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4篇 红山文化在中华文明起源中的地位辨析2
X
图1 台湾在内陆展出的红山文化玉器。
(续)
90年代中期以来,对红山文化玉器的研究,有了更进一步深入,主要表现在:
1、开始对玉器类型与用途进行综合探研和考证;
2、探讨红山文化玉器特征对其玉雕艺术风格及与图腾崇拜的关系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3、探索玉器的起源及玉器与中国文明起源的关系。
回顾20世纪红山文化玉器发现与研究历程,有的学者做出了这样的概括:其一,60年代末以前,红山文化玉器属于未识阶段;其二,70年代,红山文化玉器初露端倪,在研究上属于初步认识阶段;其三,80年代,随着田野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的顺利展开,出土了一批具有明确层位关系和组合关系的红山文化玉器,红山文化玉器群最终得以科学确认,并由此成为国内外学术界关 注的热点问题之一,该阶段红山文化玉器发现和研究取得了飞跃性进步,应属于全面认识阶段;其四,90年代至今,红山文化玉器研究开始进入纵深方向发展阶段。
红山玉器多出自墓葬或礼仪性建筑址中,出土玉器的墓葬多是玉敛葬,玉器多成组出现,且有一定的组合关系。在墓中的位置似已成定式,陈置摆放讲究左右对称,充分显示出浓厚的宗教祭祀色彩,具有礼的含义。这种“以玉为礼”、“唯玉为葬”表明玉在红山先民心中具有超乎寻常的重要性,反映红山先民精神重于物质的思维观念。说明玉器在红山社会主要不是财富的象征而是通神工具。
二、红山文化社会独特的经济结构
西辽河流域是红山文化早期遗存分布较多的地区,在聚落形态、经济结构、生产工具、墓葬习俗等多方面,本质地反映了红山文化社会的特点,印证了6000年左右这一地区原始农业的发达及养畜、渔猎业的繁荣。它以充分的考古学实证向世人昭示:红山文化社会是新石器时代北方较为先进的经济社会,同时具有以巫或巫覡为起点,经由巫师、祭师、到祭司乃至祭司集团这一独特的原生宗教演进模式。这里和黄河流域同样,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是北方文明的摇篮。
西辽河的上游是西拉沐沦河,发源于地处内蒙古高原的赤峰克什克腾旗百岔山。流域内大的地貌单元主要包括大兴安岭南段的低山丘陵,内蒙古高平原、沙地、黄土台塬及燕山北麓低山丘陵。
在以赤峰地区为主的西拉沐沦河流域,平均海拔700——1100米,属于北方半干旱半湿润过渡带,也是北方农牧交错地带,在全新世大暖期期间,这里气候温暖湿润,阳光和雨量充沛,植被繁茂,区域内水源丰富,沙地面积收缩,古土壤发育,因此从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直到红山文化,西拉沐沦河流域一直是北方远古人类繁衍生息的重要场所和舞台。
据古地貌背景分析资料证实,兴隆洼文化时期的生产工具以掘土用的打制石器为主,也有翻土用的磨制石铲,砍伐用的石斧,标志着原始农业已经出现,但鱼鳔、兽骨和大量胡桃揪果实的出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