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士达先生《篆刻直解》_009

明代五家评(下)

文/马士达

苏宣

苏宣是文彭的弟子,尝摹汉印近千钮,苦练工夫,而能“与文寿承、何长卿鼎足称雄”(姚士慎语);曹征庸称:“苏尔宣氏,盖善以古字学古人者,当今率推为第一”;王穉登说:“尔宣上下今古,独臻妙境”。

当代篆刻理论家也称苏宣“以雄强胜”。其艺术风格与篆刻水平究竟如何呢?

▲图1

《苏宣之印》(图1),风格平实,无造作之意,用刀也浑朴凝重,可谓能得汉印遗韵。虽不惊绝,但在早期篆刻中,堪称上乘之作。

▲图2

《啸民》(图2),以小篆为体,大篆为意,苏宣如此处理,其“创意”是可贵的。但此作用心拘苦,表现手法不免雕饰,后人以“人为”淡化“自然”之恶习,实渊源于此。

▲图3

《痛饮读离骚》(图3),此作笔画尚凝练遒劲,前四字也能各自守其本体,但惜乎字字之间无一点伸缩参差,少照应之情;第五字的摆布,夸张“马”部,缩短“蚤”部,有人以为别开生面,其实很欠协调。

苏宣的艺术格调本偏于含蓄一路,谓其为“以雄强胜”,恐怕欠妥。

朱简、汪关

朱简被后世推祟为早期篆刻的代表人物,多半缘于他在篆刻理论上有着独到的高论,对于篆刻的品评,也有犀利的目光。篆刻理论界有人称其创作以“险峭胜”。

汪关其人其印及其艺术业绩,有关史论中记载不详。可能他的篆刻颇合当时的时尚,又能演为新面,故其在当时,特别是在书画界颇为“走红”,而成为明代五大流派之一。当代篆刻理论界有人称其创作以“雅妍胜”。

那么,这两位至今还享有殊荣的明代篆刻大家,他们的篆刻是否“险峭”,是否“稚妍”呢?现各举其作品四方,请读者自己先品酌一下。

在篆刻理论上,朱简堪称继往开来之大家,他曾指出篆刻之“五病”,所谓“学无渊源,偏旁凑合,篆病也;不知执笔,字画描写,笔病也;转折峭露,轻重失宜,刀病也;专工乏趣,放浪脱形,章病也;心手相乘,因便苟完,意病也”。平心而论,在早期篆刻对原型作第一次转换之时,朱氏之论诚属高见。然对照其创作,则可知朱简的“眼高手低”(图4)。

▲图4

《冯梦桢印》,虽然表面上看,没有像他所说的篆刻“五病”中的任何一病,但偌大的印面,字画细瘦,既缺乏厚重感,也看不出艺术情趣,流于雕琢,这是不是“病”呢?

▲图5

《王穉登印》(图5),虽变换了一些手法,朱白间文,但徒有其形的精到,也不见情趣,与上面一例实则犯有“通病”。

▲图6

《陈继儒印》(图6),虽无“病”却也无“神”,出于这位大家之手,也不敢恭维。

▲图7

《杲尗》(图7),从古鉨平正一路出,在当时实属难能可贵。但其框大字小,已觉不够饱满充实;加上用刀缺少胆力,苦心雕饰而成,终不属大家手笔。

汪关所作四例(图8-11),形异而实同,多流于雕作气,因而无艺术佳趣可言,想必读者也有同感。

▲图8

▲图9

▲图10

▲图11

上述评论,非欲苛求古人。如前所说,在对原型的第一次转换中,早期篆刻家曾作出积极的努力,奠定了篆刻艺术之刀法技法基础,其功莫大;至于今人对篆刻艺术之见识,也大多渊源于明清印论。

我以为,早期篆刻家之眼高手低乃是必然。当时诗论、文论、画论、书论,高度成熟,文人雅士以此目光看待篆刻,自然能出高论;何况当时一些篆刻理论,直接搬套了其他文艺理论体系。而篆刻制作技艺,则须探索积累,哪里是高论所能取代的呢。况且当时人们对篆刻原型的一知半解,由此而转换原型,必然是力不从心的。

故说,明代篆刻家之总体创作水平低并不足怪,奇怪的是,今人何故对其妄加赞美而误初学者。


作者简介

马士达(1943--2012),别署玄庐、骥者、老马,一九四三年生于江苏省涟水县,江苏省太仓市人,生前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书协理事、沧浪书社社员,西泠印社社员,为南京印社副社长、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