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画的横断科学

江宜桥

【甲骨金石笔线功,西东汉隶变无穷,魏晋唐楷铸间架,羲庭旭素心意行。】

沿着中国书画的横断面纵深探去,就像剖开地壳看到地核断面一样,书与画两条清晰的脉络引起了我的遐思。且不谈中国书法史上书体的明变过程和原因,也不谈中国画千百年来的各家流派,只从中国书画横断层上拉出一缕光彩添加而上。

书法就技法、笔法而言,我对书法大家孙晓雲女士的“古人书法用转笔,以势取形,今人不转笔,以目取形”有强烈的同感。古人用纸小,手指上功夫极为灵活,今人只注重用腕,而忽略了指上功夫,更无法协调指、腕、肘的有机结合。古代书法笔法单传,加上通信交通不便,先人们独特的优秀传统难以流传。从汉章帝转笔笔法开始,到晋代王羲之左手握手卷,右手悬空执笔书《兰亭序》,中国书法史上出现了第一高峰。而隋唐孙过庭《书谱》、怀素《自叙帖》等,形成中国书法史上第二高峰。两座高峰闪耀着中国书法用笔取势的精华。

清朝康熙、乾隆酷爱书法,用笔遒劲,但宫庭森严,书法格局难以突破,忽略或遗失了中国书法本意的笔法。

清初至今虽书法人才辈出,变异创新者比比皆是,但作品达到中国书法史第二高峰水平的廖廖无几。可以说,中国书法史至今未达到第三高峰,笔法上误了几代人。

中国画往事越千载,有多少画家入传统出传统,起承转合,创下了“见笔现墨写青山”的崇高境界,意境、情趣、神韵、结体、笔法尽在其中。沿中国书画横断层看去,书画本同源,但是书法与中国画的内在有机结合,却几乎难以找到。自唐代王维画中题诗,到清代郑板桥书法与画竹的有机结合,书法一直处在中国画的辅助、补白、平衡地位,没有人把中国书法做向导,用中国画烘托韵律,创下真正书画共舞的风格。

无论是中国书法还是中国画,虽有音乐韵律的体现,然局限之大也。在中国书画中,音乐的审美占有重要地位。如果一幅作品没有音乐韵律,无论如何也不会有生命。因此,音乐家兼画家的灵感比常人略胜一筹。诸多的书画家要借一点酒微醉,从内心深处找出音乐的韵味,将捕捉的灵感再现于笔端。历史上,中国书画以文人画为主,加上中国的音乐国情,音乐韵律似乎在中国书画的横断层上力度不足。如果以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或以新三论耗散结构理论、协同论、突变论这样的横断科学来分析中国书画,那么音乐美学的研究与吸收,将是中国书画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

中国音乐有琴、筝、箫;中国书法有“屋漏痕,锥画沙,鹰击长空”;中国画有皴法、描法、墨法等。研究横断科学强调中西结合,不能一味把西画色彩溶入中国画中,而忽略了更高层次的韵律一面。要把音乐审美揉进古老传统,发展延伸传统,而不是简单的扬弃!

当你细细品味中国书画时就会发现,新的时代即将到来,中国书画无不融入了世界音乐巨匠的呐喊,仿佛长江、黄河全都揉进了中国书画的青山绿水之中,这是书画界的先人们所没有的。

中国书法转笔取势,中国书与画的位置互换、平衡交叉,中国民族音乐、世界交响乐的无限神韵,这三大要素将成为未来书画艺术家毕生追求的仙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