以及华夏、鬼、羌、蛮等族群的巫觋是以玉为神物、打制成神器以事神的,可以说是巫觋赋予了玉为神物的特殊功能。玉在史前社会作为“神器”的主要材料,受到人们的敬畏和崇爱。加之玉有温润而泽、缜密以栗的质地美和孚尹旁达的颜色美,感染着人们的视觉,给人以内蕴的美感,陶冶人的性情,令人依德行事,使社会安宁和谐,遂在史前被巫觋选定为神物,雕琢成神器以事神。巫除了掌管祭祀神权外,还充当医生的职能,在给人治病的过程中,巫极有可能用玉充当治疗工具,无意中显示出玉的神奇功能,玉便被视为神物。由于玉的稀缺性、艺术性和神奇性,巫也有可能在祭祀活动中把玉作为献给神的礼物。因而玉文化开始在巫文化中形成。反过来,原始宗教——巫术的盛行加大了对玉的需求,因此在巫的周围培养了一批专业的采玉、琢玉的工匠,而“巫”也有可能是最杰出的设计、琢磨玉器的大师。他们提倡并参与玉器的制造、使用,推动了玉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在以巫文化为基础的玉文化中,巫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说文解字·玉部》解释“靈”(灵)字下部的“巫”时,说“巫以玉通神”,可以认为,巫是人神之间的交往者,是神在人间的代表,是神的意思体现者;玉是巫奉献给神的礼物;巫通过神而成为玉的占有者。在古代农业为主的农耕时期,谁掌握了天文,谁就掌握了神权,也就有了权力,这只能是巫。巫通过玉与神沟通,表现出玉的神圣化和神秘化。玉的通神功能可以从红山文化、良渚文化出土的玉器来反映。在红山文化晚期,就出土了相当一部分既可佩戴装饰又具备神器性质的玉器。如玉璧,既是装饰品,也是祭天的神器;玉钺在祭祀活动中就是巫师手中的法器。距今约5000-4000年前的良渚文化是以琮、璧、钺等玉神器为代表,其上镌刻有巫头戴傩面骑兽事神的图案,使其充溢着神灵色彩,衬托了巫权的无比强大。简而言之,巫觋是“玉神物说”和原始宗教——巫教的创始人;是以玉事神的号召者、推广者;是玉神器的设计师和雕琢大师,并且是最富有的玉器占有者。巫觋的群体庞大,成员都是按其在巫教中等级和权势的不同,占有数量、质量不等的玉器。所以巫觋在史前社会不仅掌握着神权统治的巫教大权,还掌握了政治、生产、财富、宗教等社会统治大权。(撰文:单永明)玉神物原始人从爱玉之美到崇敬其美,继之又赋予其神的意念,《越绝书》中《论剑篇》记载了风胡子为楚王讲述兵器(工具)史时提到的一句话:“夫玉亦神物也”。这是提醒楚王不要忽视玉兵器的材料是玉神物。巫觋率先以玉祀神,原始人敬神时向玉顶礼膜拜,于是制“器”(六器)以祀天地四方之神。诚如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还制玉器以象征人们社会地位尊卑,古人称为“瑞”。即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璧,男执蒲璧。此时,玉在原始人群的心目中早已不是特殊的石头(石之美),而是神的物象(神物)及部落酋长、军事首领、巫觋的身份标志。华夏诸部落都爱玉、崇玉、敬玉、祀玉,被神化的玉成为他们的精神寄托及理念载体,这也是原始玉文化的神秘基因。“神玉”的主要品种在良渚玉文化及受其影响较深的史前文化毫无例外均是以琮、璧为代表,琮是巫觋事神的最重要的神器,璧也很重要,它们都是供神灵“以食以飨”的享物,同时又是巫觋灵魂升天的入门券。那时,玉神器之中精致者较少,粗糙者较多。那么,在巫玉时代玉为何会成为“玉神物”呢?“玉神物”是史前盛行的“泛神论”,万物有灵的产物,具体含义有三点:其一,玉是神灵寄托之物体或形式,既可是最高神灵,也可是“神物”,都是先民崇拜的对象;其二,玉是神之享物,也就是供神灵吃的食物;其三,玉是事神之神物,巫以此上飨神灵,下达神灵之旨意。玉本身就是神灵的拜物教的遗念及巫觋的神灵观的中介,崇拜玉神物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祈求神灵保佑,获得福祉。巫以玉事神时代长达数千年,遍及我国四面八方,在东夷、东越两族居住的广大地区都曾经出现了玉文化的高峰,也就是史前东方的玉文化盛世。往往巫觋既是主持垄断事神大权,同时又是掌握统治有着血缘、地缘关系的群体统治大权、军事指挥大权的特权人物。除了事神之权外,其他的族权、政权、物权、军权亦集其一身。玉、玉器也成为这些权力的载体和表征。这些情况出现于全国各地,由东夷红山玉文化、淮夷凌家滩玉文化到东越良渚玉文化等三大玉文化板块标志着巫觋的统治权历已达到了顶峰。之后在我国东、北、西及中南又出现了夷——山东龙山玉文化;华夏——陶寺玉文化;鬼——石峁玉文化;羌——齐家玉文化以及荆蛮——石家河玉文化五支玉文化亚板块,经过碰撞磨合终于统一于夏代玉文化。神灵和田玉和田玉神器盛于齐家文化。在建于球琳产区的西羌玉文化板块,那里巫教盛行,为了以玉事神,琢磨了大量玉神器,主要器型有琮与璧两种,琮、璧本为东越玉神器,也是东越玉文化的代表性的典型玉神器。从齐家文化琮、璧器型来看趋向简化,以素器为主,加工粗糙,器型不规正,给人以“半成品”的感觉。但玉质较佳,多是白玉、青白玉,亦有糖玉。这个时期的玉神器之中精致者较少,粗糙者较多。大型玉璧始见于良渚文化,圆形规整、平面小孔,多用围岩制造,传至各地。齐家文化玉璧是其嫡传,载于《周礼》,功能转变成为用于祭天的信符。齐家文化玉璧,完整者为圆形,断面等高,有的一头稍高呈楔子状,但其器表面均为平整,无凹凸起伏现象。孔较小,孔1:肉4,一般均为孔1:肉2。前者更近似良渚文化玉璧。静宁县后柳沟出土玉璧均为小孔璧,有的也留下了切割痕,有的表面光洁没有工艺痕迹。仅在厚度上略显较良渚文化玉璧稍厚,可谓得良渚文化玉璧之正传。凡齐家文化玉璧均可视为飨神所用的玉神器。另外,亦有玉环、玉璜、联璜璧为巫觋佩以媚神、事神之用。黄帝与西王母黄帝,今天被认为是我们华夏民族的先祖,我们是炎黄子孙、龙的传人已是现代中国人的共识。但《山海经·西山经》中的黄帝则是食鲞山稷泽沸沸汤汤的玉膏,又取鲞山之“玉荣”而投之钟山之阳,生出瑾瑜良玉,为天地鬼神是食是飨,君子服之以御不祥。即“……丹水出焉,西流于稷泽,其中多白玉,是有玉膏,其原沸沸汤汤,黄帝是食是飨”。“黄帝乃胎山之玉荣,而投之钟山之阳,瑾瑜之玉为良,……天地鬼神是食是飨”。“君子服之,以祟不祥”。如果没有稷泽玉膏,黄帝便要腹饥辘辘,生不出瑾瑜,他的下属鬼神亦无玉可食,最终连生命都无法维持,可知昆仑之玉与黄帝的关系十分密切,既是他的食物又是他的播种生出的供鬼神食飨之物。这已道出和田玉神灵观的内涵。另一位与和田玉神灵论有密切关系的是昆仑山北坡山脚下的西羌部母系社会的首领西王母。西王母是一位位于昆仑之丘又西八百五十里的玉山之主,可能既是神又是巫和酋长。西王母居于玉山,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历及五残(《山经束释》)。《山海经》所记西王母的形象怪诞不凡,是长着豹尾虎齿而又善啸的一位兽性尚未去尽的女性。其中“蓬发戴胜”的“胜”为首饰,亦称“春胜”或“方胜”,形如两个锐角三角形之角尖相对而成“筮”形,分别插于头上两侧,还记其职司为“主知灾厉五刑残杀之气”,这可能是后人依形貌可怖而附加上的解释。她头上戴的“胜”应是用玉做的,或称玉胜。“其南有三青鸟,为西王母取食,在昆仑虚北”。三青鸟一说“三足鸟”。总之是神鸟为她取食。“食”为何物?虽无记载,但西王母是昆仑之神,理应食瑾瑜之玉。西王母所居之处即玉山,“穴居”及“居昆仑之山”(《河图玉版》)。《庄子大宗师篇》云:“西王母坐于少广”。《释文》引司马彪云:“少广,穴名”,即认为西王母为穴居,住于石洞。昆仑山是一座充满神秘色彩的神山,出白玉、玉膏、王英为西王母、黄帝以及天地鬼神食飨。所以西王母的形象很可能是:身上饰有豹尾,面戴虎齿的傩面,仿虎豹做啸吼,发乱如蓬草,戴胜以事神。足以认为西王母、黄帝等神话人物都是巫或觋,也是各方的统治者,又是神,受人膜拜。这种信息为后人传递演变为《山海经》上的人兽合一的怪诞形象。黄帝下都是昆仑之丘,西王母居于玉山,昆仑山也是神山,其古羌之巫也活动于昆仑山,慢慢地也成了神,还成立巫觋之国。如《山海经·海外西经》有“巫咸国在女丑北,右手操青蛇,左手操赤蛇。在登葆山,群巫所从上下也。”袁柯案:“巫咸国者,乃一群巫师组织之国家也。”当然,这是不足为信的,巫咸可能是一赫赫有名的大巫,下有众多小巫,而被人引申为“巫咸国”。据考,巫咸一说黄帝时人,另说是尧时人。引王逸注楚辞离骚亦云:“巫咸,大神巫也,当殷中宗元世”,此巫咸又是殷人。《大荒西经》记:“有灵山,巫咸、巫即、巫盼、巫彭、巫姑、巫真、巫礼、巫抵、巫谢、巫罗十巫,从此升降,百药爰在。”袁柯案:经言“十巫在此升降”,即从此上下於天,宣神旨达民情之意。灵山盖山中天梯也,诸巫所操之主业,实巫而非医。(P,g)《海内西经》云:“开明东有巫彭、巫抵、巫阳、巫履、巫凡、巫相,夹妾窳之尸,皆操不死之药以拒之。”袁柯案:前述“十巫”中巫彭即此巫彭也,巫礼即巫履,巫盼即巫凡,巫谢即巫相,十巫此六巫名皆相近。《大荒南经》巫载民,巫载民盼姓,所以山海经所记巫去掉重名尚有十巫,故从灵山升天,或兼事医药。此时巫的权利很大,十巫立国不实,但其势力强大,统治一方,以巫为血缘地缘之主则是可信的。可以说,古羌人是最早认识和田玉优越性的鉴赏家和磨玉人;是和田玉最早的发现人、采集人和运往外地的和田玉贾(商人);也是和田玉的第一代鉴定师。中华文明大厦建立于史前文化的深厚基础和肥沃土壤之上,和田玉神灵之光环照亮了古羌氐诸族的史前社会生活。史前文化代表性的器物即西部的彩陶和东部的玉器,由于其长达数千年的发展,由工具功能性玉器上升为事神文化性玉器,有着博大精深的内涵。夏商周开始,巫觋被旁落不再是事神的主持人,即衍成为王效力的神职人员,而神玉也随之衍为礼器。随着巫觋统治败落,失掉统治权力之后其和田玉的神灵观也退居于幕后。以和田玉为主流的王玉,以“德”为精神支柱,经历了4000衍变历程和千余年的民玉时代,得到了巨大发展和无比繁荣,开辟了它的历史新纪元。在史前文化中,玉石是权力的代表,而随着历史的演变,玉石在历史长河中的角色不再单纯地象征着权力,历史还赋予了它新的角色——祭祀殡葬器具。而玉石作为祭祀殡葬器具的角色在历史舞台上占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见证了无数朝代的变迁,更推进了中华文明进步的脚步。祭祀之玉玉石被作为祭祀器具用于祭祀是在我国进入奴隶制社会的夏商时期。进入夏商时期,青铜的发现以及青铜器的制作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劳动工具更加多样。从大量投入制作的青铜工具中,人们渐渐发觉到了用青铜工具制作玉器更为便捷,因此青铜工具被大批量地投入到玉器的制作中。实践证明,青铜工具的使用对复杂形状的玉器制作很有利,从而使得制玉的工艺水平更高超,使切割、研磨、勾线、碾轧、勾撤等工艺流程变得容易。因此玉器造型在这一时期取得了突破,由简单变得复杂。但是,铜硬度不高,在切磨玉石的同时,也在快速地磨损本身,这让玉石的细加工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在商周玉器中多是勾轧的纹饰,称之为双勾碾轧,这种纹饰有阳纹的效果,也是青铜工具所能达到的最好效果。原本具备权力象征的玉器如璋、钺、圭、戈等,逐渐地变成了祭祀的器具,玉器不再单纯地为巫所用,但也并不普遍。在当时玉器主要被用于祭祀、各种仪式以及觐见皇帝。而且在当时对于玉器的各种用途已经有了非常明确的规定,比如:什么地位的人用什么颜色的玉,玉的纹样图案,以及数量等,都有非常严格的制度化的规定。一直以来,和田白玉都是玉石中的上品,在古代也不例外,在关于玉石的规定中就规定了:只有皇帝才有资格佩最上品的白玉,公侯们只能依等级分别佩戴暗灰青玉、碧玉和次一等的彩玉,足见和田白玉价值的珍贵及地位的崇高。和田玉正式入主中原大约是在商代时期,由于和田玉质地细腻、温润,加之它非常稀有,因此成为了王公贵族争相追求的宝物。随着这股和田玉热在商代的兴起,与夏时期相比,商代的玉器数量更多,品类也更多了。同时为了满足皇族公侯们对和田玉的需求,商代的玉雕工艺在选料、造型和制作技巧上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在选料上,商代已经开始大量选用色泽温润质地纯净的和田玉。在制作技术上,商代已经出现了独立的手工制玉作坊,勾撤、钻、管钻、抛光等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同时也能够将线刻、浮雕、圆雕、透雕融合在一起,从而大大增强了玉器的视觉立体感。不得不说,商代的玉器制作技术使我国古代玉器由平面走向立体,由简单走向繁复。商代早期到中期的玉器主要是从兵器转化而成的祭祀器具,主要有玉刀、玉钺、玉戈、玉圭、玉琮、玉璜、玉斧、玉铲、玉柄形器、玉筒形器等。而到了商代晚期的时候,玉器的种类变得更为丰富。从1976年发掘的商王武丁的配偶——“妇好”的墓中统计看出,当时的玉器已经大致可以分为礼器、仪仗器、实用工具、装饰品等几类。它们是健全西周礼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的证据表明,妇好墓中出土的一些玉器可能是内陆较早的和田玉器,说明此时和田玉已经进入中原王室贵族的生活,标志着中原以和田玉为主体的玉器时代的开始。人们可能想不到的是,这一时代的开启使得中原几千年的文化都离不开和田玉石了,而且对于和田玉的追崇越来越强烈,直到封建王朝结束,直到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和田玉的收藏者越来越多,从前是“王谢堂前燕”的和田玉,如今也“飞入寻常百姓家”了。历史进入西周时期,对于玉器作为祭祀礼器的记载更多了。早在《周礼·春官·大宗伯》就有记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苍璧”、“黄琮”、“青圭”、“赤璋”、“白琥”、“玄璜”就是当时用玉制成的祭祀礼器,它们合称为“六器”。璧的形状通常呈扁圆形,中心有一圆孔,但也有出廓璧,即在圆形轮廓外雕有龙形或其他形状的钮。《尔雅·释器》中指出:“肉倍好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肉好若一谓之环。”邢禹疏:“肉,边也,好,孔也,边大倍于孔者名璧。”这里把璧的形制讲得十分清楚,“肉”是指周围的边,“好”是指当中的孔,边为孔径的两倍便是璧。并不是所有的璧都能够用来祭天的:礼天须用苍色,盖璧形圆,象天苍,象天之色。因此《周礼》中才有“以苍璧礼天”之说。在当时璧还作为国事中礼仪馈赠品出现,可以见得,璧的价值之高。玉璧最早出现在新石器时代,当时的玉璧造型简单、朴素无纹饰。玉璧的兴盛最早就出现在商周时期,但商周时代的玉璧厚薄不匀,形制也不规整,内外大多不够圆。直到春秋战国时期,玉璧才变得规整,并且出现了纹饰。与玉璧造型相似的玉器还有玉瑗,玉环。在那个以权力、身份、等级为最高教义的时代,任何事物都是要分等级的,玉璧也不例外。《周礼·考工记》中就有所记载:“璧琮九寸,诸侯以享天子”说明统治者对用玉的严格规定。琮是主要用于祭地的玉器,型为方柱形,中有圆孔。商周时期的玉琮数量并不多,而且这一时期琮的形体普遍比较矮小,风格朴素并无花纹。玉琮切割规整,中孔较大,琮体较新石器时略薄。殷墟妇好墓曾出土了两件有纹饰的玉琮,一件上下各饰一组弦纹,四角有凸棱,侧面饰竖道弦纹,这种造型非常少见。除了“苍璧”、“黄琮”,值得一提的是,“青圭”、“赤璋”、“白琥”、“玄璜”这些玉器是以传说中镇守四方的神兽——青龙、朱雀、白虎、玄武命名的。由此看来,玉器和神明、祭祀是密不可分的,当时的人们认为玉器是可以通天地通神明的,所以用玉器来祭祀天地,供奉四方神明,可以保天下太平,四方安宁。而这样的传统也是从上古时期就承袭下来的,一直延续了几千年。