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腿杀手”——下肢静脉曲张
本文转自公众号:深圳罗湖区人民医院
专家简介:黄智勇,深圳市罗湖区人民医院血管外科主任,副主任医师。在周围血管疾病诊治方面具有丰富经验,可行胸腹主动脉瘤的腔内隔绝术、人工血管置换术;动脉瘤及动脉闭塞病(内脏动脉、锁骨下动脉狭窄、颈动脉狭窄、肾动脉狭窄)的开放手术及微创介入治疗,动脉置管溶栓、取栓治疗,静脉血栓性疾病的外科手术微创治疗,下腔静脉滤器的植入取出,血管瘤及血管畸形的微创治疗,透析病人自体动静脉瘘的建立及使用维护。
下肢静脉曲张被誉为“美腿杀手”,目前已成为常见病、多发病患有下肢静脉曲张者小腿会出现明显蜿蜒迂曲的浅静脉,严重影响身心健康和日常生活。其实,静脉曲张是可以提早预防的……
什么是静脉曲张?
静脉曲张是指静脉呈蓝色、膨胀且扭曲成团,其形成原因包括静脉高压、静脉管壁薄弱、原本防止血液倒流的单向瓣膜功能丧失等。
静脉曲张的原因
主要是先天或后天的因素导致静脉壁和内部的瓣膜薄弱。而这些瓣膜大有用途,它是阻止血液逆流的。当它薄弱时,下肢浅表的血液不能很好地回到心脏,血液在下肢蓄积,静脉内压力过高就会导致功能不全,产生扩张。
静脉瓣膜正常工作时的情况
静脉瓣膜关闭不全,静脉内血液倒流瘀滞。当这些瓣膜不再发挥作用时,静脉内的血液会淤积,继而使静脉壁扩张。
静脉曲张的表现
当人们出现了静脉曲张后,不但会在皮肤的表面看到像蚯蚓一般弯弯曲曲的静脉,非常难看,而且患者还常常会感觉到腿困、胀、痛,严重的还会出现皮肤颜色变化、皮肤破溃即所谓的“老烂腿”情况出现,甚至需截肢。
静脉曲张的易发人群
长时间站立、坐着工作的人都容易发生静脉曲张。
静脉曲张危险吗?
静脉曲张虽然不那么可怕,但也要注意疾病控制。一般情况下,无症状的患者暂时不需要手术治疗,但建议穿医用静脉曲张弹力袜,帮助促进静脉血液回流,减轻肿胀。临床认为,不干预的静脉曲张,多年后可能会出现皮肤溃疡、感染、出血、色素沉着,下肢肿胀;长期静脉曲张可能会增加产生下肢静脉血栓的风险。
静脉曲张的治疗
影响美观的同时,静脉曲张也会导致其他并发症。如果出现以下与静脉曲张相关的问题,要考虑治疗:
☑ 腿部沉重感或不适
☑ 足部或腿部肿胀
☑ 腿部灼烧感或搏动感
☑ 曲张的静脉周围有皮肤瘙痒或颜色改变
☑ 出血
☑ 当下或既往有血栓形成
☑ 有溃疡或伴剧烈疼痛,且难以愈合
保守的治疗方法
这些非侵入性的治疗方法包括穿弹力袜,抬高患肢,如有超重或肥胖的情况则需要减重, 并定期锻炼。
药物是静脉曲张辅助治疗措施,可以明显缓解静脉淤血引起的症状,一定程度上预防并发症,对于已有并发症的病人(如肿胀、色素、皮炎、血栓性静脉炎和溃疡),药物治疗是十分重要的措施之一。
如果在尝试这些保守治疗后仍有静脉曲张的问题,那么接下来就需要找到更合适的治疗方法。
微创的方法
静脉消融,微创静脉切除术,泡沫硬化治疗均属于静脉曲张的微创治疗方法。
以下是相关过程中的一些细节:
静脉消融
将一根细管或导管插入曲张的静脉中。利用超声引导,一旦导管的尖端处于合适的位置,由激光纤维或射频波制成的热会施加到静脉内部。其结果是静脉会闭合并最终消失。
微创静脉切除术
这也被称为非卧床静脉切除术。首先在静脉周围的皮肤开个小口,然后由切口处插入一个专门的仪器,并最终插入到受累静脉中,受累静脉随后被切除。该方法常伴随静脉消融,作为整个治疗计划的一部分。
硬化剂注射治疗
是微创治疗方法之一。将泡沫化的硬化剂直接注射入曲张的静脉腔内,通过化学作用使曲张的静脉管腔闭塞并最终形成纤维条索。
微创治疗方法的优势
☑ 治疗有效
☑ 内镜下静脉消融术有效率达91%-100%
☑ 无须住院或住院时间短
☑ 不需要外科缝合
☑ 通常, 仅需局部麻醉即可
微创治疗的不足之处
☑ 有的静脉曲张可能无法通过微创手术治疗
☑ 可能需要额外的治疗
☑ 一些常见的副作用包括:出血,感染,静脉炎症
☑ 血栓是静脉腔内治疗的一种很少见的并发症
外科手术治疗——静脉剥脱和结扎术
长期以来,它一直作为一种治疗的选择并被不断的改进完善,血管外科医生在静脉曲张手术中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麻醉专家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决定麻醉方式。医生会在腹股沟和小腿血管的周围做小切口,找到曲张的静脉后结扎,然后剥除表浅的静脉。
外科手术的优势
☑ 被视为是安全且有效的治疗方式
☑ 一般效果确实而持久
外科手术的不足
☑ 选择麻醉的问题
☑ 恢复时间稍长
☑ 较微创手术而言,有较明显的不适感
☑ 仍有一定的五年复发率
☑ 约5%的患者在手术后有深静脉血栓形成,围手术期可采用预防措施,如早期下床活动、应用抗凝剂等
关于静脉曲张治疗方法的选择,医患之间需要进行充分的沟通。
一般而言,静脉曲张在较早期尚未出现较严重的并发症时,如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治疗效果是满意的。
静脉曲张的预防
饮食注意六“要”
1.多摄入新鲜果蔬。
2.要多吃含蛋白质丰富的食物。
3.要适量摄入富含维生素 E 的食物。
4.要吃含纤维素的食物。
5.要适当控制体重。
6.要忌油腻、辛辣、刺激性等食物,忌饮酒、抽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