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旦 <制礼作乐>确立东方人文思想的意义 ;
第一篇; 西周封建世袭制确定后为何周公旦要进行 <制礼作乐>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上天赋予人的这一点真灵,就是人的自性本性。人依循天理良心(本性)的所思所做所为就叫做道。接受圣人的教化,改毛病去脾气,能调整自己的大过或不及,而回到自性中道,这就是修道。
东方人文思想不是理念,而是人性的起点,由于礼乐的教化经过潜移默化使我们心里感悟的是全部丰富的生命情感即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喜怒哀乐是人人都有的情感,但当喜怒哀乐的情感还没有发动的时候,心是寂然不动的,所以没有(太过与不及)的弊病,这就叫做(中)。当七情六欲感应外境而发了出来,都能做到没有太过与不及,没有过分的都能恰好中节,这就叫做(和)。中是生天生地生人的大根源;和是天下万物所共同通行的大路。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有修养的君子如果能做到顺道体合道用的中与和两种境界,那么天地都会安居正位,万物也都可以顺遂生长。
以上是《中庸》的引语;《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礼记》最早成书于西周礼制,是古代一部重要的汉民族典章制度书籍。由战国时子思整理并且创作。全篇以“中庸”作为最高的道德准则和自然法律。因为其思想要意过于经典。所以单独立册。
《中庸》出自《礼记》而《礼记》则是周公旦 <制礼作乐>的经典要义 。我们知道西周以前的殷商,征伐扩张,血腥暴力,表现在祭祀文化上有大量的活人祭祀和人殉制。到了西周开始变化为守成。因为西周是中国上古第一个封建世袭制国家,有了国家就有了地域文化,开启了农耕文化和以人为本的国家延续的忧患意识。如何让人民凝聚在国家和周王室贵族的权力之下。周公旦就创立了以族群血统为凝聚力,贵族与贫民均要守制的以国家为最高意志的权力结构和思想体系。司马迁在《史记·周本纪》中评价周公的重大贡献时说:“兴正礼乐,度制于是改。因为周公无需法制而以礼制为道统,从国家祭祀到贫民相守都必须符合礼制的典籍制度。周公借鉴于夏、商二代的礼乐传统,去粗存精,把夏、商、周三代的礼乐文化推向高峰,同时,周公所制礼乐还孕育了先秦的儒家礼乐文化和仁礼思想。怪不得孔子对于周代的文化发出了由衷的赞叹:“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这就是我所说的孔子的精神导师是周公旦的依据。从而开启了800年周王朝的新盛发端。
另外我特别强调一下,为什么先秦和诸子百家以后儒学,道家。都变味了? 自秦始皇大一统后 一直到清朝儒家思想(教化人性)与道家思想(寻求自然法则)均不能与封建帝制统合。从汉武帝时期的董仲舒开始推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变成了辅助帝王统治的方法。如谭嗣同述说(两千年帝制都是秦制,两千年中国学问皆是荀学)秦制就是法制,朝堂之学皆是荀学,因为荀子教了两个学生,一个李斯,一个韩非子。所以儒家孔子,孟子是正统,荀子以后就变味了。后来南宋的朱熹儒理也是继承了程颐的衣钵,成天骂佛教,道教,另外王阳明的儒家心学也都是崇尚术的层面少了孔孟的主体思想。另外道家也变的不去潜心修习,整天炼制长生丹药,因为事故却搞出了火药发明。令人啼笑皆非。南宋以后历朝历代科举考试的四书五经也必须考朱熹的注解。好了,先秦和诸子百家以后儒学,道家。不是我们讨论的主题,
下一篇; 由鬼神文化的政神合一转向了礼乐文化的政神分离。即内在的乐与外在的礼如何完美统一《什么是礼,什么是乐,中国古典音乐的第一次整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