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的起承转合

醉月诗苑

我们写诗前,要先立好意,如何来表达这个意,就得开始谋篇布局

什么是谋篇呢?谋---就是计谋,谋划,策划。篇---其实就是一个系统,一个局面,或者说是一个事件形成的全部过程及事件的本身。

谋篇的目的在于布局,先谋篇而后布局

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工作中,或是各种活动中,都需要事前筹划

这就相当于我们写诗前的谋篇布局了

“谋篇布局”不是一个空泛教条的概念,它是知识底蕴的积累的产物,是以综合修养为基础的概念

我们现在具体的谈谈诗词写作的谋篇之法,也就是章法

所谓章法,就是指文的结构框架

在文学创作,不论诗、词、曲、赋、骈、散等各种体裁都是需要有一定结构的

而关于诗文的章法,简单说就是四个字---起承转合

这几个字几乎就是诗文写作结构章法的专用术语了

起承转合不仅是诗文写作结构章法方面的术语。也是一种经典的诗文写作结构章法的技巧

了解这种章法技巧,有利于我们更好的表达自己的情感,也有利于我们对诗词结构内容的理解

但起承转合不是唯一的章法,下一讲我们再讲

下面我们具体的来分析一下章法:起承转合

一,起

我们写散文,写议论文都要有个开头,写诗文,更是要有个好的开头,术语上就叫“起”

关于诗的起法有多种,这里简单的介绍几种方法:

1、 明起。从题之正面说,明见题意。也就是说起句直接点题

如:李白《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标题是《早发白帝城》,起句直接点出题意,这就是明起

再如杜牧的《清明》首句“清明时节雨纷纷”。

第一句就直点题

我们写散文,写议论文都要有个开头,写诗文,更是要有个好的开头,术语上就叫“起”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大家平时读诗时多留意就会发现。

2,暗起----暗起,就是起句不见题字,但是含有题的意思在起中

暗起比明起的难度在于表述的技巧要更高,要抓住事物的独特的特征,尽可能少的使歧义产生

如于谦的《咏石灰》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碎骨粉身终不顾,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是起句不点题,却含题意,给人想象空间大,艺术性比较强

3,陪起----先借别的事物,然后再引出本题来

如韩翃的《寒食》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起句不说“寒食”,而用“春城飞花”这个眼前景,来引出“寒食”,从而点出题目。

4,反起----不从题目正面说起,而从反面引出本题来

如杨万里《伤春》
准拟今春乐事浓,依然枉却一东风。
年年不带看花眼,不是愁中即病中。

题旨是“伤春”,而首句却从反面着笔,不说“伤春”,而说“今春乐事浓”。

再举一首律诗:
如司空曙的【喜外弟卢纶见宿】: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况是霍家亲。

题旨为“喜”,而作者却从静夜无邻,荒居寂寞之景况叙起,而点出外弟之肯来为“可喜”之事

这个反起,作用在于欲扬先抑。先悲,所以更能突出喜,与题目的结合还是有机的

反其道来托出主题。反起的突出情感作用更大些

七绝的起,需要起得有精神

不像律诗,有足够的空间去铺垫

律诗的起,一般比较平淡

用起的平淡来衬托后面(转结联)的精神高远,波峰汹涌,它起个对比的作用。这样表现出诗的起伏感,也就形成了诗的音乐性---“意”的旋律美

而七绝因为字数少,没有足够的铺垫空间,所以要先声夺人,起的适宜“突兀峥嵘,如狂风卷浪势欲滔天”,

《四溟诗话》说的“凡起者当如爆竹,骤响易彻”我认为也是主要针对七绝而言的

七绝写作与其他近体诗还有所不同,他表现的立体感尤其明显

而五绝是近体诗中字数最少也最难写的,它的起,反而不需要象七绝之起那么突兀惊人了,这有点“返朴归真”的味道

五言诗,因为字数少,单句本身的节奏感施展不开,空间不够。所以,它的特点是让句和句之间形成错落感,节奏的表现是交给用句子和句子之间的落差表现的

所以,五言的起句多为仄收而不适宜押韵的。五律五绝皆如此。五绝的起,语意要平实,但音节要突兀

不论是律还是绝,七言诗的起句一般都是押韵的,目的主要是为诗的韵律感定个基调

七言诗,首句押韵是正格,五言诗,首句不入韵为正格

二,承

“承”是承述事件的过程。也就是承接上文加以申述

紧承起句,是对起句的延续、深化、补充或具体阐释

“承”要衔接有度,落地有声,但更重要的是应达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不能写成与“起”八竿子打不着的结果来