殡葬之玉除了祭祀之外,当时玉器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殡葬。古人认为玉器不仅可以通天,还可达地,可以通神,也可通鬼,因此以玉器陪葬也就成为了皇族身份的象征。玉器的这一作用从最早的殷商时期一直延续到秦汉时期,从殷墟妇好墓中出土的玉璧我们就可以看出端倪。妇好墓中出土的玉器数量之多种类之全足以证明帝王对于殡葬的重视,也足以证明在当时已经开始出现用玉器陪葬的文化。为什么玉器会被作为皇族的陪葬品呢?首先,玉一直就是权力和身份的象征,为了在死后依然彰显自己的崇高身份及地位,帝王显贵一定会在死后用大量玉器陪葬。其次,玉性寒,具有一定的防尸腐作用。因此常作为古代帝王的陪葬品放在死者胸部和背部,有的放在棺椁之间,甚至还嵌在馆的表面作装饰用。古人认为保持肉体完整灵魂就能不灭,进而用玉器防止尸体腐烂,期望有朝一日能够起死回生。这和古埃及人制作木乃伊的初衷是一致的。再有,人们认为玉具有辟邪的作用,因此将玉器置于死者身边驱赶鬼怪,以免死者灵魂受到骚扰。1972年陕西凤翔南指挥乡秦墓出土了一件大型玉璧,直径29.7厘米。1982年江苏草鞋山198号墓前和武进县寺墩墓葬的第三号墓里出土了100多件器物,其中绝大部分是玉器。在《周礼·春官》里也有记载:“驵圭、璋、璧、琮、琥璜之渠眉,疏璧琮以敛尸”,充分说明古人以玉器敛尸,以玉器陪葬的事实。在西汉出现了一种极具特色的以玉陪葬的方式,西汉人将玉石制成特殊形状的器具作为陪葬品附于死者身上,祈求尸体不朽。在西汉所有玉器陪葬品中,最“著名”的恐怕要数金缕玉衣了,”。“玉衣”将死者全身从头到脚每一个部位都包裹住,其外观与真人的体形相同,专为罩尸所用,又被称为“玉匣”、“玉押”、“玉甲”。玉衣按部位可分为头罩、上身、袖子、手套、裤筒和鞋子6个部分,各部分均由金丝、玉片穿变而成,其中大部分玉片均为和田玉。除了金缕玉衣外,陪葬的玉器中还常见玉塞、玉蝉、握玉和玉豚。为使死者躯体不腐,也为了使死者体内“真气”不外散,因此用特殊形状的玉石——玉塞将死者的两只眼睛,两个鼻孔,两个耳孔,一张嘴,以及生殖器和肛门堵住。玉塞分别为眼塞2件,鼻塞2件,耳塞2件,口塞1件,肛门塞1件,生殖器塞1件。其中眼塞又称眼帘,圆角长方形;鼻塞略作圆柱形;耳塞略作八角棱形;口塞如新月形,内侧中端有三角形凸起,口塞不能全部含在口中,与下面所讲的“含玉”不同;肛门塞为椎台形,两端粗细不同;生殖器塞男性为一短琮形,一端封闭,女性为一短尖首圭形。玉蝉又称“玉唅”或“玉琀”,是死者含在口中的葬玉。从殷商起,几乎所有朝代都有死者口中含物的情形,因此我们推测死者之所以含玉是古人不忍心死者空口而去,因而把珍爱的东西放入死者口中。口含之物包括珠、贝、玉、钱币等,但用得最普遍的还是蝉形玉。为什么玉蝉作含玉最为普遍呢?研究认为,一则取蝉高洁之义,二则蝉蛹变蝉,如死者之灵魂开始新生命,还有一种可能是蝉的形状正好与舌形相似。如同含玉是不忍心死者“空口而去”一样,握玉即是不忍心死者“空手而去”。新石器时代的“握”多是兽牙或贝;殷商时代,用贝的更多一些;周代以后,握玉石器物的比较多;汉代开始,虽有玉璜,但更多的是“玉豚”,即玉猪。玉豚的造型都相当简单:一块方柱状的玉,上面的一边稍浑圆,作为豚的背部;下面仍为平直状,作为豚的腹部;一端较尖,是头;身上有几条凹线刻纹,显示出豚的眼、耳、口足,是一种比较抽象的风格。以玉豚作为随葬的握玉,原因在于豚是供祭祀用的主要牲畜,让死者握着玉豚离开这个世界,包含了祈祷死者在另一个世界活得富足之意。无论是用于祭祀还是用于殡葬,玉在秦汉以前主要的作用都是与天地鬼神相关,其装饰性、实用性弱,使用范围也相当有限。尽管如此,依然没有人能够阻挡玉石在历史长河中前进的脚步,玉文化已经逐渐从发展走入成熟。儒家思想统帅中国政治思想几年前之久,从孔子创立儒家思想开始,到儒家学者历尽所学著书十三经传世,儒家思想历经几千年传承延续,至今在我们的语文课本中依然可以看到许多儒家经典著作中的文章。我们不得不叹服于儒家思想的经典传世以及深刻广博,而随着儒家思想传承下来的还有一件很重要的东西——和田玉文化。每每说到儒家思想的起源,我们一定会说到的人就是儒家创始人——孔子。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是从何而起,儒家思想又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呢?根据史料记载,孔子之所以会主张仁政思想,是受到了尧舜治国之道的影响。孔子认为尧舜时代的君王贤明正直,治理国家安定社会的主张和方式值得后人借鉴,因此孔子在前人的政治思想中融入自己的新主张,通过到各国游说君王来传播仁政思想。这就是儒家思想的开始。虽说尧舜时代的治国方法是仁德的,但作为君王想要更好地统治百姓,让百姓安分守己,以神、巫来统治“愚民”是最好不过的方法。因此国家的君王连同百姓都信奉神明、巫术,以巫术、占卜预测国家大事,测定国民是否安定,国运是否风调雨顺。人若想要通神明必须要掌握一定的“介质”,和田玉作为一种非常稀缺且富有神秘色彩的宝石,被人们认为是可以通神的“介质”,也因此和田玉被认为是尊贵、权力且神秘的宝物,仅在巫师、帝王间流传。上古帝王用玉的传统被孔子探寻到了,既然前人贤德用玉在先,玉石又是仅为君王所用,为了能够延续前人传统,更好地传播仁德思想,孔子遂将玉与圣贤品德联系到了一起,这就使儒家思想与和田玉石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孔子看来,只有像尧舜那样有德行的贤士才能够与玉石相媲美,玉石有“十一德”,只有崇高、德行清明的人才能够拥有玉,才能够拥有权力。换言之,只有德行端正的人,施行仁政思想的人,才能够得到百姓的信奉,才能够获得一统天下的权力。这不正是孔子的政治主张中最重要的部分吗?因此说和田玉与儒家思想是息息相关的。孔子赋予玉仁、知、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这十一德,是贯穿整个儒家思想的线索,是儒家思想的总结,也是孔子政治主张的精髓。在儒家思想的著作中,《周礼》、《仪礼》和《礼记》记录了当时帝玉贵族及整个统治阶级的一整套礼节和仪式,也包含建立这种教条的指导思想,是古代社会关于政治、经济、法律的最高制度。虽说这三部典籍中记录的是国家法律制度,但其中有很大的篇幅是关于玉石的分类、使用、管理制度。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玉石对国家统治的重要作用,以及儒家思想对玉石的重视程度。根据《周礼》、《仪礼》、《礼记》(统称为“三礼”)中的记录,玉石在国事中的使用范围相当广泛,其中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法律、外交等诸多方面,所涉及的重要事项包括了祭祀、庙制、朝聘、盟会、婚丧、车服、宫室、器物、音乐等。从中我们不难看出,玉石的地位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崇高,它代表了天地鬼神、玉权象征以及国家面貌。玉石的使用制度分级明显且严苛,按照君臣次序、贵贱等级、长幼辈份等级划分,人的身份地位通过所佩戴或使用的玉器便可一目了然。《礼记·玉藻》中有记载:“天子佩白玉而玄组缓,公侯佩山玄玉而未组绥,大夫佩水苍玉而纯组经,士子佩瑜玉而秦组经,土佩蠕玫而组组经。”通过“三礼”的记录我们还可以了解到,为了规整玉石的使用制度,古代王朝甚至设立了一系列的专职管理玉石的机构及职务,其中包括了“玉府”、“典瑞”、“弁师”、“追师”、“廾人”、“职金”。而这套管理机制在几千年前的周王朝已经非常完善,这在世界历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足见封建统治对于玉石的重视程度,也足见儒家学派对玉石的重视。“三礼”中将玉器分作几类,其中包括礼用玉器、祭祀用玉器、殡葬用玉器、佩戴用玉器、财货用玉器、军用玉器、节用玉器,可见玉器在国家事务中的应用范围之广,用途之多。玉器的多种用途中,每一种都关系到国家兴衰,足见它在古代封建帝国中的地位。古代帝王最重视的国事莫过于祭祀,在“三礼”关于祭祀的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用于祭拜鬼神的礼器中玉器占了绝大部分,其中“六器”、“六瑞”均为祭祀的玉制礼器,且对使用的范围、等级做了严格的规定:“以工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皆有牲币,各放其器之色。” “以工作六瑞,以等邦国:玉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璧、男执蒲璧。”我们今天之所以能够了解到玉器在古代的重要地位,都要归功于《周礼》、《仪礼》、《礼记》这“三礼”的传世。作为儒家著作“十三经”的重要组成部分,前人用了相当多的笔墨来记录玉石在封建王朝中的重要地位及作用,这不仅为后人研究古代用玉的制度体系提供了充足的史料,更充分展现了儒家思想对于玉的推崇。“三礼”是儒家经典中关于玉文化的最重要、最系统的理论成果,是中国玉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民族文化中的一部辉煌篇章。它可以说是礼学思想与玉完美结合的第一典籍,也是现今留存于世的最全面的一部关于玉器使用的“工具书”。“三礼”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虽然早在《尚书》中就有关于古人用玉的记载,但却远不及“三礼”的详尽。而在“三礼”之后,尽管不断产生新的关于玉的神话和传说,一些人还写了有关玉的论著,但是都未能离开“三礼”所论述的玉的范围和玉的精神。所以“三礼”中关于玉的论述构成了我国时间最早、内容最全的一部古代玉论,我们将其称为“三礼玉论”。后世人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对于玉石的使用也格外重视。汉朝更是在宣扬“废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家思想的社会主导地位后,将殡葬用玉器进行了“改革”。世界上最著名的殡葬玉器——“金缕玉衣”正是出土自汉朝的墓穴。儒家思想将礼学与和田玉相结合,用和田玉来体现礼学思想的形式在古代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因此有“君子比德于玉”一说。后又有很多关于玉的成语出现,如“珠圆玉润”、“冰清玉洁”、“珠联璧合”等,无不是形容美好的人或物,我们不能否认这些成语的出现多少都受到了儒家学派崇尚玉德的影响。后世君子都有佩戴玉的习惯,皆是希望将玉与德行联系到一起,就像屈原佩戴兰草,并以兰草比喻美人、君王一样,本体和喻体间有着极其相似的特质。可以说孔子以及它所创建的儒家学派思想引领了一场几千年的玉文化潮流。和田玉围岩、成分杂质、玉色、玉质变化的对应关系一块质地优良的和田玉必须具备脂份、密度、瑕疵、形状、个头等综合条件。和田玉与围岩的距离以及杂质的多少,还有所含的杂质成分决定了玉质的优劣,和玉质内部的成色以及色泽的深浅。比如,闪长岩容易形成青玉,而白玉往往在青白玉过度层的后边。搞懂这些问题对我们鉴赏新玉,鉴定古玉有着十分重要的启发。内部杂质致使玉质产生了不同的色泽,某些杂质形成玉质内部的变化形成豆花与饭糁,致使玉质疏松给附着物沁入创造了条件。有些杂质本身发生了变化,形成了沁色。我们在鉴定古玉时看到断沁就认为是不对的,根据我的看法,那是错误的!必须会看其沁色是由里向往过渡的玉质杂质沁变,还是附着物由外向里的沁变。前者是沁在下工在上,后者是工在下,沁在上。由于新疆和田玉的特殊结构,致使它虽然具有一定的走向,但其表现形式是不强烈的,这种应力的变化和裂变类似混凝土承载过重时形成的裂变和延伸有着很多相仿之处。这种表现为鱼鳞状的绺裂及延伸就是玉质韧性的表现。故,大多数的和田玉籽料表面绺裂都呈半圆弧度,优质山料亦如此。和田玉矿靠近侵入一侧岩石的一般是青玉,随着氧化亚铁的逐步递减依次为青白玉、白玉。一般高品质的白玉会离围岩一定的距离,质地紧密呈微晶或隐晶质。而无定向毡状纤维(交织纤维结构)鳞片在演变过程中的表象会在古玉的皮壳上有所反映。那么和田玉所含杂质有多少种类呢?它们又会促使和田玉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我在下面做了一个表图,仅供大家参考:杂质名称特征形成变化特征铬尖晶石与橄榄石共生,晶体呈细小的八面体,通常呈粒状和致密块状集合体,颜色黑色,条痕褐色,半金属光泽,硬度5.5,比重4.2-4.8,具弱磁性。形成新玉、古玉中的黑斑点透辉石柱状、针状晶体,白色、灰色、灰绿浅绿至绿,硬度5.5~6。相对密度3.22~3.56。致密、强化玉质的吸水率和抗弯强度。在古玉中是透闪石矿物失去水分所变成的产物绿帘石晶体呈柱状,柱面有条纹,集合体常呈粒状。颜色呈各种不同色调的草绿色,随铁含量的增加颜色变深,玻璃光泽,地面解理完全。莫氏硬度6——6.5,比重3.38—3.49,随铁含量的增加而增大。新玉中的碧玉斜黝帘石斜方晶系、单斜晶系,肉眼下鉴定特征:呈浅灰色或灰绿色,其他特征与绿帘石相近。硬度:摩氏硬度6~7,密度相对:3.35可能致使玉质闪灰或闪青镁橄榄石颜色较浅,甚至可为无色或白色,淡黄色、淡绿色,随成分中Fe2+含量的增高颜色加深而成深黄色至墨绿色或者黑色,玻璃光泽,透明至半透明,解理{010}中等;常见贝壳状断口。硬度6.5——7。先对密度随Fe2+含量的增加而增高(3.27——4.37)。晶体呈柱状或厚板状。但完好晶形者少见,一般呈不规则他形晶粒状集合体。具有耐高温,抗浸蚀,化学稳定性好等优点,这为和田玉玉质的稳定起到了一定作用磁铁矿晶体呈八面体、十二面体。晶面有条纹。多为粒块状集合体。铁黑色,或具暗蓝靛色。条痕黑,半金属光泽。不透明。无解理。断口不平坦。硬度5.5~6.5,密度5.16~5.18g/cm3。,比重4.8-5.3,具强磁性。性脆。无臭,无味。中医认为有镇静安神的功效。并有抵抗风化的能力,氧化后变为赤铁矿或褐铁矿。次生形成褐色铁沁。褐铁矿以含水氧化铁为主要成分,褐色的天然多矿物混合物。但它的含铁量并不高,是次要的铁矿石。褐铁矿呈多种色调的褐色,一般为钟乳状、葡萄状、致密的或疏松的块状甚至土状,也有像黄铁矿那样的晶体形状(称为假象)。形成褐色铁沁磷灰石磷酸盐矿物的总称,呈浅绿、黄绿、褐红等色,玻璃光泽。具不完全解理,断口不平坦。摩斯硬度5,比重3.18~3.21。针镍矿镍的硫化物矿物,它呈浅黄色针状晶体,甚至像毛发一样。它产在碳酸盐矿中,也可以由其他镍矿物变成火山物质升华而成。硬度;3—3.5,比重;5.2—5.6g/cm³,颜色;浅黄色,有时成金色。白云石主要是由碳酸钙与碳酸镁所组成的矿物的比例大致为1:1),具有完整的解理以及菱面结晶。颜色多为白色、灰色、肉色、无色、绿色、棕色、黑色、暗粉红色等,透明到半透明,具有玻璃光泽,硬度3.5-4,比重2.85-2.9/cm³。玉质石化过程中释放的Ni、Cr、Co、V等铁族金属起到催化剂的作用。石英外观常呈白色、乳白色、灰白半透明状态,莫氏硬度为7,断面具有玻璃光泽或脂肪光泽,比重因晶形而异,变动于2.22—2.65cm³之间。跟普通砂子、水晶是“同出娘胎”的一种物质。当二氧化硅结晶完美时就是水晶;二氧化硅胶化脱水后就是玛瑙,二氧化硅含水的胶体凝固后就成为蛋白石;二氧化硅晶粒小于几微米时,就组成玉髓、燧石、次生石英岩。致使玉质增加抗磨性和硬度,增加脂份光泽。石墨碳质元素结晶矿物,它的结晶格架为六边形层状结构。属六方晶系,具完整的层状解理。解理面以分子键为主,对分子吸引力较弱,故其天然可浮性很好。形成墨玉,增加玉质温润,脂份独居石属单斜晶系,单晶体呈板状或似楔形,或各向等长状。浅黄色至浅红褐色。强玻璃光泽或松脂光泽至蜡状光泽,微透明至透明。硬度5-5.5密度,4.9-5.5克/厘米3

