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锋:“测不准定律” 与东方的“阴阳”之“ 道”
“测不准定律” 与东方的“阴阳”之“ 道”
尹锋
量子力学关于物理量测量的原理,表明粒子的位置与动量不可同时被确定。它反映了微观客体的特征。该原理是德国物理学家沃纳·卡尔·海森堡于1927年通过对理想实验的分析提出来的,不久就被证明可以从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及其相应的数学形式中把它推导出来。根据这个原理,微观客体的任何一对互为共轭的物理量,如坐标和动量,都不可能同时具有确定值,即不可能对它们的测量结果同时作出准确预言。1972年10月2日诺贝尔奖获得者,华裔物理学家李政道在香港大学发表演讲,他说:“牛顿力学已必量子力学代替了,在量子力学中有条很基本很重要的定律‘测不准定律’。这条定律说明我们永远测不准一切,任何物体假如我们能完全测定它在任何一刻时间的位置,那在同一时间,它的动量(即质量乘速度)就无法固定。对普通一般物体来说,动量不固定,就是速度不固定;既然速度不能固定,那也就无法完全预定这物体将来的路线了。从哲学上讲,‘测不准定律’和老子所说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意思颇有符合之处,所以近代物理学有些看法,与中国太极和阴阳二元学说有相似的地方。”杨振宁在西南联大读过《易经》,对于世界万物互相联系变化的观点、阴阳互变的原理、阴阳互根等问题,在他的脑海中比较透彻分明,六十四卦的变化(否极泰来)启发他后来与李政道一起打破了宇称(宇称是指一种空间的左右对称)守恒定律,而发明了弱相互作用条件下的宇称不守恒定律,亦即对称性反映不同物质形态在运动中的共性,而对称性的破坏才使它们显示出各自的特性。
《易经》中的阴阳观念,囊括宇宙万象与世道人生,并以此探讨天、地、人之间的相互相感。“生生之谓易”,“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不仅是世界万物发生、变化、发展的基本形式,也是其基本所在,就是说,阴阳跟老子所谓的“道”以及“太极”和“阴阳”存在相交相合的一面。中国古代先哲在对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以及人体自身的观察过程中认识到,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都是不停地运动变化着的,如日月星辰的运行,四时寒暑的更替,风雷云雨的布施,以及植物的生长化收藏、动物的生长壮老已的规律性变化,都属于阴阳二气的有序的消长运动;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生长壮老已的变化,也是机体内阴阳两种势力相互作用而出现的有序消长变化的表达。因此,不论是自然界的还是人体内的阴阳双方,都处于不断的消长变化之中。如《国语·越语》说:"阳至而阴,阴至而阳,日困而还,月盈而匡。"《易传·丰》说:"日中则昃,月盈则食(蚀),天地盈虚,与时消息。"
美籍华裔科学家李政道、杨振宁从《易经》的阴阳消长原理中得到启发,提出了原子能态二组的奇偶性虽是不灭的,但不是不变的,而且存在着盛衰消长的变化,这一发现使他们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正如1953年爱因斯坦在致斯威泽(I.E.Switer)信中所言:“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的成就为基础的:希腊哲学家在欧几里得几何学中发明了形式逻辑体系,以及在文艺复兴时期发现通过系统的实验有可能找出因果关系。在我看来,人们不必对中国圣贤没能做出这些进步感到惊讶,这些发现竟然被做出来了才是令人惊讶的。”