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雕——印度洋海啸记事||赵恺专栏

沙雕
——印度洋海啸记事
赵恺

诸多美丽结构成诗,诸多岛屿结构成印度尼西亚。印度尼西亚:闪耀在阳光下的诗,隐匿在丛林里的诗,沐浴在大海中的诗。

诸多岛屿中有一座岛屿,它不大,甚至很小,小到一缕阳光可以缠绕它,花朵绽放可以惊醒它,海鸥展翅可以覆盖它。形态可以不大,品格必须很大:这座小岛上就几乎包容着人类一切肤色,流动着世间全部语言,展示着天下一切的风情习俗。它的美丽,是美丽之中被称作神秘的那种美丽。

那一天,小岛上游客如织。在如织的游客中,有一对来自安徒生故乡的母女。母亲是演员,很年轻,却表演过许多不同身世、不同性格、不同职业的母亲,她的成就,在欧洲享有母亲意义的盛誉。旅伴是她的女儿,才三岁,小得像是一副冲板版、像是一枚贝壳、像是一颗粘黏在贝壳上的沙粒。就安徒生的故乡言,孩子则仿佛一篇童话,一篇首次被译介到亚洲的欧洲童话。

这一对母女的远游,起因于一尊雕塑。

那一天,母亲得到一个她梦寐以求的电影大奖,兴高采烈地捧着奖品回来了。

母亲问:“想看看妈妈得到的奖品吗?”

孩子答:“想看看妈妈得到的奖品。”

母亲问:“猜得到是什么奖品吗?”

孩子答:“猜不到是什么奖品。”

母亲向女儿作了一个诡秘而又亲昵的表情,轻柔地,虔敬地,她把一只镶嵌银丝的红木盒子放稳在茶几上。

打开木盒是丝巾,打开丝巾是绒袋,打开绒袋是金箔。打开金箔,一个意外的惊喜展现在她们面前:那是一尊水晶雕塑,是一位艺术大师专门为获奖者创作的旷世绝品。

抱起雕塑,母亲却为孩子的平静冷漠震撼了。

母亲问:“这是妈妈吗?”

孩子说:“不是,这是女人,不是妈妈。”

母亲问:“为什么不是妈妈而只是一个女人呢?”

孩子说:“因为妈妈的怀里应该抱着孩子,而她没有。”

听到这句话,哗的一声,水晶雕塑从母亲手中坠落于地摔了个粉碎。

那天晚上,母亲彻夜未眠。她想,她为孩子付出得太少太少了。作为母亲,她的怀里没有孩子。

第二天,她回绝了诸多片商和导演的约请并订好机票:孩子想看海,她们便向着蔚蓝的大海飞扑过来。

孩子躲在一把遮阳伞下作沙雕。那么宁静、那么耐心、那么自信,俨然一派大师风范。母亲在一边欣赏孩子作沙雕。她却不是宁静,不是耐心,不是自信。也不是曾经在卢浮宫、在罗丹博物馆中所历经过的激越和震撼。孩子在创造作品,而孩子又是她的作品。被创造带给创造者的,是永远的感激和虔敬。

一支铅笔,一本画册,一方田野,一座木屋——以沙滩为基座,孩子的作品一件件展示在辉煌的阳光下。之后,孩子决定为母亲制作一尊雕塑了。

这时,孩子说:“妈妈,我有点渴。”

母亲说:“那,妈妈去买点喝的来。可是,我们的雕塑家想要点什么呢?”

孩子说:“随便什么都行——可是,要到哪里去买呢?”