诗的承接之法,要点是紧接起句,写景色,写情绪,都要不松不紧,若即若离

与起句的气脉要连贯而不可断了

接续起句,但不要和起句一样的平行描写,要有所递进,或者舒展

承句适宜匀称舒缓一些,尽量不要用很突兀很激昂的情绪表达

基本原则是跟着起句走,注意这个“跟”字,要跟的住

说白了就是一个连贯性

如王昌龄的《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题目是个“怨”,但起句却不写怨,却写了个“不知愁”,这就是前面讲“起法”时说的“反起之法”

这里,我们注意一下第二句,用凝妆上楼的姿态,接着描写那个“不知愁”

意思很连贯

一般的来讲,起句点出个意象,或是景,或是情,承句呢,就是铺展这个意象,把这个意象铺的充分一些,铺足它

目的,就是为后面的“转”打下坚实的基础

但是你要是铺的过分夸张了,突兀了,过大了,后面的“转”就不好处理了

如果后面再重新来描述景色,或铺垫情绪背景,则使诗意为之一顿。失之流畅,这就难看了

这也是我们目前作业普遍存在的问题

对布局不太了解造成的这种情况

三句还在跟着起承铺垫,没有变化

说到这,我再强调一个观点

就是诗的每联每句甚至每个字,都是要为主题服务的

不论是正写反写,不论是用赋、用比、用兴,你都要时刻想着“扣题”。起和承是这样,转和结也一样

三,转

这个转对七绝来说,相当重要

“转”是转变,是转折

诗的“转”非常重要。转本身就是一个小的跳跃,从景到情的跳跃,从量到质的跳跃,从平铺直叙到诗意的高潮

所谓的转,就是要有一个变化,要有一个提升

转的概念好理解,转的处理却需谨慎

转要转得使诗为之一振,精神起来,又不能转的脱离了主题

转的基础是前面的铺垫

没有前面两句充足的描写做铺垫,也很难转出精彩来

这就相当于跳远,跳远比赛时我们看到运动员都需要有个助跑,跑的目的是起步,

提速,为这一跳而提供能量

跑的慢了,跳的就不远了

起承转合中的转,就相当于这一跃。而起句和承句,就相当于助跑了

所以,“转”是诗意的一种“提升”(跃起),但又不能是没有准备的提升

诗本身是个一整体,是句及联的有机组合,哪一部分都很重要,各联各句,各司其职。

在转这里,担当的就是要出头露脸的角色,所以,我们要好好“包装”它,让它精彩亮相

七绝的转要格外的强调“突兀”的特点

七绝的特点与律不同,它不需要那么慢条斯理的含蓄工典

因为绝句字少,所以要想把诗意充分表达好,就要鲜明

在转处,更要使人眼前一亮,为之一惊,这样才能达到适合它体裁的应有的艺术效果

我们为了达到这个效果,通常要采取特殊的手段

常见的,是采用“疑问句”“否定句”“否定之否定句”等等

这类的句子,具有吸引眼球的效果

从构建诗意的角度来说,就是突出“亮点”

从语言上来说,就是提高语气,更具吸引力

这渔洋十二法,大多是这种特殊手段,就是这种虚词,关联词,和特殊语气的用法

现在介绍几种传统的近体诗“转”的方法,供大家参考

1.进一层转法

就题目本意,推进一层而转,唯仍须与起承关合,以免有突如其来之病。

如刘方平的《月夜》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作者于起、承二句正写题面。转句即从月夜进一层着笔,转到春天之气候,以触动春愁

再如贺知章的《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前两句叙述离家久与自身的变化

转句因作者的变化,引出儿童不相识,以触动作者“反主为客”的心情

一层深入一层,这也是进一层转法

总结:进一层转法,是对前面诗句的直接发展,所言之物没有变,只是深度加强了,更推进了一层

递进式的转,是最简单的转句。它不要求变思路、变视野,只是挖掘深度,也是最常见的转折方法

2.退一步转法——所谓退一步转法,即就题目本意退一步叙说

比如开车的人要掉头的时候,往往需要倒车,而倒车的目的,还是为了前进

退一步转法,是为了更好的表现主题,给自己留出更大的创作空间

目的还是形成一定的变化

如杜牧的《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试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已经知道这个折戟的来历了,但如果没有东风会怎样呢?肯定又会有另外一种结局:“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个就是退一步转了

