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巴卡部落:男人捕杀六米巨蟒,女人挖洞抓非洲巨鼠
这里是非洲的喀麦隆,生存着一支名为巴卡的游猎民族。族人的平均身高只有一米三,因此又被称为袖珍部落。不过在这片枝繁叶茂的丛林里,小小的身躯却成了捕猎的优势,一来能够穿梭自如,二来容易隐蔽自己。不仅如此,敏锐的视觉和听觉是巴卡人的天赋,通过一些蛛丝马迹,他们能够很快找到猎物而不会迷失自己。为了学习巴卡人的追踪技巧,一个白人慕名而来,与当地土著共同生活狩猎,我们暂且称之为老美哥。刚到部落的老美哥就赶上了一场特别的仪式,让他觉得不虚此行。
为了吃肉更方便,巴卡人会将自己的牙齿削得很尖,每一颗上牙都削成虎牙的状态。他们削牙的方式简单粗暴,就是一把利刀对准削牙的位置,然后用铁锤作用于刀的另一头,如此将多余的部分直接敲掉。这个失去表情管理的小哥像不像看牙医的你呢。这样一排尖牙利齿不仅是巴卡人美观的象征,同时也有助于牙齿的清洁卫生,但执行过程相当痛苦,一不小心还会割破牙龈。老美哥在一旁看得皱紧眉头,下意识地咬紧了自己的牙关。
这个部落共有五十人聚居于此,大部分食物来源依赖外出的猎人。尽管森林很大,但大家不能保证每天都能带回猎物,在捕猎的过程中,巴卡人也有可能沦为其它动物的午餐。比安戈,二十几岁已经是五个孩子的父亲,在一次狩猎途中不幸被树枝戳瞎了右眼。但每次出猎都有他的身影,因为少一个猎人,就多一分挨饿的机率。而这群人已经五天空手而归了,每天啃着木薯嚼口虫子实在难以果腹。
不过,为了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巴卡人今天势必拿出看家本领。在闷热潮湿的雨林里穿梭并不好受,几个小时后,老美哥已是伤痕累累,而赤脚的巴卡猎人健步如飞,稍不留神就将他远远甩在身后。老美哥只能顾着跟上大部队,而猎人们眼观四处、耳听八方,已经发现了一些猎物的踪迹。根据地上的痕迹以及空气中的粪便气味判断,这很有可能是一条大蛇蛇。猎人绘声绘色地跟老美哥描述,他一脸难以置信的样子,身为动物园管理员,他可没见过这么大的蛇蛇。
出于猎人的直觉,他们渐渐放慢了脚步,敌暗我明,时刻要保持高度警惕。空气突然变得安静,老美哥紧张得心脏通通直跳。就在这时,不远处传来了信号,大家同时朝一个方向飞奔而去。一条长达五六米的非洲巨蟒被乱刀剁头,毫无还手之力。这是因为它的肚子里已经吞下别的动物,难以快速脱身。重达百斤的巨蟒需要四个人才能拖动,老美哥像是在做梦一样。
本来以为这是一箭双雕,结果剖开肚子一看,这只羚羊已经被胃酸腐蚀,发出阵阵恶臭,大家只好眼巴巴地将其丢弃。不过光是这条巨蟒,就足以让全村人大饱口福了。他们用自制的丛林背包满载而归,作为部落的英雄受到留守妇女的热烈迎接。一顿饱餐后又继续唱歌跳舞,直至半夜,对他们来说,快乐就是这么简单,吃饱喝足,没有过多的烦恼。至于第二天吃什么,那是天亮以后要考虑的事情。
第二天一大早,巫师给每个猎人的额头上抹了点炭灰,预祝他们再次给族人们带回惊喜。这次,大家要去追寻的是非洲特产——麂羚,这是一种十分机警的动物,但其性情孤独,喜欢单独行动,因此常被猎人们单杀。
一番长途跋涉后,麂羚的足迹就暴露在眼前,循着脚印,他们很快就发现麂羚留下的小便便,老美哥捡起来仔细端详。他注意到小便便还没干,估计猎物就在附近,看来这几天老美哥的学习很有成效。
为了将麂羚骗出来,猎人使出了绝活,只见他捏住鼻子,就开始模仿麂羚求救的声音。可别小看这一招,巴卡人可是屡试不爽。不过前提是要做到惟妙惟肖、以假乱真。谨慎的小麂羚可不会轻易上当,为此巴卡猎人这一天下来足足叫了五百多次。