从上图大家可以清楚的感到在应力作用下大多数的和田玉籽料表面绺裂都呈半圆弧度。

以上相片可以对应在应力作用下大多数的和田玉籽料表面绺裂都呈半圆弧度。当您看完这两组相片后是否找到了一种感觉。以上我对和田玉进行了比较详尽的介绍,并且着重对和田玉籽料进行了叙述。为什么单独提和田玉而不谈独玉和岫玉呢?讲句老实话,我对岫玉和独玉的认识还比较肤浅,故不敢在此妄加评说。再者,广大新玉、古玉爱好者对和田玉是十分青睐和独有情钟的,而本人对和田玉也更是爱不释手。我认为,由于和田玉的特殊结构,形成了和田玉在古玉表面特殊的表现形式。其内部解理的走向,可以分析其沁变的过程,和田玉籽料的形成和表现形式在古玉上有其特殊性。它不像岫玉(包括其他软玉)等其他玉料那样来的斑斓绚丽,如果比较一下的话,它更显得厚重而又沉稳。第二章我将着重就古玉氧化层以及次生变化谈一点个人的看法。至此“认识和田玉系列”以就此封笔。其实还有许多想法,但感到不成熟就暂时搁笔了。两个半月来,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和关注,在此真诚地感谢您们。感谢您们来电、留条、发信和我交流,您们给了我许多的鼓励与提示,您们是我真正的老师。其实,我写和田玉的想法,关键还是想在和田玉原生现象的表现上寻找古玉鉴定的突破口。这是一个很不成熟的想法,可能有被古玉鉴赏的世俗习惯。但是,作为一种试尝,我感到还是未必不可的。真诚地希望大家能给我提出意见和建议。欢迎大家点评,欢迎不同观点的阐述,我们致力于弘扬祖国玉文化之信念,必将得到传承和延续!璞石之说最近,我在与许多藏友的交流中发现了一个问题,大家对和田玉的皮色理解有一定的分歧。由于老玉与新玉的玉质发生了相对的变化,故我认为认识新玉的皮色还是基本功。在此笔者翻阅和阅读了《中国宝石和玉石》、《中国和田玉》、《玉石学基础》等相关书籍,认真地根据多年来自己的实践经验结合书本理论,作了一点肤浅的总结。并借新浪博客这个平台来谈谈自己的认识,希望对大家了解和认识和田玉有所帮助。璞石;概括了所有蕴藏有玉质之石,同时也涵盖了未琢之玉。璞玉;严格来讲是应该有外皮或皮色的,我们在这里将其成分和产状等特征来进行分列;可以分为色皮、糖皮、石皮三类。1、皮色:指和田玉外表的一层带色的皮子。和田玉的皮子是很薄的一般小于一个毫米。其皮色的表现形式有云朵状、脉状、散点状等。和田玉皮色的形成是由于玉质内部含有的二价铁在氧化条件下转变为三氧化二铁所致,它是次生的。带皮子的籽玉一般都在玉龙河的中下游比较容易找到,有皮色的阳面都或多或少地暴露在外可与日照直接接触。

光籽

秋梨皮籽料

枣红皮籽料

撒金皮籽料

鹿皮籽料

虎皮籽料

黑皮籽料2、糖皮:指的是和田玉山料外部发表的一层黄褐色玉皮。因为其颜色比较接近红糖色,故把含有糖色的玉石称之为糖玉。多为紫红色或褐色(酱褐色一般可以认定为俄料糖玉),真正红色者极为罕见,其内部存在的玉质成分依然为青玉或白玉。糖玉的厚度可以从几厘米到三十厘米不等,这种糖色玉质常常将白玉或青玉围裹起来,中间呈过渡关系。糖玉产于矿体的裂隙附近,为和田玉氧化所致,由闪石微晶组成,表现为毡状和交织纤维状,晶体纤维排列与白玉近似。在氧化的环境中,由于受到残余岩浆的渗透,在玉石形成后的间隙中氧化亚铁转化为三氧化二铁,形成了糖玉,这是氧化铁浸染产生的结果。

糖皮山料3、石皮:指的是和田玉山料外表包裹的一层围岩。围岩分为;透闪石白云石大理岩和透闪石岩。前者在开采或剥落的过程中伴随玉石一起相随出,围岩附于玉的表面。其表现形式为;石包玉中玉与石之间有明确界线,可以剥离。而后者是由于和田玉形成的过程中交代的不彻底,致使粗晶状的透闪石附于表面。这种石皮和玉质之间有一个石礓夹生的过渡带,也有交织与整块料子之中的表现。这种料子俗称的阴面,就是这种现象的石质体现。

石包玉之间有明确的界线

石皮与玉质之间上下之间有一个过渡带。

礓石与玉质之间的过渡有时是交织穿插的,这件作品就是在剔除礓、脏后的巧雕。

以上两张相片都是石包玉的巧雕,大家可以在欣赏中找到对应的关系。至此,笔者基本上在此篇文章中阐述了新疆和田玉的璞皮表现形式。有经验的玉工一般认为在籽料中,秋梨皮、虎皮、鹿皮内部应该都是白色的上等好料,而粗地红皮和芦花皮的籽玉质量相对就差一些。希望此文能对玉友们鉴赏和田玉有所帮助,希望大家可以得到一点启发。戈壁玉之漫谈与溯源

戈壁滩上的精灵这几年随着和田玉籽料资源的匮乏,戈壁玉浅浅地浮出了水面。由于戈壁玉密度一般致密,而且油性极佳,除了比较通透一点,其他方面都基本上能和和田玉籽料媲美,故也就越来越受到广大和田玉爱好者的青睐和追捧。旦随着新疆戈壁玉的价格一路抬高,形形色色的假货也开始乔装打扮鱼龙混杂地混入了人们的视线之中。一些利欲熏心的玉商利用人们对戈壁玉的知之甚少,运用一般的山料在表面做些手脚,这种假象给许多朋友造成了错觉,造成了经济上的损失和认识上的误区。要知道怎么说真正的新疆戈壁玉我们必须首先知道其材料的真正出处和渊源,笔者在此谈谈自己的一些所知。新疆戈壁玉南疆、北疆、东疆都有发现,这里我们先不说东疆,还是先从南疆的谈起吧。南疆的戈壁玉最早发现于2000年前后的策勒、泽普、叶城一带数百公里的戈壁滩,2003年达到采拾高峰。当时戈壁玉不被人所接受,甚至连山料(矿料)都不如,人们眼里只有籽料才是和田玉。在当时300元就可以收一麻袋,都是又大又好的料子,一些玉商专门用来“冒充”和田玉籽料打手镯谋取暴利。那个时候大批戈壁玉被毁弃,其原因就是戈壁玉多以青玉为主,罕有白玉。而籽料白玉是王道,所以即使被认可为和田玉,也难登和田玉大雅之堂,很少有人把戈壁玉太当回事。让人难以预料的是,从2003年和田玉价格高攀不下,其升值势头一路狂飙。这致使其他过去不被人看好的玉种上涨,如青花籽、墨子、碧玉等这些过去的“垃圾”料子也变的奇货可居。新疆珍宝楼一只青花镯子15万还只是报价不卖,2011年碧玉疯狂上涨也是这种行市的再现。一些偏门料子,比如“黄口”,就是达不到黄玉的正黄但是又不同于一般的青玉的过渡色品种,籽料里的“黄沁”、“红沁”通通咸鱼翻身,一跃而为上品。基于对这种大势所趋的先见之明,有心人很早就开始收集戈壁玉。

在2007年,若羌、且末一带戈壁滩人们欣喜地发现了戈壁玉,许多人抓住了这波行情的机遇。在戈壁滩上安营扎寨、进行地毯式搜索采拾,在仅短短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当地戈壁玉资源被基本采拾一空。现在大量存世的戈壁玉,已经成为了且末玉石市场的一个高价位的主打产品。当然,戈壁玉并非都是上品,其中颜色好、质地细润、干净、皮好、型好的精品才具有真正的收藏价值。精品戈壁玉的身价在得到玩家认可和追捧后,其名称也冠冕堂皇地变成了戈壁料,为以对应和田籽料相等的地位。有专家研究后发现,其实戈壁玉是和田玉的另一种形成机制所造就,不过是一个落在戈壁滩上,一个掉在河里而已,它与籽料原为同门同宗同派。因而,南疆的戈壁玉到2007年以后圈内人士基本都称之为“戈壁料”。

这几年随着和田玉籽料资源的匮乏,戈壁玉浅浅地浮出了水面。由于戈壁玉密度一般致密,而且油性极佳,除了比较通透一点,其他方面都基本上能和和田玉籽料媲美,故也就越来越受到广大和田玉爱好者的青睐和追捧。旦随着新疆戈壁玉的价格一路抬高,形形色色的假货也开始乔装打扮鱼龙混杂地混入了人们的视线之中。一些利欲熏心的玉商利用人们对戈壁玉的知之甚少,运用一般的山料在表面做些手脚,这种假象给许多朋友造成了错觉,造成了经济上的损失和认识上的误区。要知道怎么说真正的新疆戈壁玉我们必须首先知道其材料的真正出处和渊源,笔者在此谈谈自己的一些所知。

新疆戈壁玉南疆、北疆、东疆都有发现,这里我们先不说东疆,还是先从南疆的谈起吧。南疆的戈壁玉最早发现于2000年前后的策勒、泽普、叶城一带数百公里的戈壁滩,2003年达到采拾高峰。当时戈壁玉不被人所接受,甚至连山料(矿料)都不如,人们眼里只有籽料才是和田玉。在当时300元就可以收一麻袋,都是又大又好的料子,一些玉商专门用来“冒充”和田玉籽料打手镯谋取暴利。那个时候大批戈壁玉被毁弃,其原因就是戈壁玉多以青玉为主,罕有白玉。而籽料白玉是王道,所以即使被认可为和田玉,也难登和田玉大雅之堂,很少有人把戈壁玉太当回事。让人难以预料的是,从2003年和田玉价格高攀不下,其升值势头一路狂飙。这致使其他过去不被人看好的玉种上涨,如青花籽、墨子、碧玉等这些过去的“垃圾”料子也变的奇货可居。新疆珍宝楼一只青花镯子15万还只是报价不卖,2011年碧玉疯狂上涨也是这种行市的再现。一些偏门料子,比如“黄口”,就是达不到黄玉的正黄但是又不同于一般的青玉的过渡色品种,籽料里的“黄沁”、“红沁”通通咸鱼翻身,一跃而为上品。基于对这种大势所趋的先见之明,有心人很早就开始收集戈壁玉。