再如王昌龄的《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前两句写征战未断,征人未还的感慨,转句假设“龙城飞将在”,也就能平息胡乱,安定边防了

总结:退一步转法,多以假设形式转。能够使诗的含义更深刻,内容更丰富

3.反转法——反转之法,从正面描写转为反面描写。是与起承相反的情绪描写

但注意,其主旨还是一致的,只是从不同的角度刻画而已

不同的节点之处,就是这个转

如刘禹锡的《竹枝词》:
瞿塘嘈嘈十二滩,此中道路古来难。
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前两句极写瞿塘水路之难,转句却说人心还不如水呢。水还不算难,反转前两句之意,更突出人心之叵测

这些诗读着好美

创作艺术的美

再如贾至《春思》: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起承之“草青柳黄,有色有香”,春意何多。而转句忽言有愁,是全反上文之意,谓之反转法

总结:反转法,是彻底体现了转变的作用,是最大可能的表现诗题所需要表达的内涵。它是换了个角度看同一个问题,以达到柳暗花明的效果

4.扩转法——即从题目的本意,扩大描写的范围

这个也是很常用的

扩转法更注重于视野及思维的转变和拓展

如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这个诗前面写实景,后面转到没有看到的虚景。妃子笑,送荔枝的人肯定看不到。作者也看不到,只能是想象妃子见到鲜嫩的荔枝或许会笑一下

这是思维上的转变,思维上的拓展

再如叶绍翁的《游园不值》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前面两句是柴门边的情景,转句就把视角转了,转到了墙头

这是视觉上的转变和拓展

再如袁枚的《遣兴》:
爱好由来着笔难,一诗千改始心安。
阿婆还是初笄女,头未梳成不许看。

你看看这个转,转的多突然  却不脱离主题

新诗没改成,跟年轻的姑娘头未梳好比喻在一起。感觉好害羞一样

读来倍感亲切。也就是说,语言断了,但是意思没断

总结:转要俏、要妙、要新。也就是形断意不断,藕断丝连

四、“合”是对该事件的议论,以及表述结尾

古人喻之为“豹尾”,就是指结句要有力,或提示题旨,或耐人寻味,“言虽止而意无穷”

在收尾上虽然诗词经常讲求留有余音,是更加令人陶醉美妙之处

这所谓的“余音”就如同一篇优美的寓言一样,奢求的是一种举一反三的效果

而绝非是事到如今依旧悬而不决,把一切问题全部推给读者去的结果

倘若闹了半天仅是一堆废话,什么问题也没解决,自各儿一点观点也未把持,那就是浪费笔墨和时间了

结的形式有很多,一般情况下需要与转句结合

下面就例举几种形式

1.以景结

这种方法的特点是,在情似尽而实未尽之时,忽然撇开“情”而写“景”

表面上看,句和句之间似乎不能衔接,仔细品味,画面显示的“景”和诗中的“情”不仅妙合无垠,而且给人以无穷的回味

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首诗写送别之情。前两句以叙事的方式点出送别地点,送别之人,以及友人将要去往的地方
后两句借景来表达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体现出诗人对友人的一片深情

写景的目的是为了抒情

2.以情结

即用其奔放的感情,使读者引起心灵的共鸣

如王维的《秋夜曲》
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
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

这首诗描写女主人公独守空房的哀怨

首两句写景,以一种清冷的景来做背景

后两句正面抒情,对思妇的心理活动进行了生动的刻画

抒发了思妇独守空房,思念丈夫的怨情,表达出内心空虚的痛苦

3.以理结

这种方法偏重于议论

如白居易的讽喻诗,往往是“卒章显其志,”用精辟的议论,概括诗歌的主旨。

《观刈麦》结句云:“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从农民的艰苦劳动而不得温饱,联想到自己尚有“三百石”的俸禄,年终还“有余粮,”不由感到惭愧

《轻肥》的结句云:“是岁江南岸,衢州人食人!”