母亲说:“你看,不远,就在那座吊桥的桥头上,就在桥头那间小木屋里。”

孩子说:“那好吧,拜拜。”

母亲没说拜拜,她俯身在孩子额头上吻了一吻,走了。

是的,她是母亲。既是艺术,更是生活:她是双重意义的母亲。母亲喜欢并习惯亲吻孩子,仿佛波浪喜欢并习惯浸润沙滩。更何况,这是一种歉疚的吻呢。

其实,孩子并不渴,至少不很渴。她需要水,但更需要时间:需要一点隔绝,需要一点独处,需要给时间打上一个小小的标点符号——她要用这段时间为母亲塑像,以给自己更给母亲带来一个构思在异国它乡的慰安。

就在母亲转身离去之一刹,孩子迅即开始了自己的新作。写意而不写实,抽象而不具象,奔放而不黏着。先作身躯,后作头颅,再给大地血肉注入苍天之神性。

完成母亲,再作母亲怀抱中的孩子。

就在母亲即将拥抱而尚未拥抱孩子之一刹,一场人类历史上空前的劫难——2004年印度洋海啸爆发了。

随着一声霹雳般的轰鸣,大地猛然颠踬。接着,一座高于三十公尺的海浪之墙兀兀磔磔拔地而起。黑暗之墙,地狱之墙,末日之墙。巍巍大墙铺天盖地列队而来,那种赶觉,让人想到鬼子进村。

小岛顿时乱作一团。乱,但只作一件事:夺路而逃。从桥上逃、从船上逃、从水上逃。踩着眼泪、踩着呐喊、踩着绝望逃。这时的小岛,就是一艘即将沉没的“泰坦尼克号”。

我们的小小雕塑家呢?雕塑家的遮阳伞张开在一蓬绿荫里,雕塑家自己又仿佛一只小松鼠覆盖在大伞下面:艺术把生活遗忘,生活也把艺术遗忘了。

她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也不知道还要发生什么。她只知道不能功亏一篑:她完成了母亲,又即将完成母亲怀抱中的孩子了呀。

轰然一震之后,雕塑家继续专注她的作品。

她不知道,她的母亲正恐怖惊惶地奔跑起来。

没有眼泪,没有呐喊,没有绝望,而只有奔跑。

全世界都在逃离海滩,她却奔向海滩。而这时的奔向海滩,就是奔向黑暗,奔向地狱,奔向末日呀。

高于三十公尺的大墙列队前进。

一座岛一座岛被淹没——母亲奔跑。

一棵树一棵树被拔起——母亲奔跑。

一座房一座房被摧毁——母亲奔跑。

一艘船一艘船被掀翻、被抛掷,被玩具一般折断、摔碎在铸铁一般的悬崖绝壁上——母亲奔跑。

大墙向着孩子奔跑,母亲向着大墙奔跑。

母亲一把拉住孩子,孩子说:“妈妈怀里还没有孩子呢。”

母亲一把抱起孩子,母亲说:“妈妈已经把孩子抱在怀里了。”

紧紧地,紧紧地,母亲抱着孩子背对地狱又奔跑起来。

沙雕被海水淹没,但她们奔跑成生命的雕塑。

母女双双获救:孩子生命获救,母亲灵魂获救。

人类良知留下一串脚印。

天堂门槛留下一串脚印。

作者简介

赵恺,市文联退休公务员。

运河文韵

采春的希望

撷秋的欢喜

捡运河文字

征稿启事
为了更好扩大本公号所发文章的影响,即日起本公号入驻360个人图书馆,所有作品皆自动同步到360个人图书馆终身收藏。不同意者请勿投稿,投稿视作默认此项决定。
(0)

相关推荐

  • 葫芦记事

    从小对小葫芦就极其喜欢,就是大小刚好可以握在手里的那种,我们老家叫它"亚葫芦",白色的葫芦花儿谢了,留下一个初具形状的带着毛刺儿的翠绿的小葫芦: 小葫芦慢慢长起来,绿色之中带着白, ...

  • 印度洋9.3级地震,引发大海啸造成27万人死亡《南亚大海啸》

    印度洋9.3级地震,引发大海啸造成27万人死亡《南亚大海啸》

  • 印度洋爆发9.3级地震,引发大海啸遇难27万人!真实纪录片

    印度洋爆发9.3级地震,引发大海啸遇难27万人!真实纪录片

  • 印度洋海啸到底有多可怕,29万人遇难,51万人受伤,想起都会打颤

    印度洋海啸到底有多可怕,29万人遇难,51万人受伤,想起都会打颤

  • 亲情,是疼痛的朱砂痣亲情,是疼痛的朱砂痣 ——“学会记事”《那一次,我真——》作文教学手记

    第1770季[湿地课堂]亲情,是疼痛的朱砂痣 --"学会记事" 原创 蔺丽燕 语文湿地 2018-10-22 亲情,是疼痛的朱砂痣 --"学会记事"<那一 ...