在2007年,若羌、且末一带戈壁滩人们欣喜地发现了戈壁玉,许多人抓住了这波行情的机遇。在戈壁滩上安营扎寨、进行地毯式搜索采拾,在仅短短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当地戈壁玉资源被基本采拾一空。现在大量存世的戈壁玉,已经成为了且末玉石市场的一个高价位的主打产品。当然,戈壁玉并非都是上品,其中颜色好、质地细润、干净、皮好、型好的精品才具有真正的收藏价值。精品戈壁玉的身价在得到玩家认可和追捧后,其名称也冠冕堂皇地变成了戈壁料,为以对应和田籽料相等的地位。有专家研究后发现,其实戈壁玉是和田玉的另一种形成机制所造就,不过是一个落在戈壁滩上,一个掉在河里而已,它与籽料原为同门同宗同派。因而,南疆的戈壁玉到2007年以后圈内人士基本都称之为“戈壁料”。

图一、南疆戈壁玉

图二、南疆戈壁玉

图三、人工作伪的和田玉碧玉戈壁料北疆克拉玛依乌尔禾镇,是北疆奇石玩家的发祥地。当地一些著名石友很早就开始捡石把玩。乌尔禾附近魔鬼城戈壁滩上出产的一些颜色艳丽石头,多以黄色,红色较少,其他色彩甚至多彩的石头也是有可见。最初在石展上,这种多彩艳丽的石头还是以奇石的面貌自居,因主产于克拉玛依乌尔禾,所以多叫做克拉玛依彩石或乌尔禾彩石。在2007年乌尔禾镇建恐龙公园时,当地甚至用其铺路奠基,足见其数量之浩。这种彩石中有一种透明炫目的,透光可发出宝石般的光泽的石头,当地石友借用阿勒泰海蓝宝石矿围岩的叫法,把它称作“宝石光”,其实是个有语病的称谓,但一来二去约定俗成,“宝石光”名声不胫而走,不断传出数万、十数万、数十万价格宝石光交易的发财故事,在这些故事的推波助澜下,周边地区的人们闻风而至,并引发和丰、福海、布尔津、北屯、富蕴等地的捡石热潮。2009年前后,“彩石”的称谓已经借用南疆戈壁玉之名而逐渐演变为戈壁玉,因为产于戈壁,上品又透着玉性。这期间,又有了“克拉玛依玉”(简称克玉)、额河玉等不同地域名称出现。2010年左右,有人将此石命名为“雅丹玉”,宣称其上品宝石光原为“玉髓”性质,为此命名为“金丝玉”。《中国新疆金丝玉》一书的出版,引发当地市民抢购金丝玉热潮。要知道的是,北疆戈壁玉虽然经历了彩石、彩玉、戈壁玉、克玉、额河玉、雅丹玉、金丝玉等多种称谓的演变过程,但根据2011年10月,北京权威鉴定机构对此玉出具鉴定证书鉴定,其原应该是石英岩玉。

图四,北疆金丝玉

图五、金丝玉中的极品宝石光

图六、北疆戈壁玉即金丝玉其质地细腻温润细腻、色彩绚丽,是受到玉雕大师们青睐的一种玉雕材料。东疆哈密、鄯善一带的玉石爱好者,2005年以前在戈壁滩上捡拾到一种白色石英底张夹带红黄彩带的戈壁石,多为红黄白三色,命名为“彩玉”,其中出过几件造型、图案精绝的佳品,现已流入内陆藏家之手。戈壁玉产量有限,很快也就绝产,后来矿脉被发现,因无风沙打磨外皮包浆,大多被打磨成图案石出售。另外也有在罗布泊、若羌一带类似敦煌风凌石的石英岩性质的戈壁石产出,多造型奇特,风凌较好,白色石英底子玉化程度高,玉性强,因而被也被叫做“风凌玉”或“玉风凌”。还有这两年昙花一现的蛋白石、蛋白玉。当然,东疆戈壁滩上也有和克拉玛依戈壁玉同质同色的戈壁玉,不过东疆不这么叫。

图七、东疆戈壁玉相传,远古时天出现漏洞,天上的水倾盆下泻,新疆成了汪洋大海,四季混乱,生物罹难。女娲娘娘补天,在新疆阿勒泰山、天山、昆仑山采五色石。补天成功后,女娲娘娘看到天地运行正常,心生一种喜悦之情,百感交集,泪涌双眼,有两颗泪珠滴落凡间,一滴泪飘洒到新疆和田,经这滴泪润泽的石头化作了和田美玉;另一滴泪下落时,因穿过准噶尔盆地上空的一道彩虹,落入盆地后,变成了戈壁彩玉。我仿佛身临于苍茫的戈壁,圆融于落日的映照所呈现出与白天不同的妩媚。晚霞的绚丽影映使戈壁上每一枚精致美石都携带着一层彩虹般灿烂的光阑。在起伏绵延的峡谷之间,布满着血红、湛蓝、洁白、橙黄的各色精灵,晶莹剔透,宛如魔女遗珠,更给这里平添了几许神秘和宁静。爱玉人常说,玉讲究的是一个“缘”字。此时站在夕阳下的戈壁,脚下踩着那些色彩斑斓之尤物,谁能想到这些看似平常的石头中,蕴藏有多少晶莹的玛瑙和美丽的戈壁美玉呢?又有哪一块是与自己有缘的?俯身拾起一枚红色的美石,她是那么地冰凉平静,而我的心却被它所扰乱,勾起我思绪万千。罢也,它应该留在属于它的地方!让它在这里享受那朝暮沐浴的变幻,在自然中享受千年的宁静与历练。戈壁玉特征:产地:戈壁滩学名:戈壁玉内部结构:粒状结构种类:戈壁白玉,戈壁碧玉,戈壁青玉内部结构:纤维状结构种类:白玉,青玉,碧玉,墨玉,黄玉金丝玉特征:1、独石,籽料特征明显。2、有荧光效应,泛着宝石的光泽。3、坚硬的质地,摩氏硬度达到7以上。虽然制作工艺上有难度,但却魅力四射。4、色彩多样,变化万千。产生张力很好。5、有很高档的白色籽料,浑身充满了贵族气息。6、一块料上有两种以上的颜色,且有一定的规律。7、玉料分子排列有方向性,断口呈参差状态。8、两种质地截然不同的材料,分界线十分明确,笔直无弯曲,但硬度相差无几,分子排列按颜色走向延伸。9、金沙效应,内部有一朵朵像彩虹一样的光芒。显微镜下观看,十分的美丽。玉润墨香拙笔袁新根大师“金丝玉”作品展示

玉润墨香拙笔袁新根大师“金丝玉”作品展示被誉为“花鸟之王”、“巧雕大师”的袁新根,擅长翡翠俏色巧雕。他的玉雕作品,造型准确、栩栩如生、风格独特、现代感强,代表了中国当代玉雕艺术的发展水平和方向,受到海内外收藏家的青睐,屡次在国际大型艺术品拍卖会高价成交,并得到了“鱼鸟三圣”的美誉。2004年,被上海市人民政府授予首届上海市工艺美术大师称号。通过在网上收集,我今天要给大家介绍袁大师的雅丹彩玉作品(现在叫克拉玛依玉),对我这个克玉爱好者来说,实在用语言无法表达对这大师的敬仰。他的克玉雕刻作品,给我以美的享受。下面我将给石友们展示他的克玉作品。一、【鉴赏】海派玉雕大师袁新根的克玉作品《生命》

春蚕,自古就赞誉一片,化作诗情,织成锦绣。海派玉雕大师袁新根的这件《生命》摆件,展示对生命的感悟,人生的多姿多彩;蚕的一生,默默结茧,在人间展一缕锦绣,短暂的生命并不妨碍它的精彩让世人传颂与渴求;雅丹彩玉因为其分子排列与其他石英玉髓的不通而名贵,玉雕大师的深邃想法能展示的纤毫毕现;破茧成蛾,热烈丰盈地生活蛾子非常传神,蛾绒也能表现到细致入微;作品的背面,一片桑叶。物欲横流的时代,但总有一些人,仍然心似莲花,渴望找到一种灵魂与生命,艺术与生活的严丝合缝,于是,这件名为《生命》的作品充满生命......在红色桑叶上,以粉白色蚕宝宝以及蛾、茧、卯等演绎了蚕的一生。作者对生命的感悟犹如这作品的色彩般多姿多彩,生命的轮亦回同样令人回味无穷、感慨万千。二、【鉴赏】海派玉雕大师袁新根的克玉作品《芒果》

当这颗泛着橙色光芒的雅丹彩玉握在玉雕大师袁新根手里的时候,温暖便流驻心田,宝石上的灰俏色成为构思的桎梏,拿起放下,反复构思有两年多时间,直至一个夜晚,深情的蟋蟀在梦中尽情歌唱,而诞生了这件精美绝伦的作品《芒果》;亿年以前,雅丹王国魔鬼横空出世,夺走天生丽质的公主的所有的念想,公主纯净的眼泪滴落在这沟壑纵横的雅丹;温暖的光从里向外蔓延,打败魔鬼的勇士的马蹄声达达由远而近,蟋蟀却在坚持传唱着天下最缠绵的音符;透过剥开的果皮,果肉,果核散发的醒目光泽总是牵动人心;整个作品的灵魂--蟋蟀披着单衣放声吟唱,嗓音纯洁。这是一块色泽浓艳的极品雅丹彩玉,这种诞生在萨吾尔山以南,玛纳斯湖以北的名贵玉种,因其质地坚硬细腻,稀少名贵而广泛受到国内外的强烈关注,成为明星政要的追随目标,以拥有一颗名贵“宝石光”作为身份的象征,然而因其的稀有,往往是千金难求。被赞誉为“魔鬼的宝石,公主的眼泪”。三、【鉴赏】海派玉雕大师袁新根的克玉作品《葫芦瓶》

凝视这个旋转着的《葫芦瓶》,像是到达了一个秋天的后花园,合着鸟语虫鸣,金色阳光倾泻而下;惟妙的小虫在阳光里缓缓爬行,结满葫芦的藤蔓枝叶迎风摇曳;鸟儿在枝头鸣闹,风在欢笑,每一个花园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景;转动的每个角度,细节与构思连贯,一种惊喜之情伴随着玉中温润的光流贯天空;镜头拉近,细细观看,来不及回眸,就让赞叹撞了满怀;鸣叫的蟋蟀永远是花园里不可缺少的旋律演奏家;袁新根大师对色彩丰富玉石,静心捕捉探秘,略施巧计,就能做到画龙点睛的效果。这也是他对雅丹彩玉情有独钟的原因之一。四、【鉴赏】海派玉雕大师袁新根的克玉作品《蟋蟀》

不用描述,作者的心与雅丹彩玉这一名贵玉种始终融合在一起,在这幅作品中《蟋蟀》在夜间弹奏的歌声中都已得到了诠释,生活中的艺术,就象一首《小夜曲》,永远是最美的风景;一直以来,人们都认为石英玉髓的韧性不如和田玉,往日的曲调在袁新根的雕刻艺术上已不得其所。请原谅我的清澈,请原谅我的温润,因为我的自尊和骄傲是风沙烈焰的日积月累,走出雅丹,离开戈壁,走向一个更懂我的地方。近两年,袁新根大师主要从事着我国西北地域发现的新玉种———稀有玉髓(雅丹彩玉、金丝玉)的开发和创作。同翡翠一样,稀有玉髓色彩丰富,且质地与通透性都非常好,硬度甚至比翡翠还要高,非常适合玉石雕刻。袁新根希望通过他的精心设计和制作,制作出具有民族特色并符合其个人风格的稀有玉髓精品,并将这种优秀材料推广给收藏大众。五、【鉴赏】海派玉雕大师袁新根的克玉作品《雏鸡》

啄破蛋壳的雏鸡意兴阑珊的睁开眼睛打量着它所看见的世界,所有细节的刻画都让人有些不知所措,纤细的羽毛、灵动的虫子、逼真的爪子,这样的把玩件让人爱不释手,我的眼里只有你,对于玉石雕刻艺术大师而言,“胸有成竹”的积累和“灵台澄明”的境界,才能把握“化腐朽为神奇”的创作艺术。鸟瞰一下细节,只为与你一起分享小鸡人生。对于玉石雕刻艺术大师而言,“胸有成竹”的积累和“灵台澄明”的境界,才能把握“化腐朽为神奇”的创作艺术。《雏鸡》的材质取自有不规则沁色的新疆准噶尔盆地所产雅丹彩玉(金丝玉),这种玉长期受恶劣气候风沙磨砺,密度较黄龙玉大,永不变色,不多的色彩在玉雕大师袁新根的创作中发挥了雅丹彩玉的色泽、质地的美感。因成竹在胸而是作品栩栩如生。六、【鉴赏】海派玉雕大师袁新根的克玉作品《八骏》和《南极仙翁》

用雅丹彩玉雕琢了一组八骏,这是八骏之一,玉质洁白细腻,能媲美最高级别的和田玉。整个雕件做工之细腻,马鬃马尾的线条精细,充满动感。寿星,由上品的三色雅丹彩玉雕琢而成,这种质地的雅丹彩玉的原石目前的市场价万元以上。寿星佬儿慈眉善目,醇如老酒的岁月痕迹精彩表现出来,可见大师的雕琢功力。他的玉雕作品,无一不形象生动,神态毕肖。充分利用雅丹彩玉这一稀有玉髓,加以巧妙构思,代表了中国当代玉雕艺术的发展水平和方向,近几年连续在国内顶级玉雕百花奖、神工匠、天工奖携雅丹彩玉为材料的作品获金奖,不愧“鱼鸟三圣”的美誉。七、【鉴赏】海派玉雕大师袁新根的克玉作品《口福》

袁新根大师的这件作品《口福》通过小老鼠的动态和表情把老鼠的幸福表达得淋漓尽致。雅丹彩玉的颜色及质地大师已经游刃有余的掌握,小老鼠,上锅台,记忆中,院里的母鸡,柴房的小鼠,那可爱的小生命.亦是生命里的依存的童趣,有些幸福.其实简简单单,老鼠有块饼干,阳光就永远灿烂。作者运用玉料的巧色从颜色及质地两方面充分发挥,在表现手法上亦采用了多变的手法,如饼干的哑光、芝麻的亮光、小老鼠眼睛的亮光等,把作品的主题以不同的手法表现得尽善尽美。八、【鉴赏】海派玉雕大师袁新根的克玉作品《缠绵》

