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没有马嵬兵变,唐肃宗能否圆皇帝梦?可能熬不过老头子
一般唐粉只喜欢前半段唐朝历史,从安史之乱开始基本就不忍直视了。但唐粉一定知道马嵬兵变是很重要的一个历史事件,尤其是对唐肃宗李亨而言意义非凡。假如马嵬兵变没有发生,那唐肃宗李亨的皇帝梦可就悬了。
长寿皇帝与高龄太子
我曾经写文章分析过长寿皇帝一般对权力的欲望是深的,一般不会轻易放权。就像清朝的乾隆帝,禅位后还死死握着大权不肯给嘉庆帝,如同没有退位一般。再比如唐高祖李渊,算是父子亲情关系稍微比较好点的,也是一直提防着儿子,兵权一度收回拿在自己的亲信手上,如果不是玄武门之变,估计也是驾崩了才算退休。
长寿皇帝恋权,高龄太子必然会着急。要是真等到父皇驾崩了自己才能继位,自己也因为日暮西山皇帝宝座没坐稳就归西了。所以如果是不认命的,或者是等不了的高龄太子,就会想着怎么提早登基,比如结党或者培植自己的势力,甚至考虑武力手段推翻父皇的统治。不然的话恐怕就会变成康熙爷被废两次的太子胤礽那样的下场,两次被废,最终圈禁至死,十分悲催。
唐玄宗李隆基生于公元685年,死于公元762年,享年78岁,这在古代是非常高龄的了。他自从废掉结发妻子王皇后之后,就一直没有立皇后,所以所有儿子都算嫡子,继承顺序都是按年龄优先排的。别看他子女多,生了30个儿子、29个女儿,但他这健康的身体,熬死任何一个排行靠前的儿子的可能性实在太大了。
然后唐玄宗李隆基又是一个十分恋权的皇帝,自然不喜欢高龄太子,心理会更偏向年龄的皇子。年龄小意味着可以多等几年,对自己威胁相对较小。所以即便武惠妃用了拙劣的计策陷害前太子李瑛,唐玄宗李隆基还是欣然采纳了,先废后杀,永除后患。而之后宰相李林甫、杨国忠数次攻击继任的太子李亨,想置他于死地,唐玄宗李隆基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再来看看李亨,生于公元711年,死于公元762年,享年52岁,也只是比父皇唐玄宗李隆基晚死13天。这说明长期受到武惠妃、李林甫等人的迫害,战战兢兢精神高度紧张,对他身体健康是严重的摧残。李亨条件受限,跟父皇拼身体是拼不过的,父皇驾崩的时候也是自己差不多病危,也甭想提什么登基了。
再说了如果不是马嵬兵变把杨贵妃缢死,唐明皇继续跟她神仙眷侣的生活,估计还能更长寿一点;如果李亨不夺权,后面也没办法软禁唐玄宗李隆基让他也抑郁一下,那不是就老乌龟生死簿添阳寿——寿命更长了,李亨哪里熬得动啊?
所以李亨要通过正常手段继位,肯定是不行的,只有夺权才能圆皇帝梦。
马嵬兵变的本质
《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都认为马嵬兵变是陈玄礼首谋,但如果你认真读细节,大概率会跟大部分史学家一样认为幕后推手是太子李亨,甚至可能会怀疑首谋是李泌。你多多少少会意识到马嵬兵变是李隆基、李亨父子的分水岭,也可以看成太子李亨对父皇唐玄宗李隆基的试探。
事实上唐玄宗李隆基出逃带的兵成分是比较复杂的,陈玄礼占一部分,太子李亨父子(还有李亨的儿子李豫与李倓)占一部分。陈玄礼肯定不会背叛唐玄宗李隆基,会主动鼓动士兵躁动起来的大概率是李亨父子。
好好想想为什么兵变结束后,太子李亨会主动提出留下平叛,就是通过此次兵变李亨看出父皇唐玄宗李隆基贪生怕死的本质。连自己心爱的妃子都能随意抛弃,镇不住一小撮士兵,这种皇帝已经没救了。
而事实上自打潼关失守,唐玄宗李隆基就已经放弃治疗了,满脑子都是怎么保命,从没想过怎么平叛挽回威望,基本就是自暴自弃的状态。所以这个时候是李亨大展身手的好时机,值得冒险的。
如果没有马嵬兵变李亨试探不到唐玄宗李隆基的底,是没有正当理由留下只能跟着去巴蜀避难。到时候天下兵马的指挥大权,名义上还是在现任皇帝唐玄宗李隆基手上,李亨想翻身都很难。
没有了马嵬兵变,李亨无法留下平叛,没法给天下赶来勤王平叛的义军树立大旗,领导这个局面的人大概率不存在,安史之乱的破坏力恐怕就更大了。从巴蜀到关中与中原隔着秦岭指挥效率低下不说,就凭晚年昏聩且都自暴自弃的唐玄宗而言,也是无法搞定的。不要说十几年平定不了安史之乱,就是灭国都有很大可能。
所以说没有马嵬兵变唐肃宗李亨根本熬不过父亲唐玄宗李隆基,也没法夺权,哪里还有机会做皇帝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