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州区大明镇:以“楼”称村名的高楼村由来
邮箱:3125136050@qq.com
高楼村的由来
大明高楼村位于大明川中段,北连吕家楼,南有水泉河三个自然村,六个村民小组。高楼村居东西两塬夹道中冲要之位,过去川间道路绕村方过,最让行人显止易记。
高楼村村委会 高振强 摄
明朝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1556年1月),华县发生大地震,关东多县人死房塌,几成无人之境。多年之后,土地荒芜,官署难设,朝廷颁诏从山西移民。高氏家族在大移民时来到华县。古时人以姓结帮,高姓帮约六七十人,来到今赤水地方,因地荒太广,官方限令高姓拆帮分为三股,一股分在今赤水辛村,一股分在今程高村,另一股指令南向进川自择居地。进川的高姓人男女老少不足20人,川中并无路径,走到半川已人困难支。看到吕姓人占地甚好已定居,就移南仅30丈处择定立足。那时荆棘漫川,树草丛生,只能先砍刀晒干,然后引火烧荒,在过火之后地上垦种。这种“刀耕火种”史事,史册多有记述。高姓人在此拓荒,几尽全力,四周土地成良田,逐渐走上畜力替代人力的犁耕劳作景况。粮食多产,人口成倍增长,居住由茅草庵棚向房舍转变,开始了筑城建堡时代。与村老谈村名时称,其说法甚可鉴信:古时农人,力汗求食,生存艰难,多以窑洞或简易矮房聊以存身。高楼地方平坦,水田近在村边且多,庄稼稳收。有粮则人富。就较早一步在建房时高一个层次,房高建木板楼,这种房在现在仍保留的最多见,村人一家楼一家楼连排崛起,比起四周各村人早一步,与村名称“楼”名副其实;以楼称村名,实不多见。其祖先在历史的长河里,创业有成,在形成村落的过程,曾有过超越时段的辉煌。
出生于高楼村的陈若平,原名陈佐唐。1925年生,高中文化。1938年9月参加革命,1949年3月参加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在陕西华县、陕西省委统战部、省政协、陕西社会主义公校、咸阳地委党校、陕西省教育厅、省工农教委办等部门工作。1988年退休。著有《悟秋居诗词选》等。
注:
注:此文选自由“华州区民间艺术研究会”整理出版、贾平京先生任主编的《乡愁的味道——华州地名面面观》一书,“华州百姓”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