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并不是像演义里那样一开始就重用诸葛亮,而是经过一段试用期
大家好,今天聊一聊正史中刘备试用诸葛亮的过程。这段历史其实是分散在各种史料当中的,从种种迹象表明,试用过程跟《三国演义》里的描述大不相同。
下面让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
诸葛亮出山经过
诸葛亮出山的经过,这个三国演义有一部分描述倒是蛮符合历史的。只不过罗贯中,把崔州平一众隐士都给安排上去了,让他们在刘备、带着关羽、张飞三顾茅庐的过程中遇到,弄得好似热闹。但实际上,正史中并没有这等事。只是这三顾茅庐,应该真的只是三次去拜访诸葛亮,但恰巧诸葛亮都不在;抑或是刘备去了三次,谈了三次才谈拢,最后决定任用诸葛亮。而且很要命的是,古人常常用“三”代表多次的意思,这样也说明刘备可能不止去了三次。
不过诸葛亮确实是徐庶(徐元直)给刘备推荐的,这个没有疑问。诸葛亮也确实有《隆中对》,但隆中对的战略眼光不仅诸葛亮有,东吴的周瑜也有。
另外需要说明一点的是,刘备三顾茅庐的时机。这是刘备从中原混战中退出来,依附荆州刘表这八年期间拜访诸葛亮的。刘备一生颠沛流离,一直想建功立业,这八年虽然安逸,但一定很辛苦,因为内心不安,毕竟自己老了。他缺的是什么呢?其实将才自己是有的,关羽、张飞、赵云就是极好的将才,但唯独缺的是张良这种谋臣。这是他很渴求的,所以刘备非常积极,连正史里面“碌碌无为”的徐庶也拜访了。也正是通过徐庶的推荐,找上了诸葛亮。这个时候刘备是寄人篱下,势力还是很弱的。
诸葛亮出山之后,是像《三国演义》里面就给刘备做军师,献了一大堆计策吗?其实并不是,至少史料里没有记载,而且刘备确实是对诸葛亮进行了试用,这是怎么回事呢?
试用诸葛亮过程
事实上,一开始的时候刘备对诸葛亮并不算重用,在荆州乃至攻取益州、直至称帝期间,刘备最主要的军师是法正。没错你没看错,就是法正。在这个阶段,法正的地位远比诸葛亮高。如果是有仔细研究三国历史的人,都会有一种强烈的感觉,那就是《三国演义》里,把这段时期刘备的一系列军事行动的战略部署,全揽到诸葛亮头上了,其实那个主要出主意的人,应该是法正。这不是没有理由的,因为这段时间,诸葛亮是在试用期,一直被刘备安排做后勤。甚至到跟曹操争汉中的时候,法正一直被刘备带在身边,而诸葛亮是安排在后方成都的。这说明两点,一是刘备已经开始相信且重用诸葛亮了,放心把后方交给他;二是诸葛亮没机会在前线为刘备出谋划策,而那个屡屡为刘备出奇谋的人,应该就是刘备带在身边的法正。
另外一点,法正的地位在刘备心目中也很高,法正的话,刘备也是言听计从的。诸葛亮曾评价夷陵之战,说如果法正还在,一定能劝住刘备。夷陵之战发生在汉中之战之后,也在法正逝世之后。法正是刘备称汉中王之后一年才死的,刘备哭了好几天。法正也是唯一一个刘备的臣子有谥号的,这也足以说明问题。
所以刘备试用诸葛亮,主要是安排他做后勤工作,稳定后方,这点需要先说明清楚。
不过虽然试用过程,刘备打的战,主要是法正在出谋划策,但并不代表诸葛亮就没出过什么计策。实际上,诸葛亮也在正史中出过一些计策。比如刘琦求救事件中,诸葛亮就给刘琦说过申生与重耳的故事,提醒刘琦。刘琦是荆州刘表的大儿子,不得宠,得宠的是小儿子刘刘琮与刘琮的母亲蔡氏。刘琮与蔡氏总是 想加害刘琦,使得刘琦很是担忧。屡次向诸葛亮求教,诸葛亮一直不肯说,直到刘琦把诸葛亮约到阁楼上,抽走梯子,逼问之下诸葛亮才告诉他这个典故。申生与重耳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人物,他们与刘琦的遭遇类似,不同的是申生太子呆在国内最终遇害,而重耳流亡在外反而安全,后来回国继位。所以刘琦明白了其中的奥妙,向父亲刘表请求到江夏去做太守。
其实诸葛亮这个建议,作用大着哩。一来跟刘琦结成牢固的盟友关系,二来为日后刘备获得刘琦的资源做准备。曹操征乌桓回来,就来打荆州了。当时刘表病故,假意要把荆州牧让给刘备,但还是让他的小儿子刘琮拿去了。结果刘琮这厮,见曹操二十几万大军来,吓得赶紧投降。一瞬间,荆州境内,就刘备跟刘琦两股势力在对抗曹军。当时情况也是很不妙的,因为刘备连吃了曹操好几个败仗,只剩下几千兵马,才好不容易逃到江夏郡与刘琦会合。刘琦的兵马一万多,两方加起来不足两万。你看,诸葛亮当时的计策,在现在是不是起效了?