期望一份温暖,可以相沫一生。这个让人们寻寻觅觅的心愿呈现于眼前,缠绵于温暖的毛虫,是否渴望拥有一双翅膀,却又像围城里的人们羞于说出飞翔。缠绵一生,一辈子真长,一辈子真短。袁新根大师的这部作品起名《缠绵》,取材于新疆克拉玛依乌尔禾南所产的雅丹彩玉。题材新颖,雕工细腻,栩栩如生,两只缠绵在温暖红色上的小虫,仿佛在期冀时光永驻。九、【鉴赏】海派玉雕大师袁新根的克玉作品《女人花》

像马蹄莲一样的花,细细看来,幻化成柔情似水的女子,花开蝉自来,蝉来花自开,男欢女爱的缠绵无边无际地延伸开来。这个把件,妙就妙在有三层解读,一层为花,一层为爱,一层为美好人间。原本埋在风沙萧萧,亘古雅丹的玉,如今在大师手下成为一枚落红,生命可以如此淡定从容。这块出自克拉玛依乌尔禾雅丹彩玉,从由中部开始白色到淡黄色再过度到深黄色,而又从另一方向从白色到粉红色,再渲染几许深粉色,在同一块雅丹彩玉上同时集中了色调中最活跃、最性感而具有生命力和感染力的之色,在上海海派玉雕大师袁新根的巧妙构思下,诞生了这件充满柔情的作品《女人花》,将雅丹彩玉的细腻和光泽、柔韧和色调得到了充分表现,作为把玩件寓意深刻,温润如梦。十、【鉴赏】海派玉雕大师袁新根的克玉作品《勤劳致富》

蜜蜂总是传唱着天下最勤劳的音符,质地细腻的雅丹彩玉上的黄俏色,袁新根大师巧妙的雕成两只蜜蜂,刀法透彻华丽。

上海的海派花鸟雕刻大师袁新根对新疆雅丹玉情有独钟。以新疆雅丹玉精雕细琢的作品在全国玉雕百花奖中屡获殊荣。玉雕就等于艺术品,它的美,或在于形态,或在于色彩,或在于意境,也可能兼而有之。上海工艺美术大师、著名花鸟件玉器巧色雕琢大家袁新根的花鸟玉雕,其美就隐藏于形态、色彩以及意境中。在玉雕艺坛上,擅长翡翠俏色巧雕的袁新根,被誉为“花鸟之王”、“巧雕大师”。这是因为他的玉雕作品,不论是单件抑或是群雕,无一不形象生动,神态毕肖。特别是他首创的翡翠虾趣系列作品,充分利用了翡翠这一玉材的天然色泽,并加以巧妙构思,精雕细琢。大师说他的人生有三大事,前两件已经完成。第一件是1980年他在全国玉雕比赛中夺得第一;创造出他人生第一个辉煌;第二件是让中国的玉雕冲进世界,作品成功进入苏富比拍卖。我们知道苏富比是世界上最高层次的艺术品拍卖的舞台,它有一个规定,除了古董外,其他翡翠玉器只做珠宝和首饰,不卖雕件,因为雕件是现代工艺。袁新根成为创造奇迹的第一人,以其技艺精湛的翡翠雕件,打破了在世界艺术品市场中首屈一指的苏富比拍卖行的规定,成功地登上了世界艺术品的舞台,为现代工艺品在世界艺术品拍卖市场上占得一席之地;第三件事情是袁新根目前正在执着的事,近年来他正从事着我们西北地域发现的新矿种——雅丹玉的开发和挖掘,他孕育并思考着的就是把我们国家的大西北戈壁上的这样的宝贝开发好,制作好,为中国的藏家们和宝石界推出一新奇的品种。工艺美术大师袁新根说他喜欢实实在在,踏踏实实的做事,他的作品设计一贯从图案的整体造型、图文的章法格局、构图比例及颜色巧取等方面入手,使玉料、色彩与艺术造型完美和谐融为一体。玉,因其自身悠久的历史变得神秘而美丽,它是历史天空中的一颗明星,闪耀着永恒但不刺目的光芒。玉,因其温润如水的特质汲取天地精华洁净养人,它是传说中成仙神力的来源,神秘莫测又灵动非凡。道教产生于我国的汉朝时期,可谓历史悠久,影响深远,时至今日依然是我国最大的宗教之一。与佛教不同的是,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这就决定了道教所主张的思想信仰更加符合国人的需求。道教主张得道,主张成仙,在《西游记》中孙悟空偷吃了太上老君的仙丹,成为了不死之身,更因为被太上老君关在炼丹炉里七七四十九天,最终练成了火眼金睛。太上老君是道教中虚构的神仙,掌管着炼丹成仙之术,从这一点上我们不难看出道教主张的是通过服食丹药达到长生不老境界,最终羽化登仙。而这能够让人长生不老的丹药中最不可或缺的材料就是玉。道教非常重视玉的使用,认为玉本身能够吸取天地间的精华、灵气,是非常珍贵的药材,道教更认为食用玉可以“令人身飞轻举、其命不限”,“服金者寿如金;服玉者寿如玉”,“服之一年以上,入水不沾,入火不灼,刃之不伤,百毒不犯”。因此,道教向来就有食用玉的传统,也认为食用玉可以帮助“得道”,可以帮助成仙。东晋的道教学者、著名炼丹家、医药学家葛洪就非常提倡食用玉,葛洪在《抱朴子·仙药》中还介绍了食用玉的方法:“玉可以乌米酒及地榆酒化之为水,亦可以葱浆消之为饴,亦可饵以为丸,亦可以烧以为粉。”葛洪之所以对食用玉的方法有如此详细的描述,是因为他相信食玉可以“令人身飞轻举,不但地仙而已”。这恰恰从正面证明了道教是靠食用玉来练升仙之术。葛洪不仅自身非常提倡通过食用玉来得道成仙,更是整个道教食玉成仙思想的推动者。也正是因此,道教的食玉主张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支持,风靡一时。葛洪在他的主要著作《抱朴子内篇·仙药篇》中将玉列为仙药中的“上药”,是炼仙丹的重要组成部分。据传说,葛洪死时“视其颜色如生,体亦柔软,举尸入棺,甚轻如空衣,世以为尸解得仙云”。虽然这一说法夸张的成分较大,但不可否认的是在那个时期不仅是道教,甚至全国百姓都相信食玉可以成仙的说法。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了道教在当时的影响力是非常广泛的。其实食玉可延寿的说法也是在很早之前就有。早在上古时期就有食玉之说,但当时食玉的不是普通人,而是神。上古“巫玉”时代的人将玉作为祭祀神明的礼器,人们认为玉石是神仙赖以生存的“物质食粮”,因此古人通过神圣的祭神仪式将珍贵的玉奉献给神明。这正是代表人们相信玉有非凡的精气,也代表着人们相信神明是通过食玉获得与人类不同的支配天地的力量,正是因为食玉,神仙才能够长生不老。古人食玉最早的记录是在《周礼·天官·玉府》中:“王齐则共玉食。”其中郑玄注:“玉是阳精之纯者,食之以御水气。”王昭禹也在《周礼详解》中注:“齐则一致,以格神也,必精明之至然后可以交于神明。玉者,阳精之纯,可以助神明之养者。”可以见得的是,古人食玉的思潮是由神明食玉成仙的思想转化而来的,古人正是想通过神仙的养生方法获得同神仙一样的不死之身。古人食玉练仙术源于对躯体长存不腐的追求,也源于对玉石的崇拜。古人认为玉是有生命的,是富含天地精华的宝物,玉石温润的材质,斑斓的颜色,以及悦耳的音色都令人心神向往。古人希望通过食玉获得和玉一样恒久不变的永生躯体,获得和神仙相同的能力、权力。在古人的认知中玉是不朽的,而这种不朽正是通过集聚天地精华得来的,食用了玉等同于食用了玉内部经年累积的天地精华,人体吸收这种精华后就能够同玉一样获得不朽。传统中医本草学中的“取类比象”思维与食玉得不朽的思维相似,即是一种“吃什么补什么”的思维模式,由此可见,我国传统中医也受到了古人食玉风潮的影响。虽然道教的食玉延寿的思想早在上古时期就有,但真正推动道教食玉思潮发展的还是魏晋时期动乱的社会局面。前面我们也提到了,食玉风潮的高峰正是出现在魏晋时期,这与当时这会的动荡不安局面是分不开的。东汉时期地震、山崩、洪水、瘟疫等自然灾害严重,其危害程度对全国人民的生命都造成了及严重的威胁,而东汉末年连续的战争更是让人民的生活雪上加霜。战争、死亡、苛刻的税务法度都让老百姓沉浸在痛苦之中。为了逃避社会的残酷,魏晋时期上流社会的贵族过着纸醉金迷的奢侈生活,以忘却战争和死亡带来的恐怖。文人雅士们也放纵自己的行为,抱着及时行乐的主张游山玩水,饮酒作乐,排解苦闷。但是当人们意识到享乐并不能减轻心中恐惧、痛苦的时候,得道成仙,获得永生脱离人间疾苦成为了人们最大的渴望。当时道教食玉的主张刚好可以帮助人们修炼成仙,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食玉思想成为了魏晋时期最风靡的思潮之一了。古人将玉制作成玉屑和玉液进行服用,玉屑就是将玉碾碎成屑服用,是比较常见的食用玉的种类。玉碾碎成屑后需要与各种液体调和服用,《史记》中就记载着汉武帝用露水和玉屑混合服用;《抱朴子·仙药》中记录玉屑可以和水调和服用:“玉屑服之与水饵之,俱令人不死”。而我国医学著作《本草纲目》中则讲需要把玉捣如米粒,屑如麻豆状而服用,这种方式可以保存玉内部的所有精华,还可以排除人体内部存留的毒素,药效显著。玉液的制作则麻烦一些,《本草纲目》中记录的方法为:“玉屑一升,地榆草一升,稻米一升,取白露二升,铜器中煮,米熟绞汁,玉屑化为水,以药纳入,所谓神仙玉浆也。”还有一种玉膏,实则名为白玉髓,是一种浓稠的液体。《河图玉版》中介绍:“少室之山,有白玉膏,服之成仙。”《十洲记》中记载:“瀛洲有玉膏如酒,名曰玉醴,饮数升辄醉,令人长生。”《抱朴子》:“生玉之山,有玉膏流出,鲜明如水精,以无心草末和之,须臾成水,服之一升长生。皆指此也。”当然也不是所有的玉都可以拿来食用,古人对于食用的玉有着非常严格的筛选规则。从玉石的颜色来说,白玉是最上乘的选择。李时珍指出:“服食者惟贵纯白,他色亦不取焉。”白色代表纯净、无瑕,是一种崇高、神圣、庄重的颜色,是人们美好向往的寄托。而且纯净的白玉给人能够排出体内郁气,净化身体之感,得道成仙当然离不开纯白的白玉。而对于玉质的选择上,古人认为和田白玉是最佳选择。葛洪认为:“于阗国白玉尤善。其次有南阳徐善亭部界中玉及日南卢容水中玉亦佳。”葛洪所说的“于阗国”就是如今位于我国新疆的和田地区,所指“于阗国白玉”自然是珍贵的和田白玉。和田玉的矿床位于万山之祖的昆仑山,矿带连续长1100多公里。和田白玉又被称为“羊脂玉”,皆因其温润的质地、色泽而得名。产于蓝田的蓝田玉也是古人认为可以食用的。这种产于蓝田的玉石被称为青玉,其色淡青而带有黄色,相对于绿玉来说属于古玉中的上成品。制作玉液的时候常常会用到这种青玉。除了颜色和质地上的规定外,古人对食玉的剂量、时间、器具等多方面都有详细的规定。如此繁复的食玉程序对于想要修行成仙的道教中人来说,更像是一种修行过程,在此过程中道士心怀虔诚的愿望,通过食玉净化身体,也净化了心灵。食玉的同时需要戒酒、色:“服玉当屏居山林,排弃嗜欲。”已经制作成为玉器的玉石不能服用:“不可用已成之器,伤人无益,当得璞玉,乃可用也。”这是葛洪在《抱朴子·药仙》中记录的。道家讲究服用璞玉,而且绝对不能是从坟冢中发掘出的玉石,坟冢中的玉石虽然易得,但其中聚集了太多阴晦之气,因此不宜食用。有人认为食玉是古人养生的生活方式;有人认为食玉风潮的出现致使大量宝贵的玉器被毁;有人认为食玉是我国独有的一种文化;有人认为它使我国的玉石文化研究出现了断层。无论是哪种说法都无法否定玉石在我国历史文化中的重要地位,玉石是我国文化的组成部分,玉文化是源远流长的一首长歌,是一个无法磨灭的时代印记。玉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2000年前蒙古查海兴隆洼文化遗址出土的一对白色玉块证明了旧石器时代是我国玉石历史的开端。在后来漫长的过程发展中,玉石对我国的历史、文化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蔓延到各方各面:政治、经济、宗教、文学、法律……旧石器时代掀开了玉文化的扉页,新石器时代让我国玉文化开始萌芽。新石器时代的玉石文化是漫长而多样的,漫长,是源于它经历了整整一个时代的变迁。新石器时代始于公元前10000年,结束于公元前2000年,历时近8000年,为玉文化的发展打下了非常坚实的基础。多样,是源于它受到了多种文化的影响。新石器时代文化发展多样,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红山文化、良渚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都孕育着玉的文化。玉文化在新石器时代的孕育过程中也曾出现过一段辉煌,这一辉煌始于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这一辉煌甚至可以算作是玉文化历史中的第一个高峰时期。红山文化玉器红山文化距今已有7、8千年历史。发源于燕山以北、大凌河与西辽河上游流域活动的部落集团,因最早发现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郊的红山后遗址而得名。红山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东北郊的英金河畔,蒙元时代蒙古族人叫它为乌兰哈达。汉译为红色的山峰。所以,后来都叫它“红山”。红山文化是多种文化结合形成的一种新的、多元的文化,红山文化内涵丰富,文明而发达,手工业的发达也为红山文化的辉煌起到了不可磨灭的推动作用。据考证,地处辽宁省阜新查海原始村落遗址中出土的玉玦、玉匕、玉凿及管状玉玦八件玉器是红山文化中最早期的玉器。之后在红山文化遗址陆续被发现的玉器有阜新胡头沟墓葬出土的玉龟、玉鸮、玉鸟、玉璧、玉环、鱼形玉佩、联环玉璧;凌源三官甸子墓葬区发现的马蹄形玉器、玉钺、玉环、勾云纹玉饰、玉蝉、竹节形玉饰、猪首玉饰;建平县牛河梁积石冢群发现的玉环、双联玉璧、马蹄形玉箍、玉猪龙、玉璧、方形玉饰、棒形玉器、勾云形玉饰;喀左东山嘴子遗址出土的双龙首玉璜、绿松石鸟形佩;巴林右旗那斯台遗址发现的玉蚕、玉猪龙、玉凤、勾云纹玉佩、玉鸮、鱼形玉饰、三联玉璧、勾云形玉器、玉斧、玉管等。此外,在辽西地区和内蒙古赤峰市的敖汉旗、翁牛特旗、西林郭勒盟所属各旗,也都有玉龙、玉琥、玉鸟、马蹄形玉箍、勾云纹玉饰、玉斧、玉棒等各种形制的玉器发现,而且数量相当可观。良渚文化玉器能够与红山文化玉器并驾齐驱的要数良渚文化玉器。良渚文化距今约5300年至4000年,其中心在浙江省良渚,分布地点在长江下游的太湖地区。良渚位于杭州城北18公里处余杭区良渚镇,是新石器时代晚期人类聚居的地方。后人将良渚文化发展分为石器时期、玉器时期、陶器时期,可见玉器在良渚文化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良渚文化的玉器时期可以说是我国史前玉文化时期的高峰,其中出土的玉器数量多、品种丰富、制作工艺精良,为日后玉文化历史的追根溯源提供了大量可靠信息。良渚文化中期的遗存——余杭县反山氏族墓中各种玉器占全部随葬品总数的90%以上,11座墓中计出土3200余件玉器,其中有一座墓随葬玉器达500多件。良渚文化玉器包含有璧、琮、钺、璜、冠形器、三叉形玉器、玉镯、玉管、玉珠、玉坠、柱形玉器、锥形玉器、玉带及环等,除此以外还出现了鸟、鱼、蝉、蛙、龟等动物形态的立体雕刻玉器。。红山文化玉器与良渚文化玉器的比较红山文化玉器与良渚文化玉器构成了新石器时代玉文化的高峰,也是中国史前玉文化的高峰。从玉器的造型上来讲,红山文化玉器以动物造型为主要特色,造型别致精巧,一般形制都比较小,器体扁而薄,边缘多成斜坡尖刃状。红山文化出土的大量玉器中常见的造型包括龙和与龙有关的各种动物图案,动物造型玉器又可以细分为现实动物和幻想动物,玉鸟、双龙首玉璜、兽形玉、玉龟、鱼形坠、玉鹗等属于现实动物;兽形玉和玉龙、兽形玦等则属于幻想动物。在这些动物造型的玉器中,“玉龙”可以作为其代表。“玉龙”碧绿色,体卷曲,形似“C”字,吻前伸,嘴紧闭,鼻端平齐,双眼突出,额及颚底皆刻细密的方格网纹,颈脊长鬣上捲,边缘斜削成锐刃,末端尖锐,尾向内弯曲,末端圆钝,背有一对穿圆孔,可供穿挂用。

