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饕食话之 食堂往事

建食堂、办食堂、散食堂,我差不多经历了农村从吃开始“大锅饭”到“散伙”的全过程。建食堂,吃大锅饭,开始干饭大肉敞开吃,过上吃饭不要钱的“共产主义”生活,很新鲜,一时兴奋不已。可好景不长,“大锅饭,养懒汉”,“一平二调三收款”,一阵“共产风”把社员的生产积极性“刮灭”了,集体的家底刮空了,集体食堂里再没好饭吃了,一说“解散”,社员们又兴奋不已,双手拥护。这食堂,社员们建时高兴,散时更高兴。惟独这“办食堂”叫人伤透脑筋。

吃大锅饭的年代

当年在农村工作很多精力花在“办食堂”上,成天为“安排群众生活”操劳。古话说“巧妇难做无米之炊”,那年头粮柜子里就那么点东西,怎么安排生活,最令人心焦。为让社员碗头有舀的,真是想尽了法子。其办法是:

找“代食品”,鱼通地方以产玉米为主,于是首先在玉米壳、玉米杆、玉米夫夫(就是玉米棒子的心子)上打主意。这些以往用来喂牲畜、作柴禾的东西,尽量使之变成可填社员肚子的食物。不知是谁“开发”出了从玉米壳中提取澱粉的办法,就先将是玉米壳放进大锅中,加上碱,掺上水,用大火煮;经过高温碱化后,再舂烂用水淘洗,捞去粗纤维,澄清后就可得到一层粘稠的东西,将水挤干,这就是成了;将它掺进玉米面中,或作“煮煮饭”,或做馍馍都可增加份量。那年河东有个叫“叫鸡沟”的生产队,快到春耕竟遭大火,将食堂的粮食几乎烧光,领导就派我和老李一起去安排群众生活。上面只给那么一点“救济粮”,怎能填饱社员肚子,于是只好在那堆玉米壳上打主意。从玉米壳中提取的“代食品”,是靠强碱“化”出来的,吃了很痨人,又没油荤,心头总是空空的。为了“改善生活”,老李想出个办法:到山上去挖茆吃。茆是一种野生的块根植物,似薯芋,又有点像野葛根,当地人缺粮就挖“茆”吃,虽没有野山药那样营养可口,只要它能填填肚子就不错。当然,能挖到山药,求之不得,药食同源,这东西不仅能填饱肚子,还补身子。山药多长在大渡河畔的乱石窖中,难找又难挖,有民谚道:“挖山药,累死人,上边挂着'买路钱’。”那“买路钱”就是指烧给亡灵的纸钱。山药藤上长满一串串像“摇钱树”上结的果果那样的东西,找到那“买路钱”就找到了山药。至于“茆”这玩艺,必须煮熟了才能吃,否则闹人。我们抽空到山上挖茆,老李有经验,在叫鸡山上苦战半天,颇有收获,煮透食之,空空肚子暂得以饱。

那年月吃的什么都紧张,酥油茶叶也不例外。为了给社员们弄口茶喝,一些生产队里执掌“勺把子”的干部和炊事员们,绞尽脑汁想办法,四处寻找“代食品”。计划供应的茶叶熬完了,就把“俄色”(高原上特有的与苹果同属的野果子树,又称藏梨儿)叶子摘来晒干代茶叶;没有酥油,就将油菜籽、大麻籽炒熟磨成粉粉来脱茶,有的还将规定应卖给国家的核桃,打些“埋伏”,留给食堂脱茶,这当然是上品。就这样东找西凑,社员们总算有了口“茶”喝,耐耐磨磨渡过了那些艰难的岁月。

