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军历任首长——陈毅军长(14)
陈毅《游击战争纪实》手稿
北山事件后,陈毅等加强了巩固内部的教育。他现身说法,驳斥敌人的谣言,打消一些同志对革命的顾虑。开始,国民党报纸称陈毅等为“陈毅股匪”。有人问他“陈毅股”是谁?陈毅答:“那就是我。股者,一股两股,不成名堂之谓也。”过些日子,国民党报纸又称陈毅为“陈毅散匪”。有人问他“陈毅散”又是谁?陈毅又答:“那是我。”那人感到奇怪,说:“你怎么改名字了?”陈毅笑了笑说:“股”的资格不够了,是谓之“散”。这样更好,目标小,少麻烦。斗争的残酷,加上客观条件差,少数人动摇开了小差。对此,有人主张严肃处理,而陈毅和项英认为,内部问题要靠民主的方法解决,主张对游击队中意志不坚定的人,先劝说留下,如一定要走的也不要勉强。在一次会上,陈毅公开向战士讲:“能坚持的当然应当坚持,愿意回家的,可以发给路费。但出去了,要站稳立场,不要叛变,不要去当反革命,不要翻脸为仇,危害革命,不要不辞而别,要握手告别,后会有期。出去呆不住,愿意回来的还可以再来。至于我个人,党交给我的任务是在这个地方坚持斗争,就剩下一个人还是要干。”游击战士听后,有的说:“他能坚持,我们为什么不能?”
陈毅和项英在于都南部突围时,组织上交给他们几根金条带着。把这些金条缠在腰里,穿衣服多时不显眼,夏天穿单衣时腰里就鼓起来了。这引起了少数战士的猜疑和议论。陈毅和项英商量,认为不如干脆把它讲清楚。一天,陈毅趁项英在场的情况下,摊开金条,对战士们说:“这是党的经费,党要我们保管,我们从来没有乱用过一分钱。发展党的事业,要靠这笔钱;发展部队,也要靠这笔钱。现在,局面已略为稳定了,我们有责任通知你们,万一我们牺牲了,尸首可以不要,钱无论如何要拿走,这是党的钱,不能落在敌人手里。”战士们听后说:“你们背的是金子,老早就猜到了。”陈毅和项英建议将金条分开背,战士们说:“党的经费要由最可靠的人背,还是由你们背。”陈毅把带金条的事讲清楚了,消除了一个影响内部巩固的因素。
陈毅在彭坑养伤时,住在大余岭山上这棵树下的草棚子里。
1936年6月,两广军阀为联合反对蒋介石发动“两广事变”,粤军撤走了。陈毅和项英趁局势变化,集中力量打击民团和地主武装,扩大游击区,壮大游击队。仅两个月,赣粤边红军游击队比原来扩大了一倍。同时,加紧开展白区工作,在大余县城等地建立了秘密联络点。8月,国民党调来嫡系部队第四十师继续对赣粤边游击区进行“清剿”。陈毅和项英眼看斗争更加艰苦、复杂,决定采取灵活的斗争策略,在赤白交界地区建立“两面政权”,搞“黄色村庄”,以争取国民党的保甲长为游击队办事。一天,陈毅带人到游击队进山时的必经之地大余县黄坑保长黄某家中,先是历数其劣迹,晓以利害,然后提出严正忠告,促使这个保长答应了陈毅所提的要求,逐步成为“白皮红心”的“两面派”,黄坑成为“黄色村庄”。这就分化、瓦解了敌人,建立了新的革命基点,保存了更多的革命力量。在敌人频繁的“清剿”中,游击队吃饭是一大难题。有一次,陈毅与敌人突然遭遇,跟随他的警卫员被打散,他自己在草丛里躲了3天,粒米未进。第一天,他把随身带的盐拌糯米草(江西喂猪的饲料)嚼一嚼咽下。第二天,他饿得爬不动了,也无力到沟边取水,只好静静地躺着。第三天,才被寻找他的游击队员救回去。11月,陈毅在梅岭被国民党军队围困20余天后,方被解救,九死一生。他当时思虑难以脱身,写下了著名“绝笔”诗《梅岭三章》:
陈毅“绝笔”诗《梅岭三章》手迹
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