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夫妻到偷情,婚姻里容不下自由?
婚姻就像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来,城里的人想出去。
婚姻的城里,到底是什么样的?是花团锦簇,绿草如茵,还是荒草丛生,杳无人烟……
电影《婚姻生活》也许能给你答案。
在这部电影中,导演伯格曼把婚姻里的所有致命点——精神出轨、喋喋不休、价值观差异、性生活等——逐一摆上台面,你甚至可以在电影中找到自己或者父母的影子。
影片主人公是一对儿结婚十年的夫妻,妻子玛丽安是负责离婚案件的律师,丈夫约翰是应用心理学院副教授,两人育有两个女儿。
在外人看来,他们事业稳定,家庭幸福,堪称模范夫妇。当地媒体还为此上门采访,有意思的是,当记者询问两人是如何评价自己时,丈夫约翰口齿伶俐,自信满满的列举自己的优点。
但在影片后半段,当约翰把自己写的诗拿给朋友赏读,朋友委婉表示“诗写的平庸”时,约翰表现出的难以承受,他的自信瞬间被击垮,可见其脆弱与敏感。
而妻子玛丽安在评价自己时,却表现踌躇,犹豫良久才回答——
△寥寥几句评语,似乎可以看到一个“事事以老公为先”“依赖丈夫”的妻子
同时,她认为“人要有同情心,要关注周围的世界”。但后来我们却看到,当约翰出轨,夫妻两人的共同朋友都有所察觉时,独独玛丽安被蒙在鼓里,完全不知情。约翰甚至控诉她“一向如此,对事实毫无察觉”。
这两处的反转,恰恰证明了夫妻两人都极度欠缺对自我的认识。
为了维持表面的和谐,他们给自己的婚姻糊上了一层纸;为了不戳破这层纸,约翰明明厌烦却还要表现得体和体贴,玛丽安意识到了隔阂却装作视而不见,他们嘴上说着“他/她很好”“我们两个很合拍”……直到约翰忍无可忍,向妻子坦白:“我爱上别人了。”
相敬如宾的假象终于被揭开,约翰脱去了彬彬有礼的面具,大喊着:“我感兴趣的是结束这一切,猜猜我最受不了的是什么,喋喋不休地讨论我们要干什么,我们要考虑什么,你妈妈会怎么想?孩子们会怎么想?我们该如何准备晚宴,我们是不是该把我父亲请来?我们得去海滩一趟,去爬山,去圣莫里兹。我们得庆祝圣诞节 、复活节、生日,什么什么节,一次又一次的!”
玛丽安对此很惶恐,但即使丈夫明天就要和情人私奔,她还在竭力保持理智,甚至在这个关头,还想着要去“讨好”丈夫,满足丈夫的需求,她提醒约翰明天的穿着,甚至不忘设置闹钟。
在这一幕戏中,丈夫成为了绝对的掌控者,而妻子是服从者,但服从并不能挽回约翰渴望自由的心。
接着,约翰出走,两人分居,但二人的关系却又藕断丝连。
玛丽安在痛苦中,渐渐开始觉醒,她开始捶打自己的内心,发现过去由于受到的教育等原因,一直在束缚自己成为好的女儿,好的太太,把婚姻家庭视为全部;
△玛丽安开始改变发型,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
而约翰却过的越来越糟,在感情和事业遭到双重打击后,他反而开始怀念当初稳定的婚姻,后悔离开玛丽安。
这时候,两个人的从属关系发生了180度的调转,重建价值观的玛丽安,强势要求离婚,甚至以此挖苦约翰。
△在过去,他们把吵架和大吼大叫视作不体面,而今,两个人却像市井泼妇一样,扭打在一起。至此,他们的婚姻关系彻底破灭。
讽刺的是,在影片结尾,曾经因为出轨而离婚的两人,却在离婚后,成为了彼此的出轨对象。
约翰为了追求爱的自由而选择出轨,又在背叛后想念婚姻的稳定;玛丽安把爱情和婚姻剥离,却在道德和内心的不安中做着噩梦。
他们错在因为合适而结婚,误将“相处得好”当成“彼此相爱”,又因为彼此的不坦率,在婚姻里彼此约束,活的疲惫而厌倦。
曾经,婚姻是枷锁,如今,道德是桎梏。人虽生而自由,但却无处不在枷锁之中。
婚姻里不能缺少自由,就像弗洛姆说的“在一切爱的关系中,自由最重要。”
在婚姻里保持距离,为对方留下自主的空间,允许对方按自己的愿望做事,是良好关系不可缺少的。
但也不能只有自由,当两个人认清自己,认清彼此,还愿意在一起时,也许才是结婚的最好时机。
本文图片皆来源网络
(本文为三明治妈妈原创,转载请联系作者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