提高“出饭率”。康定折多山以东的鱼通、金汤、孔玉地方,玉米为主食。那年月做馍馍要用“硬粮”,伙食团捨不得,只能“干稀搭配”凑合着吃。除了掺菜“打汤汤”,就是做“蒸蒸饭”。条件好的时候,在玉米面中掺上些大米,叫“金裹银”。那年月,农村中到哪里找得到大米?有“满口钻”(净玉米面做的“蒸蒸饭”)吃就不错了。有下乡“抓食堂”的干部,“动脑筋”在“出饭率”上打注意,其“经验”还得到“及时推广”。做法就是“翻甑”,做玉米“蒸蒸饭”是先将玉米面倒在“面槽”(一般用一节大木头挖成)里加水合匀后上甑蒸熟即成。所谓“翻甑”就是将已蒸熟的“蒸蒸饭”,又翻倒在面槽中,再加水合一次又上甑蒸,有的竟翻两三次。本来一斤干面,蒸出斤多两斤饭算正常,反复加水几翻几蒸后,有的竟达到一斤玉米面出三四斤“蒸蒸饭”,食堂按重量收饭票,这样就可从社员手中多收回些饭票。一时间折多山以东的一些食堂都做起这种“发水饭”来,难免不招人臭骂,有社员说“是哪个工作阿娘,亏她想出这个溲主意,两斗碗饭吃下去,一泡尿就屙完了,顶个毬用!”

发饭票。生产队食堂一般都给社员发饭票,凭票打饭,没票就打不到饭。下放到生产队劳动的国家干部,与社员一样用饭票,不同是自个先用粮票和现金在食堂买饭票,再凭票买饭。县计委一个十四级(相当于准地专级)干部,是个老地下党员,早年在西康省银行工作,固受审查,被“下放”到生产队劳动。见他是个上了点年纪的干部,队上就安排他放牛。每天,他牵着一头队上的抄地的黄牛在地边地角转,看着那牛儿悠哉游哉的吃草,到时候又牵圈中。有天,牛儿正在公路边上啃草,忽然被一阵汽车喇叭声吓得埋头乱窜。不好!他急忙摘下眼镜,收起手中的书,顾不得扣好衣裳,跋腿就追。这位瘦小的老干部,累累上气不接下气,终于把那畜牲追到了,总算没有“犯错误”,待将那牛儿牵回,到食堂打饭时,才发现衣兜里的饭票全丢了,没票打不到饭,有钱在外面也买不吃的。他回头去找了好一阵子,还是无着落。工作组发现他那又累又饿的样儿,一问才得知这位同志的饭票丢了,只好采取“紧急措施”,叫他到事务长那里先赊了些饭菜票,才救了饿肚之急。

又过了一年多,我们工作组奉命进行解散公共食堂和划分自留地、下放自留畜的试点,不久,办了几年的公共食堂总算解散了,“困难时期”也算过去了,人们终于大大地舒了一口气。

(0)

相关推荐

  • 六七十年代,从事竹编的生产队社员。那时,...

    六七十年代,从事竹编的生产队社员.那时,很多人民公社和生产队都搞工副业,收入作为集体经济的补充,社员个人也从中分红.

  • 二姐休学哄我的那些曰子

    本文作者:谭妙业 二姐比我大九岁,从记事起,我就像"尾巴"一样时时跟着二姐.父母在生产队劳作很忙,有些天二姐去学校念书还得领着我.我跟去了几天后,班里有弟弟妹妹的女生们像赶时髦似的 ...

  • 吴世可: 难忘的知青岁月(上)

    难忘的知青岁月(上) 文/吴世可        1968年,是"文化大革命"运动开展以来的第3个年头,在江青"文攻武卫"的口号下,全国从1967年下半年起的派性 ...

  • 【长篇自传连载】自叙人生路 | 第四章:苦涩的童年

    第四章  苦涩的童年    童年对每个人来说,就如人生中出现的第一张白纸.随着你的成长和认知力的提高,对当时的社会现状.家庭背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会在这张白纸上留下深深的痕迹,一辈子都难以抹去. ...