红山玉龙

红山凤首昆虫身小挂件

红山小玉鹰除了“玉龙”外,马蹄形玉器为筒状,一端略粗,斜坡形圆口,筒内往往带有掏膛时留下的弧形切割线。玉玦主要为兽头块,呈环状,一侧有缺口,缺口的一侧雕兽头,头宽而大,脸部前凸,身呈弯柱形,兽头的颈部有一圆形孔。玉鹰有两种主要形状,一种翅膀张开伸向两侧,身短小;另一种翅膀张开而后垂,似有肩,翅的下面有竖向的凸起弦线。鹰的腹面雕琢较细致,因而是取仰视的角度。玉蝉形似柱,尾端骤尖,蝉身有凸起的弦纹。按照器形来看,可将良渚玉器分为球、璧、冠状器、三叉形器、柱形器、锥形器、半圆形饰、琐、牌饰、串饰、新月形饰、动物形饰、带钩、钺、端饰和柄形器等,玉器多数体积较大,且以对称结构为主,造型多与宗教、祭祀和象征财富有关,雕刻技艺非凡,线条利落硬朗。

良渚半圆形饰

良渚神徽纹缺沿单孔玉钺

良渚双神徽纹单孔椭圆玉璧良渚文化玉器的雕刻、制作工艺要明显高于红山文化玉器。单从穿孔技艺上来讲,良渚文化玉器的穿孔技艺改良了前人的技艺,使玉器的孔外圆更加规则,壁磨光洁度更好。而后良渚文化中更是出现了“象鼻穿”穿孔技术,这种“象鼻穿”一侧孔里有两个钻眼,一个是直的,一个是侧斜对穿的,该技术在石器时代是没有的,足见良渚文化中玉器制作工艺的精良。红山文化玉器的钻孔一般分单面钻孔、双面钻孔和倾斜对钻三种方式,每种钻孔方式中都可以看到古人的打孔痕迹。单面钻孔一般孔洞呈喇叭状;双面钻孔一般呈腰鼓状或称蜂腰状,孔洞呈两边大中间小的不规则模式;倾斜对钻是在器物一面上斜向对钻两个相通的孔,因似牛鼻孔而称之为“牛鼻穿”,方便用于缝缀饰物。良渚文化玉器雕刻擅长运用细密阴刻线的技法,在放大镜下观看,那些线纹细如发丝,极为严整。在装饰方面,出现了云雷纹、鸟纹、蛙纹等繁密精细的装饰花纹,朴素的装饰不再。良渚文化玉器中最令人瞩目的是以“两眼一嘴”为特征的所谓“兽面纹”,这也是最具代表性的纹饰。这种“兽面纹”或繁或简,变化多端,它以其狰狞而怪异的色彩和对后世纹饰的巨大影响。此外,玉器雕成后的抛光工艺格外讲究,表面要打磨光滑达到光可鉴人的效果。良渚文化的琢玉技术代表了新石器时代制玉工艺的最高水平。红山文化玉器的雕刻技术一般都比较简单,没有太多的纹饰,圆雕、浮雕、透雕、两面雕、线刻等技艺已日臻成熟。一般简单的透雕比较多,多采用瓦沟纹,线拉工也很少,纹饰一般都是用玛瑙或石英工具加水和解玉砂磨制而成。红山文化玉器与良渚文化玉器是史前玉文化中的瑰宝,是整个玉文化的瑰宝。它们见证了我国玉文化的发展历史,为玉文化的后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作为玉文化历史中的第一个高峰,红山文化玉器与良渚文化玉器无疑向我们展示了我国史前劳动技术的逐步发展,体现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无上智慧。古人最爱“风雅”之事,登高望远是风雅,结伴泛舟是风雅,饮酒高歌是风雅。最风雅的事情莫过于吟诗作对,写词唱曲。除此以外,佩戴玉饰也是风雅之事,若将玉与诗歌结合,则更是风雅至极。事实上自古流传下来的关于玉或文中带“玉”字的诗文不在少数,很多诗词大家的作品中也常见“玉”,可见文人们对于玉的崇拜、喜爱非同一般,也不枉古人将君子比德于玉。在说古代诗词中的“玉”之前,我们首先要了解一下为什么很多名家的诗词中都会出现“玉”。名词中带“玉”很多诗词中虽然带“玉”字,但并非是故意所为,而是因为诗人所在之地、诗词中所写之物的名称均带有“玉”字。在流传至今的古诗词中带有“玉”字的最著名的地名非“玉门关”莫属。素有“诗仙”之称的唐代大诗人李白在《关山月》一诗中就将玉门关写入其中:“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诗中首两句写边关景色,意在营造苍凉之感,这两句中分别提到了“天山”和“玉门关”,看似写景,事实上“天山”和“玉门关”都与“玉”有很大关系。“天山”在此指位于今青海、甘肃两省交界的祁连山,它绵延于丝绸之路之上,盛产玉石,祁连玉正是因为产于祁连山之上而得名。祁连山位于甘肃酒泉附近的玉石矿带所产玉石被称为酒泉玉,是我国四大名玉之一。

“玉门关”更是与“玉”息息相关。“玉门关”这个名字本身的由来就是因西域输入玉石时取道于此而得名,它曾是我国古代时期重要的军事关隘和丝路交通要道。玉门关始建于西汉武帝时期,是汉武帝在西域设置的第一关卡,为当时都尉治所,属敦煌郡管辖。是丝绸之路通往西域北道的咽喉要隘,位于敦煌城西北90千米处戈壁滩中。关城为正方形,黄土垒就高10米,,东西长24米,南北宽26.4米,面积633平方米。全部为黄胶土版筑的城墙,西、北墙各开一门。如今的玉门关只是一座四方形小城堡,耸立在东西走向戈壁滩狭长地带中的砂石岗上,不复当年车水马龙的繁华,默默地伫立着,提醒着人们这里曾是丝绸之路的海关、防御要道。古人似乎对玉门关这一政治、经济、文化、交通要道非常偏爱,所以如今我们可以在很多诗词中看到它。其中最著名的诗要数唐朝诗人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似乎诗中只要提到“玉门关”就脱离不开一种悲怆苍凉之感,班超的“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如此,王昌龄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如此,岑参的“玉门关城迥且孤,黄沙万里百草枯”如此……每每始终提到玉门关,我们想到的更多的是惆怅,是孤独,但它依然坚守在中原联通西域的重要位置,它打开了中原玉石文化的扉页,见证了中原玉石文化兴盛的过程,是中原玉石文化长卷中不可不提的重要篇章。玉门关作为和玉紧密相关的地名时常出现在诗词中,但是却不及以“玉”命名的物品在诗词中出现的几率高。从建筑到日常用品,用饮食到服饰,诗词中出现的有关“玉”的名词比比皆是,层出不穷。杨万里的“玉殿朝初退,金门马不嘶。”;李白的“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杜牧的“零叶翻红万树霜,玉莲开蕊暖泉香。”;王安石的“玉斧修成宝月团,月边仍有女乘鸾。”;黄庭坚的“泉响风摇苍玉佩,月高云插水晶梳。”;吕岩的“瑶琴宝瑟与君弹,琼浆玉液劝我醉。”……我们能说出的诗句还有很多很多,如果将上述诗句中的“玉”替换成其他的字,诗句未必不通顺,但是却少了一份“意境”。诗词中的每一个字都是经过诗人仔细推敲过的,之所以大家都将目光锁定在了“玉”上,一是因为玉尊贵崇高的地位,二是因为诗中所写之物与玉有一定的共通性。玉,尤其是和田玉在古代是帝王专用,贵为“帝王玉”的和田玉尊崇无比,象征至高无上的皇权。在诗词中诗人用“玉”来形容物,就是希望借“玉”来形容该物的尊贵地位。如李煜的“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中,李煜作为前朝皇族虽然生活优渥,但最终逃不开当朝的制裁。所以纵然可以居住在有“雕栏玉砌”的皇家园林中,却已物是人非。再说诗中所写之物与玉的共通性。如白居易的“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此句在诗中用来形容音乐的动听,就像是大大小小的珍珠掉落在玉石盘中发出的美妙声音。和田玉相互敲击时的声音优美悦耳,古代更有将玉石制作成乐器的传统,因此以珍珠落在玉盘的声音形容乐声优美再合适不过了。若将“玉盘”换成“石盘”或“瓷盘”,则不能让人在第一时间联想到音乐的动听。当然,用玉来喻物最多的还是借用了玉的珍贵、稀有的特点。以“玉”喻人除了以玉喻物外,古人更是以玉来喻人。古人擅长以各种圣洁之物比喻君子,比如兰草、竹子、梅花等等,其中玉也是最常被用来喻人的。玉最常用来比喻帝王及美女。用玉比喻帝王自然是因为玉在古代代表着王权,而用它来比喻美女,则是借用了玉温润、纯净、坚韧的特质。用玉比喻帝王要从仓颉造字说起。相传仓颉在黄帝手下当官,受黄帝委派创造文字。在造“王”字的过程中,仓颉以珍贵的玉石作为“王”的象征,因此一根绳子串了三片玉石片代表大王的“王”字,“王”字加一点就变成了玉字,其所示是王者怀中的物品,足见玉的珍贵。所以从那个时代起,就有以玉来比喻君王的传统。从另一方面来讲,因为有“玉德”之说,因此玉被赋予的“仁、义、智、勇、洁”等高尚道德是与贤德的君主,仁义的君子品德相符的。“君子必佩玉”、.“无事玉不去身”等说法也正好印证了君子和玉的关系。以玉来比喻美人的手法不仅在诗词中常见,即使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成语中也常见。如“珠圆玉润”、“亭亭玉立”、“粉雕玉琢”、“冰清玉洁”、“小家碧玉”、“仙姿玉质”、“仙姿玉质”、“冰肌玉骨”……这些带“玉”字的成语或是用来形容女子绝世容貌的,或是用来形容女子端正品行的,无一不是充满了对女性的赞美。在诗词中用“玉”形容女子有的时候比较直接。比如在龚自珍《夜坐》一诗中的最后一句:“万一禅关砉然破,美人如玉剑如虹。”诗人直接将美人比喻为圣洁高贵的玉,说明美人与玉一样令君子神往,值得人追求。诗人还喜欢在诗词中以“玉人”指代美女,其中最有名的诗句要数杜牧在《寄扬州韩绰判官》一诗中写到的“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而南宋词人辛弃疾有多首词都提及“玉人”:“宦游吾倦矣。玉人留我醉。明日万花寒食,得且住、为佳耳”、“有玉人怜我,为簪黄菊”、“玉人好把新妆样,淡画眉儿浅注唇”、“玉人今夜相思不,想见频将翠枕移”、“玉人还伫立,绿窗生怨泣”。除“玉人”外,“玉颜”、“玉容”、“玉貌”也是形容美女常见的词汇。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写道:“马嵬坡下泥土里,不见玉颜空死处”,以“玉颜”指代杨贵妃。王昌龄在《长信秋词》中用汉帝宠妃——班婕妤的口吻以“玉颜”形容自己:“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玉容安知否?香笺共锦字,两处悠悠”、“翠叶吹凉,玉容销酒,更洒菰蒲雨,嫣然摇动,冷香飞上诗句”、“岂能将玉貌,便拟静胡尘”三首则是分别以“玉容”、“玉貌”形容女子。无论是喻物还是喻人,古人纷纷选择了“玉”,可见玉在我国历史文化中的地位,以及在中华民族中的地位。玉是神话中神力的源头,是天地间精华的所在,是皇权至高的代表,更是国人的向往。历史正因为神秘所以令人向往,正因为朦胧所以美丽。我们总以为自己对历史的认知已经足够透彻,但当新的历史证据向我们明确佐证我们所了解的历史不过是冰山一角的时候,那种发现新大陆的喜悦会带领我们往历史更深处探索。殷墟玉器是我们较早探索出的历史痕迹,殷墟玉器的出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华夏玉器文明的博大与悠久,更让我们认识到了我国玉器历史的悠远,玉器制作技术的超前。发现

