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华县银行、食品出口厂、煤建公司……任职的经历

邮箱:3125136050@qq.com


难忘的岁月
口述人 师元生 整理 姜小利
1953年2月,我被调任华县银行任副行长,配合朱彦彬行长开展清理旧贷工作,由于我在西安和潼关的工作积累了一些经验,所以工作起来得心应手,华县银行不仅第一个完成了清贷工作,储蓄业务也很有成效,在全省银行系统做出了表率。在搞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我带领我行精英们积极搞科研,发明了第一台捆钞机,在全国推广应用。
1955年我调任华县财贸部任副部长,负责华县公私合营改造工作,带领各部门通力协作,共同努力,华县工商改造工作顺利完成,在渭南地区名列前茅,地区组织各县在华县召开了现场会,表扬了华县的出色成绩,渭南地区大县合并后,我又调回华县银行办事处任主任一职。后华县要筹建外贸食品出口厂,那是县上第一个新建的国营工厂,对当时来说意义非凡,这个建厂的重任就落在了我的肩上,我成为外贸食品出口厂的第一任厂长,厂址选在杏林公社一片贫瘠的土地上。建厂初期,国家当时困难,各类物资供应极度缺乏,当时招了工人没地方住,我们搭工棚,没有床,我们就打地铺。这种用牛毛毡做顶的工棚,夏天闷热,冬天寒冷,白天蚊虫
叮,晚上臭虫咬,生活条件特别艰苦。我们战酷暑,斗严寒,边建厂边生产,为了尽快出产品,我们从西安、山西有些县市请专家和技术人员指导、帮助,终于在1959年首批合格的果品加工产品获外贸出口。随着产品多样化和生产规模的扩大,工厂逐渐走上正轨,受到省外贸局的表扬。
陕西省出口食品厂 秦寂摄
1961年,我被组织调任县煤建公司当经理,正值国家三年自然灾害之时,老百姓不但缺粮食,煤炭这个和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物资也很紧张,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査摸底,我们一方面派人到山西、河南、陕西铜川等地组织煤源扩大供应,另一方面派职工到农村宣传节煤灶,指导农民砌节煤灶,通过这一系列措施的实施,全县煤炭的供应得到了缓解,群众从凭票买煤到免票购煤,就连渭南、临潼、西安等地的单位都来华县购煤,反响很大。
“文化大革命”后,组织又调我任县食品公司主任。当时食品公司是华县商业系统的一大难。像一盘散沙,工作没有积极性,使群众无肉吃。我到新单位后,首先让大家心平气和地坐在一起,开诚布公,相互沟通,稳定思想,终于让大家消除隔阂。人心齐,泰山移,接下来重点解决县群众吃肉难问题。我给县委汇报了公司的情况,并提议让县委牵头召开全县公社领导会议,组织农村广大群众养猪,同时公司派人到河南漯河购买大量优质猪仔,逐级分发给农户。一年以后生猪陆续上市,吃肉难的问题迎刃而解,公司也一跃成为县上的先进单位。
由于我的工作努力,组织又调我到县副食公司当主任。当时副食公司面临着物资匮乏、货源短缺等一系列问题,就说白糖吧,不要说一般群众买糖,就连病人也要凭医院证明才能供给少量的白糖,甚至有些需要领导批条子。为此,我们赴四川、河南、广西等地,多方筹措,组织货源,极大地缓解了白糖供应紧张问题。
1977年组织调我任三管站主任。到任后,我骑车子跑遍了全县境内各个河道,发现华县境内有五条河道与渭河大坝的工程迟迟修不起来,存在着极大的安全隐患。为此,我及时给县委做了汇报,请求县委召开县、公社两级会议,并请地区三管站派人参加,研究具体措施和方案,一次性组织了两万多人,一举将五条河流与渭河大坝全部修好。1980年渭河洪峰来临时,我与时任县委书记王彦博、副县长张安邦及沿途各公社领导群众一起,在大坝上严防死守十多天,直到渭河大洪水平安通过,大坝经受住了考验。
1970年我被调任华县水利局担任副局长,主要负责防汛、水利设施配套和完善工作。在这段时间,主要解决了当时的几个问题:一是由于陕化厂在侯坊公社打深水井,影响到侯坊和华州两个公社的群众用水,致使双方矛盾不断,经常发生冲突。经过我们与陕化厂多次沟通,充分协商,该厂同意出资为两个公社打井,解决了这两个地区群众生活和生产用水,也缓解了双方矛盾。二是由我牵头,组织少华、莲花寺二公社共同将小夫峪水库拦河大坝加宽加高,加大了水库的蓄水能力,使库区群众共同受益。三是东阳公社水库修建初期,因为炸山取石等原因,修好的水库存在渗水问题,不能正常蓄水,群众反映强烈。为此,我们组织和抽调专业技术人员,针对水库渗水问题,制定专门的补渗堵漏措施,经过修理和加固,有效地解决了水库的漏水问题,水库也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
如今我虽已离休,但作为一名老党员老干部,我不能淡化自已的信仰,于是我把组织关系转到现在居住地,正常过组织生活,参加组织活动,履行党员应尽的义务。
原文来源:《华县老干部回忆录》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