就在老美哥都失去耐心的时候,麂羚终于上钩了。猎人们四散分开站位,举着长矛准备来个包抄,模仿麂羚的猎人继续引诱。由于树枝的遮挡,老美哥根本看不清前面的状况,只能靠耳朵去听。这时,对面的求救声再次响起,只不过这回是真的麂羚在呼救,大家再次全速冲了过去。打头阵的猎人已经将其毙命。杀死蟒蛇的猎人再次立了大功,他是当之无愧的MVP猎手。
女人们再次跳舞迎接她们的勇士,不论食物多少,这都是男人们一天辛苦打下来的,她们深知模仿麂羚有多么危险,被吸引过来的也许是麂羚,也有可能是其它更凶猛的猎食动物。不过在巴卡部落,女人也是捕猎好手,尽管带回的都是些小动物。
也正是这些女人,才能注意到这些不起眼的小生物。走了没多久,她们就发现了好东西。根据地上的抓痕以及松软的泥土,她们很快便找到了陆龟的藏身之所。因为陆龟很怕挠痒痒,女人们就借此让其自动把龟壳打开,然后迅速用藤蔓把它伸缩腿的洞给堵住,这样轻轻松松半斤肉就到手了。
除此之外,女人们还会捕捉非洲巨鼠。通过老鼠遗漏的食物,她们很快便找到鼠洞的位置,这些老鼠也很聪明,它们往往会给自己留很多个出口。女人们就找到所有的洞口并将大部分堵死,然后守住仅有的两个,用烟将其熏出来。然而还在睡大觉的老鼠还没搞清楚状况,就被滚滚浓烟给熏死在了洞口。非洲巨鼠比一般的老鼠大五倍,大牙威力惊人,就像逮到了一只兔子。老美哥很是惊奇,这群女人在森林里就像逛超市一样,随时能找到吃的。
回到营地,老美哥见识到了更古老的狩猎武器——十字弓。欧洲商人将其引进到此,在巴卡部落已有数百年的使用历史。这位善用十字弓的猎人已经年近六十,每天也要为了食物而奔波在丛林中。
十字弓的穿透性很强,把弓箭抹上毒药,就成了致命的杀伤武器。毒药的制作需要三种液体混合而成,这是老猎手的独家秘方,其中一种为大家熟知的见血封喉苷。
箭头部分也有特别的凹槽设计,这样当毒箭射中猎物后,箭头就会容易折断在猎物体内,如果被猎物挣脱,毒液就难以生效。
今天老猎人要射杀的是森林中最大的鸟——犀鸟,因其头顶长有一个铜盔状的突起,就好像犀牛的角一样,故而得名犀鸟。
犀鸟隐蔽在高高的树冠层,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一般人很难察觉到它们的存在。凭借多年的经验,他们来到一片盛产果树的地方,猎人知道,犀鸟会在下午来这里觅食。他能根据犀鸟翅膀扇动的声音,判断它的飞行路径,也能听到犀鸟在哪棵树上啃水果。不过更令老美哥诧异的是,老猎人也会模仿犀鸟的叫声,并成功地将其吸引过来。这只犀鸟似乎有些笨拙,猎人举起四斤重的十字弓,失手了两箭它都没飞走,估计是以为哪只雌性犀鸟在求偶吧。事不过三,猎人屏住呼吸,射出了最后一箭。
这一箭他成功了,几分钟后毒液发挥了作用,犀鸟从树上落了下来。猎人满意地拾起自己的战利品,他很久没有带回这么大的鸟了。对于一箭爆头的技术,老美哥深表佩服,因为在此前的尝试中,就算是五米的距离,他都射不中。
巴卡人懂得给自然以繁衍生息的时间,但随着外界的入侵,他们在这片雨林里的生存越发艰难,商业捕猎以及非法捕猎让他们的食物急剧锐减,捕猎陷进不仅使动物缺胳膊少腿,有时也会让全力捕猎的土著人深受其害。外界捕猎为了利益,他们捕猎则是为了生存。尽管部落人比较落后,但以这样的方式让他们的生活难以为继,又何尝不是人类的自相残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