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黄皮——儿时的回忆 2024-08-05 09:41:38 养胃五点“少点慢点淡点软点暖点”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与世君等同学在五经富母湖村的联南学校读书。那个年代的学生是人穷力气大,思想纯朴,物质匮乏。从曲潭村到学校大约一公里半,西山下村稍远,约需多走一公里。从家里来到学校都是骑着“11”形的自行车(即走路的诙谐说法,双脚踏步,叫乘十一路车)。联南大队广播站边,周围有几家小卖部、几摊猪肉档和几摊青菜挡,类似一个小集市。那年夏季,有一天下午四点多放学回家,世君、自纯、曾想、繁就、志军等几位同学一齐回家,在母湖村往塘背村的石巷尽处过一个门楼,右边有一排房子,挨着房子的后墙有间猪寮 ,带一个长方形两平方米左右开放式的茅坑,那是当年农村人用于接猪粪积肥的。茅坑边上有棵黄皮树,黄皮熟里透黄,饱满的形态直惹每个少年的口水。虽说当年潮汕地区的农村也是'龙眼荫后檐,桃李罗堂前”的一派风景,比起当下社会物质生活丰富的年代,也是十万八千里的差距。 (这是门楼,上面已没瓦了,从里往外走出门,右边的猪寮已没了) (老黄皮树)这是棵老黄皮树,树枝比较脆弱,有些许枯枝,树身有苔藓和藤蔓,攀爬困难且危险,加上果实分散,采摘起来着实不易。果实较集中分布的下面正是开放式的茅坑(也许因为茅坑上面采摘难度大的缘故之所以保留着的吧),稍不小心,黄皮没摘到,人反而会栽倒茅坑里。 (旧时开放式的茅厕大概像这一个猪栏放到同地面齐平(地面高度正负零)差不多)三人观察商量了片刻,觉得应该一个人用竹杈子杈,一个人拿东西接,否则杈下的黄皮会落入满是猪粪的茅坑里,既浪费果实也耗费大家辛苦的劳作和气力。而曾想从同学家里拿来了竹杈子,站在茅坑边,小心翼翼地把黄皮杈下来,世君刚好戴顶大笠麻,反过来当篮子站在茅坑边接黄皮,以免黄皮从竹杈子上滑落,直掉往茅坑里,我拉住世君的另一只手,类似拔河比赛使劲出力的情形。繁就、志军稍后才到。几经周折,三个人总共折了四五串黄皮。正在喜形于色之中,繁就、志军'嗖'地一声从笠麻中抢走三串黄皮,看着辛勤劳动化为乌有,三人奋力追赶,追呀追呀,追到母湖村与塘背村约莫交界处有一石桥的地方,终于捉住了他们俩,他们也都乖乖交出了黄皮。 (石桥)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伊始,大部分人也是从有稀饭吃向吃干饭的过渡阶段,水果是稀有食物,饿怕了,年少气盛的我们对水果是何等的渴求。一路上,大家嘻嘻哈哈,边吃边谈,一直吃到曲潭溪边才吃完。几十年过去了,回想当年的趣事,嫣然一笑,叹光阴荏苒,一去不复返...... 如今,世君已移居广州,我已客居深圳,曾想也移居香港几十年,繁就、志军在乡镇经商。同学们偶尔见面聊天,机会是多么的难得,心情是多么的惬意……今年四月二十二日,大家互相见面,共叙几十年分别的友情……;展现一代五经富人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的时代精神,向更高的境界迈进…… (摘黄弹5发小,从右往左依次是:曾自纯、曾世君、曾想、曾志军、曾繁就)《忆童趣》童采黄皮上心间,乡趣一过许多年。少壮逐梦上云霄,至今亦忆戏田边!2017.4.22日曾自纯、曾繁干撰稿曾培杰老师整理 慎风寒 节饮食 惜精神 戒嗔怒 ——保身四要 赞 (0) 相关推荐 亚坤夜读丨情怀(有声) 稿源:掌上长沙 2021-06-19 21:30 您的浏览器不支持 audio 标签. ......(节选) 几年前,宁乡遭遇多年罕见的洪涝灾害.一天早上5点多,周尚文接到村主任的电话,便急忙丢下赶工 ... 