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天凉月色,一笛酒人心 | 诗词赏析

今天读一首袁枚的诗。

袁枚上次火遍全网,

还是因为那首叫《苔》的小诗: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很短,很淡,可却轻易地戳到人的心窝里。

因为这首诗,很多人开始粉他,

从《所见》、《马嵬》,

读到《鸡》、《十二月十五夜》,

后来意外地发现,他还是一个美食家,

脑洞时常大开,灵魂极其有趣,

放到今天,妥妥一个高格调网红。

生活中的袁枚,

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常人,

跟我们一样,秋天的某个夜晚,

会突然想起一个人,

然后向他直奔而去。

来看这首访友诗——

夜过借园见主人坐月下吹笛

秋夜访秋士,先闻水上音。

半天凉月色,一笛酒人心。

响遏碧云近,香传红藕深。

相逢清露下,流影湿衣襟。

——清·袁枚

解析

袁枚少有才名,科考之路较为顺利,前期的宦途也比较平坦,忽因某个小失误,被外调各地做官,其间颇有政绩,可几经辗转,他心生倦意,于是有了归隐的想法。父亲去世后,袁枚索性辞了官职,在金陵购置了一私家园林,取名“随园”。(有人说这个随园可是曹雪芹祖父的私家园林,红楼梦大观园的原型)

闲居随园,袁枚玩得不亦乐乎,会佳人,访旧友,读书,写诗,漫游。七年之后,他的好友李方膺也来到了金陵。李方膺为“扬州八怪”之一,早年在山东、河南做官,为人刚正不阿,是一位廉洁爱民的好官,后因奸邪诬告而被黜免,罢官后寓居金陵项氏借园,便自号“借园主人”。

借园主人遭谗毁而闲居,心境自然与袁枚不同,忧郁苦闷是在所难免的。袁枚记挂得紧,有事没事就往借园跑,这回他听到了主人的笛声,神思飘荡了好一阵子,于是便有了这首《夜过借园见主人坐月下吹笛》。

笛声是全诗的重点,故作者用了三联来加以描绘。

首联破题,“秋士”即借园主人,“水上音”即笛声。称李晴江为“秋士”,饱含感伤和同情。文学中,“秋士”常与“春女”一并出现,称“春女思,秋士悲”,古代男子最大的悲哀,莫过于“不遇”二字,迟暮之年仍不得志,是为“秋士”。既如此,那秋士的笛声给人的感觉应当也是愁苦幽怨的。

“半天凉月色,一笛酒人心”,这两句一读便知,主人心情不佳。他喝了点酒,独坐在月下吹笛,笛声飞越水面,穿透月光,染上夜的悄怆,沾着水的凄凉,在人的心头游荡。这里,作者仿佛进入了一个由“月”和“曲”构成的意境,月是可见的“境”,曲则是无形的“意”。这个境地又如同一个幻境,让人沉醉迷离,伤感无限。

回过神来,作者试图将笛声从主人的心境中剥离出来,便有了“响遏碧云近,香传红藕深”二句。上句是描写音乐的常规做法,也即“响遏行云”的诗意说法。下句比较新奇,言笛声传入红藕深处,仿佛也沾染了荷花的清香。由听觉唤动嗅觉,应是通感手法的运用。

最后一联才是“见主人”。一曲终了,作者和好友相会于“清露”之下,任清冷的月光打湿了衣襟。“清露”更增一层凉意,“流影”(月光)则添一丝清愁,我们不禁想象,打湿“衣襟”的当真是清露或月光吗,会不会有几滴相知相惜的泪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