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习读】四逆汤
【经方习读】四逆汤
《伤寒论》《金匮要略》
四逆汤方
甘草二两(炙) 干姜一两半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四逆汤治少阴病,阳虚寒化证。症见少阴病,脉沉。少阴病,脉沉者,指脉沉而微细,乃少阴心肾阳气大衰,阴寒极盛之象,治宜急救回温,方用四逆汤。
【原文】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1]也。(伤寒论:281)
注释:
[1]但欲寐:指患者精神萎靡不振,体疲乏力,呈似睡非睡的状态。
少阴包括心、肾两脏。心属火,主血脉与神明,为君主之官,是五脏六腑之大主;肾藏精主水,寓真阴真阳,为先天之本。邪入少阴,心肾阳气衰微,无力鼓动血行,则脉微;精亏血少,脉道不充,则脉细。《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阳气者,精则养神。” 但欲寐为阳气亏虚,不能养神,故见精神萎靡不振,神志恍惚,呈似睡非睡状。治宜急救回温,方用四逆汤。
【原文】少阴病,欲吐不吐[1],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2],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伤寒论:282)
注释:
[1]欲吐不吐:即欲吐而无物可吐。
[2]下焦虚有寒:指肾虚有寒。
【原文】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1],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此胸中实[2],不可下也,当吐之。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也,当温之,宜四逆汤。(伤寒论:324)
注释:
[1]温温欲吐:指自觉心中蕴结不适,恶心泛泛欲吐。温(yùn,音运),同愠。
[2]胸中实:指胸膈有痰浊阻塞的实证。
四逆汤治少阴病,膈上寒饮证。症见饮食入口即吐,心中愠愠欲吐,复不能吐,干呕。
本证乃少阴肾阳虚衰,不能温运气化,津液聚而为寒饮,上逆停于膈上。膈上寒饮,干呕者,不可用吐法,当温补脾肾,方用四逆汤。
若病初起,即见手足冷,脉象弦迟,并见饮食入口即吐,心中蕴结不适,泛泛欲吐,复不能吐者,是痰浊实邪阻遏胸中的实证。邪阻胸中,正气向上驱邪,故饮食入口则吐,不进食时,亦觉心中蕴结不适而上泛欲吐,但又因痰食阻遏不行,故复不能吐。胸中痰浊阻遏,阳气被郁,不得布达于四末,故手足寒;邪结阳郁,气血运行迟滞,故脉来弦迟。因痰浊宿食阻遏胸中,病位在上,有上越之势,治应根据“其高者,因而越之”,采用因势利导法,方用瓜蒂散催吐,禁用攻下。
【编者条文解析】
本条可以看成两部分。
一部分是“少阴病。。。此胸中实也,当吐之。”寒在胸中法不可下,而属实邪者,但用吐法,一吐阳气得通。吐法用瓜蒂散可也。
若是膈上有寒饮是由下焦虚寒,阻留寒饮于胸中,则用四逆汤温之可也。
这里为何不用理中汤而用四逆汤?因为此处的寒在下焦,而理中汤理中焦之寒也。除了寒饮和干呕,应该还有少阴病的其他症状,务必参阅之,慎辨之。
【原文】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1],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伤寒论:353)
注释:
[1]内拘急:指腹中拘急不舒或拘急疼痛。
四逆汤治阳虚阴盛之寒厥证。症见大汗出,热不去,腹中拘急,四肢疼痛,四肢厥逆而恶寒,下利清谷。
本证既有太阳表邪,又有少阴阳虚阴盛,由于汗法使用不当,致大汗出,而肌表邪热不但不解,反致少阴阳气更伤。肌表邪热不去则发热;阳气虚损,经脉失之煦养,则外见四肢疼痛,四肢厥逆而恶寒,内见腹中拘急不舒,下利清谷。此虽表里同病,但里证为急为重,故急当用四逆汤救里,待里阳恢复后,再行治表。
【原文】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汤主之。(伤寒论:354)
四逆汤治汗下后厥冷证。病由大汗出,或大下利,重伤阴液,阴损及阳,致阳气衰微,阴寒内盛,而见四肢厥冷者,方用四逆汤急救回阳。
【原文】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1]者,四逆汤主之。(伤寒论:225)
注释:
[1]下利清谷:指下利完谷不化,并有清冷感。
四逆汤治少阴阳虚下利证。症见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