诵读:【诗歌】又见麦黄 点击"草庐书屋"免费订阅 又见麦黄 原创/王凌琴 [其一]生产队麦黄 算黃算割 算黄算割.... 清脆的鸟鸣 划破夏曰的凌晨 在淡紫的晨曦里如洗般透亮 一轮红曰 推开平原上层层麦浪 ... 玉米喇叭口期水多肥大容易长杈,那么玉米杈子到底需不需掰掉呢? 有些农业种植管理上的问题,即使农技小背篓需要经常给大家介绍多次,比如说最近又有农民朋友问题的:地里的玉米有些在根基部长出了杈子,这些玉米杈子到底需不需要掰掉?玉米掰杈子和玉米不掰杈子会不会影响长势和产 ... 杈子 农具琐记之十二 杈子 原先一律是木杈子. 木杈子也分两种,一种是天然长成的木杈,三个木杈距离差不离,砍下之后在水里沤沤,记忆中我们家没有这样的杈子,虽然我们家院子里树木很多,但是,长成这样的 ... 乡土散文:合垛 过去,繁忙的麦收结束.夏种也完成得差不多时,生产队里还有一项"尾巴活",叫作合垛. 所谓合垛,就是小麦刚打轧不久,但还没来得及往家拉的零散麦秸堆儿,拉回村内垛成一个大垛,用作牲畜的 ... 《渔舟唱晚》亿万人耳熟能详的音乐,30年不变的情怀,儿时的回忆 《渔舟唱晚》亿万人耳熟能详的音乐,30年不变的情怀,儿时的回忆 老版《西游记》儿时的回忆,这三个女主角美成经典,第一个堪称最早国民神仙姐姐 今天应该很多人被一个新闻给刷屏了. 86版<西游记>导演杨洁女士于4月15日因病去世,享年88岁. 小编想说:杨奶奶一路走好,谢谢您给我们带来了这么经典的作品. <西游记>,这 ... 今天做道小时候家里常备的下饭小菜,吃上一口都是儿时的回忆! 今天做道小时候家里常备的下饭小菜,吃上一口都是儿时的回忆! 今天看到这一副对联,勾起了儿时的回忆, 今天看到这一副对联,勾起了儿时的回忆,记得小时候我家堂屋也挂了一副这样的对联(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我们这里家里过生拜寿都会送那种卷轴对联,挂堂屋的,和春联有区别,上面有题跋,会说什么事情送给谁,后来九十年 ... 今天看到这一副对联,勾起了儿时的回忆,记... 今天看到这一副对联,勾起了儿时的回忆,记得小时候我家堂屋也挂了一副这样的对联(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我们这里家里过生拜寿都会送那种卷轴对联,挂堂屋的,和春联有区别,上面有题跋,会说什么事情送给谁,后来九十年 ... 儿时的回忆:小时候在农村我们都玩这些,怀念一下 [儿时的回忆] 往上翻三辈,90%的人都是农村出生,小时候在农村长大,父母都是农民,每天种地不闲,每天都把自己在地里的劳动安排的满满的!播种.施肥.除草.收庄稼!作为小孩子是最最最最幸福的了,可以无忧 ... 文学原创•《儿时的回忆》作者 李 军 儿时的回忆 作者 李军 小时候我们那里有几样东西特别多,时至今日我也没想明白,那时我们村儿的那些人怎么那么笨,不捉来一些来改善改善生活,要知道我们小时候那会儿可是经常两三个月吃不上一回肉的呀.你问为啥 ... 花鼓戏《蔡坤山犁田》儿时的回忆 .................................................................................................... ... 文学原创•《儿时的回忆二:探墓》(上)作者 李 军 小时候的回忆二:探墓 作者 李 军 (上) 93年那年我13岁,那时正值南下外出打工的高峰期,我们村儿的年轻人也不例外都一窝蜂的跑了出去,村子里留下的都是一些老人和我们这些小娃子了.听说隔壁村儿有个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