  • 老Q子 | 念书,碰巧遇上饥饿的那些事儿

    老Q子 | 念书,碰巧遇上饥饿的那些事儿

  • 拾麦记

    今日芒种,俗话说"芒种一半茬."又到一年麦收最忙时,这是农民最高兴的时节,也是农民最繁忙.最辛劳的时节.为了夏收,为了夏粮颗粒还家,农村无闲人,男女老幼齐上阵,故有"五黄 ...

  • 老年人记忆中的吃食堂饭

    老年人记忆中的吃食堂饭                    文/张占稳 图片来自网络 如今,在农村提起生产队时期吃食堂饭的那段艰难岁月,年轻人都一无所知,只有村里六十岁以上的人对此还记忆犹新,因为他 ...

  • 向农民致敬——农民之苦系列纪实(6):吃饭琐忆

    我和共和国同龄,能记事起印象最深的就是吃饭,毕竟民以食为天! 1958年农民大食堂开办起来了,一开始大人小孩高兴得不得了,因为从此家家户户不用做饭,只要时辰一到,人人可去大食堂.大食堂围墙上写着鲜红的 ...

  • 野饕食话之 猪“下水”

    中苏关系破裂,苏联人逼债,要拿猪肉去还,那时又是"三年困难时期","养人"都恼火,哪有好多粮食去养猪,猪肉自然奇缺.为了还债,伟大领袖都带头省嘴,全国人民哪还敢 ...

  • 野饕食话之 熊掌煮不

    康定地方多山,尤其在折多山东边沿大渡河的上下鱼通地方,更是群山连绵,沟壑纵横,是各种野兽的乐园.山民们靠山吃山,狩猎便是他们赖以生存的一项劳作.那年月,没有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不仅任其捕杀,还把他当作 ...

  • 野饕食话之奶豆花

    所谓奶豆花,其实就是发酵过的酸牛奶.这只是我对这东西与众不同的一种叫法. 当年下基层,提倡"三同",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到了半农半牧区,或者牧区,住在藏族群众家里,最乐见的就 ...

  • 野饕食话之品味“藏香猪”

    今天,"藏香猪"在餐饮圈炒得火热.其实,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就领略过藏香猪儿的滋味. 国营甲根坝贸易小组收购的"藏香猪" 当年,我曾在康定县折多山以西的木雅区 ...

  • 野饕食话之“百鸡宴”(上)

    夏日,是高原的雨季,民谚有"四五六,淋得哭"之说.在这种季节,贡 嘎山区的雾,是够使人发愁的了. 天边晨曦微露,那雾幛就从深深的谷底漫上来,霎时淹没了我们的营地,裹紧了玉骨冰肌的& ...

  • 野饕食话之 “百鸡宴”(下)

    最令人难忘的,还数一次偶然的奇遇.那回我因工出差,正赶上乡上的民兵集训.为了考核战士们实弹射击的本领,中队长发给每个队员子弹一发,规定晚上每人必须交回野鸡一只.太阳一落坡,队员们就隐入了四山的丛林:到 ...

  • 野饕食话之领受彝族同胞的打鸡款待

    九龙县的乃渠公社盛产花椒,有椒乡之称.1978年秋,我们特地前往采访. 公社同志介绍,全社头数那个叫黄牛厂的山村出产的花椒品质最好.一位公社领导的家就在黄牛厂.于是我们就直奔这个山村而去. 九龙是甘孜 ...

  • 野饕食话之难忘那碗回味无穷的手工面

    巴塘气候温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素有"塞外江南"之称. 自古以来,这里便是康巴地区出入川藏的要道,清末赵尔丰经边,拟建西康省,其巡抚衙门就设在这里.巴塘一度是康区的政治.经济.文 ...

  • 野饕食话之草原上的“美味”并非牛羊肉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我曾先后两次到巴颜喀拉山下的石渠草原采访.第一次是在1974 年,第二次是1977年. 两万平方公里的石渠草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全年无霜期极短,气候奇寒.那时原属邓柯县的区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