  • 陈芝秀:常书鸿的妻子,因与他人私奔,一手好牌打成了惨不忍睹

    作者:山佳   1997年,香港回归,中央政府赠送的礼物是"永远盛开的紫荆花"雕塑.而方案的设计者,就是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院长常沙娜.   沙娜的父亲常书鸿,是敦煌研究所第一任所 ...

  • 台湾记行||赵恺专栏

    台湾记行 赵恺 准确地说,中国诗人访问团的台湾之行是从一九九八年九月二十五日晚间九点三十分飞机在台北中正国际机场着陆开始的. 一行十一人仿佛一个诗句走下舷梯,以高洪波之伟岸为先导,身着风衣的作品和肩负 ...

  • 叶落蒙马特||赵恺专栏

    叶落蒙马特 赵恺 仿佛一座历史艺术博物馆,蒙马特高地耸立在巴黎的北侧.孕育思想.召唤创新,这里生活过包括左拉.莫奈.凡高.毕加索在内的一批艺术大师,他们相互启发,相互激励,相互照耀,浑如一个星座闪烁在 ...

  • 野生植物||赵恺专栏

    野生植物 --访菲诗忆 赵恺 黎萨尔公园(黎刹公园) 飞抵马尼拉上空,正是夕阳斜照,阳光颜料一般泼洒下来,为吕宋岛涂上一层浓墨重彩.凭窗俯瞰,仿佛面对一册漂浮在大海上的诗集. 菲律宾民族独立领袖黎萨尔 ...

  • 失乐园||赵恺专栏

    1866纽约版约翰·弥尔顿<失乐园>中古斯塔夫·多雷创作的插图 失乐园 赵恺 中华民族正在实施伟大的民族复兴,这是古老东方企盼.准备.奋斗了两千年的历史进程.存在决定意识,因为社会趋向阶段 ...

  • 草原的律动||赵恺专栏

    新疆可克达拉草原之夜风情园 草原的律动 赵恺 最初喜欢<草原之夜>,一为旋律的柔美潇洒,二为草原的浩茫壮阔.记得1981年客居北京,诗人邵燕祥问我:"为什么你的诗里写到朱崇懋?& ...

  • 天阶||赵恺专栏

    天阶 --闵惠芬印象 赵恺 八月,在江苏省文联和作家协会江阴读书班的文艺晚会上,我朗诵了我的诗歌<二泉映月>,为朗诵作伴奏的,是二胡表演艺术家闵惠芬. 晚上演出,下午我和闵惠芬得稍作一些技 ...

  • 酒都赋||赵恺专栏

    世界单体规模最大的陶坛酒库 酒气冲天飞鸟闻香化凤, 糟糠落地游鱼得味成龙. ──洋河民谚 酒都赋 赵恺 最先把洋河酒厂称作"酒都"的是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 那是1986年,他第一次 ...

  • 燃烧的树||赵恺专栏

    燃烧的树 赵恺  马尼拉依山面海,风景旖旎,从飞机弦窗往下看,仿佛俯瞰印象派风格的热带雨林.至于海湾落日,就更是斑斓壮丽.得天独厚的世界奇观了.城市中心是黎萨尔公园.黎萨尔是著名的反对殖民主义.争取民 ...

  • 新诗当俯身捧起故园热土||赵恺专栏

    新诗当俯身捧起故园热土 赵恺 一件有关诗歌的往事,对我产生过镂骨铭心的震撼.一次,在洪泽湖畔的农村公共汽车上,寂寞倦怠使大家切近起来.言谈间,邻座一位年轻母亲指着怀中两岁左右的孩子说:"我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