殷墟自1928年开始科学发掘,距今已经有83个年头了,经过无数考古学家、学者的努力,终于让掩埋于黄土之下的距今几千年的殷墟遗迹重见天日。呈现在世人面前的殷墟遗迹不仅向我们展示了殷商王朝的繁盛,出土的大量玉器更是向我们展示着殷商时代玉制品的多样。殷墟位于今天的河南省安阳市西北部,横跨洹河南北两岸,其范围约有30平方公里。据不完全统计,截日至2000年,经考古发掘出土的玉器约有2300件。由于古今盗掘,殷墓遭受严重破坏,现在幸存下来的仅是劫余而已,不难设想,原随葬之玉器当远远超过此数字。1976年从殷墟妇好墓中发掘出土玉器755件,是殷墟考古发掘历史上出土数量最多的一批殷商玉器,震惊世界。说殷墟玉器是我国古代玉器史的重要篇章一点都不为过,殷墟玉器在历史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殷王朝掌权时间大约是在公元前1300年至公元前1046年,殷墟玉器前有夏代及商代早期的玉器为典范,后为西周玉器的发展打下了基础,中间经历了200多年的变迁,设计水平和雕琢工艺都有了显著的提高,其间创作的大量玉器制品成为了历史长河中闪耀的瑰宝。特点如果你认为古人的玉器制作工艺有限,玉器粗制滥造那么你就大错特错了,虽然殷墟出土的玉器的工艺确实不及如今的精细,但无论是从造型还是雕工上看,殷墟玉器从选材到雕工技艺在当时都是非常领先的。从选材上来讲,殷墟玉器不是以单一的一种玉石为原材料,而是选取了多种玉石,包括新疆和田玉、透闪石软玉、南阳玉、岫岩玉等,其中以新疆和田玉居多。从这一点上我们不难发现,殷商时代人们已经认识到了不同种类的玉,并且已经对玉石进行大量开采,以满足皇族对玉的不同需求。殷墟玉器种类多,造型别致,几乎当时各种使用器具中都有玉制品。其中包括祭祀、殡葬所用礼器,仪仗性武器,操作工具,佩戴装饰品,艺术品等,只要我们能够想到的制品,几乎都可以找到玉质的。殷墟玉器的造型不再拘泥于粗犷或细致,多样的造型突破了以往玉器造型的桎梏,人物、鸟兽、昆虫,各种自然界的生物都可以成为殷墟玉器造型的灵感来源。雕刻技艺的精进令各种造型的玉制品都栩栩如生,造型之逼真,形态之鲜活可谓空前。

殷墟出土的玉器之所以能有如此多变的造型离不开当时玉石雕刻技艺的快速发展。当时人们比较熟练地掌握了镂空、钻孔和抛光等技术,而一件玉器成品从选料到开料、造型、琢纹、钻孔,到最后的抛光工序都需要极高的技术,当时的玉雕技艺已经可以让玉器从各年代中脱颖而出了。殷墟玉器无疑让我们看到了当时玉器雕刻技艺的先进以及玉器制造工业的繁盛。种类我们将种类繁多的殷墟玉器大致分为礼玉、仪仗性武器、工具、用具、装饰品、艺术品以及杂器7大类,它们所涉及的范围由皇族的祭祀占卜到日常生活,各方各面完全囊括,这正印证了玉石在当时社会地位的崇高,以及皇室对玉石的喜爱。以玉制作的礼器主要用来祭祀、占卜,也可用于随身佩戴,有趋吉辟邪的作用。礼玉的造型、种类也是多种多样的。从殷墟妇好墓中发掘出的大量玉器中有很大一部分都为礼玉,包括琮、圭、璋、璧、环、瑗等。琮是主要用于祭地的玉器,型为方柱形,中有圆孔,殷商时期的琮数量较少。圭指的是上部尖锐下端平直的片状玉器。璋呈扁平长方体状,一端斜刃,另一端有穿孔,形状像半个圭。璧的形状通常呈扁圆形,中心有一圆孔,但也有出廓璧,即在圆形轮廓外雕有龙形或其他形状的钮。环是指中央有孔的圆形佩玉。瑗为大孔的壁。

玉作为崇高不可颠覆的象征在当时被皇家所用,也被皇家作为进献给天地神明的礼物,古人认为玉是神仙力量的来源,将玉奉献给神仙则神仙就会保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玉石亦是作为一种权利象征存在于皇族之中,因此即使在墓葬中,随葬的玉也是葬主社会等级身份的说明和权利的标识。仪仗性武器顾名思义就是指并不是真正用于作战的武器,而是用于展示的具有仪仗性质的器具。单从玉的性质而言它也并不具备作为普通武器的特质,况且玉石珍贵无比,所以仅作为仪仗性武器使用。殷商时期的仪仗性武器有戈、矛、戚、钺、大刀和镞等,其中以戈的数量最多,矛、钺的数量都比较少。除了具备展示性,仪仗性武器也具备一定的纪实功能,在少数戈上就雕有或书写有纪事性文字,妇好墓中出土的一件大型玉戈后部雕有“卢方口入戈五”6字,大意是卢方人进贡了5件武器。至于玉质的工具,其中一大部分也和仪仗性武器一样,展示、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的使用意义。工具虽然多种多样,有斧、凿、锛、锯、刀、槌、纺轮、铲、镰等,但只有少数铲和某些小刀有使用痕迹,纺轮和一部分小刻刀也有使用过的痕迹。像斧、凿、锛及某些小刀,虽然制作精致,但使用痕迹不明显,由此我们可以推断:这一类玉质工具在当时并没有真正投入使用,仅仅是作为象征性的工具而存在。与玉质工具不同,玉质的日常用具的实用性非常高,当然,这种实用性也仅限于皇族之中。殷商时期常见的用具有研磨朱砂的臼、杵,调色的盘以及梳、耳勺,种类繁多,包罗了生活中的各方各面。古人使用玉质用具当然不仅仅为了显示自己显赫的地位,更是为了养生。我国自古就有“人养玉,玉养人”之说,因此古人喜欢将玉制作成各种生活用具,在使用中慢慢使玉更加温润,同时玉也渐渐地滋养着人。《神农本草经》中有记载:“玉乃石之美者,味甘性平无毒。”书中认为吮含玉石,借助唾液与其协同作用,能生津止渴,除胃中之热,平烦懑之气,滋心肺,润声喉,养毛发。因此古人认为通过使用玉质用具可以强身健体,滋养五脏。出土数量最多的殷墟玉器要数装饰品了,直到现在也一样,玉石更多是用来作为随身佩戴的装饰品。常见的装饰品有佩带和镶嵌饰物,头饰和冠饰,腕饰,器物上和衣上的坠饰:佩戴的串珠等等。古人爱玉,所以喜欢随身佩戴玉,更有“君子必佩玉”、“无事玉不去身”的说法令世人对于玉的牵挂更加深厚。佩带和镶嵌饰物多以人像、人头像以及各种写实性和神话性的动物为主题。人物的刻画细致生动,姿态多样,装束各异,表情生动,这些不同衣着、装束的人像,有的可能属于不同阶级的人物,有的可能是性别或年龄的区别,它们对探究殷人的社会生活及纺织工艺等问题都有一定的意义。

写实性动物的选择则更多,凡是可以想象到的动物,我们几乎都可以在殷墟玉装饰品中看到。三十几种动物造型的玉装饰品令后人不仅感叹殷墟玉器的巧夺天工,它们多位单件,造型逼真,少数为成双成对出现,首尾相连,易趣盎然。神话性动物造型主要以龙、凤、怪鸟兽和鸟负龙升天等内容为主题,因是皇家使用,所以多见龙的图腾。

殷墟玉蟠龙装饰品

玉质的艺术品、杂器并不多见,但依然是殷商时期玉器制品的光华所在。翻看殷墟玉器,犹如翻看我国玉石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篇章,而殷墟玉器确实是玉石历史长卷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它是承前启后的一个时代,是玉石灵魂迸发光彩的一个时代。玉文化与宗教崇拜古人对和田玉与其说是喜爱,不如说是崇拜,而这种崇拜的起源最早甚至可以追溯到玉石文化的起源,可以说自玉石文化起源以来,人们就对这种充满神秘色彩的石头充满了敬畏与崇拜。就像崇拜神明、宗教一样,在还不知道“宗教”为何物的新石器时代,人们已经开始懂得崇拜。玉最初只有部落当中的最高权力者——“巫”能够使用。人们认为人类可以通过某种“介质”与鬼神沟通,向上天祈求平安,这种“介质”就是部落中能与精灵鬼神沟通的巫。但是光有巫还不够,巫还必须与吸取了天地精华的灵物共同协作,而这个灵物就是玉石。巫将民意寄于玉中,再将玉进献给神灵,从而使神灵了解人的意志。由于玉是人类与上天沟通的桥梁,因此也就成为了人们眼中的圣物,由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何人们对玉最原始的感情是崇拜了。因为从原始人类开始人们已经对玉产生了崇拜之情,因此即使后世出现了诸多不同宗教,人们仍然保持着对玉石的崇拜,将玉石崇拜与宗教崇拜结合起来,人们心中对玉石的崇拜可谓根深蒂固。玉石崇拜与宗教崇拜在各方面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国整个玉文化都与宗教产生了不可分割的关系。玉与宗教祭祀玉石最初的功能也是最大的功能就是在宗教活动中扮演祭祀礼器的角色。巫在祭祀天地神明的仪式中使用玉,将玉奉献给神明祈求风调雨顺。虽然原始社会时期还没有形成系统的宗教,人们也不知道何为宗教信仰,但人们对巫、对玉、对神的崇拜就是宗教崇拜的雏形。原始社会时期虽然手工业尚不发达,但丝毫不影响祭祀玉器的雕刻。虽然红山文化距今已有7、8千年的历史,但从红山文化时期的大量玉制品来看,当时人们的玉雕水平已经超越了当时任何其他手工业的水平,玉雕种类之多,纹样之精彩,让我们很难想到在没有机械的原始社会时期人们是以怎样的手工技术创造出如此异彩纷呈的玉雕。我们说原始时期的祭祀玉器种类多绝对不是夸张,试想,在原始社会时期人们能够通过简单的工具纯手工打造出马蹄形、竹节形、环形、棒形、方形、勾形、管形、鱼形等形态各异的玉器,并施以不同纹样,使他们活灵活现,此等工艺让我们相信古人对于玉石的崇拜几乎与崇拜天地同等。我们将古代不同时期的祭祀玉器比较发现,一些自红山文化、良渚文化时期出现的祭祀玉器被后世一直沿用了下去。根据《周礼》记载,礼玉有璧、琮、圭、璋、璜、琥等六种,其中的璧、琮、璜、琥早在红山文化、良渚文化中已经出现了。玉璧是一种中心有孔的扁圆形玉器。古人在祭祀时,认为这种器物能同祖先神灵相通。除用作祭祀外,还可用作装饰、祥瑞、敛葬等。玉璧出现在新石器时代,以良渚文化为代表。春秋战国时代已相当精美。汉代玉璧雕工愈加精细,汉墓中常出土有玉器陪葬品。

玉璧玉琮为一种外方内圆的柱状管形玉器。琮的方圆表示地和天,是出于天园地方的上古宇宙观,做成方琮来祭祀地神,是礼地之器。此外,亦被用于祥瑞、敛葬等。玉琮出现于新石器时代,以良渚文化最为发达,其中有的还刻有兽棉纹饰,是玉琮的辉煌时期。汉朝以后,玉琮均为内圆外方的短柱形,不加纹饰,用途已变为装饰和丧葬用具。宋至明清,仿古玉琮大量出现,成为一种装饰或陈设玉器。

玉琮玉璜是一种弧形的玉器。汉制称“半壁玉璜”,但常见出土的玉璜仅有三分之一璧大小,弯弧两端有小孔,往往出于墓主领下,可能用于佩带,故有“佩璜”之称。

玉璜玉琥是刻有虎纹或形似虎纹的玉器,殷商至汉代常见。

玉琥后人延续使用原始时期人类创作出的祭祀玉器,是表示对祖先的尊重,更是对神明的敬畏。古人深信人类原始时期的巫所传承下来的祭祀神明的方法能够与上天进行沟通,因此不再改变玉器的样式,只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很多进献给天地的玉礼器。祭祀是宗教中的一种形式,不同的宗教以不同的形式祭祀各路神明,以不同的祭祀器物向上苍祈福。最常见的祭祀玉器则是传承了中华几千年的历史,寄托着国人最原始最质朴的期望一直流传至今。食玉与修仙炼丹

说到玉与宗教的关系,我们不得不提到一个词——食玉。食玉始于道教之前,一部名为《列仙传》的神仙人物传记中就记载着一个叫赤松子的人因 “服水玉”而“能入火自烧”,“随风雨上下。”食玉行为于魏晋时期通过道教的传播形成一股风潮,这股风潮将道教食玉的风潮引领到了民间。既然是始于道教,那么食玉就与道教的神仙信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玉是神仙的神力、能量来源,这种说法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产生,后来由道教发扬光大。神仙食玉的传说让人们认为神仙是通过服用玉获得统帅天地、治理山河的力量的,由此道教将食玉列为道教修行成仙的途径之一。虽然我们都知道食玉不可能真的让普通人成为神仙,但是根据古书记载,玉确实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可入药。南朝陶弘景所写的《名医别录》就有记载说玉石为上品之药。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记录了:“玉屑甘平、无毒”,主治除胃中热、喘息烦满、止渴。屑如麻豆服之,久服身轻长年,润心肺,助声喉,滋毛发,滋养五脏,止烦燥,安魂魄。这里的玉石主要是指软玉,也就是名贵的和田玉。根据现代科学证实:无论是直接服用还是入药服用,玉的药用价值都不是很高,但玉石中所含的如铁、锌、硒、铜、铬、钴、镍和锰等微量元素则有一定的强身健体的功效。这可能也就是古人认为玉能够治病强身的原因吧。道教中人将玉视为天地精华,因此在求仙之术中大量运用玉。道教的求仙之术除了传道授业,最常见的方法就是炼丹。炼丹源于人们对身体不死的愿望,古人幻想将肉体转化为金银山石一样的金刚不坏之身,于是不断以金属、山石等物质提取试炼,这就是道教金丹派“金丹黄白术”的雏形。在道教炼丹的原料中我们不难发现玉,虽然在《抱朴子-仙药》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知道玉并不是最名贵的炼丹原料,但它以不可或缺的姿态出现,以玉液或玉粉的形式存在,寄托着人们长生不死,羽化成仙的最高愿望。到了唐代的时候,道教炼丹、食玉风潮达到了一个高峰。据《石药尔雅》记载,唐代道教用于炼丹的药物名目繁多,多达一百五十种以上,其中以玉为原料所制成的丹药有:太一玉粉丹、太乙玉液丹、华阳玉液丹、太一小玉粉丹、太一八景四蕊游玉珠生神丹、玉石丹等。可见用玉炼丹形式之多,玉粉、玉液、玉珠、玉石,多种形态的玉作为炼丹成仙的原料出现,让我们更加确定了玉在道教修行中的地位,以及古人对于玉的一种近乎迷信的崇敬。魏晋时期食玉的范围由最初的道家中人逐渐普及到王孙贵族中间,这主要与当时动荡的社会局势有关。人们在不安的社会局势中寻求安定,在生死不由己的恐惧中渴望长生不老,肉身不死。现实让人们认识到死亡的恐惧,而道教的修仙之术此刻就像是人们的救命稻草一般,人们宁愿相信可以通过服食但要带自己超脱生死。玉与宗教形象提到“宗教”,我们首先想到的是观音、佛等神仙,在袅袅的香火中供奉的佛祖神态泰然自若,目光不怒自威,俯瞰尘世,普渡众生。这些深入人心的宗教形象被供奉在高高的庙宇中供世人瞻仰膜拜,为人们消减孽障病痛,不仅如此,人们还希望这些宗教形象可以时时贴身伴随着自己,以驱除一切邪魅厄运,逢凶化吉,保佑平安。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朋友都会随身佩戴有宗教形象的吊坠、牌子等,而这些饰品皆有一个共同特点——大部分为玉质。为何大众都选择玉质的宗教形象佩戴呢?皆因这两者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前面我们提到过玉与宗教祭祀、与食玉文化存在着紧密联系,玉在宗教中可以说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如此一来玉与宗教形象联系在一起就不难理解了。古人将玉赋予“玉德”之说,认为玉本身具备一定的“德”,宗教中的仙、佛自然也具备完美的人格及道德,以具备“玉德”的玉石来雕刻成各种宗教形象无疑正好符合了众神仙的形象,也寄托了人们对于神仙道德的向往及崇敬。

