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向军:让学习发生在学生身上——也说“6+1”教学模式
让学习发生在学生身上
——也说“6+1”教学模式
刘向军
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合作,这是当下普遍认可的教育理念。“6+1”课堂教学模式就是这种教育理念的极致化的体现。
“6+1”教学模式最初由李金池校长提出。所谓的“6”,指的是课堂教学的六个环节——导、思、议、展、评、检,所谓的“1”指的是正课之后辅之以一节训练课。
这里的“导”指的是教师指导学生去自主学习,它的典型外现就是导学案。
这里的“思”指的是教师留下时间,让学生自己去独立思考。
这里的“议”指的是老师留下时间,让学生自主去相互议论、讨论。
这里的“展”指的是老师留下时间,让学生自主去展示、交流。
这里的“评”指的是老师留下时间,让学生自主去相互评价、评论。
这里的“检”指的是老师留下时间,让学生自主去检测、训练。
上述的六个环节,每个环节都有各不相的明确的时间限定。
可以说,在教学这六个环节中,老师的作用是教练员、裁判员、啦啦队员的作用。老师把赛道交给了学生,让学生自己去跑;把球场交给了学生,让学生自己去踢球;把游泳池交给了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游泳。
据说“6+1”模式现在已经有了2.0版。其中一个改进是把“议”和“展”合二为一,因为二者实在难以区分。如此说来,也可以叫做“5+1”模式。
用一个字来概括“6+1”模式的话,那就是“练”;用三个字来概括的话,那就是“自主练”;用一句话来概括的话,那就是“让学习发生在学生自己身上”。
我们所说的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三主”课堂,或者再加上思维为主攻、能力为主旨的“五主”课堂,在“6+1”的课堂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如果用现代教育理论的视角来剖析或者支持的话,可以说“6+1”的教学模式蕴含了以皮亚杰为代表的建构主义理论,以罗杰思为代表的人本主义理论,以及张熊飞教授的诱思探究理论。而从课堂教学的层面来看,“6+1”课堂教学模式就是尽力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和能力,就是以学生为本,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是激发学生思考,让学生成为探究的主人。
本着上述认识,“6+1”教学模式未来也可能出现3.0版。比如“3+3”:前面的“3”指的是自主学、自主练、点拨讲三个板块,后面的“3”指的是基础练、拔高练、纠错练三个板块。
对于“6+1”教学模式向来有叫好和唱衰两种意见,双方各有理由。但是,如果让结果说话、让成绩说话的话,假如两个水平相当的老师各教一个水平相当的班级,而前者采用“6+1”模式,后者不采用“6+1”模式式而采用传统的以老师随意讲解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可以断言,不需要半个学期,只需要十天半月,前者的考试成绩一定会超过后者。
其实,“6+1”教学模式并不是什么神秘、新奇的东西。它所包含的每个环节、每个教学要素,在一般的老师课堂教学中都有体现。只不过一般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没有把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做得那么自觉,做得那么坚决,做得那么坚持,更缺乏相配套的严格管理与激情教育。
对“6+1”课堂教学模式,历来还有三种常见的质疑。
第一,“6+1”模式是不是适合一切学段、一切学科、一切课型?
第二,“6+1”教学学模式会不会扼杀了课堂的灵动性、创造性、艺术性?
第三,“6+1”教学模式削解了教师的讲解,这对各层级的学生比如特优生和学困生的学习效果是不是最好的呢?
对于第一个问题,答案恐怕难以统一,一般认为对于中学生更适合,对于中低难度的学习内容更适合。
对于第二个问题,答案基本上可以明确:全体学生、全程的深度参与,就是课堂真正的灵动、创造与艺术。
对于第三个问题,答案可能更难统一。这个不妨通过科学严谨的教学对比实验来做回答。或者未来在走班制教学的情况下,这个问题能够得到更好的回答。
老师当然需要高水平的讲解能力,这是老师的看家本领,吃饭本领。但是“讲是为了不讲”,课堂的真正精彩是学生的精彩,是学生学习的精彩,而这只有让学习发生在学生的身上才能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讲,“6+1”教学模式有其值得学习借鉴的长处。教无定法,但有常法,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如果领会了“6+1”教学模式的真谛,就可以更高效、更有创意地实施课堂教学。
2021.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