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作家 || 黛螺顶上(山东 张春彦)
那段时间,读了太多关于五台山的书籍,有了想去看一看地冲动。于是在一个料峭的冬日,从太原报名参加了一个去五台山旅游的散客团,被一辆破旧的中巴车拉着,往五台山颠簸而去。
所谓的团队,算上自己一共九个人,六个居士,一对去还愿的夫妇。大概是看我们这群人没有疯狂购物的潜质,所以一路上导游那俊俏的脸也是冷若冰霜,如同老僧入定。到了台怀镇,才知道还愿的人、居士们是可以到相关的寺庙免费住宿的。落单的我被安排住在一个民居改建的旅馆里,导游无精打采地告知第二天的行程后,就随着中巴车转瞬间不见了,留下一个孤零零的自己。
从房间出来,站在旅馆门口,发现外面相当冷清,并没有想象中游人如织、熙熙攘攘的样子。风更加凛冽的刮着,地面上原来的积水都结成了冰。有几只麻雀在觅食,有气无力,看见人一点不怕,不知道是被冻的麻木了还是习惯了芸芸众生地穿梭而来。极目望去,周围全是山头,嶙峋峭立。忽然,发现了不远处的一个山头上竟然有索道在运行着,感觉那应该是个大景点。回去问旅店的经理那是哪儿,他嘟囔着说是黛螺顶、佛顶庵,用来小朝台的。
心头一动,下意识地跑了过去。到了索道站,工作人员对这么晚还有人来感到愕然,告诉我说只能买单程票,因为很快他们要下班。并说如果下山,有两条路可走,一是新修的大路,叫大智路,共一千零八十个台阶,直上直下;另外一条是旧时上山的古路,坡度不高,但由于近年来少有人走,所以有点失修,不过小径通幽,蜿蜒曲折,沿途有不错的风景。
坐在缆车里,往下看满目得五颜六色。青翠的松柏、干枯的灌木、尚未脱落的柿子,以及其他叫不上名字的绿植,装扮的远看略显荒凉的山体突然有了惊艳的妖娆,出乎预料。想起这里叫做黛螺顶的由来:因为山形如大螺,加之常年的草木萋萋,云雾缭绕,暖和的季节里一片黛青,所以得名黛螺顶、青峰;而民间大、黛同音,不知不觉中也被称作、写作大螺顶了。后来乾隆皇帝来了多次,最后一次钦定为黛螺顶,延续到现在。
下缆车,到了寺庙前面一块宽阔的广场。看见有人在买鸽子放生。问了一下,都是些信徒们,大多是用磕等身头的方式从一千零八十个台阶的大智路爬上来的。他们说,这样能增添智慧,消除烦恼,一生平顺。佩服他们信仰的虔诚、追求的执着。同时,开始怀疑用来放生的鸽子是不是家养训练好的,呼啦啦转一圈又飞了回来,成为贩卖鸽子的那些人用来牟利的工具。有了这念头,心里有点忐忑,或多或少开始感觉不舒服。
进入佛顶庵,最感兴趣的是第二座大殿,叫做五方文殊殿,殿内集中供奉着五座台顶的五种文殊法像,从南到北依次为:东台聪明文殊、北台无垢文殊、中台孺童文殊、南台智慧文殊、西台狮子吼文殊,神态各异,庄严祥和。以前的时候,文殊菩萨的五个法像分布在五台山的五个山头上,人们只有转遍五座台顶,才能全部朝拜。据说当年乾隆皇帝屡欲把五个山头的文殊法像朝拜一遍,终因风大路险,未能如愿,于是命令寺庙的主持青云和尚,摹拟五座台顶的五方文殊,总塑在一起,以便参拜。青云和尚遵照乾隆皇帝的旨意,用了几年的时间,把五方文殊合塑于一殿,实现了乾隆皇帝的梦想。乾隆皇帝十分高兴,后来来过许多次。大殿前左侧立着的石碑的背面,还刻有他登黛螺顶御笔题诗:
峦回谷抱自重重,螺顶左邻据别峰。
云栈屈盘历霄汉,花宫独涌现芙蓉。
窗前东海初升日,阶下千年不老松。
供养五台曼殊像,阇黎疑未识真宗。
他的满足、得意从诗的字里行间流露出来。虽然贵为天子、九五之尊的皇帝在菩萨法像前要行跪拜礼的,可佛陀的信徒们,为了方便皇帝的祭拜,不也是想尽办法去满足帝王的要求吗?由此可见,佛教得以广泛流传,不仅仅是因为其学说本身,还在于它与中国古代传统儒家文化要求的礼仪、规矩、秩序的融合与变通。
继续往后面走去,看见了乾隆诗歌中的“阶下千年不老松”,高耸,遒劲笔直。松树下有一年轻僧人正在闭目打坐,衣衫单薄,不知他是如何抗拒住这刺骨的寒冷的。他身前放一功德箱,用红纸写着目的是为了修缮寺庙,多寡随意。从兜里掏出为数不多的现金,恭恭敬敬投进去,试探性地问到:师傅,能请教几个问题吗?
他睁开眼,点点头。
“外面放生的是家养的鸽子吗?放生后是不是还会飞回来?”
听了我的话,他还是一脸平静,看了看我,反问道:
“您知道那些人为什么买鸽子吗?”
“为了放生。”
“他们实现目的了吗?”
“实现了。”
“那和鸽子是否是家养的、是否还飞回来有关吗?”
听完他的话问,自己如同醍醐灌顶。
回去的时候,我选择了走那条旧时的老路,虽曲折逶迤,需要时时小心翼翼,但因为心里澄澈了,所以能够发现身边细微处的许多美好,能够无限接近、触摸那迥异的风景。特别是路旁有许多野生的沙棘,结了红红的果实,在落了叶的枝头密密麻麻的拥簇着,十分的鲜艳、醒目。
西北作家首届文学奖入围作品01:向麻雀致敬 (散文)王利群/陕西
【西北作家/大赛作品64】杨东增(浙江):乡村处处流淌着曼妙的诗意(组诗)
【西北作家/大赛作品60】散文:洛河湾的春风 刘雨晓(陕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