玉观音玉石温润纯净的特性很容易让我们联想起一身素白装束的观音菩萨,或坐于莲花宝座之上,或立于彩云之上,永远带着慈悲的穿透世人罪恶的目光。我们常见的观音菩萨造型为手持一玉净瓶,瓶内插杨柳枝,看似精致秀气的玉净瓶内实则装着能够让万物复苏,起死回生的圣水,也装着让一切妖魔鬼怪闻风丧胆的天罗地网。观音手中的玉净瓶是观音法力的体现,是一种权威的象征,可见在人们心目中观音是爱玉的,是通过玉来施法,是用过玉与尘世取得沟通。

佛而开怀的弥勒佛也常常成为玉饰的主题。这些弥勒佛的造型有半身的,有全身的,有站立的,有半卧的,他们的共同点都是挂着一脸憨态可掬的笑容,眉眼都笑弯成了月牙,嘴角自然上翘,令人也不禁想要和他们一起开怀大笑。弥勒佛的寓意自然是祈祷笑口常开,幸福安康,健康长寿的,因此弥勒佛最适合于送给长辈。玉质的弥勒佛色泽通透明快,用于雕刻心胸开阔的弥勒佛再合适不过。

罗汉也有人喜欢用玉雕刻罗汉。罗汉者皆身心六根清净,无明烦恼已断(杀贼)。已了脱生死,证入涅盘(无生)。堪受诸人天尊敬供养(应供)。于寿命未尽前,仍住世间梵行少欲,戒德清净,随缘教化度众。与观音、佛相比,罗汉这种宗教形象更具“人性”,也因此造型各异,千奇百怪,看着佛祖身边的罗汉,就像看到人生百态。同时罗汉也有趋吉避凶的寓意,能够挡灾挡煞,降妖伏魔。在古代,玉本身就有驱邪定魂的作用,将玉与罗汉结合,玉将罗汉的威严体现的淋漓尽致。人们总是将玉与佛像这类宗教形象联系在一起在于人们认为这些玉饰能够助人修行、养生,可使心神清明宁静,护佑平安。同时宗教形象的玉饰还可以帮助人们的身心与自然融合,使人们更快达到静心之境。人们佩戴宗教形象玉饰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有人单纯为了祈求福祉,有人则是为了平息心中杂念。我们知道,佛教中有三大戒律:戒贪、戒嗔、戒痴。贪、嗔、痴分别指人们的贪欲、愤怒及执念,这三种情感像是人们内心深藏的三把利剑,每个人都有,若不小心触动到这三种感情,则可能造成永远无法挽回的错误。所以这三种感情是佛教所认为的人们最需要戒掉的“罪”,也是最可怕的“罪”。而佩戴宗教形象的玉饰则可以时时提醒我们要戒贪、戒嗔、戒痴,因我们与生俱来的贪、嗔、痴会导致心灵滋生多种罪恶,想要将这些恶念斩断,就需要有人能时时提点我们打消恶念,清净修身。宗教形象的玉饰是再好不过的“护身符”、“护心镜”,无论是玉石通透的颜色,细腻的质地,还是庄重威严的神佛造型,都能够让人抛却杂念,身心受洗。都说“男戴观音女戴佛”,这实际上是民间的一种祈愿,一种民间的风俗。“男戴观音”主要是因为古时候经商、赶考、外出的都是男子,常年出门在外,并且男子往往性格较为暴躁,而汉传佛教的观音菩萨都是女身,是慈悲柔和的象征,因此“男戴观音”是希望男子能够柔和。在我国的一些地方还有一种说法,说“观音” 与“官印”谐音,希望男孩子长大后可以当上大官。“女戴佛”的“佛”指的并不是佛陀释迦牟尼,而是弥勒菩萨,并且是大肚弥勒菩萨的造型像。因为古人认为女人比较小心眼,而大肚弥勒菩萨的造型像是笑脸大肚,寓意快乐有度量,因此“女戴佛”则是希望女人能够多一些平心静气,豁达心胸。也有人认为“佛”是福气,希望女孩子长大后,可以找个好人家嫁了,一辈子都很有福气。玉与宗教神话西方世界有唯美浪漫的神话故事,咱们东方同样有神秘斑斓的神话传说。说起我国的神话传说,就不得不提到在我国非常盛行的佛、道二教,佛教于唐朝自印度传入中国,而道教则是汉代时期土生土长于我国的宗教。两种宗教信仰不同、主张不同,但这并没有影响玉与它们之间的联系,因为两种宗教之下都产生了许许多多神话传说,这些神话传说为本已深奥莫测的宗教更增添了神秘的一笔。而玉与宗教神话所结下的不解之缘要从人们对玉的崇拜说起。前面我们说过,新石器时代巫用玉来祭祀,因此人们在远古时代就已经对玉产生了崇拜,后因玉在人们心中有通灵辟邪之用,因此将玉与宗教神仙、神话结合制作成精美的玉器,使玉器在具备了极高的收藏、观赏价值外,更具备了人们对玉最原始的需求——纳福驱邪。与宗教神话传说相关的题材的玉雕非常常见,且多以摆件为主,挂件、把件因材料的局限性不能够完整呈现宗教传说的故事性及神韵,而摆件、山子则可以最大限度地呈现出亦真亦幻的飘渺仙境,以及神仙的仙风道骨。童子拜观音

童子拜观音是非常常见的玉雕题材,观音菩萨的形象出自佛教,观音菩萨又作观世音菩萨、观自在菩萨、光世音菩萨等。观音相貌端庄慈祥,经常手持净瓶杨柳,具有无量的智慧和神通,大慈大悲,普救人间疾苦。当人们遇到灾难时,只要念其名号,便前往救度。童子拜观音的传说讲述的是在很早以前,南海观音赴罢王母娘娘的蟠桃会回南海,途经黄山时在山坡桐树边捡到一弃婴,于是观音幻化做老婆婆留在人间照顾弃婴,并为孩子取名“桐仔”。“桐仔”八岁时南海观音不得不回到仙界,因此要离“桐仔”而去。“桐仔”不舍,扯住南海观音跪地叩拜。南海观音心生不舍,于是带着“桐仔”一起回到了仙界。此后,人们就取传说中“桐仔”的谐音“童子”为该传说定名。八仙过海

道教传说中有八仙,他们分别是铁拐李、钟离权、吕洞宾、张果老、曹国舅、韩湘子、蓝采和、何仙姑。在道教关于八仙的故事中“八仙过海”是最为人们所熟知的,因八位神仙形态各不相同,组合在一起极富观赏性和趣味性,也能够展示出玉雕师的高超技术,因此八仙过海作为玉雕的传统题材始终被玉雕师傅们所钟爱。在传说中,八仙各有不同的法器,且各有妙用。相传白云仙在蓬莱仙岛牡丹盛开时,邀请八仙及五圣共襄盛举,回程时铁拐李(或吕洞宾)建议不搭船而各自想办法,于是铁拐李抛下自己另一项法器铁拐(或说葫芦),汉钟离扔了芭蕉扇,张国老放下坐骑“纸驴”,其他神仙也各掷法器下水,横渡东海。由于八仙的举动惊动龙宫,东海龙王率领虾兵蟹将前往理论,不料发生冲突,蓝采和被带回龙宫(亦说法器被抢)。之后八仙大开杀戒,怒斩龙子,而东海龙王则与北海、南海及西海龙王合作,一时之间惊涛骇浪。此时曹国舅拿出玉板开路,将巨浪逼往两旁,顺利渡海。最后由南海观音菩萨(或说如来佛)出面调停,要求东海龙王释放蓝采和之后,双方才停战。八仙过海的玉雕讲求对八位神仙神态、表情、服饰细节的把握要精准,且不重复,并在有限的玉料中体现出八仙乘风破浪,各显神通的灵动形象,对于玉雕师的雕刻技术要求甚高。嫦娥奔月

嫦娥奔月的故事想必大家都非常熟悉了,虽然版本多样,但大体意思都是讲述了嫦娥偷食丈夫的长生不死药,因此身轻飞天,飞到了月亮上。虽然很多人都认为嫦娥奔月是中国民间传说,但故事中隐含的炼丹、服食丹药、羽化成仙等情节都与道教的炼丹术不谋而合。以玉石雕刻嫦娥奔月可以体现出嫦娥服食丹药后轻盈的体态,及月宫清冷飘渺的环境,为原本美丽玄幻的传说更添几分色彩。天女散花

天女散花源于佛经中的一则故事,故事说有一天如来佛在西天莲花宝座讲经解法,忽见瑞云东来,遥知得意弟子维摩洁患病。于是,派众弟子前去问候,断定维摩洁要借机宣经释典,便派天女前去检验弟子们的学习情况。天女手提花篮,飘逸而行,来到尘世间低头下望,见维摩洁果然正与众人讲学。随即将满篮鲜花散去,弟子舍利弗满身沾花。众人诧异万分,天女曰:“结习未尽,固花着身;结习尽者,花不着身。”舍利弗自知道行不行,便愈发努力学习。此题材的玉雕需表现出天女婀娜灵动的身姿,更需表现出繁华纷落的优美景致,对于玉雕师的技术要求非常高,常常需要多种雕刻技法同时使用。老子出关

而被视为道教创始人的老子自然也是宗教神话玉雕中的常见题材。“老子出关”、“庄周梦蝶”等都是常见的围绕老子展开的玉雕题材。“老子出关”玉雕表现的是老子出关著《道德经》。传说,当年函谷关总兵尹喜见到紫气东来,老子骑青牛而至,便拜老子为师,辞官随老子沿秦岭终南山神仙路西行,昼行夜宿,不几日来到将军山下,只见此处祥云缭绕,四季如春,溪流纵横,鱼翔浅底,百鸟争鸣,龙飞凤舞,牡丹竞放,泉水叮咚,真乃世外桃源,老子抬头望时,只见一巨石十分奇异,如有人形,豹头环眼,铁面虬鬓,一手执剑,一手执扇,五蝠飞舞,正气浩然,不尽叹到:“道可道,非常道,宇宙造物,天地之始,万物之母,欲观其妙,常有也,钟馗赐福镇宅,中榜得魁,真神也……。”洋洋洒洒五千言,由尹喜记录,世谓之《道德经》是也。总而言之,玉与宗教有着不解之缘,玉与宗教本身都具备浓厚的神秘色彩,令人心向往之。

(0)

相关推荐

  • 古玉的真假,你知道如何辨别吗?

    古玉在千年的地热地湿中发生深入肌体的沁变,外表更加温润,很多人喜欢用直白的方式解读就是玉熟了.生玉如生萝卜白脆,古玉如熟萝卜糯暗. 受沁但没有钙化的玉器,用灯光打过,都是通透的.沁色部分斑驳,变化丰富 ...

  • 玉石的含义

    玉石对华夏文明影响是悠久而巨大的,可以说玉石文化贯穿了整个中华文明的历史.早在旧石器时代后期,古人就开始使用玉石砍圻工具(发现于迄今大约近万年的辽宁海城小孤山洞中)了,这件玉器工具不同于普通石器,是真 ...

  • 国医小镇丨医史漫谈系列——周汉晋名医之华佗

    [华佗简介] 华佗,字元化,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据考证,他约生于汉永嘉元年(公元145年),卒于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三国著名医学家.少时曾在外游学,钻研医术而不求仕途,行医足迹遍及安徽 ...

  • 王恒卿:联痴阿三系列故事之五·阿三漫谈性感风

    阿三漫谈性感风 王恒卿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国门的洞开,让外国的苍蝇乘虚而入,中国女性的性感之门更是完全敞开.正是 大门开到纵深处: 衣服穿成最短时. 如今的女人们为了表现更多性感,以便惹得男 ...

  • 漫谈五味子在经方中的应用(下)——经方临床运用系列二

    在本文的上篇,主要是提及了五味子的功效及在经方中的运用,下篇主要探讨五味子在经方中的用量﹑配伍﹑临床使用五味子的注意事项等. 经方的不传之秘在于剂量,正确把握经方的临床用量是治疗疾病的关键.沧海桑田, ...

  • 《红楼梦》人物系列漫谈

    贾宝玉之三 贾宝玉是<红楼梦>这部小说的绝对主角,弄清楚这位主角的所有特性,对于指导我们当今社会的工作,生活也有巨大的警示意义! 前面我们分析过,贾宝玉虽然和众多女生关系亲密,友爱有加,但 ...

  • 安杰视点 | 分拆上市漫谈系列文章之(一):分拆上市概述

    中国证监会在推出科创板试点注册制时,明确提到允许达到一定规模的A股公司分拆其业务独立.符合条件的子公司到科创板上市,这可谓是A股市场的重磅消息,一出即引起市场众多关注.5月8日,金山软件分拆的境内子公 ...

  • 安杰视点 | 分拆上市漫谈系列文章之(三):境外上市公司分拆附属企业在境内上市

    一.境外上市公司分拆下属企业境内上市概况 境内并未禁止境外上市公司分拆所属企业到境内上市,并且原则性规定了境外上市公司分拆上市受当地监管机构的监管.实践中,境外上市企业分拆所属企业到境内上市已有不少成 ...

  • 业余乒乓系列:漫谈乒乓球基本功

    2021年/第98篇原创 作者:杨 磊 普通球友也好,专业选手也罢,能不能打好乒乓球,有时候真是'碰运气'! 为什么这么武断地说? 涉及到今天的话题---基本功.单提一点,一个人要想打好乒乓球必须有不 ...

  • 漫谈梁羽生萍踪天山系列多次出场的主角们(1)《还剑》《萍踪》

    前:本系列文章主要覆盖内容为萍踪系列及天山系列. 与金古相比,老梁作品有一大特色就是作品之间的关联性极强,这就经常会导致读者分析角色时常常因为只分析某一本书而人设不完整,而完整的人设正常来说应当具备起 ...

  • 漫谈“摸劲”系列之站桩的摸劲

    我们将分别从站桩.试力.摩擦步来探讨一下武术的"摸劲",希望行家指教. 摸劲,顾名思义是指练拳者站桩单练时,首先要建立对敌意识,建立自己跟假想敌有各种力的接触,然后控制而胜之. 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