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入膏肓(一)

观督长江,亘于天地!

病入膏肓,形容病情严重,到了无法医治的地步。

什么是膏肓?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话题。

如果弄明白了,临床上的很多棘手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有人会说,膏肓谁不知道呢,有膏肓穴,有膏之原鸠尾,有肓之原脖胦,教科书上白纸黑字写明了的,百度随便一搜就是大把的答案。

我只能呵呵呵,如果真是这么简单,这篇文章就一点意义都没有了。

真正了解我的人,就知道我最反感人云亦云,也不会随便的标新立异,他们就会很认真的去看我写的东西。

膏肓一词,源于《左传》:“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

春秋时期,晋国景公病重,当时秦国在经济文化医疗各方面都比较先进,于是晋景公就向秦国求医,秦桓公就派了医缓去为景公治病。医缓诊断之后,说此病已入膏肓,既不适宜针刺,灸治也不能起效,汤药也到达不到,治不好了。

故事是否属于场景再现,并不重要,传记史记之类都是为统治阶层服务的,有很多记载未必可靠。我们读历史,无非是学习和汲取古人的精华,如果太较真细节的话就容易把自己给套进去出不来,所以我关心的是病入膏肓这种说法。

从逻辑上来理解,秦国一定是把医术最高超的医生派去给晋国的君王治病,于是医缓的言论就值得我们深思了。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出现了非常多学识渊博的思想家,如老子、庄子、孔子、孟子、孙子等等,均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事的人,思想与学识都达到了至高的境界。这样的大环境下,名医们也不例外,绝对不敢凭着一知半解就乱开黄腔的。

医缓为何认为病入膏肓就不可治了呢?

当今坊间和学术界,普遍认为心尖脂肪为膏,心脏与膈膜之间为肓。而且这些观点似乎由来已久,这就令人感到十分困惑,莫非医缓竟然认为心脏有病就是无治的?而且他的观点还传流千载,成为美谈,如此看来,我们的老祖宗们的认知确实是太荒谬了。

如果真是如此,相比现代医学可以通过心脏开刀手术来治疗很多心脏疾病,那么我会举双手双脚来赞成废除愚昧的中医。

但我并不以为然。

因为现代医学也有很多的心脏病是无法治愈,很显然,无论古今,医学上都有病入膏肓而无治的事实存在。

中医有经脉穴位,就是用来调理人体脏腑和筋骨皮肉的,直接或间接起效,具体应用的时候,还要运用大量的策略,让疗效更好更快更稳定。在我看来,经脉医学才是最高大上的医学,是属于智者的医学,怎么可能心包受邪就无治?最起码也要分别一下心脏是受了什么样的邪才属于无治,而不能笼统的说病入心包就无治。

所以,关于膏肓,非常有必要透彻的去研究一番。

如果真要理解膏肓到底是什么,病入膏肓又到底是怎样一种状况,我认为《黄帝内经》是可以给我们答案的。

内经成书于汉代,却是中国最早的医经,对于膏肓,有独到的见解。

为什么内经可以给我们答案?

因为内经是医经啊,经书是记载人类思想、道德、行为等方面标准模范的书,人类会把最好和最宝贵的认知写在上面,从而造福子孙后代,一定是诚不我欺的!

医经都信不过,你还能信谁呢?信自己?信名医?信检查仪器?

别瞎扯淡了。

东汉《太平经》对于医经的形成,有这样的记载:“欲乐知天道神不神,相应与不也,直置一病人前…令众贤围而议其病…取其行事…十十中者是也,不中者皆非也,集众行事,愈者以为经书,则所治无不以解决者矣。

治十痊十的理论与实践,才可以记载入经书,后世之人只要遵循医经去践行,就没有不能解决的问题。

这就是上古时期对医经的定位。

百分百的治愈率?在我们现代人看来,简直是异想天开,愚昧不堪,荒唐可笑。所以很多人越看内经越觉得内经充满了糟粕。

现代人有此观点也不奇怪,自内经沿下,中医界在一两千年以来,都把经验之谈当成了医学的核心价值,在进行传播和弘扬。

道与术相比,很显然术这个层面的东西更容易被人接受和消化,大多数习医者也乐于缘木求鱼,如同武侠小说里面人人梦寐以求的武功秘籍一样,很多中医终其一生都在追求“秘术”、“秘籍”、“秘方”、“绝招”等等,最受欢迎的医书也都是这类书籍。有的人通过临床总结或家传师传抄本秘本等等渠道,获得了一些治愈率相对较高的经验或方子技法之类,在一定范围内也确实有些神奇疗效,于是如同借酒壮了胆,敢向天下患者拍胸脯包治。

事实上经验医学的认知远远达不到这个高度。

在某些线性思维的脑子里,人类似乎是生活在一个平面里的,所以才那么重视经验传承。他们不是不知道,人类实际上是生存在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多系统的立体空间里,只是脑子没翻过这道坎而已。

所有的经方秘方绝招,都只能适应于局狭的片区内,不可能概全,否则这些医术就会演变成很多人眼里的骗术。

然而现实社会偏偏就有很多肆意妄为的人,于是国家广告法不得不出台规定:医疗广告不得说明治愈率或者有效率!

因此,现在哪位中医敢说治十痊十,他立马就成了骗子。

我曾经也认为古人是痴人说梦话,百分百治愈,怎么可能?

随着对内经合于天地自然的解读,我渐渐的明白古人为何敢说治十痊十了。皆因他们是明白了哪些是自己的菜,那些不是自己的菜,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才做得到十痊十。

就如医缓,知道景公的病自己搞不定,所以拒绝治疗。

换个认知低下的庸医,哪里明白这个患者是能治还是不能治呢?一心想着大医精诚,却不知自己根本就不是大医,不是大医,却去担当大医都不敢接的活儿,要么就是不知天高地厚,要么就是看在钱的份上,就敢大胆出手碰运气。治疗半天,才发现搞不定,这样的治愈率能有多高呢?能十痊五就已经是很好的运气了。

当我们的认知不能与古代圣贤的思想同频的时候,永远无法理解内经的思想。

正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身揣奴婢凡人格局的人,怎能领会那些贤人、圣人、道人、仙人们的思想?

所以医缓说病入膏肓不可以治,是由他的认知度决定的,并不是出于想当然。

那么,膏肓到底是哪里?

(未完待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