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县的成汤庙,大家熟知的,一般指井店四道街接合部的成汤大庙,2006年5月25日“国保”。北关四圣宫奉祀的四圣之四即为尧、舜、禹之后的汤庙,今在村剧院一侧,旧庙迁址新建。近日,山雨偶然发现,固新镇昭义村委会所在的“庙院”原来也是一座不算小的“成汤庙”。该成汤庙建筑物,仅存大殿一座,土木石结构,气势雄宏,部件硕大,保存基本完好。巨碑两通(在殿廊左侧并立),小碑两通(进大门一座,大殿台基左前又一座),石碣一块(镶在大殿台基左前面,奇巧别致微小如书本贴墙而靠),另有一古石坊构件在大门外右侧,亦受保护。由此,山雨顺势思考:涉县的成汤信仰的实质是什么?换句话说,涉县有这么两、三座成汤庙,其初创的根由是什么?涉县人(井店人、北关人、昭义人)怎么供俸起了商代初创的汤王?人们的动机是什么?成汤(王)即商汤,是尧、舜、禹之后的又一个圣君。汤灭夏桀而建商朝,登基不久,即遇连续五年(有说七年)的大旱。汤帝亲自到桑林之社祈雨,表示愿意代民受过,甚至不惜以己身为牺牲,感动了上天,征服了民心。是为商代初创“龙头事件”,即著名的“桑林祷雨”。据说,公认的桑林之社在山西阳城,具体在阳城析城山。这里有这样的故事和传说:商朝建立不久,遭遇连年大旱,整整七年滴雨未下。人们生活艰难,叫苦连天,求助于神鬼无果,后巫吏卜卦,显示用人作祭品,老天才会下雨。汤王将人民生命置于第一位,献身求雨,他肃立柴堆上,巫师点火后烈焰腾空,这时一阵狂风吹来,霎时乌云密布,电闪雷鸣,大雨倾盆,泼灭了烟火,浇透了大地,人们把汤王从火堆上扶下来,唱着赞歌欢送地重返王宫。后人为感念成汤王此举,将成汤王敬为雨神。全国各地遂有很多用来祈雨的汤王庙。看岀来了,成汤信仰的实质是雨神信仰。弄了半天,成汤大庙是个求雨的地方!汤王后世成了“雨神”?!(比“龙王”管下雨要早!)山雨开个玩笑:人们遭雨淋,常说淋了个落“汤”鸡,原来,过去管下雨的就是“汤”王爷呀!难怪说落“汤”了!!!从山西阳城原发,流布和影响到我们涉县,至今我们涉县还动不动就提起,成汤大庙,井店国宝(保)!!!山雨想提示的是,我们涉县,不仅仅井店,固新昭义也有成汤大庙!而且,不仅仅井店成汤大庙,有识之士集募资金修过大堰,昭义村的成汤庙,早在同治年间也修过大堰。这一点是共同的。山雨的意思是,从来,某种信仰,往往是政府和民间双重推动,其维持,民间即香首、维首等是一支更为基本的力量!作为信仰载体,这个省保了,那个国保(宝)了,山雨认为,首先应是“神”保了,民保了!尽管民间的力量看似很微弱,不值一提,想起来,还是民间的力量值得特别强调,民间是自发的,没有功利之心,出于心底上的自愿!1.成汤:即成汤王,子姓名汤,原名履,又称武汤、成汤、商汤、天乙汤、成汤帝等,史称“汤有七名”。他是契的十四代孙,距今3600多年的公元前16世纪,他灭夏建立了商朝,在位13年,广施仁政,选贤任能,是位善、诚、仁、孝,爱民如子的明君。余忘(?)人之患而舌耕于此,一朞之久,无十功,几难自解矣!适有求为之序者,诘其自来,曰:我乡成汤庙,右滨山水患。香首等共倡率筑长堰以坚固之。功既竣,宜勒石焉。请以誌。予闻之而喜。夫自治虽疎,聊以塞责,亦可举以籍口曰:吾年来曾作过碑文也!一笑。
作者简介:张海旺,河北神威律师事务所执业律师,家事团队团队长,研究生学历(西南政法大学法学学士、法律硕士)。学术论文主要有《谢方樽人格论》。业余喜爱地方文化研究,精考据,善长联词赋,颇有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