表热,指阳明(本条见于阳明篇)经热未尽,故仍有发热,脉浮。里寒,指少阴阳虚里寒,故下利清谷,脉迟。此虽表热里寒,但以少阴阳虚里寒为急,故用四逆汤急温其里。
注释:
[1]拘急:指筋脉拘急,俗称抽筋。
四逆汤治霍乱,亡阳重证。症见呕吐、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
霍乱吐利交作,又见汗出,为阳亡液脱之危重证候。发热恶寒,为里真寒外假热;四肢拘急,为津液骤脱,筋肉失之濡养;手足厥冷,为阳气亡失,手足失之煦养。治宜急救回阳固脱,方用四逆汤。
【原文】既吐且利,小便复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内寒外热,脉微欲绝者,四逆汤主之。(伤寒论:389)
四逆汤治霍乱亡阳,真寒假热证。症见呕吐,下利,小便复利,大汗出,下利清谷,内寒外热,脉微欲绝。
霍乱既吐且利,津液必伤,反见小便复利,大汗出,实为阳气暴亡,肾阳大亏,固摄与气化衰竭。肾阳衰,则小便清利;卫阳衰,则大汗出;脾肾阳衰,则下利清谷;阴寒盛于里,格虚阳于外,则里寒而外热;阴阳俱衰,则脉沉微欲绝。治宜速用四逆汤破阴散寒,回阳救逆。
拓展阅读:太阴病和霍乱病有什么区别?《李克绍伤寒解惑》
太阴病是脾阳不足,凡平素脾胃健康的人,不会得太阴病。而霍乱是胃肠功能紊乱,不论平素脾胃健康如何,都可能患霍乱病。另一方面,太阴病在发病之前,往往先有几天倦怠、纳少等前期症状,而霍乱发病急骤,没有前期症状,常是突然发作。还有,太阴病的病势缓慢,不会骤然恶化,不病久入少阴,便无死证,而霍乱病势急剧,吐、利会一日数十次,或近百次,能迅速出现脱水、转筋等危急症状,若不及时抢救,就有死亡的危险,但若抢救得法,也会迅速痊愈,比太阴病好转的更快。
由于上述的不同,古人有将太阴病归属于脾胃虚寒,而将霍乱病归属于三焦水道紊乱的,颇有道理。因此,霍乱病和太阴病,无论病理、症状,都是绝不相同的两种病,把二者混为一谈或合入一篇是错误的。
【原文】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1]主之。(金匮呕吐:14)
四逆汤方
注释:
[1]四逆汤:《伤寒论》为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余同。
四逆汤治呕吐,脾肾虚寒证。症见呕吐,身有微热,四肢厥冷,小便清利,脉微弱。
本证为脾肾阳虚寒盛,致胃气上逆而呕。脾阳虚弱,必胃阳亦虚,胃虚则不能主司下降,阴寒邪气随胃气上逆,则呕吐;阴盛于内,格阳于外,则身有微热,四肢厥冷。肾阳虚弱则膀胱之阳亦虚,失其温化固摄之职,则小便清利。脾肾之阳俱虚则脉微弱无力。治用四逆汤温阳救逆。因病情危重,阴寒内盛,阳气有欲脱之势,故曰:“见厥者,难治。”
【原文】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1]。(金匮下利:36)
注释:
[1]桂枝汤:见经方解表剂。
四逆汤治下利,脾肾阳虚兼表证。症见下利清谷,腹胀满,身体疼痛。
此为表里俱病。在里脾肾阳虚,不能温运腐熟水谷,故下利清谷;阳虚不运,寒凝气滞,故腹胀满。在表风寒侵袭,邪滞于表,营卫通行受阻,故身体疼痛。治宜先温其里,后解其表,此法是治虚寒下利兼表的基本原则,先用四逆汤温里以复脾肾阳气,再用桂枝汤治表,其解表药祛邪之力将会得益体内正气的协助。假若先予解表,体内阳气将会随汗而更损,反使寒气更加壅盛,最后导致腹满加重,病情危笃。
【用方思路】
四逆汤是治疗少阴心肾阳衰,阴寒内盛的主方,具有回阳救逆、破阴散寒功用。凡各种原因导致的亡阳厥逆证,均可用此方加味治疗,如通脉四逆汤、四逆加人参汤等方即是。临证若气阴两虚者合生脉饮:心阳虚水肿者加桂枝、黄芪、防己、葶苈子等;心血瘀阻者加丹参、赤芍、川芎等。本方临床用于抢救心源性休克、感染性休克、脱液性休克、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急危重症;也用于病窦综合征、风湿性心脏病、慢性肠炎、慢性肾炎等。
【医案举例】
刘天鉴医案:陈某,50余岁,住大西门。陡然腹痛,吐泻大作,其子业医,投以藿香正气散,入口即吐,又进丁香、砂仁、柿蒂之属,亦无效。至黄昏时,四肢厥冷,两脚拘挛,冷汗淋漓,气息低微,人事昏沉,病势危急,举家怆惶,求治于余。及至,患者面色苍白,两目下陷,皮肤干瘪,气息微弱,观所泻之物如米泔水,无腐秽气,只带腥气,切其脉,细微欲绝。
余曰:此阴寒也。真阳欲脱,阴气霾漫,阳光将熄,势已危笃,宜回阳救急,以挽残阳。投大剂四逆汤。
当晚连进2剂,冷服。
次早复诊:吐利止,厥回,脉细,改用理中加附子而康。
[湖南省中医药研究所.湖南省老中医医案选·刘天鉴医案.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24.]
拓展阅读:《伤寒论方医案集》
作者/张建荣,作者:孙溥泉。编辑/刘继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