奇峰突起,一针见血地鞭挞了当时社会的腐败和黑暗。

4.以问句结

这种方法即在诗词的结句提出疑问,让读者思索

如沈佺期的《杂诗三首》其三:
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
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
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
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

征夫思妇是古老的题材

这首诗即有翻出新意。特别是中间两联,写闺中少妇和军中征人同对一轮明月,倍增相思之情,年年如此、日日如此

最后两句说,谁能率领大军攻下敌人的龙城,使两地相隔的征夫思妇得以团圆昵?

写闺怨而不作怨语,以问句作结,令人回味不已。

俗语说:“编筐编篓,全在收口。”诗的结句好坏,对整首诗影响极大

不论是“以景结”、“以情结”、“以理结”还是“以问句结”,只要弦外有音,味外有味,含蓄隽永,发人深思,都是好的结尾

还需要注意的是,三四句的衔接一定要紧密,一般情况下,三四句共同完成一个完整的意

我们来总结一下起承转合

起,就是立意,营造诗的氛围

承,就是深化,对主题作进一步描写

转,就是扩展,使诗意更加丰富,也就是要有一定的变化

合,就是收结,使诗有完整的结构和完美的结局。

这个跟流水线作业一样,个各有分工,是有机的整体

所以呢写诗思路一定要清晰,沿着一条线走,对所写的诗有个完整的交代

(0)

相关推荐

  • 《迎春花》点评

    诗海选粹格律诗社 顾     问 云海紫光 拈花一笑 蝴蝶庄生 武贝子 汉唐使者 邓世广 半隐庐  终南山人 无语(倪平波) 总      编 荒岛 主      编 心淡薄冰(袁铭) 白烛承辉(袁远 ...

  • 刘坡公《学诗百法》,四首诗讲解起承转合之法

    前言 刘坡公是民国时期的人物,有<学诗百法>和<学词百法>两本书.用简单明白的话语谈作诗填词的技巧. 已故东南大学王步高教授在清华讲解诗词创作时,专门推荐过刘坡公的这两本小册子 ...

  • 从一首诗来看诗的起承转合

    晓行 朦胧曙色噪归鸦,风撼疏林一径斜. 满地白云吹不起,野田荞麦乱开花. 点评:我们常说诗讲究起承转合,讲究炼字,讲究意境.从理论上来说未免空洞,难以理解.今天我们就以<随园诗话>中的一首 ...

  • 格律诗中起承转合须注意的事项

    一.起句的注意事项 注意1:一般起句的景物写的不可太满,要留些余地给承句. 要不然你在起句话都说完了,人家承句写啥啊?就像聊天一样,你跟别人聊天,聊天自然是要两个或者以上的人嘛.结果就你自己在那不停不 ...

  • 【讲堂】学会格律诗的起承转合,让你的诗美起来!

    浅谈格律诗的起承转合  所谓起承转合,我国最权威的工具书<辞海>是这样解释的:起承转合是"诗文结构章法方面的术语.'起'是开端:'承'是承接上文,加以申述:'转'是转折,从另一方 ...

  • 格律诗布局一定要起承转合吗,杜甫的《绝句》为何没有这种安排?

    请问格律诗布局一定要起承转合吗?那么杜甫的<绝句>有起承转合吗? 一定要遵守?当然不 这个提问方式是错误的.这个世界上的事情,有很多是一定的.比如不吃饭,一定会饿死,不拉屎,一定会憋死.但 ...

  • 浅谈格律诗的结构,起承转合里的奥秘

    律诗的结构,其实也就是所谓的章法,是我们通常都知道这四个字"起.承.转.合". 一般来说,写作近体诗,这是决定写作是否成功的最关键的因素. 学习过绘画的人都知道,画一幅画,是需要先 ...

  • 古人作诗也有公式吗?一篇短文10分钟看懂起承转合

    古人作诗也有公式吗?一篇短文10分钟看懂起承转合

  • 怎样在诗中完成起承转合

    一般来说,在一首诗中,起承转合是必不可少的四个部分.不论是格律诗还是古体诗亦或长篇歌行,都是如此.长篇歌行或者叙事长诗的起承转合更是不可少的,只是它们变化更大一些.长篇古风更接近于文章的体裁,开头.故 ...

  • 【竹韵格律学堂】第一百六十六课 ‖怎样在诗中完成起承转合

    怎样在诗中完成起承转合 一般来说,在一首诗中,起承转合是必不可少的四个部分.不论是格律诗还是古体诗亦或长篇歌行,都是如此.长篇歌行或者叙事长诗的起承转合更是不可少的,只是它们变化更大一些.长篇古风更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