不过刘备、刘琦的两万跟曹操的二十几万显然是不成比例的,怎么打得过?这个时候诸葛亮创造了奇迹,他向刘备自告奋勇,跑去东吴说服孙权出兵。虽然说服孙权,促成孙刘联盟的功劳,不止诸葛亮,实际上周瑜、鲁肃以及孙权本人都有作用,但诸葛亮的作用实际也确实不小。当然了诸葛亮不曾像《三国演义》里面那样舌战群儒,把张昭等一众儒生说得羞愧不已而又五体投地。不过诸葛亮的说辞,确实是很有一套,而且效果奇好。
诸葛亮的游说,很会抓住人的心理。诸葛亮首先把曹操描述得很厉害,把自己的主公刘备打败仗说得很狼狈,先给孙权一个强烈的对比,心理暗示情况危急,不得已才来求救。虽然是如实描述,却是在暗示孙权,曹操在没有外界阻力的情况下单独打东吴,是很容易平定东吴的。接着诸葛亮又分析了曹操的性格跟为人,暗示孙权曹操是一个疑心很重的人,如果东吴要降就干脆一点,如果不干脆的话,曹操一定会怀疑,然后暗害。而事实上,孙权跟他的大臣们讨论抗曹的事,就是迟疑的表现,诸葛亮这话就是在暗示孙权曹操是不会放过孙权的。然后诸葛亮又赞美了一下自己的主公刘备,说刘备是为匡扶汉室的正人君子,是忠臣,对抗曹操没有选择的余地,虽然曹操是旷世英才,全天下的人都崇拜他,来归附他,但刘备仍然要跟曹操对抗,因为没有选择的余地。这其实是在暗示孙权,如果孙权选择投降了,就不如刘备了,不配做英雄。通过这个激将法,终于激怒爱面子的孙权,决定合作,联合抗曹。
所以通过这段游说,也可以反映出诸葛亮的高超谋略水平。我想,也正是因为这件事情,才使得刘备通过了诸葛亮的试用期,才放心将后方全部交给诸葛亮。
真正开始重用诸葛亮
但是将后方交给诸葛亮,并不代表着诸葛亮能总揽大权。事实上一直到刘备夷陵之战失败,白帝城托孤那会,诸葛亮还没完全被刘备完全放权任用。这也是有证据的,白帝城托孤,刘备让诸葛亮、李严做托孤大臣,就是证明。很多人会觉得刘备其实没那么相信诸葛亮,所以让李严分走了诸葛亮一半的权力。其实完全不是,这里我提醒一下大家,诸葛亮这个时候还是年轻人,从他出山的那会,才二十多岁,资历相当浅,比刘备、关羽、张飞、赵云小了一个辈份还多。到白帝城托孤那会诸葛亮三十多,快四十,远不如李严资历老。不过刘备还是在诸葛亮、李严两人侧重点放在了诸葛亮身上,为诸葛亮之后掌握军政大权铺路。刘备这个人事任命,既服众,又能放心将权力交给诸葛亮,其实是很高明的。
综上所述,《三国演义》确实是夸大了诸葛亮的作用,加了很多虚构的成分在里面,刘备对诸葛亮确实存在一个试用过程,前期主要是安排他做后勤工作。不过诸葛亮还是做过一些谋划工作,为刘备争取到刘琦、孙权的帮助。一直到白帝托孤,诸葛亮才真正地掌握蜀汉的大权,走上诸葛丞相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尽忠之路。
不知道通过本文的分析,你有没有对刘备试用诸葛亮的过程有了新的认识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