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小孩儿这么辛苦!父母最应该具有的品质是同理心
前不久,我带女儿小米和朋友一起去逛街,临出门时,看着磨磨蹭蹭不肯好好穿衣出门的女儿,忍不住回头打趣朋友道:“养个小孩儿又狼狈又辛苦,费劲不讨好!”没想到,正在穿鞋的女儿突然直起身来,撅着嘴巴不可置信地抱怨道:“带我这么好的小孩你还觉得狼狈?我比你们辛苦多了!”听到女儿有趣的抱怨,我和朋友忍不住笑弯了腰,小米站在一旁羞愤地直跺脚。
晚上,小米睡着以后,我躺在她身边,一搭眼看到了她鼓鼓囊囊的小书包,再想到她做作业时那副抓耳挠腮、坐立不安的样子,我顿时觉得:小孩比大人辛苦,确实是有道理的!
一、孩子有上万种不开心的理由
大家好,我是5岁的小米,今天趁妈妈打瞌睡,我要吐槽一下自己受到的不公平待遇,详情请看下文。
第一回合:没有自由
虽然我今年只有5岁,可是我已经具备思考的能力了,基本的因果关系对我来说不在话下,走路、跑跳我也完全没有问题。可是,我妈每天都要制定很多规则,不许去这里,不许碰那个,出门回来洗手漱口,到哪里都要坐在儿童安全座椅上……我知道,妈妈是为了我的安全着想,可是我认为,这样就跟电视上的“软禁”没什么区别了——爸爸妈妈剥夺了我的自由行动权,对此,米米我表示很不满意!
第二回合:时刻都会体验挫败感
妈妈常常告诉我“世界是充满善意的,我们要温柔地拥抱世界。”可是米米觉得,这个世界对我们小孩子有很多恶意。比如说,吃饭为什么非得用筷子和勺子,用手不行吗?数字“2”为什么非得竖着写,横着写不行吗?明明“2”躺下会很轻松呀!还有还有,为什么早上刷牙时我的手总是不听话,为什么妈妈的牙刷可以上下左右随意转动呢?一天下来,我觉得自己什么都不懂、什么都做不好,妈妈安慰我“不要着急,我们慢慢学就会了”,可是每天都会失败很多次,米米都有挫败感了。
第三回合:难以理解成人法则
我还是小婴儿的时候,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经常对着我咧着嘴笑,他们笑了,我也跟着笑,但是我不理解他们最初为什么要笑。幼儿园放学以后,我经常呆在妈妈的工作室看哥哥姐姐们工作。他们走过来绕过去,像带孩子一样穿梭,工作就是面对电脑一直打字吗?为什么太阳都下山了,妈妈还在工作?对这些,我都不太理解。
有一次,我的鼻子有点痒,一猜就知道有个大鼻涕虫在我的鼻子里呼呼大睡,于是伸手便想挖一下,可是妈妈却打断了我的行为,告诉我这样做不礼貌,可是为什么这样做不礼貌呢?妈妈解释了一通,我好像懂了,也好像没懂。
第四回合:无法倾诉
我还不会说话时,只能对爸爸妈妈的一切安排表示顺从。尿床了、饿了、冷了只能两眼一闭,张开嘴,哇哇大哭。一开始被哭声吸引来的父母只会抱着我哄,唱歌、做鬼脸......于是我不得不夹着沉甸甸的尿不湿,继续嚎啕大哭。其实,这都是小事,因为爸爸妈妈很快就能从我的哭声和表情里分辨出不同的涵义。后来我慢慢学着开口说话,也许是经验不足,舌头总是捣乱,明明是“四”,我偏偏说成“十”,跟小朋友一说就懂的话,同爸爸妈妈解释四五遍他们也不懂,还经常自以为懂了。久而久之,我无法倾诉心中的感受、更不能顺利表达自己的意愿,觉得备受折磨,当小孩真是太辛苦了。
怎么样?你们现在还觉得我们小孩天天吃睡不愁、快乐无忧吗?在这个说不出来、说出来也没用、自己还无法行动的年纪,我们真的很辛苦。
二、在亲子关系中,“同理心”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
体验了米米的生活之后,身为她的妈妈,我着实感受到了当小孩的不容易,原来孩子小小的脑袋里不只有吃喝拉撒睡,他们也有各式各样的烦恼。作为家长的我们,还觉得孩子每天过的无忧无虑吗?答案恐怕显而易见了。
其实,我们之所以会产生“孩子只用吃吃睡睡,所以无忧无虑”的错误想法是正常的。因为长久以来,我们都习惯站在自己的位置上,以成人的视角俯视孩子的一举一动,对于孩子的行为和表达总是凭借人生经验“自以为是”地对其进行归类和忽视。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幼儿其实是弱势群体。走近不意味着走进,想要真正了解孩子内心的需求和想法,需要我们运用“同理心”,把自己还原成儿童,以孩子的视角去重新探索世界,陪着孩子一起解决面前的难题。
三、亲妈的自我反省:每个阶段都有烦恼,希望我们都被温柔以待
作为一位人民教师,我从事教育很多年了,心理等方面的书籍也看了不少。但是,作为一位母亲,当我想走进孩子的世界时,却发现有一扇高高的、难以跨越的门横亘在我和女儿之间。虽然我已经是孩子口中“世界上最好最好、我最爱最爱的妈妈”了,可当我静下心来反省时,却发现自己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
1.在某一刻成为她,在某一瞬间走进她。
“在某一刻成为她,在某一瞬间走进她。”这句话听起来很难,其实做起来很容易。在亲子关系中,家长拥有绝对强势的话语权,因此双方的沟通本来就不公平。对于孩子的请求,家长一向是抱有从高处向低处俯视的审度的态度,好或者不好、行或者不行,几乎是一家之言。
而真正走进孩子,就意味着我们要放下大人的自尊,去认真倾听孩子的每一句话、留意孩子的每一个动作,保持一颗赤子之心,尊重并且相信孩子。更要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时时刻刻去关注孩子行为的本质,挖掘孩子的优点,把大人的身份暂且搁置到一边,还原孩子的心理活动,理解孩子的行为动机,在某一瞬间走进她的内心。
2.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关怀。
我常常跟朋友说,米米是治愈我的天使,我是陪她长大的伙伴。成人世界里难免有许多压抑的至暗时刻,每当我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里,看到朝气蓬勃、活力满满的女儿,心灵和身体总能瞬间回到满格状态。即使偶尔生气,米米也总是会安抚我“妈妈,我知道你有起床气,没关系,我们再缓缓”,每当这时,内心即使有再大的怒气也瞬间烟消云散了。晚上躺在床上,米米睡在身旁,小小一只,紧紧依偎着我。对于幼儿而言,父母就是他们的整个世界吧。
健康的亲子关系不是保持绝对亲昵,而是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关怀,一直心贴心。对于孩子而言,是成长;对于父母而言,是一场心灵的疗愈。不要把孩子的爱当作理所当然的事情,更别把自己的爱和照顾当作单方面的施舍和付出。治愈的亲子关系中,爱是双方的礼物,父母和孩子都能从中获得幸福下去的力量。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